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侯假惺惺的派人去请蔡侯来息国吃饭,说感谢您上次对息妫的热情款待。蔡侯对息妫还是念念不忘,正想找机会再见几次。于是乐呵呵的答应了。蔡侯离开都城没多久就后悔了,因为他看到了密密麻麻的楚国军队。
蔡侯被带到楚国。关了好几天的黑屋子之后,他被放了出来。这家伙越想越来气,于是跟楚文王说,息妫真是天底下鲜有的美女啊,大王您要是看见她的话,肯定会被她迷上的。
楚文王被他说得心动了,加之蔡国这时又进献大批的珠宝,所以便把蔡侯放了回去。
过了几天,楚文王忽然出现在息国,息侯很惊讶,但仍旧打开都门,迎接楚文王大驾光临。楚文王当然不客气,带着手下进去就大吃大喝。酒过三巡,楚文王说,听说你最近娶了个夫人,何不叫她出来见上一见。
息侯很为难,按照当时的礼节夫人是不能随便走出后堂的,更不能随便见别的男人。但他知道楚国一向就以蛮夷自居,对所谓的礼节本来就不太看重,何况跟现在的楚文王也没什么道理可讲,人家拳头硬啊。
无奈之下,他只能硬着头皮叫息妫出来。果如蔡侯所称,楚文王一见之下神魂颠倒,不过并没有忘记吩咐手下人动手。
这帮野蛮人登时掀翻桌子,亮出家伙,见人就砍,在外的军队立刻行动,分别攻占各种要据点,控制住息国的大臣。息国,就这么完了。
楚文王把息妫带回楚国,没多久就给他生了两个儿子。但是很奇怪的是,息妫从来不主动跟楚文王说话。文王很奇怪,问她为什么,她回答说,我一个妇人,而有两个丈夫,既然不能死,那还有什么好说的呢?
息妫也被人们称为“桃花夫人”,当真是艳如桃花。看她那么美艳的脸却总是愁眉不展,文王很心疼,觉得对不起她。为了讨好他,他派兵攻占蔡国,再次俘虏了蔡侯。
文王死后,息妫再次失去了丈夫。文王的弟弟令尹子元早就对她的美貌垂涎三尺,只是摄于文王的声威,他不敢有所举动。文王一死,他立刻把家搬到息妫住所的旁边,整天又是奏乐又是跳舞,想诱惑息妫。
息妫在墙这边叹息到,这音乐在先王(也就是文王)当年是用来鼓励出征的将士的,现在令尹不想着怎么征伐帝国,却只整天想着到我这个寡妇的面前奏乐跳舞,应该吗?
仆人把夫人的这个话告诉了子元。子元感到很惭愧,感叹道,妇人尚且没有忘记征讨敌人,怎么我反而忘了。于是出兵郑国。但子元并没有完全忘记息妫,从郑国回来后,他干脆搬进了文王的宫殿,想强迫息妫顺从自己。其他的大臣们都看不下去,于是乎群起而攻之,把子元也灭掉了,立息妫的儿子为王。
肆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
还是宣王盟会诸侯,这次鲁国表现挺不错。他们没有迟到,鲁恭公也没有过激的表现,虽然酒仍然是薄酒,但却莫名其妙地被换成了厚酒,于是也就避免了被攻打的命运。
故事是这样的:当时赵国和鲁国都向宣王献酒。但两个国家酿酒的标准估计不太一样。这跟他们的民风有关系。所谓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都是些铁骨铮铮的汉子,所以喝起酒来也很豪爽,一般的酒精度当然太白水了,所以酿的酒度数相对要高一些。
而鲁国是所谓的周公后裔,周礼仅在于兹,遵纪守礼的风气很盛。后来更是出了高材生孔子,他给鲁国大地带来了另一波崇尚礼节的浪潮,于是乎,套在脖子上的枷锁也要多一些,重一些,喝起酒来讲究个节制,做起事来讲求中和之美,所以酒精度相对要低很多。孔子就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他也喝酒,不过从来不喝醉。
因为是同时献酒,所以两个国家的酒在感觉上差别很大。楚国人估计也好酒,而且对鲁人的婆婆妈妈和超低度数不感兴趣。主管进献饮食的官员被赵人进献的酒吸引住了,浓烈的酒香不断的飘进他的鼻孔,他忍不住就想痛饮一番。但进献给楚王的酒显然不能让他满足愿望,于是他便让赵国人再送些酒过来。
也许是赵人带来的酒本来就不多,也许是他们早就不能忍受楚国大小官员仗着楚宣王作威作福,来了个不理不睬。这把这个主管宣王饮食的官员气坏了。
光明正大地报复他没有那么高的智慧,也没有那胆量,但是背后动手脚,从中作梗还是轻车熟路的。
于是,他把两个国家的酒调换了一下。这样,鲁酒薄就成了赵酒薄。当然,结果一样。赵酒没味道,宣王很生气,后果很严重。宣王就没给赵国申辩的机会,召唤一声,就带兵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伍
这个故事除了告诉我们这个世界存在很多可能外,还告诉我们,有时候搞定小人物比大人物更加重要。
俗话说得好,阎王好过,小鬼难缠。孔夫子也曾曰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逊,远之则怨。真是真理啊,千载之下,很难再听到这种至理名言了。小人,过于亲近容易忘乎所以,侍宠撒娇,干出一些无法无天的事情来;要疏远了呢则会产生怨恨,有了怨恨,他们便会明里暗里给你找麻烦,特们习惯于或者背后阻挠,从中作梗;或者给你打折扣,让你的努力付诸流水,却又徒呼奈何。
宋国有个大臣叫华元。宋国要整修城池,他到工地上巡视。工人们一看他来,就唱起歌来了:腆着大大的肚子,瞪着大大的眼睛,胡子满腮,丢盔弃甲地跑回来了,丢盔弃甲地跑回来了。
子元很郁闷,于是派仆人出马对歌:牛皮有的是,犀兕还很多,丢甲怕什么?
