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敌后战场的开辟与游击战争的发展
1.敌后战场的开辟和发展
为了贯彻执行全面抗战的路线,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开辟敌后战场的战略决策。
八路军刚开赴前线的时候,主要是在战役上配合国民党军队作战,1937年9月,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在晋东北平型关附近伏击日军歼敌1000余人,击毁汽车100多辆,取得了全面抗战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次重大胜利,粉碎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接着又参加忻口会战,八路军一二〇师在雁门关以南伏击日军,一二九师还以一营的兵力夜袭阳明堡日军的机场,毁伤日军飞机20多架,有力地配合了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作战。
像平型关这样的打仗,虽然八路军打得好,但不能总是这样打下去,为什么呢?因为,第一,八路军刚刚改编时,号称是4.5万人,但实际上是只有3万多人,显然这3万多人继续打正规战是起不了多大作用的,但是这些人深入农村,变成3万多革命的火种,发动群众开展敌后游击战争,力量就会大得多;第二,日军是异常强大的,国民党友军是昨日的敌人,虽然此时与共产党合作了,但它总想找机会限制削弱乃至消灭共产党,因此老是夹在国民党军队和日军之间打正规战,那是非常危险的;第三,最主要的是日军虽然占领了一些城市和铁路沿线的交通要道,而广大的农村则是日军统治的薄弱环节,如果革命军队深入农村,钻进日军的心脏地带,则能给日军最有效的打击。因此,毛泽东明确提出了八路军和新四军战略的主要方针基本是游击战,但不放弃有力的阵地站和运动战。
于是,1937年11月太原失守后,按照中共中央的部署,八路军在敌后发动群众、武装民众,开展独立自主的敌后游击战争,建立抗战民主政权,先后开辟了晋察冀、晋西北、晋冀鲁豫、山东等抗日根据地。新四军则挺进长江南北,开赴苏南、皖北、皖中地区,创建华中抗日根据地。到1938年10月,八路军和新四军同日伪军作战1600多次,毙伤俘敌5.4万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已经发展到近20万人。
中国抗日战争逐渐形成战略上互相配合的两个战场,一个是主要由国民党军队担负的正面战场,一个是由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为主担负的敌后战场。到1940年底,人民抗日武装部队发展到50万人,还建立了大量的地方武装和民兵;在华北、华中、华南创建了16块根据地(晋察冀、晋冀豫、晋绥、冀鲁豫、豫鄂边、山东、皖东北、皖东、皖南、皖中、苏南、苏中、苏北、豫皖苏、东江、琼崖),加上中共中央所在的陕甘宁边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拥有1亿人口。1944年春季,敌后战场人民军队转入攻势作战。他们已经抗击着全部侵华日军的64%。
在敌后军民的艰苦抗战中,涌现出无数可歌可泣的民族英雄。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东北抗日联军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新四军第四师师长彭雪枫,先后在作战中以身殉国。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治委员杨靖宇、“狼牙山五壮士”等伟大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民族气节,鼓舞了全国军民,连敌人也为之震惊。
八路军挺进敌后创建华北抗日根据地地图
2.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在抗日战争的初期和中期,游击战被提到了战略的地位,具有了全局性的意义。
在战略防御阶段,从全局看,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正规战是主要的,敌后的游击战是辅助的。但是,游击战在敌后的广泛开展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开辟,迫使敌人不得不把用于进攻的兵力抽调回来保守其占领区,从而对停止日军的进攻、减轻正面战场压力、使战争转入相持阶段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在战略相持阶段,敌后游击战争成为主要的抗日作战方式。日军逐步将主要兵力用于打击敌后战场的人民军队,以保持和巩固其占领地。1939~1940年,华北地区的日军出动千人以上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扫荡”就有109次,使用的总兵力达50万人以上。为了打击日本侵略者,人民军队在有利条件下也进行过运动战。如1940年8~12月初,八路军总部调集100多个团共20万人,对华北日军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以破袭敌人交通线为重要目标的进攻战役。这就是百团大战。但是,人民军队在大部分时间里所进行的,主要是游击战。削弱敌人、壮大自己,逐步改变敌强我弱的态势、为实行战略反攻准备条件,这个任务主要是由人民军队进行的游击战来完成的。
游击战还为人民军队进行战略反攻准备了条件。在1945年8月反攻阶段到来前夕,人民军队已经发展到了120万人、民兵220万人,抗日根据地达到了19块。敌后军民的大反攻,就是在此基础上展开的。
在8年全国性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抗日武装等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消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他们为坚持抗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作出了永远辉耀史册的贡献。
三、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的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坚持抗战、团结、进步的方针。
1.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的原则
