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开玩笑说,中国央行是美联储北京分行。这话反映了一个无奈的现实:中国80%以上的基础货币,是央行根据外汇储备印刷出来的,而外储又以美元为主。
不论是弥补中国在即将到来的金融大对决中的最大软肋,还是人民币国际化,都需要改革我们的货币创造机制。当前中国实质上以美元为锚的货币发行机制,从根本上而言,就不是一个与美元对等竞争的制度。
日本捆绑美元战略给中国的启发
日本主动捆绑美元的战略
1977年5月,在日本东京召开的国际货币研讨会上,美国财长迈克尔?布卢门撒尔对日本政府不断地买入美元,却不卖出美元一事很恼火。这位财政部长要求日本政府在市场上将手头多余的美元卖掉。他认为,日本如果只买不卖的话,就是在增加美元储备,进行 “肮脏的浮动”。
据日本前央行行长行天丰雄回忆,日本为了平息美国人的不满,于1978年1月,开放了对个人外汇交易的部分管制。不过,日本政府仍然继续在市场上以抑制日元升值为由,买入美元。这个问题最后不了了之,是因为两年后,里根开始了强势美元政策,日本自然也就无法以抑制日元汇率为由买入美元。
这是日本捆绑美元战略的最初雏形,在当时西欧国家都在抛弃美元的时候,日本却逆势大买入。所以,当1980年里根开始了为期5年的强势美元周期,西欧各国不得不大规模地经济“去杠杆”,最终经历失去的5年的时候,日本却因为美元走强,而获得了更为充足的资本,保持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日本捆绑美元让日本尝到了大甜头。
因此,当1985年一个新的弱势美元周期开始,其他国家再次考虑抛弃美元的时候,日本却反其道而行之,再来一次捆绑美元的金融战略。
美联储前主席保罗?沃尔克曾经回忆说:“在广场会议上,最令人吃惊的事情是,当时日本的大藏大臣、后来成为日本首相的竹下登,主动提出允许日元升值10%以上,这大大出乎我们的预料。”
日本银行前行长行天丰雄后来解释说:“日本政府对当时美国日益上升的保护主义压力感到惊慌,准备接受一次日元的大幅度升值,以缓解对美贸易关系。”这个解释似乎有道理,但是,它并不是全部,日本愿意日元大幅度升值的背后,还隐藏着日元捆绑美元的金融战略。
既然美国要让日元升值,那日本何不干脆就少赚外汇,多直接拿日元去买就好了。此后的20多年里,日本开始了汇率干预的奇观。
日本是当今世界所有国家中,干预汇率最频繁的国家,从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时间里,有200天在进行汇率干预。相比之下,同期美国不到40天。而在干预规模上,日本更是全球遥遥领先。日本最大的一单美元买入金额为135亿美元,发生在2000年4月3日。相比之下,美国最大的一单汇率干预买入不过16亿美元,发生在1994年11月2日。
另外一组数据更能说明日本央行外汇干预的规模之大。截至20世纪末,日本银行外汇干预的收益总计为8.604万亿日元,相当于1 000亿美元,而美国财政部与美联储同一时期的干预收益不过6亿美元。
一般而言,干预汇率的目标并不在于赢利,即使能赢利,一般也是非常小的,平均有1%就算很高了,日本干预汇率有这么多的收益,从另一个方面,反映其干预规模很大。由于日元升值几乎贯穿后来的15年,因此,日本的干预主要为买入美元,卖出日元。进入21世纪,日本又多次进行了同样类型的干预。下面是日本财务省披露的干预情况。
