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中国货币市场运作导论
27419000000027

第27章 完善中国货币市场提升货币政策实施效率的分析

一、积极培育具有真正商业动机的多元化市场主体

(一)加快国有商业银行企业化改革,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改革

1.从货币市场最主要的参与主体——国有商业银行来看,尽管多年来银行商业化经营转轨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目前的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仍未能真正实现企业化的经营目标。

从法律角度看,过去我国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所属是全体人民,国家是个虚置主体。这需要一个具体机构作为代理,而代理机构却不能因行使资本所有权而获得利益,因为利益是国家的,结果行使所有权的主体缺乏动力去监督代理人的行为,不关心国有资本的增值问题。这样,能够真正为保全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负责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委托——代理关系没有形成,在产权单一的背景条件下,所有者约束出现真空。

因此在这种背景下,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在职能上既带有一定倾向的商业化色彩,又带有明显的行政指令性色彩。在经营活动和金融手段的运用上还存在缺乏自我激励和内在约束的特征。在银行的资产中,有价证券等信用工具所占比例太小,银行即便拥有大量闲置资产也不愿意参与货币市场交易。

国有商业银行要在货币市场上作为参与主体发挥作用,必须以金融深化改革为支点,关键在于产权制度改革。这将在更深层次上解决国家与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关系,并进一步相应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商业化经营的自主权问题。因为只有银行机构在产权和组织制度上更接近以现代企业制度的形态,国有商业银行才能在市场经营中更具备理性的行为特征,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

基于这一战略思想,从2003年开始在国务院的决策下拉开了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序幕。从中国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作为实施股份制改造试点至今,国有商业银行沿着注资、股份重组、引入战略投资者、公开上市的改革路径,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改建成国家控股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初步建立现代银行制度。

2003年底,国务院决定通过汇金公司向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分别注资225亿美元。2004年8月,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同年9月,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两家银行按照建立现代金融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的基本框架。2005年4月,国家通过汇金公司向中国工商银行注资150亿美元,2005年,中国建设银行引入美国银行和富登金融作为战略投资者,两者持股占建行总股本的比例为13.84%。2005年,中行引入苏格兰皇家银行投资团(含苏格兰皇家银行、李嘉诚基金等)、富登金融(淡马锡)、瑞士银行和亚洲开发银行作为战略和财务投资者,四者持股占中国银行总股本的比例为13.91%。2005年10月28日,根据国务院的决定,经中国银监会批准,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2006年1月,中国工商银行与高盛投资团签署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高盛投资团出资37.8亿美元购买工行近10%的股份。2008年10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实施总体方案》,开始了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收官之战”,2008年底,国家通过汇金公司向农行注资190亿美元。2009年1月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挂牌成立。

改革前,我国原有的国有商业银行与现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产权制度的区别在于:银行经营目标和责任制度的不同。前者的模式下,政府作为资本所有者,也期望银行经营效益的提高,但国家是整个经济的管理者,当政府社会目标超过银行利润目标时,就需要银行能承担更大的社会职责,即便银行经营亏损,政府也能容忍或从其他方面给予补偿。那么国有商业银行由于承担着社会任务,就算经营不善时,国家也不会让它关门,结果国家在这种产权制度中承担了银行经营的无限责任。

而在改革后的四大商业银行产权制度中,国家赋予银行以利润最大化目标,且不被动地承担政府职能,使商业银行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求平衡、自担风险”的经营实体,同时明确以国有资本量承担有限责任,这就为银行经营的政企分开,自我约束提供了基础。政府通过自己拥有的股权来贯彻自己的意图,又不干预银行的经营,同时由于非国有资本主体的进入,作为以利润为目标的“经济人”显然不愿意承担国家的社会性责任,将会增加银行经营的利润压力,约束其行为的理性化,促成商业银行货币市场真正交易主体的形成。

从改革的具体效果上看,目前四大商业银行在基本业绩、资产质量和风险控制能力等方面初步有了改善和提高,但是与西方国家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商业银行相比,“理性‘经济人’的特征”还没有真正形成,这需要今后在银行的公司治理机制、内控制度、自我约束机制等方面进一步加快改革的步伐,在发展中加以完善。

