书城成功励志善交际让你左右逢源
27404200000017

第17章 左右逢缘有技巧(4)

这样一来整个会场一下僵住了。毛主席的话音落地,周总理就大笑起来。他没有说一句话,但这笑声却像是在解释毛主席刚才说了一句幽默的言语,这幽默的言语使他忍不住笑起来,于是整个会场上的人,连外国人带中国人都笑起来,毛主席也跟着幽默地笑了起来。剑拔弩张的气氛一下冰消雪化。

毛泽东称中国作家是“修正主义分子”,这一“指控”虽有玩笑的因素,便也反映了毛泽东当时的某种政治好恶,再加上他是以严肃的尊吻说出口的,因此,令在场者都很尴尬。此时,睿智的周恩来凭自已的开怀一笑,一下子把这句严肃的话幽默化了,人们在笑声电中“明白”了主席原来只不过是在开玩笑,因而很快放松了绷紧的心。毛泽东领会了周恩来的意图,也赶快顺水推舟,用幽默来弥补自己的缺漏。

4.稳定情绪,委婉暗示

当领导的怒气不利于工作的顺利开展时,可先采取措施缓和其情绪,然后委婉地揭示领导应对某些问题采取审慎、理性的态度。

在处理各项事务时,面对下属工作的不力,领导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对着下属发起火来,这一方面使他忽略了要处理的事务,导致工作延迟,另一方面也不利于个人威信的建立与巩固。作为领导的副手或秘书,此时应果断采取措施,缓和领导的暴躁情绪,等其逐渐冷静下来之后再委婉地提示他应对某人某事采取审慎的态度,不要因一时的冲动而致使正常的工作无法开展。

有一次,局里召集各科室的负责人开会,准备安排下一阶段的工作任务。在会议开始的汇报工作上,有一位科长工作责任心不强,把几项交办的工作没做好,还捅了娄子,结果引得局长很恼火,发了不小的脾气,使会议气氛十分紧张。秘书小王递了一个纸条给局长,上面写道:“刘局长,会前你曾说过,这个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布置工作,动员干部,刚才的会议气氛有点儿紧张,不利于这次会议的顺利进行。有些问题应专门开会或会后再解决。”

当复会后,小王发现刘局长已恢复了正常,并把会议引导到了正常的议程上,会议比较圆满地结束了。

会后,刘局长笑着拍了拍小王的肩膀说:“小王啊,多谢你的‘请谅解’呀!”以后,小王与刘局长结成了非常好的工作友谊,小王也越来越受局长的赏识了。

本例中的小王不愧为局长的得力助手。在局长发脾气而忽略了开会的主要议题时,他先适时采取措施暂停会议,让局长慢慢冷静下来,然后以写条子的方式用委婉的语言揭示领导恢复理性的心态,抓住开会的主旨使会议顺利地进行下去。这样得力的助手,怎能不受领导的赏识呢?

在很多时候,一些上司、领导都或多或少出现错误,作为下属的你,一定要灵活机动,运用自己的智慧为上司分担责任、化险为夷,让老板感觉你是公司不可或缺的人才,这样,你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只“金饭碗”。

注重礼节

诗经说:“谦谦君子,赐我百朋”,礼多人不怪,原是人之常情。

某君是某机关的最高领导,高级职员去见他,他不但坐着不动,也不屑回你一声某先生,而且不肯注视你的陈述,你只好站在旁边说话,真是架子十足。他竟始终不开口,好像听而不闻;始终不对你看,好像视而不见,你落得异常没趣,只好黯然退出。他对高级职员如此,对其他下属,不问可知,对待朋友,也是似理不理的神气,实在令人难受。

古人说:“施绝然声音颜色,拒人于千里之外”。某君正是如此,当他得势的时候,大家只好背后批评,当面还是恭维,还是奉承,心里都是反对他。他种了这样的恶因,后来形势逆转,一时攻击他的人,非常的多,当然还有其他重要原因,待人傲慢,至少是一个方面。因此,你在社会要多结人缘,要少结人怨。要多结人缘,多礼是一件必要的工具,礼是人为的,是后天的,必须要用心去学习。

学者王先生是以多礼出名的人,他见人必先招呼,招呼必先鞠躬,对朋友如此,对学生也是如此,说话轻而和气,点头不迭,笑容可掬。你如到他卧室里,或办公室里,请他写字,他虽写得一手很好的《十七贴》,但还是十分谦虚,请你坐下来谈;你如不坐,他始终立着。无论是谁,一旦与王先生相识,如饮醇醴,无不心醉,所以,他的人缘特别好。凡是他的学生,一见他来,立即鞠躬,让立一旁等他先过,这不是怕他,而是敬他,敬他完全由于他的多礼,多礼似乎虚伪,而关于人与人的感情却很大。所以孔子也说:“不学礼,何以立?”孔子的所谓学礼,向不单指礼貌一端而言,而礼貌必在其中,这是可以断言的。“不周旋中规,折旋中矩”。言语行动,音容笑貌,都要注意。文质彬彬,谓之君子,乱多人不怪,还是对人这方面的说法,礼多足以表示你是位君子!

