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零距离”看美国
27460600000002

第2章 奇风异俗(1)

初来乍见新世界“汽车王国”好气派

来美国之前就听人说,美国是一个“汽车王国”,是一个在车轮上滚动的国家。1997年8月,我第一次来美国考察,顺便看望在美国留学的儿子。飞机在美国西部城市洛杉矶降落后,我很快跟儿子联系上了。儿子在电话中首先问我:“来美国第一印象是什么?”我说:“汽车太多。”因为我一出机场,只见停车场上一大片各式各样的汽车,一眼望不到边,五颜六色,金光耀眼,一行行,一排排,好像列队的士兵在接受检阅,真是气派非凡。再看看公路上,也排满了汽车,一辆接一辆飞速行驶。尤其晚上,迎面看,车灯闪亮,像条条飞奔而来的巨龙;从后面看,红色的尾灯熠亮,犹如条条游动的火龙,蔚为壮观,美不胜收。

遍地汽车跑,极少见行人,是美国的一大风景。美国人出门就开车,孩子上学一是父母送,二是校车专门接送。所以,很难看到成年人走路,更难看到走路上学和放学的孩子。

汽车在美国是身份的标志。美国的有钱人总是开着豪华的新车,或者开着价格不菲的古董车。中产阶级往往开的是美国制造或德国、日本制造的汽车,而许多劳动者开的是工具车。一般亚洲人喜欢买日本车,因为它价廉物美,容易操作,且省油,售后服务也比较到位。

一个普通的美国人,若想买一部大众化的小车,并不难。除去税收、吃饭、医保、房租等开销外,大约半年到一年的余额就可以买一部车。所以,在美国几乎是家家有汽车,如夫妻俩上班就有两部车,若子女已经成年,那一家就有三四部车。美国的车价低,又千方百计剌激消费,如买车可以分期付款,可以从银行贷款,二手车低价出售等。华府的旧车商在每年的2月22日华盛顿生日时举行“大贱卖”,10美金也可以买到一部能用的旧车,当然这是一个“幸运儿”。一个十来岁的美国小孩周末在家或到外面做点工,赚点钱,年底时间,就能为自己买部车,这在其他国家是办不到的。中国的留学生到美国半年甚至几个月,花上两三千美元买个二手车,很快圆了“汽车梦”,这是常有的事。不是他们有意炫耀,而是没有汽车出门太难了。在美国买车、学车、考驾照、上牌照手续都很简单方便,没有搭车收费的怪事。养路、交通等费用都统统算在汽油费里,而汽油费又比欧洲便宜得多。21世纪初,1力口仑汽油只要1美元左右,伊拉克战争以后,油价翻了一番,2008年夏天油价涨到每加仑4美元左右,到2008年底又回落了不少。

美国平均每两人拥有一部车,全国约有1.5亿到2亿辆车,每户平均有车1.9辆。美国公路有600多万公里,加油站有18万处,这都是世界之最。公路路况很好,一般都是平坦、整齐、宽阔、坚硬,立交桥多,红绿灯少。公路两边绿树成行,绿荫遮蔽,形成天然屏障,宽阔的路边或路中间有草地,有的还配上花坛,自然风景十分美丽,使人赏心悦目。再加上醒目的指路牌,时时提示驾驶员注意行车路线,只要认真观察,在美国高速公路上开车,应该不会开错。

美国的公路多是“分隔公路”,即路中间有宽阔的绿化带或草坪,窄一点公路中间必有水泥墩相隔,一条或一侧路上的汽车都是同方向行驶,车子不会迎头相撞。这种公路最窄的为双线,有的大城市的出入城线,同方向有7~8条车道,就是那么宽的公路,上下班时,也是车水马龙,每条道上都挤满了车。