2.加快国有企业现代企业制度改革,提高其投资活动的利率弹性,扩大货币政策的传导效应。我国投资利率弹性低的主要原因是国有企业仍然控制着主要的投资资源,投资的软约束现象仍然存在。在国有企业机制不能得到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货币政策中利率政策很难对国有企业的投资行为产生足够的影响。同时,尽管在名义上中央银行能够自主地调整对银行机构的法定存款准备率,但是,现实经济运行中的超额准备金率却主要取决于商业银行、企业(还有社会公众)等经济主体的行为。中央银行要想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达到较理想的调控效果,就必须合理地把握和引导商业银行、企业等经济主体的经济行为和预期变动。

因此,必须尽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调整国有经济的比重和结构,使国有企业真正作为市场主体通过竞争获取利润,使利率工具发挥出对投资的调节作用,提高企业对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程度。

(二)扩大交易主体的覆盖面,培育高效率的中介性机构

除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等主体以外,我国应通过增加货币市场主体,扩大传导货币政策的影响力。从国外情况来看,发达国家由于货币市场在子市场系统、信用工具、市场开放等方面迅速发展,使市场的参与者不断增多,包括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企业公司、投资机构、政府及其机构、中介参与者,覆盖面很广。市场中的交易价格信号能够准确反映出资金运用市场中的基本供求关系,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调控操作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快速度、较大幅度地传导影响出去,从而达到调节目的。(例如,在美国的货币市场体系中,由于有了众多的参与者和各子市场的协调发展使货币市场作为一个整体以非常发达的状态发展着,在反馈市场信息和传导货币政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美联储可以在国库券市场、贴现市场等各个子市场上配套利用不同的信用工具进行公开市场操作,实施货币政策操作。)

目前我们可以考虑采用如下措施来扩大货币市场交易主体的覆盖面:

1.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参与主体的培育。尽管这些年来我国的货币市场参与主体在不断增长,但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参与主体规模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一个发展的初期阶段。主要表现在:其一,由于我国同业拆借市场长期以来一直限制非银行金融机构介入,因此,其货币资金交易活动大都是在二级市场和国债回购市场上,交易活动范围相对集中,难以以一个合格的主体身份全面介入货币市场。其二,同银行相比,我国非银行机构所持有金融资产的数量和规模有限,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货币需求。世界各国货币市场运作的实践表明,非银行金融机构在货币市场中是一支相当活跃的力量。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使其成为货币市场主体是金融发展的趋势之一。

目前美国非银行金融机构的资产几乎占其整个金融资产总额的2/3.规模巨大的资产为其介入货币市场提供了强大的后盾。更多的主体能够进入到货币市场,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市场交易的活跃;另一方面也直接使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通过货币市场更多的参与主体,扩大政策工具传导的广度,并通过大规模的市场交易,提高货币政策工具在货币市场中传导的效率。

我国加强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参与主体的培育应当注意这些问题:

其一,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有序地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不能只求规模速度,不求质量效益。应通过兼并、重组等方式使信托类金融资产优化,规范其业务范围;理顺保险业经营体系,并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求发展;发展财务公司、券商等非银行机构,将这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发展成合格的货币市场主体。

其二,为非银行金融机构发挥作用提供必要的环境条件。目前我国的货币市场中银行机构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市场相隔的特征仍然存在,对同业拆借市场中非银行金融机构介入的限制较多,从长远发展来看,货币市场必须发展成为高度统一开放的市场,应对参与主体公平开放,以提高货币市场效率。因此,应逐步取消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货币市场的歧视性政策,为其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

其三,必须加强对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管理。中央银行作为货币市场的管理者和主要调控者,必须在法律上、决策上对市场实行有效的干预,配合我国存款准备金制度与再贴现制度,不断加强和完善中央银行的宏观金融调控职能,使其货币市场主体地位逐渐显现出来。

2.扩大居民参与货币市场金融活动的深度和广度。货币市场的发展不仅应当包含金融类机构投资者,还应当包含企业、居民个人,这样才能保证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扩大货币政策操作对宏观经济的辐射面。当前,应通过调整居民个人的资产负债结构,扩大居民参与货币市场金融活动的深度和广度,增加居民货币收支活动的利率弹性,改变居民金融资产过度集中于银行储蓄的局面。