2001年,总共有7次干预汇市,均为购买美元、抛售日元。
2002年,紧缩货币政策方式干预汇市,推升日元。
2003年,日本央行共抛出20.4万亿日元,购买美元。
2004年,卖出了14.8万亿日元,购买美元。
2011年,卖出14.97万亿日元,买入美元。
2011年12月,日本政府又决定,将外汇干预基金的上限,再提升30万亿日元,至195万亿日元。
捆绑美元战略带来的红利
日本官方干预汇率的理由就是稳定汇率,防止日元过度升值,影响出口。因此,在日元走强时,也就是说美元相对廉价时,日本财务省就委托日本银行大规模地购买美元。
不过,在日元走弱时,日本却不一定就卖出美元,而是选择其他方法来提振日元。如采取紧缩货币的方法来干预。2002年初,日元持续贬值,日本央行于是提升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上缴额度,先后提升8次,使日元升值。
可见,日本干预汇率的精髓,和20世纪70年代美国财政部长所抱怨的“肮脏的浮动”,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日元走强时,尽量多地储备便宜美元,是日本干预汇率的一个秘密所在。
除了日本政府之外,日元长期强势,也鼓励了日本民间的炒汇行动。所谓的渡边太太群体,就是这一现象的突出代表。20世纪90年代以来,日本央行实行长期的接近于零的利率,日元成为国际投机货币。在这一情况下,日本家庭对于购买外币投资十分踊跃,尤其是美元。
那么,日本政府与民间,一共买入了多少美元?可以大致来计算一下。从1970年到2010年,日本的贸易顺差累计大概1.5万亿美元。同期,日本的海外资产则增加到8万亿美元。
也就是说,这8万亿美元当中,约有1.5万亿美元是日本的贸易顺差赚来的,其余6.5万亿美元,扣除掉海外资产收益的部分,则是日本买来的。
净买的这部分大约相当于其他国家手里的日元资产,到2011年底,外国人手里的日元资产,大概是4.8万亿美元左右。由于日本的实体经济高度封闭,外来直接投资很少,到2009年,外国直接投资占日本GDP的比重大概是3.6%,不过2 000亿美元。
也就是说,大部分外国人手里的日元资产,体现为金融市场的投资,比如日本国债与日本股票市场。1989年以后,日本10年期国债收益率很低,而日本股票市场则是几乎20年没涨,因此,外国人手里的投资,增值的部分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这样算来,扣掉贸易顺差累积的1.5万亿美元,日本的这个捆绑美元的金融战略,20多年来,为日本赚了大概1.8万亿美元。
人民币适度捆绑美元
捆绑美元战略对中国而言,是一种适当的过渡
从日本的情况可以看出,当一个国家的金融实力远远逊于美国,或者因为政治原因而受制于美国时,捆绑美元不失为一种好的做法。它是对美元大周期战略的一种寄生。说白了就是,在美元大贬值时买入美元,在美元升值时则可以受益。
这种做法,名义上是为了维护汇率的稳定,实际上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本国财富被美元资本洗劫,并且可以借助这种依托,来搭车美元的反转,达到本国财富安全的效果。
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连年有着贸易盈余的国家,采取适度捆绑美元的战略,是明智的。尤其是在美元大反转战略周期的前夜。
那么,中国如何适度捆绑美元呢?
