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同业拆借市场自1984年始至今,其发展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初步发展阶段(1984~1991年),在此阶段同业拆借市场发展非常迅速,但其特点表现为多渠道融资,缺乏统一的市场。第二阶段(1992~1995年)是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在清理整顿过程中迅速发展的阶段。第三阶段(1996年开始至今)是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形成并发展的阶段。中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完善发展不仅为我国金融机构调节流动性提供了重要的市场,也为我国货币政策的顺利执行提供了重要的传导渠道。
一、初步发展阶段(1984~1991)年
1984年以前,我国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统一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银行间的资金余缺只能通过行政手段纵向调剂,不能自由地横向融通。1984年10月,中国人民银行实施了各专业银行间的“资金融通”政策,即允许各地区银行之间进行横向拆借,这一新的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实施后不久,各专业银行之间以及同一专业银行各分支机构之间就尝试性地开办了同业拆借业务,但当时拆借量很小,没有形成规模。
1986年是我国同业拆借市场真正启动的一年。1986年初,国家体改委和中国人民银行在广州联合召开五城市金融体制改革试点座谈会,会议明确提出要开放和发展中国的同业拆借市场。同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专业银行的资金可以相互拆借,这为我国拆借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法律依据。自此,同业拆借市场开始在全国迅速开展。1986年5月,武汉市率先建立了只有城市信用社参加的资金拆借小市场,随后武汉市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和人民银行的拆借市场也随之相继建立。不久,又建立了以广州、重庆、沈阳、成都等几个城市为中心的有形的同业拆借市场,截至1987年6月,除西藏自治区以外,全国各省市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同业拆借市场,初步形成了一个以大中城市为依托的多层次同业拆借网络。
1988年上半年,为调剂资金余缺,加强货币信贷调控、引导管理资金拆借市场,人民银行批准成立了海南、大同、广州融资公司等市场中介组织,此后这类以拆借资金为主要业务的融资公司越来越多,在促使全国同业拆借交易量继续扩大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干扰了市场秩序。1988年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社会总供求关系严重失调、通货膨胀严重等问题,而一些金融机构及融资公司却进一步超过自身能力大量拆入资金,出现了拆借资金到期无法清偿和收回等严重问题,直接引致了资金拆借市场秩序出现严重混乱,为了加强对宏观经济的治理整顿,国家实行了严厉的“双紧”政策,同时中国人民银行整顿并撤销了融资公司。
二、同业拆借市场迅速发展阶段(1992~1995年)
1992年,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开始好转,与此同时,股票、房地产市场交易活跃。由于同业拆借市场不在中国人民银行信贷规模控制的范围内,因此不少金融机构违规利用拆借市场将信贷资金转移用来炒房地产、炒股票、办公司或用于地方财政开支搞开发区、上新项目,从而使得短期拆借资金长期化,这种违规现象直接扰乱了金融秩序。
1993年7月,中国人民银行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对同业拆借管理的通知》,要求规范同业拆借市场的拆借行为,但这些规定并没有得到很好的执行,拆借市场违规现象愈演愈烈。同年6月,中共中央下发《关于当前经济情况和加强宏观调控的意见》,决定纠正乱集资、乱办金融机构和乱拆借现象。接着,中国人民银行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同业拆借市场秩序的通知》,要求各地抓紧收回违章拆借资金,整顿同业拆借市场,其中具体措施主要包括:在市场构架上,撤销省级以下金融机构违规办理的有形拆借市场机构,各省市成立一家由中国人民银行牵头的资金融通中心,负责配合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宏观金融政策,调剂本地区各金融机构之间的资金余缺。在省以下的部分中心城市或远离省会的边远城市,设立融资中心办事处,办理本地区的资金拆借,要求所有跨系统、跨地区的资金拆借必须通过融资中心办理。并在1994年的《信贷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明确,融资中心视同为非银行金融机构,专门办理金融机构之间的短期资金融通。
到1995年11月,中国人民银行撤销商业银行组建的资金市场中介机构约50多家,保留了中国人民银行融资中心43家,并强调所有同业拆借业务必须经过中国人民银行融资中心办理,纠正了同业拆借市场中介机构重复设置现象,同业拆借市场中单一的融资中心融资渠道开始形成,此举对调剂资金余缺、规范同业拆市场业务起了很大作用。
通过治理整顿,当时中国同业拆借市场的混乱状况得到根本改善:一是拆借交易量迅速放大。到1995年末,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融资中心办理的拆借交易近10000亿元,比1994年增加了66%,其中上海、北京、广州等域市拆借交易量均达到1000多亿元。二是拆借市场行为大为规范,拆借资金利率、期限、流向基本符合相关规定。据统计,1994年和1995年同业拆借利率基本控制在人民银行规定的13.18%以内;拆借活动基本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融资中心及其办事处办理;30天以内期限的拆借占80%,拆借资金主要用于金融机构调剂头寸余缺。三是是运行效率得以提高,金融机构特别是地市以下金融机构需要临时性资金,一般在一个营业日就能解决,资金流动迅速,较好地解决了中小金融机构资金融通问题。
但是这一阶段同业拆借市场在发展的同时也存在诸多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是市场分割性强,造成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人民银行的制度设计缺失,始终没有形成建立一个全国性同业拆借市场的构想,因此尽管同业拆借市场的参与主体众多,但是却少有跨省的资金拆借交易;二是各市场交易规则不同,不仅加大了交易成本,也降低了市场的效率。这一问题直接造成了各地区市场利率差异极大,无法形成全国统一的拆借市场利率,同时也使得监管当局对市场的监管更加困难。