具体说来,可以借鉴国外发展货币市场基金的做法,加速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基金作为机构投资者一方面与货币市场金融机构直接交易,另一方面又与众多的中小投资者、企业、个人等直接交易,能够促进货币市场规模和影响范围,增大对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效力。

美国的首只货币市场共同基金——储备基金(MMMFS)作为银行存款的一个替代物创建于1971年。在这之前,很多投资者因为有最低交易金额的限制而无法进入货币市场。(投资者要有10万美元以上的资金才能投资商业票据和大额可转让存单)而MMMFS的出现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参与市场投资的机会。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2001年3月,根据美国ICI基金年会的统计,美国共有应税基金999只,资产总额14783.3亿美元;免税基金477只,资产总额5643亿美元。截至2005年3月,全球货币市场基金管理资产规模3.26万亿美元,占全球开放式基金管理资产规模的20.21%,而美国货币市场基金管理资产规模就占了全球货币市场基金资产的60%。货币市场基金无论在数量、规模、多样化及活跃程度、货币市场的影响力等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我国首只货币市场基金成立于2003年底,2004年国内货币市场基金规模就已突破1000亿元人民币,到2009年上半年国内货币市场基金数量达到了56只,发展较为迅速。但是我国市场的成熟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货币市场基金业的进一步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可以选择的投资范围和规模较小,商业票据目前市场规模太小,市场交投很不活跃,货币市场基金投资组合缺乏多样性。更为重要的是,2006年我国货币市场基金规模为2000亿元,仅占当年货币市场交易总规模(529239.9亿元)的3,市场影响力很小。有鉴于此,大力发展我国的货币市场基金将是今后我国活跃货币市场发展的一个趋势。

3.积极培育货币市场中介机构,提高市场效率。货币经纪公司是在货币市场中为金融工具交易提供信息、促进交易达成的专业化机构。在降低交易成本、市场的合理价格发现、提高货币市场的流动性及促进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现等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

货币经纪业务的基本过程是:首先由有交易意向的金融机构向货币经纪公司提出要求的内容,然后经纪公司随即通过电子通信系统将信息发往各金融中心,然后再根据各中心反馈的报价进行综合筛选,向客户报出最佳价格。这个复杂的过程只需几秒钟就能完成。最初的交易均通过声讯经纪方式进行,随着信息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经纪主要被运用于标准化的产品,而声讯方式则被更多地用于复杂的、需要人工服务的金融产品。

2005年8月11日,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发布了《货币经纪公司试点管理办法》,规定经中国银监会批准,货币经纪公司可以从事以下部分或全部的业务:(1)境内外外汇市场交易;(2)境内外货币市场交易;(3)境内外债券市场交易;(4)境内外衍生产品交易;(5)经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批准的其他业务。2006年旨在提高货币市场运行效率的货币经纪公司——上海国利万邦货币经纪有限公司正式开业,成为中国货币市场中的首家货币经纪公司。

从目前国内几家货币经纪公司业务开展的情况来看,业务范围主要还局限限于外汇交易业务,在境内货币市场尚未与境外市场完全对接、人民币业务仍处于有限开放的背景下,国内货币经纪市场的容量还非常有限,货币经纪公司的重要作用也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同时在我国现行政策下,自然人从事货币经纪业务还存在着法律上的障碍,尚未得到法律的许可,目前也还没有形成可一套规范的运作规则与模式。

今后我们要建立和加强相关的监管制度和行业自律组织,形成整个覆盖货币经纪公司业务和管理各个环节的规章制度体系,着手推动和允许自然人充当经纪人并进一步加快货币经纪业的开放步伐,促进我国货币经纪公司规范有序发展,以达到增强市场流动性、促进市场交易主体数量的不断增加、提高市场覆盖效率的目的。

二、积极推进货币市场的平衡发展

(一)丰富货币市场信用工具,推进市场发展

货币市场的发展离不开金融创新。只有鼓励金融创新,发展新的货币市场工具,才能满足不同金融机构和经济主体的需要,增大货币市场的影响力和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的有效性。多年来,我国货币市场上的金融创新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市场交易工具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种类和数量都有所扩大。

