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饭局门:十张餐桌上的政治大博弈
2743500000006

第6章 最符合黑社会血拼的饭局——夏屋宴(1)

与公子光相比,北方赵国的赵襄子要比他豪迈得多。公子光在饭局上跑掉后,才让刺客行动。而赵襄子就坐在面前,看着入局人被刺客杀死。两者一比,高下立判。一种说法是,赵襄子在夏屋山摆得这场饭局,完全是一场符合黑社会血拼标准的饭局。政治家有时候就是黑社会老大,赵襄子给后来的政客与大哥都做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榜样。

时间是公元前456年,晋国国运到了这个时候已经是一天不如一天了。

晋国的历史在春秋可谓辉煌,大约距今3000年前,周文王将自己的同胞弟弟叔虞封到了古唐国。唐叔虞死后,他的儿子燮父继承封地。因为唐地境内有一条晋水,燮父开始称“晋侯”,并最终将唐国改名为“晋”。

浏览晋国的历史,就会发现,这是一个在战争中成长起来,并且培养了一批狼子野心的豪门的一个国家。前661年,它占领了耿国、霍国和魏国;前632年,与楚国在城濮开战,楚国大败;前627年,与秦国在殽开战,秦国夹着尾巴逃跑了;到了前500年左右,晋国的六个具有狼子野心的家族成长起来,这就是历史上的晋国六卿。

赵襄子就是六卿之一赵氏的后代。此人后来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据说,赵氏的祖宗与秦国的祖宗本是一脉,共尊一祖。他们有着共同的祖先,名为女修。传说,一天女修正在织布,忽见一燕子生下一卵,便取而食之,不想竟因此而产下一子,这便是秦、赵共同奉祀的男性祖先大业。显然,这是胡诌出来的。

据《赵国史稿》分析,大业是赵氏第一个记得清名字的男性祖先,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古代圣贤皋陶。皋陶的儿子伯益发明了如何打井,给人类带来了福音。伯益曾在舜的手下担任虞官,掌管山泽,繁育鸟兽,还辅助禹平治水土。舜念其功劳,赐嬴姓。禹在位时,曾将伯益作为自己的接班人,后被禹的儿子启夺权而未果。伯益的后裔有两支,一叫大廉称鸟俗氏,一叫若木称费氏。秦、赵就是大廉的传人。

商朝末年,大廉的后裔蜚廉有两个儿子,恶来与季胜。恶来助纣为虐,被周人所杀。季胜躲避战乱,其后世孙造父获周穆王嘉奖,被赐以赵城。从此,造父的氏族就改称赵氏。

造父既然得到了周王室的信任,赵氏的发展也就一帆风顺。除了造父的嫡系子孙受到荫庇外,其高祖季胜之兄恶来的后嗣也自托于赵氏宗族的名下,弃嬴姓赵,直到恶来的五世孙非子时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再续嬴氏。西周末年,周幽王昏庸残暴,周王室每况愈下,赵氏先祖叔带离开了周幽王到了晋国,归晋以后,历经赵氏家族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地位日益攀升。

到了前456年左右,赵氏已经与韩氏、魏氏与智氏共同管理晋国了。这四个家族,智氏最有实力,而赵氏最有前途。

赵襄子的老爸是赵简子。年轻时,他喜欢打猎,有一次在山里追一只狼,追了半天,却追消失了。这时,他看到了一位先生牵了一头毛驴正在慢慢地走路。他走上前,问这位先生是否见到了一头狼,这位先生说没有,又改口说,向那边跑去了。赵简子就追了过去,但没有追到。

许多天后,他听到消息,那位先生把狼藏了起来,如果不是一位农夫,那位先生就被狼吃掉了。

这件事给赵简子的感悟很深,此时,他已经在晋国担任宰相一职,而晋国具备宰相资质的还有三位,想要立足脚根,并永保不败,绝对不能学那位先生!

