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2743500000002

第2章 两个桃子引发的血案——二桃杀三士(2)

当时,他让史官把“崔杼弑君”的记录抹掉,史官不抹,他杀。找来另一个史官,说,你怎么国君死之事?史官大书:“崔杼弑君”,崔杼又将这个史官杀了。再找来一个,再问。史官依旧写四个字:崔杼弑君。

崔杼这才翘起拇指,敬佩史官之直。

在杀人过程中,晏子也在场。几天前,他就听说国君遇难,急忙跑来,到崔杼家门口站着,哭。崔杼听得不耐烦了,就问他:“这么伤心,你怎么不跟着国君去死?”

晏子回答:“你杀国君时,我不在,我为什么要死?”

崔杼的食客劝主人杀掉晏子,崔杼摇头,他认为杀这样一个矮子毫无必要。不久,崔杼被废,景公上台,听说了晏子这件事,并且也知道他的才能,就让他再任宰相。

于是,关于他的智慧传说,开始铺天盖地地传给了后人。

一次,晏子出使楚国,楚王听说晏子是一侏儒,就想戏弄他一下,故意在城门边开了一扇小门。晏子走到城门下时,卫兵告诉他,大门开起来很难,那里正好有个小门,你也能进来。晏子当时一定很生气,但随即就说:“只有出使狗国才走狗洞。现在我是出使楚国,为什么要走狗洞?”

卫兵自然不知道这话到底有什么含义,去报告大王,大王是个有知识的人,只好下令大开城门。楚王似乎天生就喜欢戏弄矮子,一见到晏子,看到他不满三尺的个头,情不自禁地说:“看来齐国实在是没有人才,竟然派你这样的袖珍型人物出使。”

晏子也自甘下贱了,回道:“我们齐国有个惯例,出使文明开化的上邦,就派仪表堂堂的人去;出使野蛮无文的小国,就派我这样不上台面的人来。”

楚王连恼火的劲头都没有了,晏子正戳到了他的痛处。当时,楚国的确属于南方未开化之区,齐国已经有了理性的学术,而楚国还在信神敬鬼。这个一心想要被中原各国承认的未开化之国的国君,自尊心屡屡受到打击,当然不肯罢休。在举行酒宴时,他让人押着一个囚犯走过,楚王故意叫住“囚犯”问:“你是哪里人?”“囚犯”说:“我是齐国人。”楚王又问:“你犯了什么罪?”“囚犯”说:“我偷了东西。”楚王转身看着晏子得意地笑道:“原来齐国人都是小偷呀!”

晏子绝不含糊,立即回敬:“我听说淮南有一种橘树,移植到淮河以北就变成了枳树。橘子又香又甜,枳子却又苦又涩。这是因为淮南淮北水土不同的缘故。我们齐国人在本国都是知礼守法的国民,可是到了贵国却成了小偷,不知道这是否也跟水土有点关系?”

楚王只好作罢,并认为晏子的确是个具备了大智慧之人。

关于晏子的仁,更是史不绝书。暂挑几个例子来证明。

景公非常喜欢槐树,曾下令:“犯槐者刑,伤槐者死。”令刚下不久,便有一人把一棵槐树搞伤了,景公捉住此人,要判刑。此人的儿子将妹妹送给晏子做妾婢。晏子知道自己的长相,当然不会有人肯把自己的妹妹往火坑里推,就问那人缘故。那人说了,晏子就去见景公:“我听说,穷民财力,以供嗜欲者谓之暴,崇玩好威严拟乎君者谓之逆,刑杀不称者谓之贼,此三者守国之大殃也。”景公当然听不明白他想说什么,就接着往下听。“君享国德行未见于众,而三辟(罪行)着于国,婴恐其不是可以莅(领导)国子民也。”景公这才明白过来,只好说:“微大夫教寡人,几有大罪。”立命罢守槐之役,出犯槐之囚。

有一年,大雨不止,粮食无收,晏子希望景公开仓放粮救民。景公不听,不但不听,反而在趁着大雨饮酒作乐。晏子很恼火,他先把自家的粮食分给灾民,然后去见景公道:“使民饥饿穷约而无告,使上淫湎失本而不恤,婴之罪大矣。”说完,扭头就走,景公忙追到晏子家,看晏子将家用器具抛在路旁,已经离家出走了。景公大惊,晏子不但罢工,还想隐居。他急忙一路追去,追上晏子,说:“寡人有罪,夫子倍弃不援,寡人不足以约也,夫子不顾社稷百姓乎?”晏子这才回来。景公于是“损肉撤酒”,发救济粮。

有一次,景公问晏子:“贤君之治国若何?”晏子答道:“其政任贤,其行爱民”,这八个字概括了他的思想,同时也是给景公提了一治国之道。又一次,景公问晏子,今后什么人能把齐国治好?晏子答道:“凡事都要看它是否有利于齐民。”

