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旅游地图鼓楼风情
27457600000019

第19章 章近代篇章(3)

藏书“不妨天下有”在我国私家藏书史上,私人收藏虽然极其艰难,但古代有些人的藏书观念却很开明。他们并不斤斤计较藏书的所有权,往往“传书不必亲”。例如:西汉藏书家张敞之子张吉将所藏图书传给弟子兼外甥、后来成为文学家的杜邺,东汉学者蔡邕赠书给年轻文士王粲,梁代文学家沈约赠书给青年学者王筠等。

但这种优良的藏书传统却没被继承下来,虽然有些藏书家也借书给他人阅读,但往往只是区区几个相近的同仁而已。清末的南京藏书家孙文川却是一个主张藏书“不妨天下有”的开明文人。孙文川,字澄之,又字伯澄,出身诸生。

那时,孙文川在惜阴书院读书,担任主讲的思想家、学者冯桂芬对他十分赏识,经常把自己的藏书借给这位才子阅读。由于读书刻苦,时逢考试,孙文川总是名列前茅,与蔡琳、寿昌等有“书舍四隽”之称。

时为朝廷重臣的李鸿章也认为孙文川才学非凡大有作为,曾多次推荐他出外任职,但孙文川始终以母亲年老,要在家尽孝为由,婉拒了李鸿章的荐意。孙文川在家倾心作诗,著有《读雪斋诗集》。

孙文川藏书颇多,对于借书者,他都热情满足其需求。那时,孙文川有一方”字诗的藏书印章,此章独具匠心,其诗意表达了他对自己的藏书“不似世人斤斤珍吝”的达观心境。他的藏书都印有这枚诗章,读来不禁让人肃然起敬,其诗章曰:

宝翰垂千秋,人无百年寿。

展玩聊自娱,岂计收藏久?

我闻唐杜暹,撰铭书卷首:

鬻借为不孝,惟属后人守。

又闻赵吴兴,作诗题卷后:

但禁他室买,戒以弃勿取”

二公诚爱书,而我意则否”

子孙为凤麟,嗜古意必厚”

我爱彼更珍,搜采成丛藪”

何待我贻留?彼自能寻剖”

子孙若豚犬,压架已孤负”

摧烧或化薪,弃置更覆瓿”

尤物遭轻亵,贻者执其咎”

不如付赏音,什袭重瑶玖”

品题增光辉,益令传不朽”

由来天下宝,不妨天下有”

但祝得所归,勿落俗士手”

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关于藏书!借书活动的思想见解’可谓吉光片羽,是中国藏书史上珍贵的g论。这种思想也为后来的私人藏书楼演变为公共图书馆,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甘氏之孙藏书泪

甘煦和甘建侯是甘氏津逮楼的后人,又是堂兄弟,都是惜阴书院的才子。

甘煦,金陵甘氏“津逮楼”主人甘福长子,字耆壬,又字祺仁,道光十三年(1833,举人。曾任安徽太平教谕,后升知县。

那时甘家的藏书已达十万卷之多,是晚清南京城里最大的藏书楼。甘家藏书之多吸引了很多文人学者前来借阅,但甘家有一项规定:“至亲密友不得私自借书下楼。愿就读者,听;违者,以家法治。”但甘煦还是常常把他的校友们带到他家的书楼上,尽情倾读査阅。

咸丰三年(1853,春,太平军攻占南京城以后,甘煦家书楼上“充栋度藏”!的宋、元、明!清版本和楼下所藏的“充扨璀燦”的文物“悉成灰烬”。甘煦十分伤心,流着眼泪写下了一首诗:

津逮楼边风水虚,听秋阁下竹梧疏”

伤心十万签题处,半付秦灰半蠹鱼”

所幸的是,收藏于密室的宋代金石学家赵明诚的专著”宋嘉祐本《金石录》30卷幸免于难。该书尤为珍贵之处在于附有赵明诚的妻子、著名词人李清照所写的《金石录后续》。李清照说“忽阅此书,如见故人”,情真意挚。此书躲过一劫,得以完整保存下来,现藏于北京图书馆。

甘福的侄子甘建侯(1841—1897)名甘无焕,字建侯或剑侯,号复庐、岘叟。这位举人把《金石录》和烬余残本一起移藏于“聚贤楼”后三层卷棚歇山式的“望月楼”中。后来又收集了一批旧籍,达数万卷,藏于玉楹之“复庐”之中,旨在复原津逮楼原貌,但由于各种原因未能实现。后来甘建侯的儿子甘汶担心遭遇恶意收购藏书的骗子,将家中保存的所有旧籍、书版等装载了三卡车,全部捐献给父辈曾就读过的惜阴书院(后演变成为江南图书馆,今南京图书馆古籍部)。当然甘氏后人的这种爱国义举,得到了政府的嘉奖。

