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能力很重要,努力更重要
27480500000007

第7章 不努力就会被替代(1)

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工作

工作是你的立身之本,如果失去工作,就等于失去了人生的依托。所以,你必须努力工作来留住工作。

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回避这样一个事实:你首先需要生存,需要养活自己及家人,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谈到个人的愿望和追求,才能过自己想要过的生活。因此,你需要一份工作,而且必须努力去干好工作。因为,工作是你的立身之本,幸福之源。

我们应该明确,幸福是建立在现实的工作基础上,是建立在自己始终能有一个让自己衣食无忧、安身立命的工作基础上的。一个人如果连一份工作都没有,是根本无法获得幸福的,一个人如果不努力工作,而是对工作充满抱怨,也难以获得快乐的人生。如果我们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失去了人生的幸福。

在北京,有一位老板曾给我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

我经常去一家汽车美容店里洗车,认识了洗车工小王。自从这家洗车店开业到今已经三年有余,店里的工人换了一批又一批,而小王始终还在店里干。

小王是一个从山区来的穷孩子,家里的弟弟妹妹还靠他每月寄回的300元钱读书。小王是个沉默寡言的小伙子,他总是默默地干活,从来不多言多语。小王的性格,让一些自以为聪明的同伴当成傻子,只要老板不在场,他们总是把最累最脏的活交给小王去干,而小王从来不去找老板告状,每次洗完车,别的洗车工都坐在一起休息、嬉戏,只有小王拿着抹布围着车前后转圈,发现有不干净的地方赶紧再去擦干净,车子走了,小王把顾客上车用的脚垫再擦拭一番。

一次我去洗车,和洗车店的老板闲聊时说:“小王可是你们的老员工了。”老板看着小王满意地说:“这孩子实在,看上去傻乎乎的,心里可有数啦!他只是说话少,不像有的孩子,说起话来蛮好听的,就是不能实实在在地干活。”听到老板表扬自己,小王笑笑,继续干他的活,几个小伙计则对着小王挤眉弄眼,一副不屑的样子。

几个月前,我去洗车时没有看见小王,我就问一个洗车的小伙计,他用一种很不服气的口吻说:“人家高升啦!到老板的分店当经理去啦!”另一个小伙计一边擦着车一边气哼哼地说:“他凭什么呀!傻乎乎的!我就不信他能干得了经理!”然后几个小伙计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起小王来,我听得出来他们觉得自己都比小王聪明,而且特别嫉妒小王。

几天后我去洗车,是小王给洗的,我以为他真的干不了经理又回来洗车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的,他在新地方干的非常好,深得老板赏识,老板叫他过来,是想跟他商量把另一家洗车店也交给他管理。和老板谈完话,小王没有一点张扬,见洗车的排着队,他又动起了手帮起忙来。

小王干洗车工沉默寡言,认真工作,从不计较个人钱拿的多少,活干的多少。因为小王心里明白,在城市找一份工作不容易,尽管他付出的不少挣得不多,但这点钱就能让老家的弟弟妹妹上学。如果他不好好干活,不珍惜现有的工作,这山看着那山高,就可能挣不到钱,弟弟妹妹上学就可能出现问题。因为小王有颗对弟妹、对家庭的责任心,所以就会兢兢业业地干好工作。他宁可比别人多干些活,也不希望失去这份工作,失去弟妹及家庭的希望。正是这份难得的责任心,得到了老板的认可和重用。如果小王心浮气躁,嫌洗车活脏或嫌钱挣得少,就不可能有后来的发展。

这是一个普通工作者的故事,他的身上没有什么显赫的光辉,没有《把信送给加西亚》里罗文的惊人事迹,但是,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却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在我们身边,有的人整天为找不到工作着急,牢骚满腹,脏的累的活不愿干,别的工作又干不了。有的则在已有的岗位上不安分,眼高手低,这山看着那山高,总认为自己怀才不遇,总认为自己命不好,但实际上其真本事却没有多少,真把他放在重要岗位上还真干不了。