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抗战争取胜利的基本条件之一,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由于国共两党代表不同的阶级利益,参加抗战的目的不尽相同,实行的是不同的抗战路线,统一战线内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和斗争。所以,全民族抗战一开始,中共中央就明确提出了“在统一战线中,是无产阶级领导资产阶级呢,还是资产阶级领导无产阶级;是国民党吸引共产党呢,还是共产党吸引国民党?”这个问题。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为此,共产党必须保持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的独立性,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必须坚持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努力发展人民武装和抗日根据地;必须对国民党采取又团结又斗争、以斗争求团结的方针。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持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力量已经取得的阵地,尤其是为了发展这些阵地,以动员千百万群众进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2.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的方针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后,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政策,团结抗战的局面发生了严重的危机,出现了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的两大危险。针对这种情况,1939年7月7日,延安举行抗战两周年纪念大会。中共中央发表时局宣言,毛泽东发表重要演说,提出了“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政治主张。边区军民严阵以待,坚决反击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进攻。同时,针对蒋介石集团既动摇妥协又不敢公开放弃抗日,既积极反共又不敢彻底破裂国共合作的两面态度,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两方面政策,一方面坚持团结合作,帮助和推动国民党进步,使局势向好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对其妥协动摇和倒行逆施进行坚决的斗争,以斗争求团结。中央认为,只有坚持必要恰当的斗争,才能真正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争取时局的好转。
1939年冬至1940年春,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第一次反共高潮。国民党军队侵犯陕甘宁边区,并在山西、河北进攻共产党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人民军队给予了坚决的还击。1941年1月,国民党发动第二次反共高潮,在皖南以8万余兵力包围袭击新四军军部及所属部队9000多人(除约2000人突围外,一部分被打散,大部牺牲或被捕)。蒋介石还诬称新四军“叛变”,宣布取消新四军番号。这就是国民党制造的皖南事变。对于国民党当局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中国共产党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除了在军事上坚决进行自卫反击外,还在政治上对其进行有力的揭露和声讨,赢得了国内外舆论的同情和支持。1943年春,国民党顽固派策划发动第三次反共高潮,由于共产党及时进行了揭露和斗争而被制止。
3.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和同顽固派作斗争的策略原则
抗战相持阶段,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政策的转变,国民党顽固派公开投降,1940年3月,蒋介石国民党集团也开始消极抗战,制造国共摩擦,连续发动反共高潮。如果只讲斗争不联合,统一战线就会破裂,正中日本帝国主义意图。但不进行斗争,共产党就有可能被消灭。怎么办?毛泽东强调又斗争又联合,具体策略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那么进步势力是指什么呢?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为了发展进步势力就要冲破国民党的限制和束缚,广泛发动人民群众,主要是发动农民群众,扩大八路军、新四军和广泛地创立抗日民主根据地,在全国发展共产党组织,发展全民族的抗日运动。
中间势力是指什么呢?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是中国共产党在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极其重要的任务。毛泽东认为,争取中间势力是需要一定条件的,一是共产党要有一定实力,二是要争取保证他们的利益,至少不损害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就是指以蒋介石为代表的亲英美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团结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不断地摧残进步势力。因此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中国共产党还提出了同顽固派作斗争的原则,这个原则就是有理、有利、有节。所谓有理就是自卫原则,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要做的有道理。所谓有利,就是胜利原则,不斗则已,要斗必胜,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所谓有节,那是休战原则,就是适可而止,不能无限制地斗争下去,如果把统一战线斗没了,那显然只对日本帝国主义有利。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效地遏制了妥协投降势力的发展,推动国民党政府当局抗战到底。中国共产党这种顾全大局、坚持民族大义的博大胸怀有力地维护了全民族的坚强团结,使共产党成为全民族抗战的领导核心。
四、抗日民主根据地的建设及其地位
抗日民主根据地是认真贯彻和实行中国共产党全面抗战的路线、坚持抗战和争取胜利的阵地。在敌后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必须同抗日根据地的建设结合起来。1940年,毛泽东发表了《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提出了比较完整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基本纲领、基本政策,为各抗日根据地的建设指明了方向。1941年5月中共中央批准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全面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关于根据地建设的基本方针。
1.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加强政权建设是根据地建设首要的根本的任务。抗战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为了保证在各抗日根据地政权中的领导地位,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提出建立抗日民主政权体制。中国共产党提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这种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由毛泽东起草的《抗日根据地的政权问题》,指出“在抗日时期,我们所建立的政权的性质,是民族统一战线的”,要求在各级政权中实行“三三制”,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阶层、阶级,达到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目的。1941年2月陕甘宁边区各级政府首先根据这一原则进行了改选,5月1日《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颁布,到1942年基本实现。1944年以后,“三三制”的范围由政权机关扩展到经济事业和文化事业机关。抗日民主政权普遍采用民主集中制,各级抗日民主机构的领导人都经过人民选举产生。抗日民主政府实行各民族平等团结共同抗日的政策,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是中国共产党从中国国情出发,解决民族问题的一个创造。