美国的公路也有收费站,但是比较少。1997年,我从墨西哥边境乘车,沿西部干线公路北行,经圣地亚哥、洛杉矶到旧金山,只遇到一个收费站。一辆中型车只收2美元。在我的印象中,纽约州和新泽西州收费站多些,但每站收费不多,少的只收几角钱。收费站建设多数简单,少数豪华。大的收费站有两种收费方法:一种是人工交费(收现金),不给发票;另一种是自动化交费。车主先在网上订购“易通牌”,邮寄到门,然后安在汽车前面挡风玻璃上方,到了收费站,经过电子收费车道,仪器会自动扫描“易通牌”,把钱划拨过去。减少了排队交钱的等候时间,加快了车流的速度。使用“易通牌”比交现金要节约10%?25%的费用。这样做的目的是鼓励更多的人使用“易通牌”,减少收费站的拥堵。

改革开放后,曾有人形容中国是万国汽车博览会,把这个名词拿到美国来用倒很像的。进口汽车占了美国汽车市场的半壁江山,大有喧宾夺主之势。尤其是日本车可以说是举目可见,没事时,我站在公路边观察,日本丰田、本田等小车很多,几乎每隔一两辆就有一辆日本车过来,我们住的一条街有14家住户,有8家开的是日本车。美国汽车工人对日本人抢占美国汽车市场很反感。1997年我第一次到美国考察,我们几个人在纽约的大街上行走,一个美国人误认为我们是日本人,骂我们很丑,被翻译听到了,向他解释,我们是中国人,他马上道歉。除了日本车,较多的进口车是德国车,如奔驰、桑塔纳等,还有英国、法国、意大利车。所以,在美国大型停车场或者旧车商场,可见各国汽车,车的商标牌五花八门,车也多种多样,使人眼花缭乱。

美国的高速公路与汽车的诞生和发展是同步的。1809年,亨利?福特推出了物美价廉的小型汽车,从而剌激了美国对新型公路的需求。当时人们的口号是:让农民从泥泞中走出来。1916年国会通过了公路法,并拨款修路。但真正大规模修路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20年代,国会颁布了高速公路法,要求拨专款修建多条高速公路。30年代大萧条时期,政府则利用修路扩大就业,拉动内需。1941年美国宣布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修建高速公路更有了国防意义,被列为国家的重点项目。罗斯福总统1944年提出了建立跨州公路网的设想,艾森豪威尔总统1956年签署联邦高速公路法,将建立国家高速公路网的设想付诸实施。到了80年代,各州99%的高速公路得到了贯通,跨州高速公路网总长度达66000公里,近年又增加到74600公里。

美国的高速公路是一个相当发达的交通系统,在设计上为单向多行道,快慢车道用夜光的白色虚线分开。道路左边为黄色实线,表示不可跨越的中间界限,右边是白色实线,连通上下路口。到了夜间,在没有路灯的情况下,炽亮的车灯使得地面上的黄白线条清晰地延伸到远方,为开车人指示着方向,闪光涂料,使得高速公路上夜间安全快速行驶成为可能。公路上方有全国统一的绿底白字方向牌,使用的也是夜间反光涂料,指示驾驶员前方所到城市或中途换路的情况。而休息站、加油站、旅馆、饭店等休息处,则用蓝底白字的匾牌表示。回到国内见到高速公路的设施,与美国的基本一样,确实感到公路建设上的全球化,“地球村”好像有个村长在领导,其实是世人相互学习,人类文明迅速传播的结果。

与高速公路配套的是高速公路两旁的休息点、快餐店、加油站。休息点一般来说设有厕所、电话亭和停车场,每隔20~30英里一处,供开车困乏的人下来小歇之用。休息点也会设置野餐桌凳,供自带食品的路人用餐。很多休息点也有自动售物机,投上几个硬币,便可以得到冰镇的可口可乐、雪碧等饮料,也可以买到大块的冰块,让远途的人为自己的食品库冷箱加冰。有休息站的规模则大得多,一般和加油站并在一起,能够“人吃饭,车加油”,一次解决问题。快餐店常卖的都是三明治、热狗、比萨饼,也有卖薯条、煮熟的玉米棒的。饮料一般都有好几种,有的还供应开水、白水、咖啡等。厕所一般设在快餐店里或小商场内,都比较干净卫生,免费提供手纸、洗手液等,有的还专门在墙上设置婴幼儿换尿布的平台,平时收拢在墙上,用时手一拉就平放好,非常方便适用。