另外,他经常批评景公“吝啬”,物资藏朽了都不给饥民,因而老百姓离心离德。景公的确如此,只好慢慢改正。这或许就是晏子的仁,这种仁是针对老百姓的。

与景公的“吝啬”相比,晏子在个人生活上更是“吝啬”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有一次,景公随从到晏子家,看到晏子正在吃中饭,肉很少,回来向景公回报。景公即赐晏子一块封地,晏子辞而不受。他说大道理:“富而不骄者,未尝闻之,贫者不恨者婴是也,所以贫而不恨者,以若为师也。”

更让人可笑的是,一位使者在晏子家吃完饭后,到景公那里哭诉,居然说自己没有吃饱。景公很高兴,认为晏子太节俭了。就准备赏赐给他一房子,可晏子不受。景公就三送,晏子三次都不受。又说大道理给景公听:“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夫厚取之君而施之于民,是臣代君、君(临)民者,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

无论如何,我们都不愿意相信,这样一个仁智兼备的人,会做出“二桃”这样的局来。

晏子之所以成功,有三个要素绝不可少。

第一个就是他作局的本事,从他前期的准备就能看出来,他具备这样的条件;第二,入局的对象必须具备一种素质,这种素质就是:要脸;第三,作局的道具必须足够份量,如果晏子准备的是两个馒头,恐怕对方不会入局。

我们先来看第三个,也就是作局的道具——桃子。

为什么桃子会被三个武夫重视到那种程度,一见到桃子,就纷纷跳出来想要吃它。我们完全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桃文化中找到答案。

中国的桃文化源远流长,《典术》云:“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桃之精生在鬼门,制百鬼,故今作桃人梗着门以压邪,此仙木也。”也就是说,桃子避邪。但这一条似乎跟那三个武夫之死没有太大关系。

后来,有人把桃树的兴衰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到一起。《尚书》上记载:“周武王克商,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周武王凯旋而归,坐定天下,便公布了一项偃武修文的重大贡献措施。这是一幅和平景象,不用别的花作陪衬,而用桃花,足见桃花和西洋的橄榄枝具有同样的意义。这一条似乎跟那三个武夫之死也没有关系。

大概下面这一条跟那三位就很有关系了。有人把桃视为百果之冠,这在春秋时代就能找到记载。后来,《云仙杂记》里首先把“王母桃”称为蟠桃。在《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又设想出天上有蟠桃园。到了吴承恩写《西游记》时,又引出大闹天宫孙悟空监守自盗,偷食仙桃的故事,使王母娘娘群仙招待会也无法进行。百果之冠意味着至上,意味着能者或是尊者吃之。所以,孙悟空在玉皇大帝眼中就不是个尊者,所以才派人去吃了桃子的猴子。

晏子的这个道具找得非常绝,他知道三个武夫是什么样的人,总想把自己摆到最高位,不肯屈居人下。那么,一个证明最高位的道具,被景公一直吹捧的桃子自然非常合格了。

再来看,当时公孙接一看晏子的眼神,就叹息今日必死无疑,这是为什么。因为第二个要素:三个人都是要脸之人。

春秋时期,有一条刚烈的精神血脉始终在流动。蕴育着这一血脉的就是那些不苟且不偷生,仁义、勇气和荣誉比性命更重要,随时准备流血来洗净、扞卫的武夫们。这就是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被中国赞誉了几千年,但慢慢正在消失,甚至是已经消失了的人格。

用今天的话来讲,就是要有脸,有自尊。一个不要脸的人,即使你让他钻你裤裆,他都可以笑着跪下,温柔地钻你。

真正的不要脸,是没有了自尊,没有了人格,把自己当成狗一样的人,他们只要活着,就可以。在今天,这样的人不胜枚举,他们的心态是,别人去死吧,让自己活得更好些。所以,二桃门事件永远无法复制。

如三武夫这样的人,在东周时期很多。

有一年,齐国遇上大饥荒。有个叫黔敖的人做了饭摆放在路边,等那些快要饿死的饥民来吃。一天来了一个以衣袖蒙脸的人,晃荡着,黔敖一看,这是好久不吃饭的症状。他立即高兴地站起来,端着饭,摆出一副救世主的样子,用勺子敲着盆子对那人说:“嗟,来食!”

那人扬起头瞪着黔敖,十分高傲地回敬道:“我就是因为不吃你们这号人的嗟来之食,所以才弄到今天这个地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即使要饭,也应该有一点点自尊,要有点脸。

事实上,因为吃饭而闹出的悲剧在东周时太多了。

宋国有位大将华元在战前杀羊慰劳兵士,吃完羊肉后,他的车夫对他说:“您没有给我羊肉吃。”华将军也没有在意,开战后,华将军站在车上,还没有下令冲锋,他的车夫就驾着马车疯了一般地冲了出去,直接冲到了敌阵,宋军因为没有了指挥官,而大败。

这位车夫当然不缺那块羊肉吃,但他有脸,人人都有的,偏他没有,他当然要给分肉的人一点颜色看看。

更具戏剧性的一件事发生在中山国。中山国君请吃饭,有个叫司马子期的因为没有吃到一道羊肉菜,气得跑到楚国,费尽口舌请了楚国派兵攻打中山。中山国君只身逃脱,眼看就要被楚军追上,突然有两人杀出,救了他一命。事后,中山国君对这二位猛夫感激不尽。二位猛夫告诉他,当初自己的父亲饿死了,是中山国君送给他俩干粮吃,救了兄弟俩一命,二人这样不怕死地保驾,全是报恩。

中山国君不禁激动起来,叹道:“我因为一盘羊肉而亡了国,又因一块干粮而得到两个勇士。这个世界啊!”