2.减租减息,发展生产
1942年1月28日,中国共产党中央政治局在详细研究了各抗日根据地减租减息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了《关于抗日根据地土地政策的决定》,制定了抗日时期土地政策的三项基本原则。除了重申“减轻地主的封建剥削,实行减租减息,借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提高农民抗日与生产的积极性”和“减租减息之后又须实行交租交息,借以联合地主一致抗日”两项基本原则之外,进一步提出了“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和联合富农”的原则。决定指出:“承认富农的生产方式带有资本主义性质,富农是农村中的资产阶级,是抗日与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力量。富农不但有抗日要求,而且有民主要求,党的政策不是削弱富农阶级与富农生产,而是在适当的改善工人生活条件之下,同时奖励富农生产与联合富农。但富农也有一部分封建性质的剥削,对富农的租息也须照减”。以上三项基本原则阐述了减租减息政策的三个有机组成部分,即减租减息、交租交息和奖励富农发展生产。决定的附件规定了减租减息的具体政策和办法。减租:不论任何租地、任何租佃形式均照抗战前租额减低25%,在游击区及敌占点线附近,可少于二五减租,只减二成,一成五或一成。多年欠租应予免交。保障佃户的佃权;减息:只对于抗战前成立的借贷关系,以一分半为计息标准,如付息超过原本一倍者停利还本,超过二倍者本利停付。抗战后的借贷息额,应依据当地社会经济关系听任民间自行处理。一方面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广大农民踊跃地参军参战,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增强地主对抗日民主的认同感,保障解放区的社会稳定。另一方面又动员农民开垦荒地,兴修水利,组织劳动互助,提高劳动生产率,帮助农民改良耕作技术,推广优良品种。
抗日民主政府还注意发展工业生产和对外贸易,在保障工农群众基本利益的前提下,合理调节各抗日阶层阶级的利益,实行劳资两利、公私兼顾、合理负担的原则。
1942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军民开展了大生产运动,毛泽东、朱德等亲自参加生产劳动,与根据地人民同甘共苦,王震率领的三五九旅开赴南泥湾实行军垦屯田。经过3年奋战,在缺乏生产资金和生产工具的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发扬自力更生、奋发图强的精神,把南泥湾变成了“陕北江南”,成为大生产运动的模范。军队、政府机关和学校发展自给经济,是抗日根据地大生产运动中的一个创造。解放区抗日民主政府办了许多自给工业。军队发展了以自给为目标的农业和部分工商业。机关、学校也发展了自给经济。农民广泛组织起来发展农业生产。敌后军民在频繁的反“扫荡”作战中,实现劳武结合,一面战斗,一面生产。各级党政干部也都积极投入大生产运动,和群众同甘共苦。陕甘宁边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生产运动健康发展,成就显著。农业和工商业的产值迅速增长,人民负担大大减轻,军民生活明显改善,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文化建设和干部教育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成立革命者向往的“圣地”。大批知识青年冲破国民党的封锁线奔赴延安。中共中央及时做出大量吸收知识分子的决定,把发展抗日的革命文化运动提上重要议事日程。抗日军政大学、鲁迅艺术文学院、延安自然科学院等一批干部学校等专门学校创办起来。各根据地还创办了大量的中、小学校,吸收农民子女入学。哲学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研究也得到重视。1940年8月创办的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开展自然科学教学与研究的专门机构。
新民主主义各项建设的开展,使抗日根据地真正成为中国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政治民主、政府廉洁、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的新型社会,越来越多的人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中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希望。美国著名记者史沫特莱访问边区的时候曾经这样说:共产党实行的民主,是真正的民主,比美国的民主还要好。当时美国驻华使馆的人员在写给美国国务院的报告中也承认共产党领导的政府和军队,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政府和军队,共产党人将成为最强有力和最有建设性的统一中国的力量。
五、推进大后方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
1.抗日民主运动的开展
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是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设抗日民主根据地。同时,也在国民党统治区开展团结抗日的有关工作。
在抗战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是通过中共中央长江局具体领导的。1939年1月以后,由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中央南方局具体领导。
全民族抗战开始后,各界人士要求国民党实行抗战民主。1939年10月,国民参政会中一些党派的代表发起宪政座谈会,批评国民党的一党专政,宪政运动在国民党统治区普遍开展起来。1944年9月4日,中共中央致电林伯渠、董必武、王若飞,指出“目前我党向国民党及国内外提出改组政府主张时机已经成熟,其方案为要求国民政府立即召集各党各派各军各地方政府各民众团体代表,开国是会议,改组中央政府,废除一党统治,然后由新政府召开国民大会,实施宪政,贯彻抗战国策,实行反攻”。9月5日,三届三次参政会在重庆召开。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在国内外普遍要求了解国共谈判真相的巨大压力下,把国共关系问题列入大会议题。9月15日,林伯渠在报告了国共谈判的经过后,指出:“我们认为,挽救目前抗战危机,准备抗战反攻的急救办法,必须对政府的机构人事政策来一个改弦更张”。“希望国民党立即结束一党统治的局面,由国民政府召开各党各派、各抗日部队、各地方政府、各人民团体的代表,开国事会议,组织各抗日党派联合政府,一新天下耳目,振奋全国人心,鼓励前方士气,以加强全国团结,集中全国人才,集中全国力量,这样一定能够准备配合盟军反攻,将日寇打垮。”林伯渠的这一讲话,使参政会气氛“热烈紧张、达于空前”,其他代表纷纷发言拥护中共主张,要求迅速结束一党,还政于民,使国民党陷于难堪境地。9月17日,《新华日报》全文刊登了林伯渠的报告,重庆各大报纸亦全文登载,引起国统区社会各阶层广泛关注,民主党派、民主人士和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国民党统治区的民主运动由此朝着明确的政治目标发展,出现了新的高涨。
