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自制力: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与生活?
2758000000028

第28章 专注你的目标

如何为自己建立“焦点”,才能最大程度地改变你的生活?这关系到集中注意力并且凝聚自信的问题。

你是否曾经因为没有发挥出自己的潜力,并且让时间匆匆地流走而对自己大光其火?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发现了自己想要的并且能够实现的生活,却找不到一条有效的道路,以至于不敢大声地说出“我可以”?

如果让内心“我可以”的声音变成现实,你需要的是专注的力量。这是一节专注的课程,但它不同于注意力和意志力。坦白地说,即便你的精神力(它包括注意力和意志力)十分强大,你也可能无法保持专注,并且不敢确认自信。

这个世界企图阻止你专注,每时每刻都是,它的手法是在你眼前散发无穷无尽的信息,这其中大多是无用的。你感觉到注意力涣散和心烦意乱,这都是不足为奇的。你只要醒着,每分钟都会被广告信息充斥着,把你朝一个方向拉去。另一方面,你的家庭成员、情人和同事也期待着把你拽向另一个方向。于是,原本可以用于思考的一点点时间都被夺走了。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你还能够专注的话,那就太神奇了——你根本不需要来参加我们的课程。

我将逐步带领你走完这个过程:决定你真正想要的东西,想出那些过去阻止你的事情,如何改正它们,在“可以”和“实现”之间架起一座坚固的桥梁。最后,我还将告诉你怎样把所有的信息归纳起来后放在一个计划里,这个计划就像你为自己设立的新目标一样,它可以反复地遵循下去,直到确信某种事实——“我已经拥有了将理想、目标化为现实的本能,并且不再需要外界强制的力量来进行督导”。

在本节课程中,你学习到的方法将使你产生一种全自动的习惯,它可以让你用越来越少的努力走向成功。

在一场雪地上,我们举行了一场比赛。我对三个参赛的学员说:“我走到场地的对面,然后对你们发出开始跑的信号,你们就立即跑,谁留在雪地上的脚印最直,谁就是这场比赛的胜利者,并得到我手中的奖品。”

这是一种奇怪的比赛?别着急,请看过程和结果能说明些什么。比赛开始后,第一位学员就紧盯自己的双脚,以确保自己的脚印最直;第二位学员一直左顾右盼,观察同伴是如何跑的,生怕他们跑到自己的前面并且脚印可以保持最直;第三位学员向前跑时,他的眼睛紧盯着我,也就是盯着我手中的奖品。

比赛很快就结束了,第一名是第三位学员,他十分轻松地取得了胜利,得到了他想要的奖品。并且,他的脚印是最直的。也就是说,专注目标、心无杂念的人笑到了最后。

我对另两位学员说:“你们如果不服气,可以再比赛几次,结果仍然是一样的,只有专注目标的人才能赢得第一名。除非你们学会了第一名学员的方法,否则很难以自己目前的方式取得我手中的奖品!”

首先,目标要明确。目标是什么?就是我手中的奖品。路易斯·沃克是美国财务顾问协会的前任总裁,在回答“到底是什么因素使人无法成功”的问题时,他说:“模糊不清的目标,它最妨碍人们的成功。”你看不清奖品,或者奖品不确定,你的行动就将大受影响。

路易斯举例说:“我在几分钟前就问你,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说希望有一天有一栋山上的小屋,这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目标。问题在于‘有一天’不够明确,因为不够明确,成功的机会就不大。”

比如在雪地比赛中,只有第三位学员的目标十分明确,其他的两位学员不是这样的。由于目标在他们头脑中的明确程度大不一样,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他们最后的胜负。换成你和其他人,难道不是吗?就像你对于未来要跟自己结婚的异性缺乏概念,很难想象你能够顺利地步入婚姻的殿堂。

其次,心神要专一。前进的目标一旦确定,就要坚定不移地聚焦于这一目标。你不应该东张西望,也不应该只盯自己的脚尖。作为著名的职业成功学家,罗宾斯对此阐述说:“专注就是把意识集中到某个特定的欲望上的行动,并要一直坚持到已经找到实现这个欲望的方法,直至成功地将之付诸行动为止。有了目标后就要努力保证你的工作效率以及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将注意力从那些与你目标无关的事上挪开。”