由于人民币目前在资本项目下不可以自由兑换,因此,中国人不能到国际金融中心,比如东京、纽约或者伦敦,去用人民币买入美元。在那里,你可以买入美元,但是只能用其他可自由兑换的货币。
因此,中国人实际能买入的美元,都是中国境内的企业通过出口赚到的,或者外资主动流入的。这些外汇大都被央行买走了,央行的外汇是由中国外汇管理局以及中投公司在管理,因此,这两个部门,在2015年之前,可以增加美元资产的配置。
目前,从公开的渠道来看,中国所配置的美元资产包括美国国债,以及美国两房的债券。
根据美国财政部2013年3月15日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1月,中国继续大幅增持美国国债,中国持有美债1.264 5万亿美元,较上个月修正后的1.220 4万亿美元增加441亿美元。12月修正前的数据为1.202 8万亿美元。
根据美国财政部修正后的数据,中国2012年总计增持685亿美国国债。而2012年全年,中国外汇储备增加约1 300亿美元。也就是说,2012年中国新增外汇资产的大约一半,配备了美国国债。很明显,中国已经在实行一定的捆绑美元的战略。
并非巧合的是,日本也仍然在搞捆绑美元的战略,日本已经连续10个月增持美国国债,目前总额为1.115 2万亿美元,与中国相差1 493亿美元。不过,日本捆绑美元战略与中国不同的地方在于,日本政府与民间,都可以自由地用日元在任何外汇市场上购买美元,因此,日本政府手里的美元资产,只是日本整个国家的美元资产的一小部分。日本真实所拥有的美元资产,要远多于中国。
其实,不仅是日本,从2013年1月外国主要债权人持有美债总额再创新高,达到5.616 5万亿美元来看,外国投资者都已经对美元反转的预期作出了判断,因此买入美元资产,以寻求在美元强势反转时获益。
除了美国国债之外,中国目前还持有美国的机构债,其中最主要的是两房债券,据估计数字在4 000亿美元左右。两房债券有美国政府担保,数额庞大,达到5.2万亿美元以上,其中70%为美国国内投资者所持有,是美国整个金融市场的根基之一,它与美国国债一样,是美国700万亿金融资产的内核,因此,是不会有问题的。
有人担心两房债券的安全问题。其实没有必要。如果两房债券违约的话,就意味着美国金融资产价格的大崩溃,美国将会遭遇比2008年次贷危机更为严重的金融危机,美联储是断然不会让这种局面重演的。
也就是说,目前中国的外汇资产,大约有1.7万亿美元,配置的是美元资产,占到整个外汇资产的一半。
适当增持美元资产,将加大美元反转的难度
从日本的经验来看,中国持有美元资产,不仅可以利用美元的长周期战略,还将有利于人民币汇率的稳定。这将有利于阻止人民币大幅度贬值预期的出现,在美元强势反转时,这种贬值预期是很可怕的,因为它不仅会造成国外资本的出逃,还会导致国内资本的出逃。
1989年资产泡沫危机之后,日本没落20年,而90年代之后美国如日中天,日元兑美元应该大幅贬值才是,但实际上,伴随日本经济失去的10年,以及日经指数长达20年的超级大熊市,日元却迎来了20年的大牛市。
日元不仅没有贬值,反而升值升上了瘾,这是什么道理啊?
资料来源:东京证券交易所
日本捆绑美元的战略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其形成路径大致是这样的:在日元高位时,日本政府与民间大规模买入美元,日本金融机构美元资产大幅度增加,形成了大量海外收益;在这种情形下,日元越是下跌,日本海外资产的收益就越是增大,这反过来阻挡了日元下跌。
而日元越是升值,日本政府与民间就越是更多地买入美元。再加上日本长期贸易顺差局面的存在,导致了日元长达20多年的大牛市,乃至包括美国各路资本在内的对冲基金,多次做空日元都铩羽而归。
只要日本坚持这个捆绑美元战略,那么这种现象就难以得到最终的纠正,直到日本经济基本面或者金融与货币战略出现重大的变化。当然,日元的超级牛市,与日元自由兑换,从而让日本政府与民间都可以在日元升值时大规模地配备美元资产有关。
而没有完全自由兑换的人民币,目前来说是做不到这点的。因为中国配备美元资产,是上有封顶的,那就是通过贸易顺差与外来投资包括热钱,进入中国的总量。这个总量目前是3.3万亿美元。不过,从目前情况来看,中国仍有进一步增配美元资产的空间。