不可否认,谁都希望干的活轻松点儿,挣的钱多一点儿,生活得好一点儿,这无可非议。但是,要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根据自己的环境条件,确定自己的奋斗目标。如果盲目攀比,差一点的工作不干,好的工作又不会干,或者不珍惜已有的岗位,好高骛远,如此,就很难得到发展。而且还会失去现有的岗位。竞争不相信眼泪,也不需要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的高谈阔论。只有珍惜岗位,用智慧和辛勤的劳动证明自己的才干,工作才能相对稳定,事业才能有所发展。这样,离你的期望值才会越来越近。

有一位老父亲在他的儿子参加工作的第一天对他说:“你一定要珍惜你的工作,随时都要记着,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工作。”

多么睿智的话语!

多么睿智的父亲!

是的,我们必须明白,每个人都需要工作,而不是工作求着你去干。你不去工作,照样有人会去干。

不是工作需要你,而是你需要工作。任何时候,当你觉得对工作的态度发生了消极的变化时,或者当你觉得自己在公司可以不可一世时,或者当你发现自己对工作已经失去了兴趣时,你都需要用这句话提醒自己。如果你坚持时常这样提醒自己,你就懂得了怎么珍惜工作了,你也就不会在工作中那么的烦恼和不愉快了。

在我们漫长的人生中,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工作中度过的,我们工作的成败可以说就是我们人生的成败。工作就是我们生命的舞台,只有我们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工作,我们才会把工作做得最杰出,我们才能获得人生中的最高成就。

没有工作,你就失去了生活的幸福之源;

没有工作,你就失去了实现价值的舞台;

没有工作,你的人生将会变得暗淡无光。

而没有了你,明天的太阳依旧会以东方升起。

我们能不珍惜工作吗?

仅有聪明是不行的

不要因为聪明就不努力,学学比尔·盖茨吧——聪明人更要下笨功夫。

在我们的印象中,有天赋的人,总能创造出奇迹来。但是,那些奇迹,仅仅是靠天赋创造的吗?

毫无疑问,比尔·盖茨是这个时代最聪明的人之一:抓住了信息时代发展的潮流,选择软件行业进行创业,而且擅长与资本市场结合,凡此种种,都说明他是一个智力超群的人。

然而,他是一直这样聪明的吗?或者换一种问法,他是怎样变得这么聪明的?

一次,一位微软的高级管理者,讲述了一些比尔·盖茨年轻时的故事:

在比尔·盖茨读中学时,有一次,老师布置写一篇作文,规定要写5页,比尔竟然写了30多页。还有一次,老师让同学们写一篇不超过20页的故事,比尔竟洋洋洒洒写了100多页,让老师和同学们目瞪口呆。

这个故事使我十分震惊,深化了我对比尔·盖茨的认识。原来,天赋如此高的人,为了追求成功,也下过这样的“笨功夫“。

我不由想起著名作家胡适说的话来——“聪明人更要笨功夫。”

在我们这个世界上,聪明人并不少,而成功者却下多。这是因为很多聪明人在已经具备了不少可以成功的条件时,却不努力,而在苛求更多的捷径,从而失去了机会;而成功者则相反,他们总是竭力利用自身所拥有的哪怕是非常微弱的一点优势,立即全身心投身进去,让自己首先抓住机会,下足工夫,做一些别人不屑于做的事情,从而成长起来。这样的人,是真正聪明的人。

作为具有大智慧而不是小聪明的员工,他们会怎么做呢?那就是,他们从来不炫耀自己的聪明,而是踏实肯干,对于手头的工作,总会动用自己的智慧、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努力把它做好,让业绩去说话。

做任何工作,聪明都不是必需的,但踏实肯干却是一定需要的。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又有聪明,那就该珍惜,不要挑肥拣瘦,拿自己的聪明作为逃避工作的武器。须知,世界上除了真正的智力障碍者没有真正的傻子,只不过有的人当时能反应过来,有的人则需要一段时间才能揭开谜底。而你的管理者,相信更不是一个容易被蒙蔽的人。

不要自恃聪明就不懂得努力做到精益求精。做任何事情都似蜻蜓点水——浅尝辄止,只能贻害自身。

曾经有一位画家去拜访世界名画家门采尔,一见面就诉苦说:“我只用一天画了一幅画,卖掉它却花了我整整一年的时间。”