但是,蒋介石公开反对召开各党派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次日,蒋介石在参政会报告中继续强调“我们中央屡次表示,只求军令统一,政令统一,除此以外绝无所求”。为此,17日,林伯渠、董必武以拒绝出席会议表示抗议。在这种情况下,国民党操纵参政会通过了拥护蒋介石报告的决议,声称参政会“以为我国家欲求抗战之完全胜利,则国家军政之完全统一,实属刻不容缓”。与此同时,国民党中央社在发布林伯渠发言稿时,擅自删去“组织联合政府”一段,以此封锁消息。1945年5月,国民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了抢夺人民抗战胜利果实、准备发动内战的反动方针。
2.抗战文化工作的开展
全民族抗战开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定和影响下,文化界各抗敌协会相继成立,成为文化界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重要标志。
1938年2月上旬,周恩来出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郭沫若担任该部第三厅厅长。第三厅集中了一大批共产党员和非中共进步文化人士,为抗日宣传做了大量工作。第三厅成立后,建立了10个抗敌演剧队和4个抗敌宣传队,分赴各个战区的前线。上海“孩子剧团”经过长途跋涉到达汉口后,成为第三厅的直属剧团。第三厅成立的同时,在周恩来的积极推动下,从上海、北平、天津、南京、东北各地汇集于武汉的文化工作者组织起来,于1938年3月成立了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周恩来特地拜访冯玉祥,请他对“文协”予以支持,并邀在冯处工作的知名作家老舍出面主持“文协”。舒舍予(老舍)、冯玉祥、邵力子(时任国民党中宣部长)、茅盾、田汉、阳翰笙等97人署名发表文协“发起旨趣”,号召文化界人士“团结起来,像前线将士用他们的枪一样,用我们的笔,来发动民众,捍卫祖国,粉碎敌寇,争取胜利”。文协成立大会推举老舍、郭沫若、茅盾等45人为理事。5月初,文协创办会刊《抗战文艺》。文协成立前后,在武汉还成立有戏剧、电影、美术等各类文化界抗敌协会组织。文协还在成都、香港、昆明、延安等地建立了分会。
武汉失守前后,一大批文化界人士迁移到重庆以及桂林、昆明等地。南方局设立了文化工作委员会具体领导大后方的进步文化工作。文化界提出“抗战、团结、民主”为文艺创作的三大目标。抗战文化在斗争中得到新的发展。中国共产党的《新华日报》、《群众》周刊在国民党统治区公开发行,及时宣传党的主张,鼓舞和激励群众的抗战热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先迁至湖南长沙,组成长沙临时大学,同年10月25日开学。1938年4月又西迁昆明,改称国立西南联合大学。5月4日开始上课,设立文、理、法商、工、师范5个院26个系,两个专修科一个选修班。北大、清华、南开原为著名的高等学府,它们有各自独特的经历,有各自的教学作风,组成联大以后,汇集了一批著名专家、学者、教授,师资充实,人才济济。他们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严谨的治学态度,树立优良学风,是当时中国规模最大的著名高等学府。西南联大在办学的8年中毕业学生约2000人,均学有成就,有的成为举世闻名的专家学者,他们对中国的建设事业、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世界学术研究,做出了贡献。北平、上海等地还有其他一些大学、中学、专科学校迁往西南的重庆、遵义等地以及西北的一些地方。爱国师生在极其艰苦的情况下,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复兴坚持进行教学和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国民党统治区的抗日民主运动和进步文化工作,使全民族抗日战争中的一条重要战线,对于激发大后方人民的爱国民主意识、坚持国共合作团结抗战、支持抗战前线、继续革命力量等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8年3月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救国会在汉口成立时全体人员合影
六、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为了更好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党的自身建设,把党建设成完全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成熟的工人阶级政党,毛泽东认为这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抗日战争开始后,1937年11月,王明从莫斯科回到延安。他根据共产国际和苏联领导人关于中共抗战应该依靠国民党的指示精神,主张“一切经过统一战线”、“一切服从统一战线”,把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的活动限制在国民党允许的范围内。毛泽东和中共中央其他领导人一起,对王明的右倾错误进行了坚决的抵制。1938年3月,中共中央派任弼时到苏联,向共产国际说明中国的抗战情况、国共两党关系及中共所采取的路线和政策。8月,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稼祥回国,传达共产国际的指示:中共中央的政治路线是正确的,中共中央要以毛泽东为首来解决统一领导的问题。
1938年9~11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举行了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在这次全会上,毛泽东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这个命题。他强调:“离开中国特点来谈马克思主义,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因此,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现中带着中国的特性,即是说,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它,成为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须解决的问题”。全会纠正了王明的右倾错误,进一步确立了毛泽东在全党的领导地位。
