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走遍东欧
27404800000024

第24章 感受东欧(4)

在布达佩斯创办最早的中文报纸应该是纪洞天先生创办的《欧洲导报》,这是一份在当地享有较高知名度的报纸。记得1999年4月25日,我第一次赴匈牙利,在北京至布达佩斯的航班上,我与同座的华人王树生先生聊了起来,得知他已到匈牙利做贸易生意9年了,对匈牙利的情况了如指掌,听说我是从国内新闻界来的,于是在飞机上向我介绍了老纪和他的《欧洲导报》。后来我在《欧洲之声》报社工作期间,曾和老纪有过很多接触并成为朋友,他还托我带报纸到南联盟帮助销售过几期。这是一份典型的家庭式办报运作模式。一家人分工明确,老纪负责写稿、校对、把关。在该报上经常能见到老纪采访有关部门撰写的当地华人关心的一些居留政策及护照问题等。女儿负责电脑操作,包括翻译匈牙利报纸上的文章、打字、排版、跑印刷厂等。妻子则负责推着小车到市场上卖报、送报、收款等。一家三口有了这张报纸,小日子过得还不错。后来听说老纪去了美国发展,报纸也停了。还有《市场报》的曾佑喧,原来曾是北京一家出版社的美术编辑,出国后在布达佩斯以办报为生。该报在读者中有较大影响,在各家报纸中广告来源也较稳定。尽管如此,谈到办报,老曾深有感触地说了一句话:“付出和得到的完全不成正比,太累了。”因为国外和国内在办报体制、要求上不尽相同,国外一张报纸就几个人,围绕这张报纸包括打字、编辑、排版、广告、发行等工作必须样样拿得起来才能胜任,可见国外办报华人之辛苦。

布达佩斯出现了《新导报》,是旅匈华人腾维杰先生创办的,该报无论从版式设计还是稿件内容的选择,都非常新潮,定位于青年一代,自然颇受青年人的欢迎。该报创办于2000年4月,每期32版,现已拓展到40个版,成为匈牙利第一个免费发行的中文报纸,封面封底为精美彩色印刷,其宗旨是为当地华人提供旅游、休闲、时尚及娱乐信息。为了保持报纸的年轻化,《新导报》经常举行读者调查,积极听取读者的建议和意见,并聘请年轻人当编辑,使其青春永驻。创办者将报纸的收益全部二次投入到报纸当中,不断地更新、增加设备,其目的是使报纸能更好的运作。因为创办者本身就是一位电脑行家里手,不仅操作电脑熟练,而且经常为客户装电脑,另外摄影、驾车等综合技能非常强,加上夫人熟悉匈牙利语,负责翻译匈牙利新闻稿件,这些对办报来说可谓得天独厚,报纸的前景看好,目前已成为当地有影响、有实力的一家中文报纸。

我曾有幸在该报社工作了一段时间,曾撰写了《频繁检察后的思考》系列报道。该报采编业务均已实现信息化,办公条件是匈牙利中文报社条件最好的,同时,新导报社还与香港凤凰卫视欧洲台合作在布达佩斯建立了记者站,电视台播出的匈牙利新闻均出自腾维杰之手。近年来,《新导报》还购置了高档的广告设备,承接了当地众多的广告业务。

对综合技能的考验

出国前,我在省报做专业摄影记者多年,到匈牙利中文报社工作后,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电脑操作。我出国时单位还没有普及电脑,加上国内报社专业性强,从未接触过报纸的版面设计等技能。为了出国,我通过参加电脑速成班,天天苦练键盘操作,练就了一手熟练的指法,但我只学会了打字。为了短时间内迅速掌握这门技术,社长花钱请来电脑排版专业人员,一边帮助我所在的报纸排版,一边让我学习。在国外都是个人办报,对采编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如果多一个人就要多花一份费用。经过4期报纸排版后,我终于基本掌握了电脑排版技术,之后就开始独立操作了。另外,在一般情况下,别人的专业技术都不愿外传,因为教会徒弟就意味着饿死师傅。曾有一位电脑老师亲口跟我讲,把你们都教会了,我们吃什么?这对我触动很大,可见在国外想学点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几年工作实践下来,对这句话我就非常能理解了,因为大家在国外生存本身的压力很大,特别是靠技术吃饭的,怎么可能轻易将自己的“吃饭碗”拱手让给别人呢?当时我所在的那家报纸为周报,共12个版面,只有两个人。除一位老同志给我当助手做校对、寄送报纸外,其他工作包括日常的选稿、打字、排版、跑印刷厂、联系广告、采访、摄影、发行等工作都由我一人完成,人员最多的时候也只有3个人。国外这段办报经历,使我的综合业务能力有了较大提高,对我无论是后期在南联盟从事电视新闻采访还是回国从事本职工作,都显得成熟了许多。特别是作为记者,几年的国外之行,算得上是一次锻炼和提高自己综合素质的难得机会。