他对自己的后代很是上心,家族每一位成员,他都了如指掌。惟独有一个成员,他开始时并没有注意到。这个人就是他的小儿子赵无恤,后来的赵襄子。

赵简子的理想很远大,但他已经老了,远大理想在他有生之年恐怕难以实现。他只能寄托到下一辈去。有一天,他把几个儿子叫到面前,说天帝托梦给他,让他并两个小国,中山国(今河北定县)和代国。

几个儿子听了这话一头雾水,赵简子就说:“你们去常山看看,看有没有天帝留下什么宝符。”

他是想借这个题目来试探一下儿子们的志向和谋略,几个热子跑到常山(今恒山,属浑源县)上,看了一遭,就回来了。大家都说没有,有的还说,山太大了,找一宝符实在不容易,不如明天带些人上去。只有最后回来的赵襄子,激动万分地对父亲说,我发现了宝物。

赵简子抬头看了看他,没有在意。他一直很看不好这个儿子,因为这个儿子是一个奴婢生给他的,到现在,他还在怀疑这小子是不是自己的。

赵襄子并没有注意到父亲的冷漠,大手一挥,说,如果我们从常山进攻代国,代国便可成为我们囊中之物!

这句话就仿佛是一枚炸弹,赵简子一下从床上蹦了下来,开始对赵襄子另眼相看。

赵襄子的命运由此而改变。

赵襄子的常山一行得出的战略构想,恐怕只有站在政治家的高度,通过霸主的视角才能看得到这快宝符。赵氏家族的每一个当政者都具备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前的战略思维,这当然是总结经验教训的结果。

让我们把目光放到公元前579年,也就是晋景公十七年,这一年对赵氏家族来讲,无疑于灭顶之年。其时,赵朔是晋国举足轻重的人物,他在朝执掌国政,权倾一时,更让别人忌讳的是,他还有两个兄弟赵同、赵括,此二人也是相当优秀的政客,并且在朝中担任要职。可以说,这个时候的晋国,如果赵氏想做点意外事件出来,不是没有可能。

尤其是晋景公以“游猎饮酒”时,赵氏家族站在那么高的地方做意外之事就更容易了。果然,这一年,一个奸臣叫屠岸贾的向晋景公分析赵家的势力太大,外人只知道有赵氏而不知道有晋王了。晋景公大为惊讶,屠岸贾趁热打铁,说,有消息称,赵氏要谋反。

至于赵氏是否想谋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人这样讲,可以主宰他生死的人信了就可以了。晋景公巴不得自己赶紧相信,但屠岸贾找到的谋反罪名很牵强。四个字:“赵盾弑君”。

这当然有故事,说的是晋国另一位比晋景公还混蛋的晋灵公。

当初,晋襄公逝前将世子托付给了大臣赵盾,赵盾兢兢业业,总理朝政,支撑了晋国,也延续了晋国在诸侯中的霸主地位。但是,晋灵公却是个顽劣之徒。赵盾左右劝他不听,他非但不听,而找刺客要杀赵盾。刺客到了赵盾家,趴在房顶一晚上,赵盾由于要处理公务就是不睡觉。刺客被这位大臣的勤奋精神感动了,不忍杀他,可又觉得无法跟国王交代,所以,找了棵树,用足了劲冲去,撞死了。

晋灵公当然不肯就这样算了,因为在他看来,赵盾每天都如同只苍蝇一样在他身边嗡嗡叫,他不杀赵盾,赵盾有一天就得把他折磨死。于是,他搞歪门邪道。仿照赵盾的模样绑缚了一个草人,在草人的胸腹中放上了新鲜的肉,训练一只恶犬上前扑咬草人,挖开腹肚便吃到了肉。这一日赵盾上朝,恶犬猛窜过来。见他与那草人相仿,就直扑而来。但赵盾安然无恙,因为不知从什么地方冒出了一位武士,杀掉了恶犬,保护他逃出宫来。都城待不下去了,赵盾只好潜逃到边塞小村。不久后,赵盾的从弟赵穿杀死了晋灵公,赵盾才被迎回宫中,继续总理朝政,并且立了新君晋成公。