针对国民党借1943年共产国际宣告解散的时机,鼓吹“共产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要求解散中国共产党等论调,中共中央进行了有力的批驳,指出:“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子孙”,他们“必将继续根据自己的国情,灵活地运用和发挥马克思列宁主义”,“使得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一革命科学更进一步地和中国革命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深相结合起来”。“中国共产党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把这一切优秀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
2.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
在20世纪30年代后期和40年代前期,为了将丰富的中国革命实际经验马克思主义化,以便更好地指导抗日战争和中国革命,毛泽东撰写了《〈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一批重要的理论著作。
毛泽东首先揭示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特征,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中国革命发生和发展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他阐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整个中国革命运动,是包括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阶段在内的全部革命运动。而1919年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民主革命,已经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它的前途,是社会主义。
毛泽东还阐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纲领。即政治上,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经济上,没收操纵国计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建立国营经济;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并引导个体农民发展合作经济;允许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富农经济的存在。文化上,废除封建买办文化,发展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毛泽东总结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历史经验,指出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而党的组织,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这两个武器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勇战士。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这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主要的法宝。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果。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系统阐明,标志着毛泽东思想得到多方面展开而达到成熟。这个理论从思想上武装了中国共产党人,使他们极大地增强了参加和领导抗日战争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自觉性。
3.整风运动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在全党的确立
抗日战争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得到很大发展。广大新党员有很强的抗日精神和革命斗志,但是绝大多数出身农民及其他小资产阶级,在他们身上存在着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老党员要适应新形势,也需要进一步提高自己。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中共中央纠正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到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时党内的主要问题是历史上“左”倾机会主义长期统治的恶劣影响尚未彻底清算;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广泛存在;大批新党员又带来了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作风。这些问题在全党虽然不占统治地位,但妨碍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妨碍全党干部和党员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为此,在20世纪40年代前期,中国共产党以延安为中心,在全党范围内开展了一场整风运动。
1941年5月,毛泽东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整风运动首先在党的高级干部中进行。1942年2月,毛泽东先后作了《整顿党的作风》和《反对党八股》的讲演,整风运动在全党范围普遍展开。整风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其中,反对主观主义是整风运动最主要的任务。重点是反对教条主义,目的是发扬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精神,坚持正确的思想路线;提倡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启发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树立新的文风。克服主观主义,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毛泽东对“实事求是”这个成语作了新的解释。他说:“‘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物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这样,实事求是就成了党的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的通俗而又生动的表述。
在整风运动中,全党党员,特别是党的高级干部,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著作和党的整风运动文献,联系党的历史,联系个人的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端正了思想路线,增强了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自觉性和能力。延安整风运动使党的领导机关、广大干部和党员进一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基本方向,加强了全党在毛泽东思想基础上的团结统一,为抗日战争和全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思想基础。整风运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确立了起来。