但是应该看到,目前货币市场上的信用工具在各个子市场上只是不多的几种,利用金融创新开发和拓展货币市场信用工具成为当务之急。首先,我国居民的金融资产大多以银行存款方式存在,而事实上人们对金融资产的不同需求以及公开市场业务、再贴现政策等货币政策工具对信用工具的种类和规模要求是日益提高的。利用金融创新来丰富货币市场信用工具无疑是有利于货币政策工具操作要求的。其次,信用工具的不断创新也能带动货币市场的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互推动。

从目前实际情况看,同业拆借市场的品种已日益完善了,我国货币市场可开发的信用工具重点应该放在国债市场中。据统计,2000年我国52%的基础货币投放是通过公开市场业务手段完成的。从我国当前国债市场所面临的问题来看,国债发行的品种、期限结构不尽合理,基本上都是以3年期以上的中期国债为主,1年期以下的短期国债发行很少,不能满足不同层次投资者的需求,也无法满足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操作的需要。

为了配合货币政策工具操作的运用,积极发展我国短期国债市场,应该着手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方面,要发展我国短期债券的发行和流通市场。要把国债作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载体考虑,把银行持有国债的流动性,安全性及改变资产结构放在重要位置。美国短期国库券市场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国库券安全性高,易于转让,可以随时到二级市场出售,符合短期投资者的需要。因此,为了符合市场的需要,也为了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提供更有深度空间的需要,在发展我国的短期国库券市场过程中,也必须兼顾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的衔接发展。一级市场根据二级市场需求定价发行,发育良好的二级市场可以增强国债投资者购买信心,增加短期国债需求,推动一级市场的发展。而一级市场的发展又可以增加二级市场的活跃程度,增强其流动性。

因此,短期国债发行市场建立起来后,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再逐步利用全国统一交易网络,提高二级市场的交易规模。也可以尝试利用全国统一证券交易网络的延伸功能,发展无形市场,使更多的投资者参与进来,活跃流通市场。

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完善我国银行间国债交易市场。我国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础市场之一就是银行间国债交易市场。它的发展有利于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尽管目前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规模受可供交易的国债数量的限制,但是该市场的利率已经具有市场化特征,已经具备了作为公开市场业务操作的基础条件。

我国银行间国债交易市场自1997年形成以来,越来越多的参与主体得以介入市场。为了拓展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操作空间和灵活性,对这一市场除了要加大国债的发行量外,还应该进一步增加入市主体,以使中央银行通过向金融机构办理国债交易业务,改变其超额储备规模达到调控货币供给量的目的,扩大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范围。

此外,还应当考虑着手解决统一我国债券市场的问题。这是结束我国债券市场长期分割状态中效率低下、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必然选择。统一的进程中要解决:统一的国债交易价格,并将其作为货币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利率能够在回购市场间相互作为对方定价的参照;统一国债交易制度,消除国债市场的人为阻隔。

(二)依法构建健康的信用关系,推动票据市场的发展

票据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间接调控手段的理想场所,它在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发挥着“连接器”的作用,从而为中央银行运用再贴现工具提供了理想的环境和条件。在现代市场经济大潮中,信用是立业之本,没有信用就没有市场秩序,经济活动就无法健康地进行。从各国票据市场发展的实践情况来看,缺乏健康的信用关系作基础,是难以建立一个高效完善的票据市场的。我国票据市场长期以来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也和市场信用关系不正常、信用程度不发达有直接关系。

多年来,企业经营行为不规范,履约观念不强。在商品交易中存在着大量的违约行为使企业间商业信用票据化比率很低。商业信用不发达,再加上资金受地区分割阻隔,以及中央银行再贴现资格与再贴现率的限制,商业汇票流动性极低。银行在办理承兑和贴现业务过程中也受到各种欺诈案件的困扰,打击了银行对办理以商业信用为基础的银行业务的信心。票据市场中信用关系的扭曲既有传统体制遗留的因素,也有国家法令和货币市场规则对各市场主体约束不力的问题。