屠岸贾以“赵盾弑君”为由要翦灭赵族,显然不是得力的罪名。要知道,赵盾已经死快五十年了,赵盾拥立的晋成公也死了,晋景公在位也17年了。隔了这么长时间,再清算历史陈账,而且让他的后代承担罪过怎么也说不过去。

说不过的事情肯定就有人不赞同。韩氏家族的韩厥就站出来反对。但反对无效,赵氏家族必须付出代价。阻挡不成,韩厥匆忙跑到赵家,将这个密谋透露给赵朔,劝他赶紧逃出躲避灾祸。赵朔要做孝子,他坚决不逃,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他不但不逃,还要求所有赵家人都不要逃。

韩厥认为,赵朔闹得有点不象话了,你死,但你不能要求别人都跟着你死啊。况且,你们赵氏被灭门了,你的祖宗恐怕也不会同意的。

赵朔这才勉强答应,给赵家留点骨血,他做出很为难的样子,最终才把自己身怀有孕的夫人——晋成公的女儿挑了出来,又非常勉强地让韩厥带她进宫去生产,韩厥大为恼火,道:“这是怎么回事,就好像你是在让你的仇人活下来一样。”

赵朔这才醒悟过来,要求韩厥可以照顾孤儿成人。若真生个男儿,就叫赵武,好为赵家报仇雪恨。

送走夫人的第二天,屠岸贾率兵包围了赵家,赵族老小,没有一人逃脱生天,这恐怕不是全部屠岸贾的功劳,赵朔不让跑是其中一个很关键的因素。

许多人都看过黑社会灭好人的全家,屠岸贾这瘪三就是典型的黑社会那套作风,如果不是还没有成为人的那位被赵朔夫人带了出去,赵家可能真的就断子绝孙了。

几个月后,那位夫人生了个男孩,但对外却谎称是个女儿,并且一再宣称已经死了。屠岸贾哪里会轻易相信,但又不能把这位夫人也杀了,因为这等于是在抄国王的家了。

但他仍旧有办法,在宫中四处搜,没有搜到,就通令悬赏,检举孤儿者,重赏千金;知情不报者,与窝藏者同罪,一旦查出,斩杀全家。都城中人心惶惶。

由此可以知道,中国从古代就有“斩草除根”这一说,而最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这一说法是适合于伙伴之间,对待外人,就不是这样了。

屠岸贾的行径可以用“无耻阴毒”四个字来形容,当时,晋国的强盛势头已经减慢,身为重臣的他不把心思用在对外上,却在内部进行斩草除根的活动,可谓是十足的可杀可剐之徒。

血腥当然可以吓到人,赵家仅剩下来的门客公孙杵臼和程婴开始惶恐不安。他们都不愿赵家这么就断子绝孙,两人商量救助孤儿的办法。程婴愿意为救助孤儿献出自家的婴儿,公孙杵臼则乐意舍生成仁。当然,要从宫中救出孤儿,还离不开韩厥。

密谋成计,程婴前去告发,屠岸贾立即让他带路前往首阳山搜捕。搜出一个孤儿后,屠岸贾像扔石头一样从山上扔了下去,公孙杵臼也被乱棍打死。屠岸贾这才放下心来。

他不知道的是,被他扔下山的“石头”并非是赵氏孤儿,而是程婴的儿子,赵氏孤儿早已趁着宫中松懈被韩厥带了出来。之后,程婴携带孤儿赵武远离闹市,躲进了荒山。

15年后,晋景公快要死了,韩厥奏说是因为灭除立过大功的家族所致。这位昏聩一生的狗国王猛然醒悟,准许赵武还朝继承赵家祖爵。孤儿赵武还朝后,晋景公似乎是为了表示歉意,就允许他也可以让屠岸贾断子绝孙。

后来,有人把这段故事拍成名扬中外的《赵氏孤儿》剧。对屠岸贾的行为大加谴责,只是放过了晋景公。这又是中国人的无耻之处,只找小兵开刀,绝对不得罪大人物。

赵氏家族自此后,开始总结被灭门的经验,最后得出结论:要想强盛,不被再灭门,就要有自己的武装,长矛里出政权!