1945年4月20日,中国共产党六届七中全会通过了《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党的若干重大的历史问题作出结论,使全党尤其是党的高级干部对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的认识达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础上的一致。
同年4月23日至6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延安举行。七大将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所创造的理论成果,正式命名为毛泽东思想,并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的指针。刘少奇在大会的报告中指出,毛泽东思想,“就是中国的共产主义,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完全是马克思主义的,又完全是中国的。这是中国民族智慧的最高表现和理论上的最高概括”。中国共产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达到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中国革命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引下,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新胜利。
第五节 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
一、抗日战争的胜利
1945年上半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进入最后阶段。4月,联合国制宪会议在美国旧金山举行,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在内的中国代表团出席了会议。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之一。5月上旬,苏联红军攻克柏林,德国法西斯投降。
7月26日,中美英三国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投降,但是日本政府拒绝投降,表示要坚决地把战争进行到底,日本军部还准备以235万人和7000架飞机和盟国军队进行本土决战。8月6日和9日,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了两枚原子弹,8月8日苏联对日宣战,9日凌晨苏联百万红军向驻扎在中国东北和内蒙古的日本关东军发起猛烈进攻,8月9日,毛泽东发表《对日寇的最后一战》的声明,号召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的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意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八路军和新四军随即展开大反攻,收复了大批的城市,切断了许多的交通线,并逼近南京、上海、武汉等大城市。
8月14日,日本政府照会苏美英中等国,表示接受《波茨坦公告》。8月15日,日本天皇裕仁以广播终战诏书的形式宣布投降。9月2日,日本外相重光葵代表天皇和政府,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大本营,在日本东京湾美军军舰密苏里号上向美英中苏同盟国代表签署投降书,侵华日军128万人向中国投降,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也胜利结束。9月3日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9月9日,日本派遣总司令官冈村宁次在南京向中国政府代表何应钦上将签署投降书。
10月25日,中国政府在台北举行受降仪式,日军第十方面军司令官兼台湾总督安藤利吉在投降书上签字。受降仪式结束后,受降主官台湾行政长官兼警备司令陈仪代表中国政府通过广播宣布台湾及澎湖列岛正式归于中国版图,该地区的一切土地、国事、政事皆归于中国政府管辖之下。被日本占领五十年之久的台湾以及澎湖列岛由中国收回,这一天被命名为台湾光复日,这是中国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
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1.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
中国的局部抗战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即已开始。从1937年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到1939年9月大战在欧洲爆发之前,当英、美、法实行绥靖政策的时候,中国人民孤军奋战,英勇抗击了百万日军的进攻。中国的抗战牵制和削弱了日本的力量,使之不敢贸然北进,从而使苏联得以集中兵力对付德国,避免东西两面作战;同时也推迟了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的时间,并使之在发动和进行战争时由于兵力不足而不能全力南进,从而减轻了美、英军队受到的压力。
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陆军的74%以上,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伤亡在中国战场。
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大大减轻了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的压力,为同盟国军队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苏联元帅崔可夫说:“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美国总统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师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其后果将是不堪设想的。
中国作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和军事情报。
总之,中国是全世界参加反法西斯战争的五个最大的国家之一,是在亚洲大陆上反对日本侵略者的主要国家。中国在抗日战争中,为了自己的解放,为了帮助各同盟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伟大的贡献。
2.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对中国的援助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是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与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分不开的。