三、全国统一同业拆借市场形成、发展的阶段(1996年至今)
1996年1月3日,中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正式开始运作,这是中国人民银行依托上海中国外汇交易中心建立的全国统一的资金拆借市场。这个市场由中央的一级网络和由各省、区、市的中国人民银行融资中心牵头组织的二级网络构成。中央级网络包含了全国15家商业银行总行、全国性的金融信托投资公司以及挂靠各地区人民银行的35家融资中心。地方级网络的主体是经总行授权的商业银行分支行、经营规范的信托机构、租赁公司、财务公司、保险公司组成,交易成员是通过中国人民银行融资中心的电话或计算机网络就地交易。两级网络同时运作,相互平衡,形成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运行系统。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对同业拆借市场的监管、市场准入审核及同业拆借市场交易规则和管理制度的制定与监管;中国银行间拆借中心则负责对计算机网络联网、运行等提供技术支持。
与改革前的同业拆借市场相比,新的同业拆借市场具有以下两个特点:一是明确了进入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的准入资格。拆借市场成员必须直接通过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中心提供的电子交易系统进行拆借交易。其他金融机构虽可自行交易,但仍需在中国人民银行备案。这一规定从制度上保证了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使中央银行迅速的确定货币资金的来源及规模成为可能,为其及时实施相对应的货币政策提供了可行性。二是中国人民银行严格限定了拆借资金的来源和用途、以及拆借的期限。规定各商业银行拆借资金最长期限不得超过4个月,拆借额度根据存款余额按比例确定。非银行金融机构的拆借期限均在7天以下,拆借额度按其资本金水平进行核定。这一规定有效的防止了金融机构的过度拆借以及短期资金长期化的现象。
长期以来,出于对市场安全性的考虑,我国货币当局并不允许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流入股票市场,因此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基本是割裂开来的,货币市场具有较强的封闭性。但随着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呈现稳步发展,我国逐步放松了同业拆借市场的准入条件,其重要举措就是逐步增加了市场成员。
1998年3月,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外资银行为全国同业拆借市场成员,从事同业拆借业务;1998年4月,为便于商业银行加强内部资金管理,批准商业银行可授权分行加入全国同业拆借市场,从事其总行授权范围内的信用拆借业务;1998年10月,批准保险公司为全国同业拆借市场成员;1999年1月,批准部分农村信用社联社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1999年5月,同意农村信用社联社经中国人民银行当地分行审核后,可成为拆借中心交易系统用户,通过交易系统开展拆借业务;1999年8月,批准部分证券公司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成员从事拆借业务;1999年11月,批准国家开发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成为市场成员从事拆借业务;2000年6月,又批准部分财务公司为市场成员;2002年6月,允许改制后的城市信用社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成为同业拆借的市场成员。2007年7月,颁布新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成员范围扩大到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信托公司、汽车金融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中国同业拆借市场成员由1997年的96家,增长到2009年6月末的2129家,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参与机构的扩大是中国同业拆借市场进一步完善的重要标志。
2006年底,为了推进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培育中国的基准利率、提高金融机构自主定价的能力、指导货币市场产品定价、完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国人民银行推出了报价制基准利率——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简称SHIBOR。它是由信用等级较高的银行组成报价团自主报出的人民币同业拆出利率计算确定的算术平均利率,是单利、无担保的批发性利率。自2007年1月4日正式公布SHIBOR以来,其报价的合理性、稳定性不断增强,对市场产品定价的指导作用愈益明显,越来越多的金融产品以SHIBOR为定价基准,以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等利率衍生产品成交的活跃度不断加强,这不仅为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成为中国货币市场的基准利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为中国人民银行以利率作为中介目标的货币调控机制的改革提供了条件。
2007年7月9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布了新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新的政策坚持了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其调整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扩大同业拆借市场参与范围,新增六类非银行金融机构进入同业拆借市场;二是延长拆借资金最长期限;三是放宽同业拆借限额控制;四是体现市场自律,强化透明度管理,规定了信息披露义务、信息披露基本原则、信息披露平台、信息披露责任等。可见这一管理办法既是中国同业拆借市场的制度创新,同时也对推动同业拆借市场以及其他金融市场的改革和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
新的《同业拆借管理办法》实施后,我国同业拆借市场规模激增。2007年同业拆借市场交易量首次突破10万亿元,此后逐年增长,可以预见,随着市场成员规模的不断扩大,制度的不断完善,市场信息系统服务功能的提高,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必将快速、稳步、规范、健康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