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战争是世界战争史上第一场信息化战争,是在没有动用地面战仅靠航空兵就赢得战争胜利的经典战例,此战的特殊性引起了各国军事专家的广泛关注,中国人民对这场战争更是记忆犹新,因为它轰炸了我们的使馆。战争期间,卫星定位制导武器运用于战场。我在南联盟工作生活了较长时间,就亲眼所看到的战争期间被炸的军事目标现场来说,特别是卫星定位导弹的精确制导程度,加之我使馆所在地周围又是一片开阔地,“误炸”实在令人难以置信。在贝尔格莱德,有关使馆被炸的原因有几个“版本”。一是有人认为当时中国在国际舆论上支持南联盟。特别是中国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随着香港和澳门的相继回归,下一步还要争取以和平方式收回台湾,完成祖国大业的完全统一。美方想借战争之机通过炸中国使馆,看看中国到底有什么反应,同时在外交上孤立南联盟。二是盛传中国使馆安装了特殊的监测设备,能够监测到北约战机轰炸到来的时间,因此北约怀疑中方向南联盟提供了有关情报,特别是怀疑美军F-117战斗机被击落与中国提供的帮助有关。三是北约怀疑战争期间,时任总统的米洛舍维奇有可能隐藏在中国使馆内,因此对中国使馆实施轰炸。因为当时确有一枚导弹直接穿过大使官邸钻到地下室,这颗导弹侥幸没炸,才使时任大使潘占林(现任以色列大使)死里逃生,幸免于难。潘大使在任时平易近人,与当地华人有着广泛的接触。曾有朋友开玩笑说,潘大使哪里打仗就到哪里去赴任。此外还有一个版本,是说涉及了美国F-117隐形战机的核心机密。还有一种说法是战争期间,大部分国家的记者都离开南联盟了,北约想怎么炸就怎么炸,唯独中国记者在南联盟不断向国内发回报道,连篇累牍地谴责北约的侵略行径,这激怒了美方,因此对记者驻地进行轰炸。以上有关使馆被炸的原因,只是人们的种种猜测而已,并没有什么根据,但究竟是什么原因,也许还是个谜,只有策划者自己知道,但中国人民将永远不会忘记这个历史事件。我在贝尔格莱德曾与中国驻南使馆任宝凯武官有过接触,当时使馆被炸时,他就住在地下室,结果被埋到了下面,身体严重受伤,一直昏迷不醒,是最后一个被抢救出的伤员,经贝尔格莱德急救中心全力抢救,才奇迹般地从死亡线上挣扎了过来。后来江泽民主席签署命令,授予任武官一等功,军衔也从大校晋升为少将。任武官曾对我说:“我算是死里逃生。”很难想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居然能对一个国家的使馆实施轰炸。在使馆遇难的记者中有许杏虎、朱颖夫妇,之前朱颖的父亲担心女儿女婿住的地方不安全,在他们住地旁几百米处就是南联盟军队的坦克修理厂,还有警官学院也在附近,难免是轰炸的目标。朱父担心女儿的安全,希望住到使馆会更安全一些,但又有谁能想到,作为一个国家的驻外使馆居然连安全也得不到保证。后来我使馆为给各位记者采访和出行提供方便,为驻南联盟的新华社、人民日报社、光明日报社、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等新闻单位的采访车都统一挂上了外交牌照,这是其他国家驻外记者所没有的,也是一种极特殊的情况和待遇。
值得一提的是,使馆被炸前,工作人员都在大厅开会,当时潘大使说了一句:“今天大家累了,早点结束都回去休息吧。”没想到这句话救了大家,因为大家刚散开不久,轰炸就开始了,避免了更多人员伤亡的发生。事后据使馆官员介绍,多人在一起开会,很容易给对方一个“信息源”,因为大家的手机都在开机状态,即使不发射,也会构成一个相对集中的信息源,在现代科技手段下,完全可以判断出人员是集中在一起的。被炸后,我们当地的华人华侨表现出了极大的爱国热情,很多华人以强烈的责任感自发第一时间到达现场,帮助转移使馆人员,甚至送水送饭、向国内打电话报告消息等。据南联盟中国大酒楼总经理杨战军回忆,他当时正在家里休息,听到消息后,马上驾车赶到惨不忍睹的使馆轰炸现场,开车一趟又一趟地送使馆受伤人员去医院救治,并回到自己的酒楼,带上为战争储存的自用食品、矿泉水给使馆人员食用。在70号商城经商的许多华商纷纷放下手头的生意,第二天不约而同地走上街头游行,抗议北约的恶劣行径。在游行队伍中,想不到有数千塞尔维亚族人也加入了华人游行的行列,行驶中的汽车纷纷鸣喇叭表示声援。当时使馆被炸时,我正在匈牙利首都布达佩斯,当地华人听此消息非常愤慨,许多华人包括我本人在内纷纷向中国使馆领事部打电话了解情况,更多的华人则走上布达佩斯街头游行,表示强烈抗议。愤怒的华人还到美国驻匈牙利使馆递交了抗议书,最强烈地抗议北约不顾国际公约悍然袭击我使馆的恶劣行径。
我使馆被炸后,由于钻到地下室的导弹没有取出来,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被毁坏的使馆一直由警察24小时看守。而在同时,鲜艳的五星红旗仍在楼顶高高飘扬,成为过往行人谴责北约恶劣行径的见证。使馆临时办公的地方在老贝尔格莱德,分散在3个不同的地点。随着南联盟国家名称的改变,我使馆名称也随之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尔维亚和黑山共和国大使馆。2004年7月1日,塞尔维亚和黑山排雷部队已排除了北约轰炸我使馆时钻到地下室的一颗未炸的导弹。参加排雷的有火药制造专家、建筑专家、测量专家等众多领域的专家,同时排雷公司的专家们与塞尔维亚和黑山军队合作,还拆除了在首都贝尔格莱德另外3个地点发现的地雷和炸弹的引信。塞尔维亚和黑山国防部长达维尼奇说:“今后新贝尔格莱德区的居民晚上可以睡安稳觉了,因为5年来,中国大使馆废墟内未爆炸的导弹一直威胁着他们的安全。”