由此看来,东周时,吃饭之事,可大可小。

1000年后,有个人不经意地把晏子的二桃饭局重新演习了一遍。

这个人就是南朝梁朝的张缵,他用的道具是一杯酒。和晏子一样,他也是杀了三人。此人并没有晏子的智慧,他一杯酒杀了三个人,实在是意外事件。

张阁下向来自命清高、为人傲慢,在赴长沙当刺史的路上,邵陵王萧纶在郢州请他吃饭,座中有个叫吴规的读书人。吴规这个人穿得不怎样,苦大仇深的一张脸。张阁下就很不开心,有点嫌弃他。在席上,他举杯向着吴书生,吴书生很惶恐,站了起来。张阁下却放了下面这个屁:“祝贺你今天有幸在这陪酒。”

吴规脸立即就绿了,吃得非常不舒服,恨恨而归。他儿子听说了父亲受辱过程,当晚就气死了。吴规恨张缵恸儿子,第二天也死了。吴规的妻子两天失夫丧子,悲痛至深,过一天又死了。

这真是一件奇事,但我们发现,这还谈不上是饭局门事件,因为根本就没有人设局。

前面我们说,晏子设的这个饭局,如果设局人与入局人都符合条件,那入局人即使是有诸葛亮和一休那样的智慧,也会死掉。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二桃饭局”本身就是一必杀计。用西方理论来讲,“二桃饭局”完全是抽屉原理的社会模型。

抽屉原理形象的说法就是:把3件物品放到2个抽屉里,一定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件物品;用这个原理来解释这场饭局,就是这样的:两个桃子可看作两个“抽屉”,根据抽屉原理,把3名勇士放到两个抽屉里,有一个抽屉里至少有两名勇士,即至少有两名勇士要合吃一个桃子。由于3名勇士都争强好胜,符合“要脸”这一要素,就决定了悲剧结局的不可避免,老谋深算的晏子自然就稳操胜券了。

中国人聪明之处就在于,饭局中可以运用这一原理,在日常生活中,也能用到。比如算命。清朝乾隆年间的学者阮葵生在《茶余客话》中就曾利用抽屉原理来分析、批驳“算八字”之类的活动,认为这类活动是断然不可相信的。他说:算八字的方法按一个人出生的年、月、日、时来排定“八字”。用六十甲子纪年,不同的年份只有60种;一年12个月,不同的月份只有12种;再用六十甲子纪日,不同的日也只有60种;一日分为12个时辰,因此,不同的年、月、日、时所组成的“八字”,总数只有60×12×60×12=518400(种)。

即使每个时辰有两个小时,再分成上半时辰和下半时辰,不同的“八字”也只有518400×21036800(种)。

把不同的“八字”看作“抽屉”,抽屉数不超过104万,而作为“物品”的人则有如恒河沙数,远远大于此。因此落在同一个“抽屉”里的人千千万万,这许多贫富、贵贱、寿夭、成败等等都互不相同的人,因为有相同的“八字”(落在同一个“抽屉”里)而不能不有相同的命运,这是何等的荒唐。再者同一天出生的人,由于出生的年、月、日已经相同,他们“八字”的差别,就只决定于出生的时辰,一天的时辰只有12种或24种(分上半时辰和下半时辰)。天下如此广大,人民这样众多,非说同一天内只能出生12种或24种命运不同的人,大家都知道他在扯淡,但却有人相信。

回到晏子身上来,用两个桃子制造血案后,并没有引起任何人的震动,但却引起了别国的趁势进攻。虽然,晏子又靠着自己的识人之能,成功地举荐了一位武将,又成功地击退了进犯的外敌。但他亲手毁了三个这样的武将,“罪孽”二字,不知道他做何理解!

晏子有一个非常唬人的座右铭:“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惭于魂。”据一些人说,他的一生,完全是按这个座右铭行事的。的确,在后来的史书中,我们能看到与他同时代的孔子、墨子对他的尊崇,孔子称他:“救民之生而不夸,行补三君而不有,虽事惰君,能使垂衣裳朝诸侯。”墨子称他:“为人者重,自为者轻,先民而后身,薄身而厚民。”北宋的司马迁也极尊敬他,说过这样一句话:“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但也有人对他制造的“二桃门政治丑闻”做了批评:比如那个比他似乎还有许多智慧的诸葛亮就说:“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唐朝的李白也说:“力拔南山三壮士,齐相杀之费二桃。”这些话可都不是赞赏,或多或少地有些埋怨他。

作为一个政治家,晏子是合格的,他对任何人都下得了手。这场饭局设置的也是非常成功的,因为有人入了局,再也没有出来。

这场饭局后来再也没有人设过,因为,任何人都知道,这是不可能成功的。

这不知该是喜,还是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