在各国政府中,首先对中国抗战给予大力援助的是苏联。1937年8月,苏联与中国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至1940年,苏联给予中国的军用物资贷款有4.5亿美元。苏联还派遣志愿空军人员和军事专家来中国直接帮助抗战,总计3000余人。包括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歼击机大队长赫曼诺夫在内的200余名志愿飞行人员,牺牲在中国土地上。美国在中国抗战爆发后,采取所谓“完全中立”的政策,但实际是纵容和支持日本的侵华战争。日本所需军用物资的绝大部分,都由美国进口,而美国对中国则没有实际援助。1941年以后,美国开始大量援助中国。美国政府支持的陈纳德航空队——“飞虎队”,于1941年8月在中国成立,随即与中国空军共同展开对日作战,一年间击落日机280多架。1941、1942两年,美国给中国货款5.5亿美元,英国给中国贷款5000万英镑。
共产国际和各国共产党都发表宣言,谴责日本的侵略,号召全世界和各该国无产阶级积极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1937年9月,拥有1900万会员的国际工会联合会通过决议,要求国联制裁日本,并通过会员国抵制日货,募捐援助中国工友。第二年又通过了《加紧制裁日本援助中国案》。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运输工会参加的国际运输总工会,于1937年10月通告各国运输工会,禁止运送军火至日本。第二年又通过“援华制日”案。1938年6月,宋庆龄组织“保卫中国同盟”,推动了国际援华工作的开展。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外科医生白求恩,率医疗队来华,在极其艰苦的工作和生活条件下,为救治八路军伤病员和发展根据地的医疗事业,鞠躬尽瘁,最后以身殉职,表现了无比崇高的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精神。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史沫特莱、安娜·刘易斯·斯特朗及爱泼斯坦、汉森、福尔曼,美国医生马海德,印度援华医疗队大夫柯棣华、爱德华、巴苏华,新西兰友好人士路易·艾黎,以及德国、奥地利、瑞典、捷克、英国等的许多记者、医生,都为中国人民的神圣抗战事业做了有益工作。路易·艾黎和埃德加·斯诺发起成立“中国工业合作社协会”(简称“工合”),很快在全国各地办起工业合作社1000多个。“工合”运动对解决当时战争和民用的急需,帮助各抗日根据地克服经济困难,乃至对培养工业技术力量和扩大中国抗战的影响,都起了作用。
三、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原因和基本经验
1.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
中国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以来反对外国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是20世纪中国和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使中华民族避免遭受殖民统治的奴役厄运,为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奠定了基础。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日本在台湾长达50年之久的殖民统治,使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
第二,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使中国人民在精神上、组织上的进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中国人民通过抗日战争的实践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中国各族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坚强的核心,正是在抗日战争胜利的基础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了整个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第三,中国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大团结,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这就是坚决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战到底的民族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勇于依靠自己的力量战胜侵略者的民族自强信念;开拓创新,善于在危难中开辟新道路的民族创造精神。今天我们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在捍卫中华民族独立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伟大事业中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四,对世界各国夺取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战场年平均牵制日本74%以上的兵力,最高年份达90%,日军在海外作战中损失的287万人中,有150万人是伤亡在中国战场。中国坚持持久抗战,抗击和牵制着日本陆军主力,不仅遏制了日本的北进步伐,制止了日本的南进步伐,而且大大地减轻了其他战场的压力,为盟国军队完成太平洋战场的战略转折和实施战略反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中国作为盟军太平洋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还为盟军提供了大量的战略资源、物资和军事情报。中国人民为最终战胜世界法西斯势力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全世界人民面前树立了一个以弱胜强的范例。中国参与发起创立联合国,并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显著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
2.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第一,中国共产党在全民族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屡遭败绩,为什么抗日战争取得了胜利了呢?这主要是中国已经有了新的进步因素中国工人阶级及其先锋队——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创立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对抗日战争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中国共产党积极倡导并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最大限度地动员全国军民进行抗战,成为凝聚全民族力量的杰出组织者和巩固者。中国共产党以自己最富有献身精神的爱国主义,不怕流血牺牲的模范行动支撑起全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夺取抗战民族胜利的先锋。