据专家介绍,这枚炸弹是美国制造的第四代制导炸弹——联合直接攻击炸弹。该炸弹利用普通炸弹换装新的尾罩,里面加装惯性和全球定位系统组合制导部件,是典型的用于打击点状硬目标、地下加固目标、机动目标和杀伤人员的武器。据专家估计,这枚深入地下未爆炸的炸弹很可能用的是延时引信,它在击中目标后不会马上爆炸,而是在深穿过程中对层深进行计数,在建筑物或地下掩体的预定位置爆炸,智能化程度较高。据分析,这枚炸弹没有爆炸的原因可能是引信出了故障。
目前,中国被炸使馆已移交给塞尔维亚和黑山政府,中国驻塞黑大使馆仍临时分散在3个地方办公。不久前,根据中国驻塞黑大使李国邦与塞黑方面签订的互换不动产协议,被炸中国使馆已正式交给塞方,塞方将贝尔格莱德乌日策街25号大院交给中国大使馆使用。不久中国新使馆将建于该大院内,建馆准备工作正在抓紧进行。2006年6月3日,黑山共和国宣布独立,6月1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尔维亚和黑山大使馆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驻塞尔维亚共和国大使馆。
异彩纷呈的塞尔维亚军服
在塞尔维亚首都贝尔格莱德市中心繁华的步行街上,有一座当地著名的科学院展览馆,每年都有诸多展览在这里举行。初春时节,塞尔维亚19世纪至20世纪军服展在这里举行,令观众耳目一新。
该展以设计新颖、形象感强等特点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及游客驻足观赏。漫步在一楼色调明快、恰似历史长廊的展厅内,按照年代排列,展出的两个世纪的军服及外交、邮电、铁路等行业制服,特别是至今保存完好的19世纪塞尔维亚国王的服装,仿佛使观众对塞尔维亚200年的历史一目了然。设计者对展出服装的排列组合颇具匠心。观众踏入展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服装是现代的,然后逐步过渡到19世纪的,参观结束离开展厅时又回到现代的,给人以回顾历史之感。主办者是怎么想到举办这样的展览呢?为此,我们采访了军服展的设计者——柴道米拉瓦稀奇先生。据介绍,这位设计者的父亲是学美术和历史专业的,曾研究了很长时间塞尔维亚的服装,特别是军服、兵器等,他从小耳濡目染,因此对此颇感兴趣。
柴道米拉瓦稀奇先生向我介绍:“展览馆举办这个展览主要是介绍塞尔维亚19世纪到20世纪的发展情况,这是一个历史的展览,采用的办法是用服装。因为每个时期人们着装的制式是不一样的,介绍历史上的名人,用这种特殊的办法,从服装文化传统习惯上可以详细介绍,通过别的方法不可能这么仔细。正因为这种办法比较特殊,所以前来参观的人非常多。塞尔维亚历史上名人很多,通过服装来介绍比较直观,因为每个时代都有特定的服装。这个展览有历史上许多名人的服装,也包括铁托将军的服装等,除了名人外,还有普通人的服装。通过这些可以介绍当时的情况,得到特殊的感觉,这都是过去穿过的衣服,看起来感觉是真的,这和看书的感觉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筹备这个展览花费了很长时间,因为很多服装不能马上得到,所有的大小博物馆还有外地的博物馆都找了,甚至私人的,重要的服装还是历史博物馆的最多,也是与他们合作的。这样的工作不能马上做,找到衣服还要研究很长时间。这个展览先后等了4年,所以我想这个展览比普通的展览更宝贵。”
通过展览观众可看到,在塞尔维亚漫长的历史中,曾经历了许多战争,同时也留下了不同时期的军服。通过这些军服可使观众从一个侧面了解塞尔维亚的军史、历史,可以说是别具一格的介绍国家历史的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我和翻译采访这个展览还费了点周折。我俩推开玻璃门走进展室,我刚打开摄像机准备摄像,立刻遭到了展厅2名值班警员的谢绝,原因是这些服装属国家珍贵的历史文物,不允许拍照或摄像。我们说明我们是中国记者,并出示了南联盟新闻部发给我们的外国记者证,警员看后,让我们与展览馆有关人员协商摄像事宜。翻译马上带我走进展厅的一间非常整洁的办公室,见到了馆长。馆长是一位非常精干的中年女士,翻译说明来意后,她热情接待了我们。原来,这位女馆长曾到中国访问过,中国和中国人的热情给她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我们落座后,她让我们不要着急,先喝点咖啡休息片刻,她马上与上级联系。经这位女馆长的努力,我们得到了摄像采访的许可。同时,她还亲自陪同我们观看展览并将主办者介绍给我们,使我们得以顺利拍到服装展的全部图像资料。这虽是异国采访中的一个小小插曲,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两国之间伟大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