误入南空军司令部

在北约对南联盟轰炸78天的战事结束不久,我便赶到南联盟首都贝尔格莱德采访。无论在新贝还是老贝主要的大街上,被炸的国防部、司令部、内务部等重要军事目标,甚至电视台、商业酒店、电视转播塔、工厂等废墟随处可见。

我在南联盟华人朋友杨战军先生的热心帮助下,开车来到遭轰炸最严重的米老鼠大街,沿街拍摄了南联盟总参部、国防部、内务部、外交部大楼被炸的现场。当时战争刚结束,特别是我第一次来到战后的南联盟,不了解当地的情况,没敢贸然下车近距离拍照,担心相机被扣或另有什么麻烦,所以上述镜头都是在行车中顺利拍到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在拍摄南空军司令部被炸现场时却遇到了麻烦。空军司令部坐落在新贝乌力嚓大街上,这幢南空军军事目标在战争中遭到了数枚导弹的袭击,损失惨重,数层高的空军俱乐部面街方向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但周围近在咫尺的民房居然没有受到丝毫影响。因该地离我朋友杨战军经营的中国大酒楼只有500米左右,他还能清晰地回忆起轰炸这个目标是在凌晨4点左右。当时厨师都在船上住宿,巨大的冲击波使建在船上的大酒楼产生了剧烈摇晃,甚至锅碗瓢勺都震落到了地上。当我第一次来到南联盟时,在中国大酒楼帮忙经营的杨战军的嫂子就热心地告诉我,这个地方你应该拍一下。因我初来乍到,对当地的地理环境不熟,嫂子还热心地专门把我领到了被炸现场。我在现场观察了一下拍摄角度,空军司令部面向大街,俱乐部面对着街心花园,我决定先到空军司令部的俱乐部门前拍照。看到门口有荷枪实弹的南联盟警察看守,就走过去主动与这位警察打了个招呼,并用英语介绍我是来自中国的记者,现在匈牙利一家中文报社工作,并询问这里能否拍照。南联盟警察对中国人非常友好,不仅同意我拍,还将我领到一半楼都被炸飞的最严重的现场,并用手示意我拍这个。就这样,我很顺利地完成了被轰炸现场各个角度的拍摄。拍完后,我想到周围看一下环境。常听人说,北约的导弹采用卫星制导,非常准确,轰炸重要军事目标时,周围近在咫尺的民房都不会受损,于是,我想近距离察看司令部与民房之间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为什么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谁知这次却意外闯进了军营。因南联盟空军司令部周围没有围墙,四通八达,只在楼门口有哨兵把守。当时我身着摄影背心,背着摄影包,脖子上挂着日本尼康FM2相机,从绿树成荫的居民区与司令部之间的一条通道穿过。当快走到接近大街的出口时,一位身着迷彩服的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的士兵拦住了我,用英语问我干什么,我说去中国大酒楼,因为在这一段路上我只是漫步,并没有拍照。“PASSPORT”,我听出来他是要我出示护照,马上将绿皮的公务护照拿出来递给他。这位士兵翻了翻护照,然后说跟我来,我这才知道闯到了司令部的营地了。我随士兵走到一幢欧式的3层楼前,门口还有一个哨兵持枪站立,他用手势让我在门口等候。当时我有点紧张了,如果护照被拿走,就意味着我回不了匈牙利了,因为我是持公务护照免签来到南联盟的,这时我本能地用不太熟练的英语加手势表示护照不能拿走。正在我与士兵交涉时,门口出来一位身着蓝色制服、胸前有飞行图案会徽,像是军官模样的人,见是一位中国人,便很友好地与我打了个招呼,然后向士兵问明情况,微笑着向我表示只是履行手续,马上0K。我听到这些,紧张的心情多少有些放松,就在门口耐心等待,看到门口的橱窗内展出的都是揭露北约侵略轰炸南联盟重要桥梁等基础设施的照片。这时,我想与门口的哨兵联络一下感情,缓和一下紧张的气氛,就提出给他拍照,没想到被婉拒。士兵给我指了指军营的标志,我才明白军营是不许拍照的。大约过了20分钟,穿蓝色制服的军官终于走出来了,很客气地将护照还给了我,并说了一些抱歉之类的话,然后与我热情握手告别。后悉知,在南联盟,如果没有军方的采访证,任何人都不许随意拍摄军事目标。包括战争期间,我驻南记者外出采访,尽管有军方发的通行证,但仍有许多限制,在有些场合甚至将记者证收走的事也曾发生过。因为在科索沃战争期间,曾专门有人秘密将电子盒放到军事设施旁帮助北约战机轰炸导航,还有的偷拍轰炸后的目标,以帮助评估轰炸的效果,南联盟人称其为内奸。后来我到北京电视台驻南联盟记者站才了解,外国记者到任何国家,如需采访都必须事先提出书面申请,获准后才能摄影。因我是临时来采访,没有到新闻部申请就到处乱闯,好在我是中国记者,中南两国是友好国家,我持的又是官方公务护照,南联盟军方算是非常客气的了。

