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新课改·高一历史备课素材(上)
27514700000018

第18章 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7)

1884年7月,刘铭传到达台湾,他实地考察了台湾的许多地方,深入了解了台湾和大陆之间的交通状况,然后向清政府提出了10条建议。主要是在台湾沿海港湾设防,改建扩建炮台,筹组海军,改革长江水师,整顿和加设兵工厂,购买洋枪洋炮,开设译书局翻译西洋各类图书等。有些建议的内容,如在台湾沿海设防、改建扩建炮台等,他在上奏章的同时,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已经着手进行,因而加强了台湾的防御力量。

8月5日,法国军舰开炮轰击台湾基隆炮台,企图登陆。刘铭传先按兵不动,乘法军登陆后立足未稳,突然发起反击,打得法军狼狈逃窜,不是被打死,就是落水丧生。这一仗歼灭法军百余人,取得了重大的胜利。但由于李鸿章的错误决策,在福建的中国海军被法军打败了。

福建海战结束后,法国军舰又一次进攻基隆。刘铭传在前一次基隆战役后已进一步加强了防卫,他在基隆山后添设了炮台,用猛烈炮火向法军反击,又一次打退了法军。法国军舰转攻淡水厅(现在的台北市)城外40里的沪尾。刘铭传立即带兵赶去支援,在激战中又大败法军,消灭法军400余人。基隆、沪尾保卫战的胜利,粉碎了法军侵占台湾的企图,保障了台湾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

中法战争结束后,清政府将原先隶属于福建的台湾改为行省,将淡水厅改名台北府,作为台湾的省会,派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刘铭传认为,台湾是东南海防要冲,自己作为首任台湾巡抚,责任十分重大,就下决心努力建设台湾。他把原先向朝廷的建议在台湾付诸实施。首先清丈田亩,教农民精耕细作,发展农业生产,然后发展商业,恢复扩充基隆煤矿,修筑从基隆到新竹的铁路,架设电线,又开办了兵工厂,制造枪炮弹药,建筑炮台,用洋枪洋炮装备军队,还在台湾各地兴办学堂,建立保甲制度。刘铭传的种种做法,使台湾的经济、文化比以前有了很大发展,防卫力量也大大加强。清政府为了表彰刘铭传的功绩,于1890年提升他为兵部尚书、海军衙门帮办。繁重的政务使刘铭传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过度劳累终于使他病倒了,他不得不在1891年再次请求辞职回家养病。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清政府一连下了几道诏书,叫他带兵到前线杀敌。刘铭传自己也想继续为祖国效劳,为反侵略出力,可健康状况使他力不从心,他的病势已十分沉重,长时间卧床不起了。但他十分关心战局的发展,不断打听前线的情况。第二年,前线屡次传来失败的消息,刘铭传听了连连叹气,终于怀着满腔忧愤离开了人世。

刘铭传努力建设台湾,目的之一就是要防止日本对台湾的野心。现在台北新公园里刘铭传铜像下面的石碑上刻有一段记载:当刘铭传搭船即将离开基隆港时,刚好有一艘日籍商船要进港,刘铭传望着日船感慨地说:“他日祸台者,必倭也!”回大陆后,刘氏为了解日本国情,还曾聘请一位日本名士仓信敦在幕中,但不让这位日人参与军务。闲暇时和他下棋,询问有关日本的风土民情,以有所准备。当听到清廷户部奏请十年内海军不要增加新的军舰,而把经费挪移去修建颐和园时,刘氏痛心地说:“人家正在谋害我们,我们自己又把藩篱撤去,这样看来,灭亡的日子不远了!”

清官左宗棠

在风气恶浊的晚清官场中,左宗棠是一位十分廉洁的封疆大吏,与历史上那些享誉千载的“清官”们相比,是毫不逊色的。史书上说:“且不论李鸿章、曾国荃,即彭玉麟之以清廉夸示天下者,对之以有愧色焉。”

早在左宗棠“发迹”之前,还在湖南巡抚衙门当幕僚,仅仅是一个“临时工”的时候,有一次,长沙城里一个姓常的富家子弟杀了人,应该偿命,因为是独子,常家不惜血本,在衙门里上下打点,想把事情摆平。左宗棠坚持这件事情应该依法办理,常家听说后又气又怕,就专门请人找左宗棠疏通,但没有作用,这位常公子最后还是判了死罪。

左宗棠当了二十多年总督,每年仅养廉银一项就有两万两之多,可他临终时的全部家产,只有两万五千两。与他地位相当的李鸿章,“绝世时有私财四千万两”,两人稍作比较,就不难体会其间的差距之巨大了。

左宗棠在闽浙、陕甘、两江总督任内,都曾对吏治进行过大力整顿,由他亲手惩治的贪官污吏不计其数,他也提拔了许多洁身自好的廉吏。他认为,“吏治之振新,全在上司精神贯注”,因此,他自己首先处处以身作则。