在2015年之前,中国还可以继续在高位抛售欧元、日元、澳元等国家的资产,尤其是日元资产。因为日本已经显示出与美国在金融上完全共进退的立场,中国持有日元资产分散风险的意义,已经不复存在,持有日元资产的战略示好意义,也没有了基础。
从历史来看,美元的超级反转,都是在其他国家抛弃美元的时候发生的。道理很简单,如果各国手里的美元资产超配的话,美元反转就很难带来资金突然涌向美元的效果,那么,美国金融战略的效果就会大打折扣。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中国手里的美元资产越多,美元的反转就会越犹豫。因为中国手里的美元资产多的话,美元用反转战略打击中国的难度就越大。
美国对中国金融战略发挥效果的关键,就在于通过中国外储资产的短期、大规模地出逃,达到中国基础货币瞬间收缩的效果,从而成倍放大资产泡沫达到瞬间破灭的级别,才能起到作用。
不过,对于中国这样一个货币没有自由兑换的国家而言,捆绑美元的战略,也只能适度施行。
过度依赖这个战略的话,会造成中国的金融安全为美国所绑架的危险,因为债券本身就是个债务性资产,持有再多,都没有什么发言权,反而有可能被债务人所制约,所谓“欠债的是爷爷,借债的是孙子”,说的就是这个情况。
有人说,中国不是可以通过抛售国债打击美国吗?在美国金融业本身不出问题的情况下,中国抛售国债,并不能打击美国,反而会造成自身资产损失,美国人常常渲染的中美“金融恐怖平衡”,实际上并不存在。
货币发行完全独立,彻底摆脱美元
从货币发行上彻底摆脱美元的影响
既然中国的货币发行机制,为美国金融攻击中国提供了一个可能的切入口,那么,尽量修补好这个切入口,美国就会少一条金融进攻的通道。
目前,中国央行主要通过购买外汇的方式,来发行基础货币。这种货币发行的方式,是1993年汇率改革时确立的。
在这之前,中国曾采取再贷款等形式投放基础货币,央行向商业银行贷款,商业银行再贷给国营企业。大家知道,当时的国企市场效率普遍比较低,这样一来,这个基础货币投放就造成了比较严重的通货膨胀。
1994年汇率并轨改革之后,央行的基础货币发行开始以央行再贷款为主转为再贷款和外汇占款并重;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外贸大发展之后,买入外汇的货币发行方式,占到了绝对的主流地位。
靠外汇储备发行货币的制度,其最大的功劳,就是让中国在没有发生大的通货膨胀的情况下,比较顺利地完成了大部分国民经济的货币化。这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外向型经济确实为中国带来了比较高的生产效率。
但是这种进来1美元,就发6.3元人民币的货币发行方式,有可能造成比较大的资产泡沫。
热钱一旦大规模地进来,就会造成本币发行规模的上升。央行只好通过提升准备金来降低银行创造货币的乘数。外资突然多了,还好办一些,要是外资突然少了很多,就比较难办。因为它会带来基础货币的大收缩。如果正好遇到内外经济环境不利的时候,这种大收缩,就容易造成资产价格大跌。
比如2011年12月,人民币兑美元出现了连续12个跌停。当然实际上并没有跌,因为外汇管理局第二天又将人民币兑美元的中间价调整回来了。即使是这样,也仍然引起了市场的恐慌,B股首先出现了连续的大跌,接着A股又连续大跌,一周就跌掉了5%的市值。
更重要的一点是,这样的货币发行方式,将有损于人民币国际化。
根据这些外汇来发行人民币,这看似合理的背后,其实埋藏着一个逻辑,即中国需要通过对外国出口物质财富,来确认自己的货币发行能力。如果认定这一逻辑是合理的话,那么,我们一个一个追问下去,最后就追溯到贸易赤字的总源头美国那里。
一个问题就产生了,美国是靠什么来确认自己的货币创造能力呢?它是如何衡量自己的货币创造是合理的呢?答案是,美国以自己的国债为担保创造货币。那么美国的国债又是什么东西?它是对美国未来创造财富能力的预期,国债是美国未来创造财富能力预期的税收。
那么,13亿中国人未来创造财富的预期,即使比不上美国人,也不会差太多,为什么中国不根据对自己本国未来生产力的预期,来创造自己的货币?为什么美国可以自行创造自己的货币,而中国不可以?中国对自己的货币创造都没有信心的话,人民币国际化不是笑话吗?
