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鼓楼风光
27458100000012

第12章 随园:一代江南名园的(1)

随家仓!顾名思义,同清代著名诗人、文学家袁枚旧居、位于五台山一带的“随园”有着“剪不断”的联系。

1.名园寻3示

江苏省文化局原副局长、著名的历史地理学家朱楔教授曾考证曰:南京“城西诸园,以随园为最著,扫叶楼、盏山园、乌龙潭次之”。“随园在小仓山,旧为隋织造园;袁枚官江宁县令,亦筑园于此,易隋为随。袁以诗名盛于时,搜奇挹胜,吐纳烟景,园所蓄蕴,皆洩于诗,一时士大夫多从之游,园遂盛称于世。”这对随园的“身世”作了必要的交代,给人们留下了颇深的印象。而“小仓山在清凉山东,坡陀相属,止于五台山。旧有随园,袁子才侨寓处也。因山筑基,引流为沼,莳花种竹,饶有古趣”。然而,由于历史巨变,沧海桑田,当年袁枚的旧居随园已不复存在了。

那么,当年的随园到底在何处?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如果人们自青岛路出南京大学南门,进入广州路西行,人们常说的清凉山下、五台山旁,旧名“小仓山”一带的地方便是“随园”,其范围大体上包括随家仓、广州路、上海路一带和南京师范大学,以及五台山体育中心、省脑科医院、胸科医院、红楼山庄、省人民医院、乌龙潭一带。可见,随园的大致方位,即以随家仓为中心,东至广州路的随园大厦和南京儿童医院,南至五台山体育中心,西至乌龙潭,西北至南师大。

当年的随家仓位于南师大的东南角,30年前在随家仓小仓山北的百步坡上,四周围以土垄,树木葱郁。垄内为袁枚夫妇之墓,后为其父母之墓,右为袁枚六姬合墓。其他如袁通)字兰村,袁枚嗣子)、袁迟(字真来,袁枚60后所得子)、袁袓慧(字少兰,袁枚孙)等墓,均在土垄之外。上山道侧有一墓碑,上书“清袁随园先生墓道”。后建省体育馆时,将袁枚之墓妥迁他处安葬,而墓道旧址现五台山体育馆西侧的高坡上,仍挺立四五棵苍松翠柏,郁郁葱葱,令人驻足遐思。而50多年前,在广州路边上,尚有袁枚祠的残存。

袁枚曾在其《随园二十四韵》中提到过“书仓”和“双湖”。据考证,“书仓”

即现在的“随家仓”,而“双湖”则在南师大校园内,其“前湖”为美术学院教学楼一带的池塘,“后湖”则为南师大迎宾楼后的小湖。但是,也有人说,“双湖”是指位于乌龙潭公园的“西湖”及其东边的“东湖”。这些说法也都是各抒己见而已,就连《随园图》也不都是袁起的一个版本,尚有汪春泉、汪宋各一—幅,无名氐的三幅。其中,袁枚当年的“随园”所示位置大同小异。

如今,人们来到上海路与广州路交界处游览,随园的旧址虽然见不到了,但是在这片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的热土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一座座现代化的高楼拔地而起,鱗次柿比,令人目不暇接,首先映入人们眼帘的是1994年建成、位于广州路140号的随园大厦,楼高28层,占地面积1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与之紧邻相对的是2001年建成的苏宁环球套房饭店,楼高也是28层,建筑面积8万平方米,总高度100米,为五星级饭店。与该楼紧挨的是古南都饭店,建成于1993年,亦为28层,建筑面积3.29万平方米,总高度103.3米,也是五星级饭店。由古南都饭店西行不远处,便是高高的易发科技大厦,特别引人注目。人们发现,从广州路到乌龙潭,在历史与现实相交汇的宽广道路的两侧,各种商店五光十色,商品琳琅满目,高校、医院、科技园、体育机构在这里崛起。广州路已成鼓楼区科教卫生体育商业综合发展一一条街。