冯煦作诗唱和情意深

冯煦是惜阴书院山长薛时雨的弟子,和从事南京地方史研究的陈作霖是同窗好友。读书之余,他时常和一帮诗友在一起吟诗唱和。

冯煦(1843—1927,字梦华,号蒿貪。江苏金坛人,清末民初诗人,光绪进士,官至安徽巡抚。辛亥革命后,自称蒿隐公,以遗老自居。著有《蒿貪类稿》、《蒿貪随笔》,编有《宋六十家词选》。

有一年八月二十一之夜,中秋节刚刚过去几天,冯煦仍念念不忘远方的好友,在淙淙雨声中,做着思念的梦。这时,好友曾苹湘突然来访,惊醒了梦中的冯煦。曾苹湘拿出仿拂青的三首绝句相质,强要冯煦也同样为之。拂青全名叫刘拂青,也是冯煦的好友。冯煦睁开惺忪的眼睛,脑子里还留有刚才梦里的画面,他定了定神,接过曾苹湘递过来的诗,读罢心灵为之一动,立即动笔同样仿效友人的体例酬答了三首。

冯煦唱和的三首诗中,最有意境和富有情感的是那首《八月二十一日之夜,仆卧已久,苹湘忽出寄拂青三绝句相质,效拂青体也,

既复强仆效之。时窗外雨声淙淙’若不得寐’亦成三首。来朝放晴,仆又强濑泉也:

玉簟,1,秋回梦欲阑,相思迢递碧云端”

淮南一夜潇潇雨,莫倚空帘弄晓寒”

诗人在这个秋气渐深的季节,在梦将醒时,思念着远方的友人,但醒后思念之情并未减弱,而是更浓更深。诗人虽人在南京,但每天耿耿于怀的是刘拂青等朋友依然“在淮南,郁郁如旧,曾不得与余游于是”(冯煦)建康同游记》)。诗人这种思念之情如此浓烈,如此执著,梦里的思念在梦醒后更为强烈,久久不去。他听着看着窗外的雨声雨景,似乎想到淮南恐怕也被罩于潇潇的雨声中。冯煦在诗中叮嘱远方的友人清晨起床之后,千万不要赶忙开窗,让早晨的寒气侵蚀了自己的身子,千万保重身体。

冯煦年轻时曾与刘拂青同从漱泉之父心巢先生问学,与漱泉等人友情甚笃。冯煦喜欢游历山水,并于同治八年来南京定居,又在这座古城里与漱泉不期而遇,于是他俩同居一屋,出则连,入则接席。冯煦、苹湘和漱泉三人经常在一起与诗酒相得,可见他们之间的友谊之深。

冯煦不仅和学友情深谊长,对自己的师长薛时雨更是崇敬有加。光绪六年(1880)他和其他在惜阴书院读书的学子们,为感谢薛时雨对他们的教育培养,在乌龙潭畔的龙蟠里给他建造了一幢别墅,称为“薛庐”。建成后,他们在薛庐里作诗唱和。薛时雨写了多首诗,弟子们也作诗唱和,于是咏叹薛庐的诗花竞相开放,佳作连篇。冯煦、秦际唐、范志熙、赵彦修等共以)薛庐十咏》为题,作诗竞赛,唱尽薛庐之美景,咏尽师长美德,诗中佳句频频而出。

薛庐中有多间供薛时雨会客、写作、生活起居的房间,每一个房间都起了个风雅别致的名字,如:冬荣春妍之室、双登瀛堂、夕好轩、仰山楼、有叟堂、永今堂、藤香馆等。

冯煦在诗中共咏赞了十个被命名的房间场所,可以说这十首诗章,句句都是精彩之笔。你看咏“永今堂”诗句:“东南有硕师,高风扇河汾。今夕复何夕”章缝来新新。万流归一冶”何有矜与群。”薛时雨是一位很有学问的老师”教书育人之成绩在东南一带负有盛名”正是他一点一滴的奉献教育”才有了这些才子们的今天。

还有咏“夕好轩”的诗句:“依依东轩下”夕霁开烟霏。幽草随意绿”暮禽相与飞。静坐不知暝”悠然淡忘机。”薛时雨住进薛庐时,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在弟子们的眼里”师长虽老了”但他们为师长而骄傲,正是“夕阳无限好”,诗中所表现出来的深深意境,正是弟子们内心深深的敬意。

,”赵声创唱《歌保国

20世纪初的中国,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清政府的统治亦日趋残酷,广大人民群众为袓国的前途担忧,为帝国主义的横行霸道!清廷的腐朽无能而愤怒。首先觉悟的一些青年知识分子奋起斗争和批判,鼓吹反清保国。其中,在南京两江师范学堂任教的赵声,在广交师友!鼓吹革命的同时,秘密创作了著名的通俗七字唱本)歌保国h用以揭露清廷反动政府的残酷统治,号召人民立志“不为奴隶为国民”,“众志成城起义兵”,“野蛮政府共推倒”,“共和大国长交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