晚清的地方官吏,除去廉俸之外,还有许多合法的灰色收入,叫做“陋规”,左宗棠在陕甘时,对各种陋规大加禁革,自己于廉俸之外分文不取,并且向所有的属吏发布“通饬”:“凡遇庆贺礼节,概应删除……其有专差呈送礼物者,尤干禁例”,坚决杜绝官场里行贿送礼的歪风。在用人方面,他从不徇私,四个儿子,没有一个留在身边,他的女婿要求随丈人当官,也被拒绝。在陕甘时,许多族人亲朋前来求事,但都被婉言打发回去。光在肃州一地,支付这些人回乡的路费,就达四千多两。

左宗棠不仅分文不取廉俸以外的钱财,分内的廉俸收入,百分之九十以上也被他用于公事,每年只有很少部分被寄回养家。同治八年,湘阴水灾,他捐银一万两;光绪三年,陕甘大旱,他捐给陕西一万两,甘肃庆阳三千两。他自费刊印了大量书籍,如“四书五经”、“棉书”、“种棉十要”等等,分发陕甘各地,以期恢复那里的文化教育,指导百姓发展战后的生产。为了巩固西部的国防,他指挥部下大修兰州城墙,建西门城楼的材料费户部不准报销,他就用自己的廉俸支付了。这类例子极多。

左宗棠在陕甘时所指挥的部队在中国西部,所以被称为西师。西师的军饷要靠东南各省来分摊,本来就捉襟见肘,十分紧张,而左宗棠又赈济和安置了大量的回、汉各族百姓,向所有被安置者无偿提供耕地、房屋、口粮、籽种、农具、耕畜,这项开支十分巨大,而清廷则从未为此拨款,完全要用军饷支付。这样,就使西师本来就十分严重的军饷短缺情况更加雪上加霜。士兵们一年下来,除了春节可以领到一个月的满饷外,其余时间只有少量的盐菜津贴。即使如此,他们还要在作战之余,从事大量的垦荒屯田、修桥筑路、打井开渠、植树绿化等工作,在西北地区,至今留有大量的遗迹。是什么原因使这支长年领不到军饷的军队能够正常运转,在出兵新疆时,又以极其旺盛的士气,将盘踞那里十多年的阿古柏匪帮,一举赶出国门,再以强大的军事实力,迫使沙俄让步,交还了已经被其吞入口中的伊犁地区呢?

来看看西师的官员们是如何廉洁自律的,也许可以给上面这个问题提供答案。

刘典,长期担任左宗棠的搭档,帮办大臣。在陕甘时,由于军饷短缺,他“锐然以减饷自任”。收复新疆的时候,左宗棠驻肃州,他坐镇兰州,西师全军的军饷都由他掌管调拨,经手的款额极大,却从不动用公款办自己的私事。刘典的住处,“环堵萧然,一如寒素”,完全不像一个大官的居所。后来,他病死军中,全家老幼无以为养。左宗棠痛悼不已,从自己的廉俸中拿出六千两银子为刘典治丧并安顿他的家人,却不去动用分毫公款,以符合刘典生前的习惯,使他“不污素节”。

刘锦棠,是进疆清军的中路统帅,新疆建省后的第一任巡抚,后辞官归里。离职前,将朝廷补发所部欠饷四百万两“辇致藩库,以备新疆缓急,而不以上闻”。他回家之后,因贫乏至极被寡居待养的婶母痛骂致病。等到甲午战争爆发,朝廷急需知兵大臣,诏家居多年的刘锦棠进京。他带病上路,病死在途中,时年51岁。人们打开他的遗箧,里面除了几份关于时局的奏折之外,一无所有。

张曜,是进疆清军的南路统帅,他“居官四十年,不言置产事,性尚义,所得廉俸俱散尽”。

金顺,是进疆清军的北路统帅,1885年,他在伊利将军任内奉诏赴京,死于肃州途中,“身后不名一文,几无以为殓,寮采醵金,丧始归,部伍缟素,步行五千里至京者,达二百人云。”

西师的领导班子成员个个两袖清风,其他文武官员中位高权重而又洁身自好者,也大有人在。

就在西师出兵新疆之前,有一大批朝中的权贵站出来,一致主张放弃新疆。这时候,左宗棠已经63岁了,他完全可以不去得罪这些权贵,告老还乡,回湖南安度自己的晚年。如果他坚持出兵新疆,万一吃了败仗,那些人决不会善罢甘休,到时候,等着左宗棠的很可能是身首异处,祸及满门的结局。然而,在大敌当前、山河破碎的情况下,左宗棠毅然力排众议,出兵新疆,直至扛着自己的棺材,奔赴抗敌前线。这种完全置个人生死于度外的壮举,也许算得上廉洁的最高境界了。在他的影响下,西师出现那么多的廉吏,是很自然的。这一批职务很高而又两袖清风的文官武将的存在,当然会对全军的士气产生巨大的影响,其结果,人们已经看到了。

“清史稿”中说,李鸿章“好以利禄驱众,志节之士多不为用”。他本人和许多僚属,都是富甲当时的大款。如果左宗棠也和李鸿章一样,非常看重自己腰包的轻重,很可能,新疆之役会成为又一次甲午战争。

