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唐王朝之李家天下
27408500000078

第78章 武宗所为:功过自有后人评说

武宗李炎是由宦官拥立即位的,但他即位后致力于削弱宦官的权力,这对维护李氏家族的统治来说,不失为明智之举。

武宗与文宗的即位方式如出一辙,均为宦官拥立。武宗生于元和九年(814年)六月十一日,本名李瀍(chán),死前改名李炎。武宗在十六宅中做颖王时,便不被奢侈糜烂的生活诱惑,他很有心计,善于谋划。在两位兄长相继做了皇帝之后,他心里也萌生了“做天子”的欲望。

武宗像文宗曾一度想立长兄敬宗皇帝的儿子晋王李普为嗣,不幸的是晋王李普5岁时便夭折了。一年后,文宗立了自己的儿子鲁王李永为太子,第二年八月,举行了册礼,但李永在开成三年(838年)十月暴死,太子的死使文宗尤为自责,他认为自己枉为天子却不能保全儿子的性命,大为伤感,从此,抑郁成疾。第二年十月,文宗又立敬宗的第六子陈王李成美为太子,等待册礼之时,文宗却一病不起,奄奄一息了。朝野上下顿时紧张起来,焦点都集中到了储君的安排上。

开成五年正月初二,文宗密旨宦官枢密使刘弘逸与宰相李珏等奉太子监国,但是,两军中尉仇士良、鱼弘志为贪拥立之功假传圣旨,率领神策军来到十六宅,迎接颖王李炎赴少阳院受旨。他们借口太子年幼多病,难以承担重任。文宗无奈之下,只好诏立颖王李炎为皇太弟,临时执掌军国政事。宰相李珏据理力争,也奈何不了手握神策军的仇士良、鱼弘志。太子李成美仍然以陈王的爵位退居藩王府邸。正月四日,文宗驾崩,遗诏皇太弟颍王李炎于柩前即位。十四日,27岁的李炎正式登基,史称唐武宗。武宗即位后,将已过世的生母韦氏追封为皇太后。

武宗即位之初,论功行赏,有援立之功的右军中尉仇士良被封为楚国公,左军中尉鱼弘志被封为韩国公,太常卿崔郸为户部尚书判度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升为宰相。仇士良等人因有拥立之功,在朝廷上飞扬跋扈。在他的胁迫下,武宗大开杀戒,赐死了一批包括陈王李成美等潜在的政敌;贬杨嗣复为潮州刺史,充任湖南都团练观察使;李珏为检校兵部尚书、桂州刺史,充任桂管防御观察等使。虽然经过赏贬,朝廷中的反对力量基本清除。但是,宦官仇士良等人借有拥立之功把持朝政,控制武宗,这使武宗非常反感,他发誓一定将其要清除。武宗意识到,要想尽快摆脱自己的被动地位,就需要有一位才能卓越的宰相,以逐渐取代宦官势力,控制朝廷大权。经过慎重选择,武宗把这一愿望寄托给了久负盛望的李德裕,并把他从淮南节度使任上擢为宰相,入朝秉政。会昌三年,仇士良以老病为由提出退职,武宗顺水推舟解除了他的军权,退职不久,仇士良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仇士良死后,唐中后期那种由宦官出掌的枢密使出纳王命,控制禁军,掌握国家机密,取代中书省的权力,权势极为显赫的局面悄然改变。武宗一改前朝惯例,不与枢密使商量,直接任命崔铉为宰相。武宗架空宦官,无疑是对其权限的极大限制,他有步骤有分寸地开始对宦官的权力进行剥夺。尽管打击是有限的,但对李氏家族来说却受益匪浅。

唐毛笔现藏日本奈良正仓院武宗多年来一直迷信道教,经常与一些道士相往来,这使他对社会有一些观察的机会和深入的了解。武宗经常骑马游乐,还常到教坊饮酒作乐,与乐人谐戏,如平常人家的酒宴。但是,武宗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却能保持一颗清醒的大脑,并不为此耽误国家大事。他能够面对现实,很多时候,甚至勇于向宰相当面认错。武宗信任和重用宰相李德裕,使得君臣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时刻同舟共济,沉着应付,渡过难关,不失为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