站在古南都饭店门口往南远眺,便是在袁枚随园旧址上建立与发展起来的南京五台山体育中心。这是一座全国一流水平的省级体育城,面积达10万平方米。这里既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又有丰厚的文化内涵。五台山曾有晋代的谢公墩、梁代的永庆寺。谢公墩,是东晋宰相谢安与大书法家王羲之登临赏景之处。唐代大诗人李白在《登临金陵冶城西北谢公墩》诗中!有“冶城访古迹!犹有谢公墩”之句。“其地深僻,竹林苍翠,萧然野旷。”可见,当年这里的风景甚为优美。杨吴城濠流经其下,清风水榭,点缀其间。清代乾隆年间(1736—1795),谢公古墩成为“金陵四十八景”中的重要一景。虽然,谢公墩古迹今已不存,但依然是人们追忆、考证的重要历史地名。永庆寺则比谢公墩要晚100年。在谢公墩北侧,为梁永庆公主的府第,“后舍宅为寺”。公元198年评定“新金陵四十八景”时,“五台晴光”名列其中,从全国征集的两副佳联点出了该处景色的耀眼闪光之处。其一联为:“风起云扬,扬起风云豪杰龙腾虎跃,跃出龙虎健儿”其二联为:“冲出亚洲,走向世界,袓国旌旗长耀眼;增强体魄,建设文明,中华儿女尽英雄,’。

新中国成立以后,五台山的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进入了辉煌发展的时期。1950年春,南京市军管会广泛听取各界人士的意见,利用五台山山坡的盆地,修建体育场。8月1日,由南京市教育局、团市委、市青联、市学联组织的工人、学生、干部义务劳动大军陆续开进工地。经过艰苦劳动、12万人次的无私奉献,终于结出了硕果一南京五台山青年体育场出现在十朝胜地、随园旧址、石头城中。后来,屡经修葺、拓展,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该体育场成为江苏省最大的多功能田径运动场。1995年第三届全国城市运动会在这里隆重举行。这里成了体育冠军的摇篮,大众文体活动的中心。1995年6月建成了游泳跳水馆此前的1960年修建了网球场;1975年建成了全省最大的体育馆——南京市五台山体育馆。该馆由江苏省政府拨款,投资1000万元,由杨廷宝设计,1973年破土动工,两年后的6月建成。占地35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7930平方米,檐高25.2米。设有观众席、主席台、工作台共1万多个席位,号称“万人体育馆”1981年建成轮滑场;1988年建成五台山综合训练馆,以及保龄球馆;1995年6月建成江苏棋院;1995年7月建成五台山北大门综合楼,集大门与综合楼为一体,外形设计左右对称,中央为圆拱形大门,高8.5米、宽11.5米、拱顶高22.5米。中轴线上饰以五环、浮雕,两侧柱子顶端高耸座火炬饰盆,两旁主楼各饰有体育雕塑。这座既是一道门又是一座楼的建筑物,具有通道功能、办公功能和大型赛事的指挥中心功能。该楼与古南都饭店、随园大厦鼎足而立,既显得端庄、稳重,又具体育特色。

2.吴氏花园、曹家花园、大观园

袁枚的“随园”来自隋赫德的“隋家花园”,而“隋家花园”的前身为曹雪芹家的“曹家花园”。据考证,曹家花园来自明末的“吴氏花园”。在袁枚《续同人集》中,张坚赠袁枚诗序说:“白门有随园,创自吴氏”。该序道出了随园最早的主人。陈诒绂在《金陵园墅志》中指出:“吴氏园,贵池吴次尾应箕寓金陵。尝言乌龙潭为山水都居,不必造作,而自然风景,遂园于乌龙潭居焉。”吴应箕,安徽贵池人,为明末四公子之一,善诗文,寓居金陵时觅置乌龙潭一带作为寓居之所,名曰“吴氏园”,又名“吴氏花园”。后来,吴家花园数度转让,最后才为曹雪芹家所有,并成了“曹家花园”。

关于随园的最早记载时间见诸明末,现在的乌龙潭公园原来就是随园的一部分。时至清初,因此园与曹雪芹家有关,在康熙时代盛极一时,其名声遐迩。曹雪芹(1715—1763),清代伟大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芹圃、芹溪、雪芹。袓籍河北省丰润县。康熙二年(1663),曹雪芹的曾袓父曹玺到南京任江宁织造(主管织造宫中用的丝织品)。曾袓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乳母,袓父曹寅做过玄烨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监察御史,极受康熙的宠信。清康熙二十三年至四十六年)1684—1707),康熙皇帝6下江南,其中5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驻跸于曹家萱瑞堂。当年,康熙在这里见到了自己的乳母、曹寅的母亲,高兴地说“此吾家老人也”,并挥笔写下了“萱瑞堂”三个字。这段历史也成了曹雪芹后来撰写的《红楼梦》中“元妃省亲”的生活原型。

曹寅病故后,曹雪芹的伯父曹颗、父亲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袓孙3代4人担任此职达58年之久。