心狠手辣,人人都学得来。但若要高瞻远瞩的心狠手辣,恐怕只有赵氏家族成员才可以办到。赵襄子被老父亲重视不久,就开始参与一系列晋国的政治活动。又过了不久,赵简子把立为世子的伯鲁叫到跟前,说,你不行,将来我们赵家的门庭还得靠无恤来光大。于是,赵襄子被立为赵太子,那个倒霉的伯鲁便一边凉快去了。

有位家臣叫董安于的,不理解主人的意思,说:“我看无恤没有才能,现在为什么把他立为太子?”赵简子只回答他一句话:“无恤能为国家忍辱负重。”

谁也不明白赵简子是如何看出赵襄子可以忍辱负重的,如果一定要有个很好的解释,那应该是他家族里流淌着的血。当初赵武可是忍辱负重到晋景公快要死掉的时候才从大山里跑出来,去报仇的。

但许多年后,这句话终于有了解释。有一天,智伯(就是那位智氏家族的老大)和襄子在一块喝酒,智伯见襄子不顺眼,就把一壶酒撒在了他的头上。赵襄子的家臣让他杀掉智伯,赵襄子忍辱负重:“先君教我要为国家忍辱负重,哪里能说要杀人呢!”

这则故事被汉朝人刘向记载到《权谋书》中,刘向将之概括为“忍辱负重能成大事”。可反过来想,如果赵襄子后来没有没掉智伯,那这个忍辱负重岂不成了懦夫行径?

所以,想要解开老爸对赵襄子的评价,还应该从当时的形势入手。春秋末,智、韩、魏、赵同为晋国四卿,但当赵襄子继任之时,四大家族已经形成智氏一强而韩、魏、赵三弱的局面,所以赵襄子不得不忍辱,但又不能只忍辱。他其实是在“三思”而后行——“若成大事就要有三思,就是‘思危、思退、思变’!知道了危险就能躲开危险,这就叫‘思危’;躲到人家不再注意你的地方这就叫‘思退’;退了下来就有机会,再慢慢看,慢慢想,反省自己从前的过错,这就叫‘思变’!”

赵襄子明了当时四大家之间的力量对比,“思危”而知其中的危险,化解的方式就是“思退”,通过忍辱而躲到智氏不再注意的地方,此后方能“思变”在晋阳大败智伯。“忍辱负重能成大事”与“三思”其实都是一个意思,只不过一个含蓄,一个直白而己。

能把赵襄子看透的赵简子当然也就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了,就在他要死之前的某一天,他把自己的大女儿叫到面前,说:“赵家世代为晋之良臣,几死几灭,终不断绝,那是上天的怜幸啊。今天下将乱,晋室必衰,鞅戎马一生,有愧祖德,行将就土之人,是等不到我族中兴了。”

他的大女儿哪里知道,父亲要把自己往火坑里推,还规劝父亲:“您何必如此自责,您一生位高权重,恩荫广布,实为我族以来的大兴啊。”

简子装孙子:“为人臣子岂可称大兴?位高权重又算得了什么?你可知这些祖宗灵牌是什么?那是我赵氏宗族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的脚印啊。而鞅也不过是其中一个平凡的脚印而已。”话至此,老人的声音陡然变得激昂了起来:“但这路是一定要走下去的,无论什么样的代价和牺牲,所以,以后就拜托给你和无恤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