第二,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的民族抗争,是抗日战争胜利的决定性因素。抗日战争唤醒了全民族的危机意识和使命意识,在抗日战争中军队和老百姓相结合,武装斗争和非武装斗争相结合,前方斗争与后方斗争相结合,公开斗争与隐蔽斗争相结合,特别是敌后军民广泛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地雷战、地道战、麻雀战等,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第三,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同世界所有爱好和平和正义的国家和人民、国际组织以及各种反法西斯力量的同情和支持是分不开的。苏联是最早为抗日战争提供援助的国家。1937年8月,中国同苏联签订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政府向中国提供了大量的物质援助,并派遣空军志愿队来华作战,到1939年2月,来华参加苏联空军志愿队的人员达到了两千多人,牺牲在中国的有二百多人。抗战后期,苏联红军开赴中国东北同中国军民并肩作战,许多苏联官兵在中国东北战场英勇牺牲。美国也对中国的抗日战争提供了一些援助。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美国采取了支持中国、联合中国共同抗日的政策,美国陆军航空队,退役军官陈纳德还曾组建美国飞虎队来华参加对日作战。
除了苏联和美国之外,英国、法国等国也向中国提供了经济援助或者军事合作,朝鲜、越南、加拿大、新西兰、波兰、丹麦以及德国、奥地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等国的反法西斯战士直接参加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
3.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经验
第一,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是中国人民战胜一切艰难困苦、实现奋斗目标的力量源泉。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表明,只要全国人民团结起来,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是可以打败的。在抗战中,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不断地扩大和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如果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没有以国共和作为基础的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第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深化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的精神,这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取得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
第三,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本保证,一个国家首先只有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
第四,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绝不惧怕战争。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要贡献。
第五,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才能创造美好的未来。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胜利的历史表明,弱国打败强国的关键,在于有正确领导。有一条全面抗战的正确路线作指导,因而最终打败了强大的日本帝国主义。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既是伟大的国际主义者,更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华民族才能捍卫自己发展和生存的权利,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创造美好的未来。
本章小结
日本发动的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是近代以来日本大陆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日本通过制造一系列事端最终主动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亡目前,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建立了以共产党和国民党为主包括其他社会阶层、抗日团体的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民党和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形成了自然分工,分别承担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日任务。其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力量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的胜利是百年来中华民族取得的第一场民族战争的胜利,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的胜利具有深刻的原因,并积累了民族战争胜利的丰富经验。
基本概念
“九一八”事变“满洲国”福建事变 华北事变 一二·九运动 西安事变 八一宣言 瓦窑堡会议 卢沟桥事变 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大捷 国民参政会《论持久战》“三三制”大生产运动:百团大战 整风运动
复习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的抗日战争是神圣的民族解放战争?
2.为什么说中国共产党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
3.怎样评价国民党政府在抗日战争中执行的路线和正面战场的地位与作用?
4.为什么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是弱国战胜强国的范例?其基本经验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