在本国经济与金融市场经过多年的发展与效率提升之后,中国改革货币发行制度的时机已经成熟了。新的货币发行机制,应该逐渐摆脱美元的影响。
目前来看,可以学习的不外乎美元模式与欧元模式。欧元的发行,是完全按照条约和文件来进行的,只要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经济增长率达到一定的指标,欧洲央行就发货币。欧元这样特色的货币发行机制,是与它的政治松散联盟紧密相关的。因为货币统一了,但是政治却没有统一,只好订立一系列条约,大家都来遵守。这种货币发行方式不适合中国。
相比之下,美国的货币发行方式,更容易为中国所借鉴。那就是由政府来发行国债,央行通过在市场上买卖国债,来调节货币量和利率。这样一来,中国的货币发行就彻底摆脱了与汇率的关系,外部通过汇率影响中国经济的途径,就会逐渐被封闭上。
这一点,从欧元就可以看出来。欧元问世十几年来,兑美元波动幅度非常大,最低时是1欧元兑0.85美元,最高时是1欧元兑换1.6美元。这么大的汇率波动,对欧元经济的表现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影响。这就是货币发行独立的好处。
摆脱美元的一次大规模实战预演
当然,中国这种独立的货币发行,不必要一下子确立起来。最好是有个过渡阶段,慢慢地形成,在2015年这个比较关键的时间点前,达到要用就可以用的程度,就算是成功。
可喜的是,我们已经看到,中国的货币发行在做摆脱美元的准备了。2012年,中国央行就进行了一次货币发行摆脱美元的应急大演习。当然,新闻里是看不到这个演习的,我们需要通过分析数据,才能看到这个演习的情景,这其实是非常惊心动魄的。
先来比较一组数据。2011年全年,我国外汇储备增加3 848亿美元。2012年,这个数字掉到了1 300亿美元,增幅是2004年以来最低的。
按照中国央行的结汇制度,外汇在过去2年,分别贡献了2.4万亿和0.81万亿元的基础货币。按照20%的准备金也就是5倍的货币乘数来计算,外汇储备对中国的M2增加,分别贡献了12万亿与4.05万亿人民币。
如果按照这个规模来算的话,2012年的M2增长,应该出现8万亿元的下滑。实际上,2012年的M2增速,与2011年差不多,增量比2011年还要多。2012年M2增长13.8%,余额97.42万亿元;2011年年末,M2同比增长13.6%,余额为85.2万亿元。
这个增加是来自哪里的?答案就是逆回购。2012年,央行在公开市场通过逆回购投放资金规模,达到了史无前例的60 330亿元。央行是没有办法,才用逆回购来代替外汇占款的吗?