这些路边快餐店和加油站,比城里同样的店价格要高些,店家可以多赚钱,职工福利待遇要好些。不然,谁愿意在这样的乡村野店忍受寂寞和孤独呢?

从一个州进入另一个州,第一站休息点,一般都比较大,服务项目较全。除了一般的休闲设施外,还会有一个服务台,有专人向旅客介绍这个州的旅游景点,回答旅客提出的问题,免费提供本州的旅游地图,在一个书架上会放上各种广告印刷品,随你任意挑选,全是免费赠送。

汽车给美国带来了效率、效益,提高了生活质量,促进了社会的高度现代化发展。现在,在美国很少有人坐船、坐火车,以马匹、马车、自行车代步者,更少了。步行和骑自行车是美国人锻炼身体的方法。而汽车成了人们须臾不可离开的交通工具。上下班、去商场、走亲访友无不开车前去。遇到假期或长周末,美国人常会出去旅游,事先准备好衣物和食品,带着全家开车就走。有的人家还专门买了房车,开到旅游点上,有专门给房车停的车位,接上电源和水龙头,车上可以做饭,可以铺床睡觉,可以洗澡,与在家一样方便。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利就有弊。汽车的大量使用,也带来一些问题。一是公路上汽车太多,造成塞车严重,损失巨大。2006年11月15日,美国得克萨斯州运输研究所发表了一份关于“堵车损失”的统计报告,报告显示:2003年,美国85个主要城市因交通堵塞的经济损失高达630亿美元,间接经济损失高达1000亿美元。交通堵塞使美国人每年浪费37亿小时;各种交通工具平均每年白白烧掉100亿升燃油。美国政府现在还没有拿出根本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二是停车难。开车去商场、医院或工作单位,常有找不到或根本没有停车位的情况,在大城市中心更是一位难求。买一个停车位,一年要花10万甚至几十万美金。三是拉大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因为有车,住到了郊外,每天上下班要在路上2?3个小时,甚至4?5个小时。获得汽车服务连锁店米达司公司颁发的“美国最长通勤奖”的戴夫?吉文斯,最能体会交通拥堵时代上下班的压力。

他是加州人,每天早上四点半出门,开车300公里到公司上班,来回是600公里。这样天天早出晚归,与家人和邻居都很少有接触交流的时间,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势必拉大。四是车祸多。据《世界日报》1997年12月1日报道,当年发生卡车与小车相撞事故30万起,死亡约5万人。全球车祸死亡50万人,相当于中国中东部一个中等县的全部人口。根据美国联邦政府的全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署统计,自1996年以来,美国每百万里的死亡率几乎逐年下降,但2005年全美公路死亡人数仍为43200人,比1997年多死1200人。据新华社2007年4月23日报道,中国30%的伤害死亡是由于道路交通伤害导致的。2000年以来,中国每年道路交通伤害导致死亡的人数在10万左右,受伤人数40多万,直接经济损失数以10亿计。五是面临着“油荒”窘境。美国汽油的消耗量是世界第一。如果缺少汽油将会使全国瘫痪,可见美国对石油依赖的程度。世界石油资源是有限度的。现在几大石油消耗大国已在争夺石油资源,假如各国都发展那么多的汽车,势必发生世界性的油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棉质衣服受青睐,时髦女郎露在外