1880年,左宗棠由哈密奉调赴京,他“罢西师而入朝也,愤纲纪之不振,盛欲有所整顿,朝中诸大臣颇相畏忌,而未有以相制。已而察知议政王亦颇不愿,遂群起而侮弄之”。他不可能改变整个晚清官场的腐败状况,也不能明哲保身,跟权贵们和睦相处,更不能与之同流合污,所以,只当了几个月的军机大臣,就离开了北京。

1885年,左宗棠病死在福州,他在自己的遗折中这样说:“方今西域初安,东洋思逞,环视眈眈。若不并力补牢,先期求艾,再有衅隙,愈弱愈甚,振奋愈难,虽欲求之今日而不可得。伏愿皇太后、皇上于诸臣中海军之议,速赐乾断。凡铁路、矿务、船炮各政,及早举行,以策富强之效。

然居心为万事之本,臣犹愿皇上益勤典学,无怠万机;日近正人,广纳谠论;移不急之费以就军食,节有用之财以济时艰;上下一心,实事求是。臣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这份奏折,句句切中时弊,是中国即将面临新的危机的警告。

“海军之魂”邓世昌

邓世昌(1849—1894),原名永昌,字正卿。清末海军名将,民族英雄。广东番禺(今广州市海珠区)人。自小立志海军,以御强敌。1867年,考入船政学堂海军驾驶班第一期学习。1874年,以优异成绩从船政学堂毕业,被船政大臣沈葆桢奖以五品军功,派任“琛航”运输船大副。次年任“海东云”炮舰管带,时值日本派兵侵犯台湾,他奉命巡守澎湖、基隆,获升千总。后调任“振威”炮舰管带,代理“扬武”快船管驾,获荐保守备,加都司衔。

1880年,北洋大臣李鸿章“闻世昌熟悉管驾事宜,为水师中不易得之才”,遂将其调入北洋水师,任“飞霆”、“镇南”炮舰管带。是年冬,随记名提督丁汝昌赴英接收订造的“超勇”、“扬威”两巡洋舰,1881年11月,回天津大沽。次年升游击,任“扬威”巡洋舰管带,获“勃勇巴鲁图”勇号。

1887年春,邓世昌率队赴英国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订造的“致远”、“靖远”、“经远”、“来远”四艘巡洋舰,是年底回国。归途中,邓世昌沿徒安排舰队操演练习。因接舰有功,升副将,获加总兵衔,任“致远”舰管带。1888年,邓世昌以总兵记名简放,并加提督衔。是年10月,北洋海军正式组建成军,邓世昌任中军中营副将,仍兼“致远”舰管带。1891年,李鸿章检阅北洋海军,邓世昌因训练有功,获“葛尔萨巴图鲁”勇号。

邓世昌是近代中国第一批自己培养出来的优秀海军将领。他“执事惟谨”,“治事精勤”,刻苦钻研海军战略战术理论,注意学习西方海军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在他精心训练下,“致远”舰“使船如驶马,鸣炮如鸣镝,无不洞合机宜”。成为北洋舰队中整训有素,最有战力的主力战舰之一。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在“阵云缭乱中,气象猛鸷,独冠全军”。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为另一条鱼雷所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亦同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邓世昌壮烈牺牲后,清廷谥以“壮节”,按提督例从优议恤并追赠太子少保衔,入祀京师昭忠祠。山东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号,以示中国海军风骨。

光绪帝一生的三大悲剧

清宫医案的确告诉人们,光绪是病死的。但是,从光绪死的那天开始,人们就怀疑他不是正常死亡,这也是事出有因的。光绪虽与慈禧以“母子”相称,实际上他并不是慈禧亲生。光绪皇帝,姓爱新觉罗,名载湉,是同治皇帝的堂弟,咸丰皇帝的侄子。同治十年六月二十八日(1871年8月14日),出生在宣武门太平湖畔的醇郡王府的柳荫斋,其父醇亲王奕譞是道光皇帝的第七子,咸丰皇帝的弟弟。其母叶赫那拉氏,是慈禧太后的妹妹。

从这些关系讲,他既是慈禧的侄子,又是慈禧的外甥。同治十三年十二月初五日(1875年1月12日),同治皇帝患天花病死。同治帝死时年仅19岁,身后无子,按“兄终弟及”做法,可由其弟即位。但同治帝为独生子,则应从其最亲近的亲属中选一子弟继承帝位。大臣们提出的最佳方案,是由他的大伯父即道光长子奕纬之孙溥伦作为他的嗣子,由其即位。但慈禧太后不同意,表面上是因为溥伦之父载治不是奕纬亲生子,同样是由旁支过继,实际上是因为若要载淳的子侄辈继位,自己身为祖母便无权以太后身份临朝。国不可一日无君。第二天,慈禧压制众论,一人做主,执意让只有4岁的载湉入宫即位为帝。载湉,也就是光绪,之所以能够当上皇帝,一方面是因为慈禧亲生之子同治皇帝去世后,无子嗣继承皇位;更重要的还是慈禧权欲熏心,找个儿皇帝,可再次创造机会垂帘听政。

一、在孤独中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