先来看下当时的背景,从2012年5月开始,在中国外贸顺差连续缩小的情况下,中国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却在激增。到当年7月,国内外币存款累计增加2 663亿美元,这一增量是一年前同期的12倍。
很显然,这些外币存款是准备在中国商业银行吃利差,并准备随时跑路的。针对这一情形,央行出了一个狠招,那就是大幅度下调商业银行的外汇存款利率。
从8月开始,工行、农行、中行、建行先后下调境内美元、欧元和港币3种外币的存款利率。其中,欧元7天通知存款利率从0.15%调至0.01%,降幅高达93.3%;美元的活期和7天通知存款利率从0.1%下调至0.05%,降幅为50%。
外币存款人于是开始向银行卖出外币,买入人民币。但是,央行此时却没有像往常一样,购买商业银行的外汇。此时,商业银行购买外汇的人民币已经支付出去了,这样就形成了庞大的人民币需求缺口,于是,人民币汇率随之上扬。
没办法,商业银行只好通过逆回购,向央行借入资金。而这部分外汇中的大部分,最终流出了中国。中国2012年的外储增加,才创造了10年来的新低。
可见,央行是主动搞了一次脱离美元发行基础货币的大演习。这表明,央行已经在为将来可能会出现的中国外汇储备大规模减少的情形,做迎战准备。
一些媒体,则将中国的这场抛弃美元的实战大演习,看作是资金外逃,是很大的误读。不过,大洋彼岸的美联储,对此应该是心知肚明的。
中国的这次演习,等于是给美国将来通过引导中国资本外逃来金融攻击中国的漏洞,提前打了个补丁。
人民币国际化,先要“国内化”
最有力的反击则是人民币国际化
南非商人克洛格在深圳开办了一家印刷厂,承印超市的价签,之后运回约翰内斯堡销售。身在南非的服装商和家用品商购买价签后,直接通过银行向这位克洛格支付兰特。以往,克洛格接受兰特,然后换成美元,再通过离岸人民币市场将其换成人民币。用他的话说,这个行为是“脱裤子放屁”。因为,他所从事的交易,与美元一分钱的关系都没有,人民币才是给他带来财富的“武器”。
对美国对华金融战略的最有力也是最根本的反击,是人民币国际化。这就如同欧元迅速成为国际贸易与储备货币之后,美国对欧元区的经济影响能力极大下降的情形是一样的。
不仅如此,人民币国际化将直接威胁美元霸权所依托的美元全球财富循环链条。在开头的第一章中,我们已经说到了欧元对美元的挑战,是釜底抽薪式的,也就是挤掉美元的世界财富匹配能力。人民币国际化也同样如此。
上面故事中南非商人做的中国生意,虽然与美元毫无关系,但是,他所做的每一分钱生意,实际上都替美元完成了一次财富的匹配过程,等于是在给美元霸权打工了。
但是,如果人民币成为国际贸易与储备货币之一的话,他就可以直接用从离岸人民币市场上所获得的人民币来做这个生意了。这样的话,美元就会失去这部分的财富匹配能力;如果克洛格与尼日利亚做生意也用人民币的话,结果自然就更让美国心惊肉跳了。
最终的结果,将是美元金融战略的重要依托,也就是美元的世界财富循环路径,将更为狭窄。美元的长周期金融战略,将无法有效实施。一旦如此的话,美联储就无法通过印刷货币,来有效完成本国的“泡沫固化”战略,因为美国印钱的恶果将无法有效转嫁到世界其他国家,而只能在国内造成钞票的堰塞湖,结果自然就是通货膨胀或者资产泡沫了。
其实,在很多美国人看来,能够真正对美元霸权构成真实挑战的,只有人民币。欧元的问题,在于其政治不统一,而人民币则没有这个问题。更关键的是,人民币本币区域有近14亿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倍多,相当于整个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这样规模级别的财富创造中心,一旦形成,就必然是世界资本与财富的一极。
2012年底,中国的贸易额已经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约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左右。但是,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地位,却低得不成比例,据统计,目前人民币在国际贸易结算中的比例只有0.63%左右,在全球排名第十三位,甚至还比不上泰铢与港币。 而在全球每天高达4万亿美元的汇市交易量中,人民币相对于美元的权重就更小了,只有1%左右,而美元的份额是86%。
人民币作为全球支付货币的排名
资料来源:环球金融电信组织(SWIFT)
由此可见,人民币国际化的空间是相当大的。这一点,对比一下美国就大致清楚了。