门采尔认真地说:“朋友,你不妨倒过来试试。用一年时间去画一幅画,那么一天的时间,你准能卖掉它。”

是的,实现梦想也是一个精益求精的过程。永远不要浅尝辄止。否则,难成大器。

齐拉格说得好:“只有失败者希望马上成功。最佳行为者懂得,成功是通过从部分成功中汲取经验而一步步取得的。因此,任何事情在没有做好之前都要努力去做。”

信心不单是“我行,我一定行”,信心更是:只要我付出和别人一样的努力,我也一定行。只要我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我就更行!

你要超过别人,就多下笨功夫吧!

资格老,努力也不可少

资历不能替代能力,更不能替代努力。不管你有多么的“资格老”,不努力一样会被判出局。

在职场上,我们经常发现这样一个现象,有很多年轻学生在踏入社会时,曾经满怀激情要好好工作,做一番成就的。

可惜的是,他们往往在进入某个办公室不久,就被办公室里原来那些“资格老“的同事同化了,或者说带坏了,最终是同流合污。

在对一些公司办公室进行调查研究时,我们发现,办公室里工作最主动最积极、每天到得最早走得最晚、主动承担打扫卫生、打开水等公共事务的,通常是新来的员工。

当这些新来的员工不再是新员工时,他们身上这些好品质就不复存在了。这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他本身不具备这些品质,只是初来乍到,需要好好表现一下,表现期一过,他们就现出了原形;二是他被同事们风言冷语嘲弄,最终觉得“大家都这个样,我何必这么努力呢”,于是慢慢变得和老员工一个样了。

那些老同事们的风言冷语有很多是非常难以入耳的,比如:

“那么积极干什么?想涨工资啊?告诉你,我们单位有好几年没涨工资了,做梦去吧!”

“拍马屁啊?想取悦老板啊?我们最讨厌这种人了!”

“你这么积极表现,不是让我们哥们几个面子上过不去吗?”

“太傻了吧,你不过是一个打工仔,你这么卖命就能成为股东吗?”

我们同时还发现一个恶性循环,如下图:

这些人最终会被生活的艰难压得趴下。

而成功者无一例外处于良性循环中,如下图:

这些人最终会生活在众多人羡慕的目光之中。

那些几十年如一日窝在办公室一个角落里,干着微不足道的差事,拿着可怜的薪水的人,无一例外是陷入恶性循环的人,他们的处境,只比那些淘汰出局的人稍微好一点点。

俗话说:干事不分先后,功劳却有大小。但企业需要的是能够解决问题、努力工作的员工,而不是那些曾经作出过一定贡献,现在却跟不上企业发展步伐,自以为是不干活的老员工。在一个凭实力说话的年代,讲究能者上庸者下,没有哪个老板愿意拿钱去养一些无用的闲人。

1993年4月1日,罗·郭士纳就任IBM公司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在这家公司的历史上,IBM第一次从本公司员工外找到一个领导人。郭士纳出任之际正是IBM亏损惨重、即将分崩离析之时。

郭士纳上任后,他的扭亏为盈措施之一就是裁员。他在4月6日的一份备忘录中说出了自己的肺腑之言:“你们中有些人多年效忠公司,堪称‘老资格‘的员工,到头来反被宣布为‘冗员’,报刊上也登载了一些业绩评分的报道,当然会让你们伤心愤怒。我深切地感到自己是在要大量裁员的痛苦之时上任的。我知道这对大家都是痛苦的,但大家都知道这也是必要的。”

他用电子邮件把这份备忘录发给IBM的所有员工。郭士纳知道自己真的别无选择。正如他所说!”90年代的启迪就是,世界上任何地区的公司都不能保证一个员工都不辞退。那是空头支票。”

不解雇政策曾经是IBM企业文化的主要支柱,公司创始人托马斯·沃森及其儿子小沃森认为,这样可以让每个员工觉得安全可靠。如今,郭士纳裁员真是动了大手术,辞退了至少35000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