工人们再唱:就算你的牛皮多,油漆又怎么办?
仆人没词了,他只好向主人求救,可惜华元也没什么话好说,他让仆人赶紧驾车离开,说,他们人多,说不过他们。
其实工人们说的是华元跟郑国打了败仗逃回来的事情。
郑国的公子归生接受了楚国的命令,带兵攻打宋国。华元是执政大臣,所以要带兵抵御。开战前,华元杀了一头羊,招待宋国的勇士们。羊斟是华元的车御,相当于专车司机。可惜想象得出来,这种人非常难缠,原因如下。
首先,他们往往是有一定的实力或者有一定的背景才能做到这个位置的。具体到春秋而言,卿、士大夫尤其是执政大臣的司机和保镖(也就是车右)往往要智勇双全,而且还要经过占卜,认定他是合适的才行。
其次,这样的人能够直接接触大人物,所以眼界比较高,不但对一般人嗤之以鼻,一般的大夫他们也不放在心上。
再次,因为习惯比较差,所以如果你得罪了他的话,你会凭空惹来很多麻烦。
因此,有大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注意搞定这种人。华元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
他把这锅汤汤水水分给诸位勇士,顺便补充一下,这在春秋时候叫做羹,准确的解释是带汁的肉。也就是说,把肉放进锅里,添少许水份,加入各种香料,一锅熬出来,就成了。所以华元分给各位勇士的就是这种东西,谁他都分了,唯独没有分给羊斟。
不知道他是忘了,还是他认为羊斟这小子不该享受这种待遇。反正羊斟兴高采烈地在锅边站了老半天,最后什么都没有捞到,还被当成了空气。他怒了,不过并没有表现出来。
打仗的时候,华元在宋军的前列,羊斟这时候发彪了,他说,分羊的时候是你执政,但现在的事情我做主,他一提缰绳,马儿便狂冲出去,在大家都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华元孤军深入,做了郑人的俘虏。主将被俘,宋军大败,羊斟因为是小角色,所以被放回宋国。
宋国接着跟郑国谈判,说用一百辆兵车、四百匹马赎回华元。当物品交纳了一半的时候,元华逃了回来。他在城门口碰到了羊斟,仇人见面,当然分外眼红。
华元抑制住愤怒,问羊斟,打仗的时候是马的问题还是人的问题?好歹是执政大臣,他不太想跟羊斟一般计较。羊斟倒也爽快,说,非也,是人的问题。然后便逃亡了。
华元当然继续做执政大臣,这样才出现了以上工人与他对话的一幕。
其实,华元这个人可说是有勇有谋。楚庄王一直想攻打宋国,苦于没有借口。后来终于想到了主意,他把大臣申舟叫来,让他去访问齐国,但不要向宋国借道。所谓的借道就向路过的国家打招呼。
申舟不傻,他知道不借道就是明摆着对对方国家的蔑视和挑衅,这次出使很难回来了。君命难违,他只好向国君引见了自己的儿子申犀,算是履行了大夫立嫡嗣的仪式,一旦他死了,申犀就接替他担任大夫。
申舟到宋国,被宋人当成奸细抓了起来,送到国君面前。子元对这种行为很是愤怒,他说过我又不借道,这就是看不起我们,把我们当作已经灭亡的国家了。反正别人不把我们放在眼里,倒还不如把使者杀掉。于是便杀了申舟。
庄王听说,投袂而起,往外便走。一帮使臣抱着他的衣服、鞋袜和宝剑,另一群侍臣赶紧驾车,驾车狂追。据说他在内宫门口才穿上鞋,在大门口佩上剑,在浦胥的集市上才被车驾赶上。
他就这么一路狂奔,迅速把楚国的队伍拉到宋国都城下面。从头年的九月一直围到来年五月,宋国人丝毫没有要投降的意思,而庄王开始动摇了。这时候申舟的儿子跑出来,跪在庄王的马前面,哭哭啼啼地说,王啊,当年我爸爸出使之前就跟您说,宋国人肯定会杀了他,当时您说放心,到时候我一定给你报仇。如果现在班师的话,那您不是违背当初的诺言了吗?