2012年,美国的贸易规模是3.8万亿美元左右,比中国少大概100亿美元,是世界第二大贸易国家。而美元结算占全球贸易结算的33.8%。这是把欧元区当作一个整体来计算的,把欧元区内部的贸易,也当成了国际贸易。因此,这个数据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如果把欧元区的内部贸易不计算成国际贸易的话,美元占世界贸易的结算比例,应该达到65%左右。
从美国的贸易情况来看,人民币至少要占据国际贸易结算货币的20%以上的空间,才算达到了正常的水平,目前是超级不正常的。而这个不正常的最根本原因,不在国外,而在中国自身。
人民币国际化先要完成“国内化”
把美国看作是人民币海外普及最大的“盲区”一点也不为过。在美国,一些银行巨头网点的业务员有的竟不知道人民币为何物。
“现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是多少?”近日,有记者问美国银行位于纽约曼哈顿美洲大道上一家营业厅的业务员约翰。约翰从电脑里打开美元对各种货币汇率的系统,但很遗憾没有找到美元对人民币的汇率。他还表示,即便找到汇率,现场也不能兑换人民币。
中国媒体《国际先驱导报》记者在纽约走访了美国银行、摩根大通、道明银行等多家当地银行的营业厅了解到,目前这些银行均不能开设人民币账户,也没有人民币投资产品,但一般能提供人民币和美元的兑换服务,不过需提前预约,且相当不划算。
上述媒体报道的这个当前现实,反映的是人民币国际化最大的一个问题:不能完全自由兑换。这样的货币要想为大家接受,显然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外国投资者不能用人民币来自由地投资,实现增值,人民币对其来说,就成了难以流动的“死钱”。
更不利的是,一旦人民币出现贬值风险,你手里的人民币就无法及时出手。流动性太差,是资本市场的大忌。想象一下,股民手里若拿着一只不能交易的股票,那是什么感觉?
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意味着人民币完全自由流动。那么,中国为什么现在还没有让人民币自由兑换、自由流动?答案就是,中国的金融市场还没有完善。
与西方国家搞了几百年的市场经济不同,中国真正的市场经济才搞了30多年。而金融体制的改革,则不过是近十年来才开始进入实质性领域的。
中国的金融机构以及投资者,很长时间以来,习惯了由央行来主导控制利率与汇率,这使得中国的金融机构与投资者,就像温室里的花朵,很难适应室外气温的剧烈变化。
就中国目前情况而言,由于利率和汇率不能对市场信号作出迅速反应,资本项目的开放不仅为投资者带来套利和套汇机会,而且这种无风险或低风险的套利和套汇活动可以长期持续,其结果自然是使国家(纳税人)遭受福利损失。
如果说汇率是一个货币的对外定价的话,那么利率就是一个货币对内定价的重要因素。内在价值决定外在价值,利率市场化没有完成的话,就说明人民币的国内定价机制还不完善,还不能准确反映人民币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这个锚不确定的话,那么就会受到外部汇率的影响,外部资本力量就会喧宾夺主,操纵中国的货币与资本市场。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民币的“国内化”进程还没有完成。也正是因为如此,人民币完全自由兑换一直没有能够实现。不是中国不想完全自由兑换,而是要保证中国总体的金融安全。
但必须清醒的是,在金融安全问题上,高边疆实际上意味着保守与害怕竞争。现在,中国的资本项目不能完全自由兑换,就是一个保护中国金融安全的高边疆。但是,这个高边疆就像历史上的中国长城一样,只能图落后自保,而不能主动出击。因此,中国金融业在获得了强大的竞争能力之后,这个“长城”就要拆除。
目前正在深入的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市场化改革,目的就是要完成人民币的彻底“国内化”,也是为人民币最终摆脱美元而准备的。
一旦中国的利率市场化与汇率市场化接近于完成,市场完全能够抵御外部剧烈波动的话,那么,人民币的完全自由兑换,就可以放开了。
所以,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完全掌握在中国自己手里,它取决于中国金融当局,对本国金融系统效率的评估,而一旦评估结果到位,人民币国际化就有可能出人意料地突飞猛进。
这也正是当前人民币所占的国际贸易结算货币份额虽然比泰铢还低,但却是最让美国紧张的原因所在。因为,一旦中国的内部金融市场得到了完善,那么,美国将无力阻止人民币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