中国留学梦

在匈牙利、南联盟以及中东的阿联酋等国,年轻人喜欢学中文。这不仅因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随着加入WTO、申奥成功,中文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更重要的是,他们非常喜欢中国,喜欢中国文化,因此学汉语、学中国武术已成为一种时尚。他们真正看到了作为联合国5种工作语言之一的汉语,在未来国际社会发展中的潜力,特别是塞尔维亚族的年轻人,能到古老的中国去留学,对他们来说简直就是一种梦想。

走俏的中文翻译

在南联盟(塞尔维亚和黑山),虽然目前经济困难,普通人每月的收入只有100欧元左右,维持最低的生活费还不一定够,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那就是只要会中文的人普遍都有钱,每月的收入至少能达到500欧元。因仅在贝尔格莱德至少有5000华人,他们常年以经商为生,除个别原来的留学生或国内的外语教师能与当地人交流外,多数人不能融入当地社会。而在日常生活和经商中,华人小到租房、看病、延居留,大到打官司、谈生意等都离不开用当地语言解决问题,由于语言的限制,只能花钱请翻译来完成。当地翻译的收费标准,一般为每小时10欧元,因此当地的中文翻译非常走俏,且常常都是一名翻译给众多华人代办同一件事。比如华人需到移民局办居留或居留身份延期,翻译不专为某一人翻译,而是与许多当事人约好同一时间在位于老贝立交桥下的移民局见面,这时翻译逐个将华人提交的申请材料递到受理窗口,所办的几乎都是同一类事,这样翻译就能一举多得,从华人手中收取多份报酬。还有的为华人公司做专职翻译,有月薪400到500欧元的稳定收入。还有开办语言学校或汉语短训班的,讲课费收入不菲。为适应当地社会对汉语人才的需求,贝尔格莱德语言大学还专设了中文系,已培养出了好几批中文毕业生。我看到学生在家里,每天要收看长达10多个小时中国中央电视第4套的节目(在欧洲只能收到央视第4套通过卫星传送的节目),目的就是练听力。从学习汉语的热情之高,就可看到当地对中文人才的需求。

东方之家

我在南联盟工作期间,受聘做我的中文翻译的玛丽娜,是贝尔格莱德语言大学的中文教师,曾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较熟练地掌握了汉语和朝鲜语,并长期致力于中文教学。她曾托我在北京为其购买汉语歌谱集,因每年中国的春节,他们都要和学生一起在贝尔格莱德欢度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并在节前用汉语排练文艺节目。这也是东方之家长期组织的一项活动。东方之家是当地塞尔维亚人的一个民间组织,成员大都会讲汉语,玛丽娜和丈夫高兰是负责人,其宗旨是传播东方文化特别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春节是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因此,他们每年按照中国的传统习惯和中国使馆官员及华人朋友共同欢度春节,今年已是第12次与中国朋友一起欢度春节了。为了组织好这台春节晚会,东方之家学会节前特邀了贝尔格莱德语言大学中文系的学生参加,大学生们精心排练了用中文表演的与马相关的小品、独唱等文艺节目,令中南观众耳目一新。时任中国驻南联盟大使温西贵等使馆官员出席了晚会。每年的晚会都得到了中国大酒楼总经理杨战军先生的鼎力赞助,使洋溢着浓郁中国文化气氛的“春节联欢晚会”在多瑙河河畔举办了一届又一届。作为东方之家负责人之一的玛丽娜,平时为教丈夫学中文,家里的电视只要人在,几乎从早到晚都开着,收看的内容均为中国中央电视第4套的中文节目,即使不看画面也常开着。她告诉我,此举主要为练丈夫的听力。她丈夫除了在一家塞尔维亚公司工作外,还主持东方之家的日常工作,她觉得丈夫不懂中文不利于开展工作,于是每天抽空教他学汉语,而收看中国电视节目是最好的辅助工具。如今高兰已掌握了一定数量的汉语词汇,我初到贝尔格莱德在他家办公、翻译文章的那段时间,他也能简单用汉语与我交流几句。

炽热的中国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