从产权的角度来分析,多年来,我们国有企业、银行一直是政府机构的附属物,银行、企业的信用就是国家的信用。企业欠企业、企业欠银行的债,实际上都是由政府来承担,根本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信用问题,企业也没有独立的信用。在体制转轨时期,尽管强调责任明确、债权债务关系明晰,银行企业从法律上要从政府的附属物转变为独立的企业,但相当多的企业和银行行为又是以政府支持为背景的。旧体制的惯性作用依然存在,企业间信用关系并没有实质性的变化。这种靠“政府信用”支撑起来的信用关系包含了诸多虚假成分。这样由于有了政府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交易的债权方在投资时就不必进行认真的财务审计、项目评估,不必承担投资的风险损失。而债务方也没有了还不了债就倒闭破产的压力。责、权、利完全不对称,债权债务关系也只是名义上的,整个社会也就没有了信用观念,信用成了一种毫无约束力的经济关系。因此,要发展我国的票据市场,提高其在货币市场中的地位和发挥中央银行再贴现工具的作用,我们必须解决好这些问题:

1.深化银行、国有企业制度(尤其是产权制度)改革。要彻底转变国有企业的经营机制,强化企业的自我约束和风险机制,让企业能够按照市场规律办事,强化内部管理,成为自主经营、自担风险的主体。强化金融机构的自我约束和风险激励机制,建立健康真实的银企信用关系。这个问题解决了,票据市场信用关系的健康化就具备了良好的基础条件,银行推广普及票据贴现放款、扩大完善贴现市场规模、加快信用票据化进程才有可能实现。否则发展票据市场,提高再贴现工具效用仍将是一纸空话。

2.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只有在市场统一的基础上,才能实现统一的市场价格和利率。市场规模越大,交易越活跃,市场才越有广度和深度,市场才越有效。也只有在统一的市场基础上,中央银行才能真正运用再贴现政策工具来有效调节基础货币量,将货币政策意图在较短时间内以较快速度传导出去,提升再贴现政策工具的运作效果。

3.加大商业承兑汇票推广力度,扩大票据交易的品种和范围。要发挥中央银行的主导作用,根据经济形势实施调控再贴现的规模和数量,加大再贴现总量调控的力度和幅度,扩展再贴现工具功能。应该适当放宽再贴现利率的浮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再贴现率的下浮空间,扩大其与信用贷款的利差,以增强再贴现的吸引力,调动各银行贴现放款的积极性。适度放宽再贴现的范围和条件,如放宽金融机构再贴现资格的限制,对再贴现票据条件的设定更宽松一些,对具有相应票据业务基础的中小金融机构的贴现票据给予支持,以此来提高再贴现政策工具的辐射面和影响力。

(三)加快货币市场一体化的发展

分割、封闭的货币市场,不仅影响社会资金的利用效率,也使得中央银行无法利用货币市场上的价格信号进行科学的分析判断和全面贯彻政策操作意图。为了从根本上提高货币市场中各子市场的关联度,迅速准确地传递货币政策意图,提高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效能,加快货币市场一体化发展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货币市场的一体化问题首先是各子市场的统一问题。各子市场要逐步统一市场交易的信用工具标准,统一市场运行规则,统一市场管理方法。要拆除各子市场之间的人为阻隔,使交易内容相同的子市场逐步打破制度分割,实现统一。已经初步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应该逐步扩大市场覆盖范围,提高市场统一程度。

在各子市场统一的基础上来实现货币市场的统一。货币市场总体的统一要在利率市场化的基础上逐步推进。推进的程序可以考虑先以同业拆借市场为基础,利用统一的同业拆借市场网络逐步扩散,逐渐将银行间债券市场、票据市场、企业融资券市场纳入统一体系。

在货币市场总体统一过程中,要在承认各市场交易主体差异的基础上,重点从宏观上统一市场参数的选择和运用,统一交易法规,统一行政管理办法,统一市场运作程序,统一市场交易体系,在微观上统一市场的准入条件,统一规范市场主体的行为方式,最终形成全国性统一货币市场。

三、稳步推进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改革

利率市场化是指通过市场和价值规律机制,由各金融机构根据资金市场的供求变化来自主调节,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引导,以同业拆借利率为基础,各种利率保持合理利差和档次的有效传导利率体系。利率市场化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需求,利率的市场化直接关系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一个市场化的利率体系为中央银行运用公开市场业务工具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已具备了以下有利条件