但是多礼尤需诚恳,多礼而不能诚恳,反而使人讨厌,交际场中见人握手,说几句客套话,最无聊的是连今天天气只打哈哈,冷也不说热也不说,虚伪已达极点,听之者觉得无聊,说之者也未必不觉得无聊。能诚恳,才能恭敬;能恭敬,才是真的礼貌。俗语说人熟礼不熟,这就是表示你对于熟人,也要有礼貌。“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晏平仲所以能够久而敬之,必先是他对人能够长久地尊敬,才能得人的久敬,久而敬之是指双方而言,久而敬之更需先从你自身开始。

现代旅游者中有很多人对日本人烦琐的礼节有着深刻的印象。日本人见面、告别、谈话、走路、喝茶、睡觉,乃至丈夫下班后妻子的问候,都让那些美国观光者觉得无法接受的。但是,这些生活中的礼节只是“礼”的外在形式而已。中国素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中国人对于人际交往中的礼节自然也相当重视。但中国人真正重视的并不是礼的外在形式,而是在这些形式中所寄寓的一整套社会关系准则和人生价值尺度。

任何时代,任何社会,都有把理想和信仰看得比生命还重的人。尽管一般民众由于各种原因,常常对礼教的信仰原则采取实用主义的态度,但许多不肯随俗的人却宁愿用生命去实践和证实自己的价值理想。他们追求的是人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对于礼,他们总是一本正经地恪守着。

不要锋芒毕露

锋芒的本来意思是刀剑的尖端,在这里比喻表现出来的才华。

过分表现才华容易导致失败。

特别是做大事业的人,锋芒毕露阻碍事业的成功,而且容易失去了升职的机会。

在生活中存在着一种自视很高的人,他们处事往往不留余地,咄咄逼人,具有充沛的精力和热情。

可是,这种人多半在人生的旅途上屡遭波折。

例如,一名分配到某矿务局工作的大学生,他从下车的那一刻起,就对矿务局这也看不惯,那也看不惯,不足一个月,他就给老板呈上了几十页的意见书,上至老板的工作方法,下至职工的福利,都列出了问题和弊端,提出了详细的改进意见。

结果,他被老板视为神经病,不但没有采纳他的意见,而且借别的理由把他退回学校。

两年以内,他又遇到了同样的情况,接连换了4个单位,而且他的牢骚更多了,意见更大了。

这个人在为人处世方面少了一根弦,结果不但阻碍了才能的发挥,而且招来了各种诽谤和打击。

要注意照顾他人的面子

中国人最讲究面子问题,很多利益可以失去,但面子不能失去。

我不知道别的民族是不是也这么重视面子,不过他们重不重视与你无关,倒是你要了解中国人最重视面子!因此,我们常昕到这样的话:

——某某人太不给面子了!

——这是面子问题,不是原则问题。

——面子被丢光了,这口气非讨回来不可!

“面子”是什么呢?“面子”是一个人在同事中的“尊严”、立足的“根本”,换句话说,是代表“地位”,所以,你若当面羞辱某人,某人觉得被同仁看笑话,很没“面子”,他有可能为此和你拼命!在社会上行走,你一定要了解“面子问题”,如处理失当,会对你的人际关系和事业造成很大的困扰。

但“面子问题”又很微妙,有关面子的事大多不好明说,只能靠自己体会。那么,是不是“面子问题”难以处理?不然,只要抓住两大原则就可以了。

第一个大原则是消极的,也就是不要做出“不给面子”的事。例如:

——不要当面羞辱人,包括同事、上司、属下、朋友,尤其是人身攻击更是不宜。

——对某人有意见,应私下沟通,不要当面揭发,以免他下不了台。

——强龙不压地头蛇,勿越界管人闲事。

——打狗看主人,勿因意气而羞辱对方的手下。

——遇到分输赢的场合,手下留情,不必赢得太多。

——“心中有别人”,也就是有上司、有长辈、有主人,不要逾越自己的本分。

——不要抢别人的功劳,也不要抢别人的机会。

总而言之,只要心中怀着对对方的尊重,替对方着想,那么,就不致做出“不给面子”的事了。“不给面子”的事最易引起是非,所以必须小心。

第二个大原则是积极的,也就是主动“做面子”给对方,例如:

——替对方在同事、朋友及上司面前说好话,为他做公关,但不可太肉麻、露骨、刻意。

——对方有喜庆,主动以适当的方式参与庆贺。

——对方有难言之苦,不动声色,不为外人知地替他解决。

——适当地吹他、捧他,协助他建立人群中的地位。

总而言之,带着“我能替对方做什么,让他有面子”的想法来做就对了。

这两大原则,前者可避免人际关系出现问题,后者则可积极地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你的付出,必然得到回馈!

也许你会说,“面子问题”太虚伪了!是有些虚伪,但中国人的社会就是这么回事,你忽略这个问题,就会吃苦头!

为人处世要有谋略

1.与世无争

这是老子《道德经》中贯穿的处世哲学。原文是:“以圣人如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意为圣人在百姓之上,但百姓不觉他是负担,在百姓前面,百姓不觉他有害。因为他能表示谦下,甘于落在后面,从不与人争先,因此天下没有谁能与他争雄。

类似的话还有:“吾不敢为主而为客,不敢进寸而退尺。天之道,不事而善胜之道,刺而不害。吾人之道,为而为争。”

这种哲学思想用于处世,并不是苟且偷生,而是一种以退为进的谋略。

老子主张“我无为而民白化,我好静而民自主,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又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不因为安于卑下,不争地位,善利万物,所以,谁都喜欢他。他就像接纳众多溪流的江海一样,成为众水的统领。

老子反对锋芒毕露,争强好胜,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梁老不得其死”

老子这种与世无争的谋略思想,深刻体现了事物的内在运动规律,已为无数事实所证明,成为广泛流传的哲理名育。

李密少小聪敏,博涉经史,精研(易象)善为之。得手长,常游于嵩、华、终南诸山间。当时他的名声很大,庸玄宗赏识他,夸他为“神童”。宰相张九龄器重李密胆识,呼他为“不友”。唐玄宗欲授,李密固辞不受。玄宗命他与太子游,结为布衣之交。太子常称其先生而不称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