庄王想想也不该,便又耐住性子呆下来。宋国却耐不住性子了。华元必须勇敢的站出来了。
夜深人静的晚上,他只身一人从城墙上用绳子悬吊而出。小心翼翼的躲开多处岗哨,摸进楚国令尹子反的营帐。子反忽然惊觉,刚想喊便看到一把在黑暗里幽幽冒着绿光的匕首正指在他的鼻子前面。
妈呀,还好没喊出来。他有些庆幸。
只听见这个夜行人,用异样的腔调跟他说,我是华元。子反登时放心多了,他们以前在外交场合打过交道。不过华元好像并不认识他。
他继续冷冷的说,寡君让我告诉你和楚王,我们虽然已经没有粮食,只能用死人的骨头来生火,互相交换充饥,但城下之盟这种事情我们是不会做的。你们退兵三十里,我们就跟你们订立盟约。
子反被他吓坏了,烧死人骨头和吃小孩的事情也让他很害怕,于是便答应了。第二天,楚军后撤三十里,宋楚订立盟约说,你不要欺我,我也不骗你。
每次看到这儿的时候,都会对华元肃然起敬。他实在像武侠小说里边的人物,不过一个执政大臣而拥有这种传奇,本身便说明这家伙实在是牛。
可惜,连这样的牛人都难免栽在小人的手里,凡夫俗子们当然得更加小心了。
陆
归根结底,这件事还是得归咎于鲁国。每办法,自己的产品质量不过关,再怎么也怨不得别人。
有一个宋人很有钱,一天大雨冲塌了他家院子的围墙。儿子对说,我们得把墙补起来,否则会有盗贼的。下午碰到邻居的老头,老头跟他这么说。晚上,果然来了盗贼,财物损失很多。这个宋人很后悔没有听从儿子的话,怀疑这件事是邻居的老头干的。
这个宋人也是一样,明明在家围墙坏了,却去怀疑邻居的老头,所以看上去就很有些可笑了。
话又说回来,鲁酒怎么就那么不过关呢?
历史上对鲁酒的评价最有名的莫过于李白了。那家伙很喜欢在齐鲁大地上悠荡,看来当地的酒还挺对他的胃口。
有诗为证,《客中行》:“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米琥珀光,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酬中都小吏携斗酒双鱼于逆旅见赠》:“鲁酒若琥珀,汶鱼赤金鳞。山东豪吏有俊气,手携此物赠远人。”《沙丘城下寄杜甫》:“我来竞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李白是诗人,诗人喜欢的往往是形式,而不是内容。喝酒也一样,诗人喜欢豪饮,而是细酌。酒质的选择上,当然是能喝很多而不醉的最好不过。
从李白的诗里边我们也可以看出来,鲁酒的确具备了不醉人的优良特点。看来,直到唐代,鲁酒都还没什么长进。
突然想起上个世纪80年代。鲁酒名品孔府家酒首开酿造低度白酒的先河,把酒精度从原来的50多度降到39度。然后投入巨资,在中央电视台做广告。俗称酒香不怕巷子深,有人看不下去了,直接出来骂,这是典型的败家子行径。
不过还是得看事实说话的,孔府家酒借助广告迅速占领了大片市场,企业盈利巨大。其他的企业也看出矛头来了,都纷纷跑到中央电视台,要为自己的品牌打广告。央视当然不是傻冒,面对财大气粗的老板们,它决定设立标王,出价高者得之。山东人在全国观众前面痛痛快快地展示了他们的豪爽,接连三年把央视的标王捧在手里。
一圈折腾下来,低度白酒和酒业广告变成了鲁酒对于全国酒家的独特贡献。看来,两千年前的当事人们怎么也想不到,这罪魁祸首的薄酒,在今天居然成了馈赠亲友的佳品。且不论薄酒的极致——啤酒,今天正堂而皇之地风靡全国。而啤酒最有名的,还是山东的青岛。看来,这的确保持了鲁酒薄的优良传统。
只是,现在没了挑剔的盟主,但却有严格的工商局。惹恼了工商局,后果也很严重。
同样是赵国的地盘,同样是邯郸,2007年1月,河北省邯郸市工商局一举破获年度最大一起假酒案。可惜这批假酒打得不是鲁酒,而是四川五粮液的标牌。鲁酒和邯郸错过了两千年后重逢,再续前缘的好机会。
不过,别人可不管这些,一家报纸的头条标题写道“‘假’酒薄而邯郸围”!
可怜的邯郸,又被“牺牲”了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