1.我国的宏观经济基本稳定。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增长势头良好,多年来GDP的增长速度一直位居世界前列。随着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即便是面对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冲击,也表现出了较强的风险抵御能力。此外我国货币市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规模,市场上的资金供求基本平衡,入市主体多元化,成员数量进一步扩充,增加了市场的广度和深度,扩大了市场的覆盖面和市场的纵深。这就为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利率市场化已经取得的阶段性成果。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探索始于20世纪末。2000年9月21日,中国人民银行发出关于改革我国外币管理体制的通知,标志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国家提出了“稳步、渐进”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策略:即原则上遵循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大额、后小额的基本步骤。目前,利率市场化的改革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已经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1996年在国债发行中正式引入了价格竞争的招标方式发行,发行利率已经完全由竞价决定;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得到统一,市场中单个交易品种在每个交易日的加权平均利率(全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利率Chibor)已经形成。金融债券也开始走向市场;1998年3月我国改革了再贴现利率及贴现利率的生成机制,实际上放开了贴现和再贴现的利率;1998年10月31日中国人民银行扩大了对中小企业贷款的利率浮动幅度和范围;从1999年9月23日开始,吸收政策性金融利率招标发行的经验,银行间债券市场国债发行也成功实现了利率招标发行;1999年10月,又进一步放开对保险公司5年以上、3000万元以上存款的利率;随后,对于股票质押融资以及利率的确定也在原则上放松了管制;2000年9月成功实现了境内外币利率改革。2002年,对八家农信社的利率市场化改革进行试点,自主存、贷款利率浮动幅度大大提高。2005年,中国人民银行进一步放开了金融机构同业存款利率、允许金融机构自主确定部分存款种类的计结息规则。2007年人民银行又正式推出了“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成为我国货币市场中的基准利率,中国为人民银行宏观调控的实施提供了更为精确的“参照标尺”。

3.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和内在约束不断加强。多年来金融体制改革取得了成果,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意识和内在约束意识在不断增强,银行的资产质量在稳步提高,信贷无序扩张和利率失控的可能性已经不大了。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在提高,企业以及居民的风险意识和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也在不断增强。

4.市场交易技术手段不断发展,交易日趋活跃。目前,我国的同业拆借市场、银行间债券市场、外汇交易市场等已经借助于网络运行平台,实现了集中统一操作。

(二)利率市场化条件下货币市场利率的作用

市场化货币市场利率是利率市场化的关键环节。从我国开放利率的大体顺序看,应该先实现货币市场利率的市场化。货币市场利率包括同业拆借利率、国债回购利率、国债现货利率等。

从利率形成的机理看,货币市场利率对于社会资金供求关系有着灵敏性和高效性的特征,是反映市场资金状况、衡量金融产品收益率的重要指标。由货币市场形成的价格信号,也是中央银行监控市场利率水平,预测市场利率走势,制定基础利率的重要依据。西方许多国家利率市场化都先从发展货币市场入手,通过增加金融资产品种和规模,先使非贷款类短期金融资产利率自由化,产生一个可靠的货币利率信号,形成对商业银行存贷款利率的促动,最终建成市场化的利率体系。

利率市场化之所以需要特别强调以货币市场作为基础,这是因为:

1.货币市场是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控宏观经济的主要窗口,中央银行能够主动地对货币市场利率以及金融机构进行调控。货币市场的参与主体主要是金融机构,在国民经济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它们的作用,可以影响和带动企业、居民和整个社会的经济和经营行为,带动社会的市场风险意识和经营意识的提高。

2.市场化的利率首先是货币市场交易的结果。竞争性的货币市场交易,形成金融产品的市场交易价格。竞争性货币市场交易过程本身,就是金融产品价格由市场决定的过程。没有货币市场的发展,就没有所谓的利率市场化过程。

3.货币市场利率是商业银行决定其存贷款利率的基础。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反映着市场资金的供求关系,成为商业银行确定存贷款利率的重要依据。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商业银行普遍采用货币市场利率加点和减点的方法确定其存贷款利率,正是依照这个道理。我国商业银行的资产运用大部分是贷款(占资产运用的70%),在货币市场交易比重相对较低的情况下,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必然会受到基本市场环境的制约。同时,我国货币市场中存在着市场利率与官定利率并存的现象。利率的严格管制,难以真实地反映资金供求关系,使利率作为货币政策工具在传导货币政策过程中出现误差,影响了货币政策工具的效果。中央银行应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逐步建立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货币市场利率为中介、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市场利率体系。