当年,曹雪芹家家势贵盛,气派极为煊赫。这个家庭还是一个具有文学教养的家庭。曹雪芹的袓父曹寅工诗词,善书法,著名的《全唐诗》就是他主持刊印的,并著有《楝亭诗钞》、《词钞》等。约于康熙五十四年,曹雪芹出生于江宁织造府内。江宁织造府遗址范围东起利济巷,南临吉祥街)今太平南路),西至碑亭巷,北至两江总督署。曹家这样的环境培养了曹雪芹的文学兴趣和素养,他工诗画,诗风新奇当然,他幼时也经历了一段“秦淮风月”的豪华富贵生活。

一些红学专家学者考证研究认为,曹雪芹童年时代生活在江宁织造府内,少时可能常随家人来到自家最有名的花园、城西清凉山旁乌龙潭畔的曹家花园游玩,并留下了较为深刻的印象。

雍正五年(1727),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雪芹家受到重大打击,其父亲曹頫获罪革职,产业被抄,家道衰落。曹雪芹遂随家迁居北京。在他中年时,家境已很穷困,住北京西郊,常过着“举家食粥酒常赊”的日子,并与平民百姓接触较多。少年时代的富贵繁华、中年时贫困生活的体验,使他对本阶级的腐朽、没落有了不一般的认识,这就为他创作《红楼梦》准备了良好的生活基础。为撰写《红楼梦》,晚年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最终“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年仅8岁。曹雪芹80回《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是我国古典文学的丰碑。

在《红楼梦》第十七、十八回中,曹雪芹以复杂的情愫,酣畅淋漓的笔墨,形象生动地描写了他心目中“大观园”的景物,艺术地再现当年“曹家花园”的繁华景象。在曹雪芹的笔下,荣国府贾家为迎接元妃“归省”,不惜花巨资,精心设计、营造了颇有江南古典园林特色的大观园。大观园内,风光旖旎,景色瑰丽,别具风采,魅力无穷。走进园中,犹见黛瓦白墙,奇石崚嶒,藤萝掩映,曲径通幽,佳木茏葱,修篁滴翠,奇花烂漫小桥流水,楼台亭阁,多姿多彩,曲折游廊,黄泥草舍,茆堂清幽,如同画卷;山坡石洞,水声潺潺,萝薜倒垂,落花浮荡,紫芸青芷,玉蕙金兰,天然成趣;富丽崇阁,画梁雕栋,镶金嵌玉,蓬莱仙境,令人心旷神怡。归省时的元妃在轿内见了大观园内外“光景”,点头叹道:“太奢华过费了!”大观园的景物确有美妙绝伦之处,连元妃见了都欣然命笔,为之题匾吟诗,其园中有4处景致成了她的“极爱”:“有凤来仪”一潇湘馆;“怡红快绿”一怡红院“蘅芷清芬”一蘅芜院“杏帘在望”一垸葛山庄(稻香村);园内正楼曰“大观楼”;东面飞楼曰“缀锦楼”;西面叙楼曰“含芳阁”;更有“寥风轩”、“藕香榭”、“紫菱洲”、“荇叶渚”、“花溆”等,以及“梨花春雨”、“桐剪秋风”、“荻芦夜雪”等!也是景色佳丽、各有千秋,匾上留名。

于元宵游园的元妃,因归省见到了亲人,又见到了如此美轮美H的园林,一时激情涌动,诗兴勃发,题了一首绝句:

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始筑成丨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赐“大观”名。

元妃又命迎春、探春、惜春、李纨、薛宝钗、林黛玉、宝玉等诸位妹弟,对园内景色亮点,寻章觅句,各显才华,一匾一诗,借景抒怀。其中,探春的“文采风流”、薛宝钗的“凝晖钟瑞”、林黛玉的“世外仙源”等匾额题诗,元妃看毕,“称赏不已”,特别是宝玉的4首五言律诗中的第四首“杏帘在望稻香村”)尤为出众。诗云:

杏帘招客饮,在望有山庄。菱荇鵝儿水,桑榆燕子梁。

一畦春韭熟,十里稻花香。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

这首诗实际上是林黛玉的杰作,元妃读罢,“喜之不尽”。

曹雪芹对富丽堂皇的大观园景物的描写已达到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境地,颇有一番诗情画意,这也是曹雪芹对昔日“曹家花园”及富贵生活的留恋,也对封建大家庭的没落有所悼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