美国人穿衣服追求时髦、名牌。走在大街上,你会发现他们的服饰形形色色,不求统一,也可以说是无奇不有,甚至有的故意标新立异,显示自己与众不同。

美国人不喜欢化纤面料的衣服,十分崇尚棉织品制成的衣服。他们买衣服时,一要看领口和裤腰上的小标牌,了解号码大小,是否100%棉。二二是要摸,看手感如何。当然棉织品的衣服要比化纤的贵得多,要是名牌就更贵了。即使贵,美国人也不在乎。穿毛料衣服的也不少,但多为外套,内衣还是棉织品为主。

美国人除了参加正规的社交活动外,很少西装革履。他们看到来美国旅游考察的中国人,西装革履,打着领带,觉得太正规了,反而觉得这种打扮怪怪的。美国男子在天暧时,大部分人穿一件短袖衫或T恤衫,一条大裤头或牛仔裤,一双运动鞋,到公司上班也这样打扮。一般男士都有一两套上档次的深色西服,几件布质的衬衫,一两双好的黑皮鞋,留正规场合穿。女士要有件低胸长摆的礼服及一两双高跟鞋,也就够应付了。来美的中国女士做一两件较长的旗袍就能充当礼服。

在美国的大街小巷、城镇乡村,人们的服装有时髦的,现代的,也有复古的。自由着装,千姿百态,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彩的画面。各类人群中,还数洋妞们最艳,露着大肚脐,光着大脚丫,趿拉着拖鞋,满世界乱跑。每到夏季,姑娘们穿着各色花裙子,令人眼花缭乱。

据我多年观察,美国人尤其是年轻人的服装大致有以下五种:

一是破损式:新买的牛仔裤,裤脚是不缝的,一圈挂满了棉纱,在膝盖处还磨出一个露皮肉的大洞。大概是为了透风凉快,吸引人们好奇的目光。

二是补丁式:中国人过去是衣服穿坏了要补,不易找到相同的布料,拿不同色的布料补上去,很剌眼。而美国人新衣服就用不同色的布料缝补。衣肩用一种布料,膀子和下半截又是另外两种布料,有的还在肘上打上补丁,作用可能是耐磨。有的裤子也在膝盖上打上补丁,一件衣服用几种布料凑起来,还认为这是很美的。有的裤子,尤其是黑人穿的大短裤,两条裤腿的颜色是不一样的,形成不对称美。

三是显露式:其特点是短、痩、小,是时髦女郎之所爱。有的年轻女子穿一件背心或吊带上衣,上半身有一半左右是露在外,乳房也露出三分之一左右,极个别的露出二分之一左右,下边露出肚脐,与其配套的是紧身低腰裤,裤腰刚刚盖住屁股,用一根打满钉眼的大皮带勒住,使人十分担心,要是一使劲,会不会滑落下来呢?不过再仔细观察,人家的裤子特痩,紧紧地裹在屁股和腿上,想脱都要请人帮拽。掉下来,谈何容易!

四是三点式:这更是年轻女郎炫耀美丽身体的极酷打扮。也是人们常说的泳装。中国人俗话说:“有礼城下,无礼水下。”下河游泳有水遮挡着呢。而在美国,有的姑娘就穿这种“见不得人”的小衣服,在大庭广众之下走来走去。1997年我们在加州参观电影城--好莱坞,正在等候,来了一位小姐,有二十多岁,穿着三点式,也来排队参观。我们二十多位中国人都是第一次访美,看到这位几乎赤身露体的小姐,大为震惊,都觉得这位小姐太不雅观了。马上警告自己不要靠近,也不要多看,免得惹是生非。而美国人因为看多了,则无所谓。最浪漫的是夏威夷女郎,在檀香山威基基,女郎们身着比基尼泳装招摇过市,上影院、下餐馆也不换掉泳装。有人夸张地说:“她们身上的全部衣料加起来,不会超过三寸布。”有人不无感慨地说:“人家这样节衣缩食,怎能不发财呢?”还有人挖苦地说:“这些人的全部装束就是两张邮票,一个信封,可以从邮局寄出去,走遍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