这样,中央银行可以通过操纵基准利率实现对金融机构和货币市场的有效调节,迅速实现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意图。因此,要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从总体上发挥我国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就必须大力推进货币市场建设,实现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

(三)进一步稳步推进货币市场利率市场化的设想

1.扩充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作为市场参照利率的尝试。货币市场利率是包含多种利率品种在内的利率体系。当前在上海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已经成为市场基准利率的情况下,我国可以进一步尝试选择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作为市场参照利率进行。

短期国债作为金边债券,其利率是确定其他金融资产价格的基准利率。我国已从1996年开始尝试国债发行市场的利率市场化改革,1998年对政策性银行的金融债券施行了利率招标发行,初步实现了金融债券发行的利率市场化。中央银行要积极采取措施,在进一步完善同业拆借市场基础上,重视发展国债市场和票据市场,并让够条件的商业银行发行金融债券,进一步理顺存贷款利率与其他诸如再贷款利率、有价证券利率的关系,按期限、成本、风险拉开档次,进而推动整个货币市场利率体系的市场化。

2.逐步理顺各类利率的关系,加强货币政策工具的传导效应。

第一,主要理顺中央银行的利率关系。中央银行的存贷款利率是决定利率政策和构成利率结构体系的中心环节,间接性货币政策工具的实施首先要求中央银行的利率形成机制和基准利率的决定能真实地反应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

目前需要解决如下一些问题:(1)完善中央银行对金融机构的再贷款利率结构,适当增加再贷款利率档次,使中央银行在再贷款期限选择上更加灵活。(2)继续完善存款准备金制度。可以考虑取消较高的准备金存款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作为货币政策工具的实际作用。(3)进一步完善再贴现利率。再贴现利率主要是解决金融机构的流动性问题,我国再贴现利率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扭曲现象,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主要是为了解决贷款规模的问题。

今后的改革就是要发挥再贴现利率在货币市场利率的导向作用。通过调整再贴现利率,引导商业银行利率变化并传导给资金市场和企业,达到调节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第二,理顺中央银行利率与商业银行利率之间的关系。中央银行利率和商业银行利率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准备金率、再贷款利率和再贴现率与商业银行利率之间的关系。理顺中央银行和商业银行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在中央银行确定基准利率时,充分照顾商业银行的利益,扩大商业银行决定利率的自主权,在政策范围内由商业银行自主决定贷款利率,改革利率的存贷款计息方法,逐步向国际惯例靠拢。国际市场通行的利率计息方法是利率水平按单利制定,结息按复利计算,结息方式由客户与银行协商。长期以来,中国制定存贷款利率采用复利方法,结息采用单利计息方法,这种方法不利于国内银行业的竞争,应加快存贷款利率计算方法的改革,实行单利的利率水平。

第三,理顺商业银行各类利率之间的关系。简化存贷款利率种类,理顺各项存款利率之间的关系,建立起一种合理的存贷款利率结构体系;简化商业银行贷款利率期限结构,规范各类贷款利率;设置合理的存贷款利率结构,最基本的原则就是期限越长,利率越高,反之越低。

第四,理顺商业银行利率与货币市场利率、资本市场利率之间的关系。要使资本市场上的各种债券、商业银行利率与货币市场上的同业拆借利率、公开市场操作利率等之间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和相互影响作用机制,就必须在中央银行利率、商业银行利率、债券利率基本理顺的基础上,形成各种利率之间合理的比价关系。

3.建立和健全利率市场化周边机制,为利率市场化建设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1)要借鉴和参考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有关法律法规,使利率市场化开始时就能够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在利率市场化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这些法规。

(2)要建立金融监管机制。根据法律法规,规范、约束和监督金融市场参与者的金融行为,使他们既能利用金融市场的便利性,灵活、高效地从事金融活动,又能遵纪守法,实现政府监管、社会监管和金融机构内部自律性监管的有机结合,相互督促,相互制约。

(3)要建立和健全信息收集和披露机制。信息收集和披露机制是有效监管的基础,也是增强监管力度和作用的促进器,是自律管理的外在推动力。对防范金融风险、稳定金融市场有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