不管你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多么激动,或者多么热爱,只要有大量的干扰因素作用于你的生活之中,你很容易发现自己正在偏离目标,想要达成的结果是极难出现的,除非你能改善专注的条件,让自己重新集中精力于目标,不受干扰因素的控制。

忽略那些不想要的

我认为,任何关于人生或时间管理的建议,都可以被分解为一个最为根本的理念:忽视次要的事情,然后把自己的注意力放在有利于实现目标的重要事情上。

现在,在你的空间中是否保存着一些不经常使用的东西呢?如果你回答是,那我建议你,赶紧把它们统统都丢掉吧!不要让这些妨碍视线和精力的东西占据你的空间。它们就像一些毫无特色的产品——对你来说没有任何需求,你就应该不客气地把它处理掉。

狠下心来丢掉所有的不需要的东西。如此一来,你的人生便能变得井然有序,因为重要的事情终于浮出了水面,种种干扰和浪费时间的事都被你成功地踢到了门外,它们不再拖累你的生活了。

只要少做,就会多得。对这一理念,我们理解起来非常容易,但困难之处在于,制定出一个自己喜欢的同时又是真正重要的目标并不容易,因为许多人常把紧急的事与重要的事混淆在一起。

我的忠告是,你千万不要为了貌似紧急的事情而落下了真正重要的事。对于大部分任务而言,你所采取的行动里只有20%才是真正重要的,剩下的80%都是可以被忽略的细枝末节。所以,最值得你去拥有的一项生活技巧,就是区分出重要的事与不重要的事之间的差别。这不容易做到,但只要掌握一些基本原则和区分技巧,每个人都能成功地增强在这方面的判断力。

所以,不要因为某件事情很重要而不愿意删掉它,如果它并不紧急的话。假如你现在不愿意去着手处理这件事情的话,就毫不犹豫地把它勾掉,让它从你的脑海中暂时消失,短时间内不要来打扰你的思维。你完全可以等到两个礼拜之后再来考虑对它的安排,这会避免你的工作越积越多,导致压力增加,情绪的不稳定指数上升。

“可以”和“可行”

已经制定好的计划,你最好不要说出来,尤其是“到处对别人说”。因为说出来的时候会给你造成虚假实现的自我良好感,削弱实现计划的动力。

行动比说话更能塑造人。

可行才称之为计划,否则都是奢望。如果你明白树立明确的人生目标的重要性,那么如何确定自己的目标,如何保证自己的目标得以实现则是非常重要的了。具体来说,成功的计划应该是这样的:

1.一生的目标是什么?怎样去达到目标?想告诉你的后代哪些关于你的事?把它们大概地写在纸上。

2.近几年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在下面八个方面订出今后五年中的主要目标:生涯、体力、家庭、个人态度、经济、公共事业、教育和娱乐。

3.列出明年准备实施的计划。

从上面八个方面检查一下自己本年度目标的进展情况,在12月31日或1月1日具体实施自己一年的计划。

4.记录下月要做些什么。达到什么样的目的,为了达到年度的目标,要同哪些人取得联系。5.记录一周的经历。并且确定下周要达到自己的目的要进行的活动。

6.确定每天的具体工作。每天工作结束后,拟出明天准备做的工作项目。每天睡觉前和第二天早上起床前要核对一下当天工作完成的情况,尽量不要把没有完成的工作转到第二天。

7.设计一个以经济上的成功刺激个人成长的计划。考虑一下自己到退休时可达到的收入水平,现在就着手努力。检查一下自己目前的收支情况,以及应付紧急情况和意外事故的存款情况。计划下一个月的收支,然后订出一个节余计划。

8.对自己的每一个目标,要考虑有关的资料。搜集有助于自己目标完成的材料。如报纸、书籍、磁带、杂志上剪下的图画、消费报告、彩色样品等,并乐于利用这些。

9.经常与成功者或有关的专家交往。这是为了取得他们的帮助,要认真区分谁是不诚实的人,谁是真心要帮助你的人。

下面的两个原则将有助于你找准人生的航向。

审问你自己

在你的内心里审问一下自己:“到这个世界,我想要什么?我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我树起了人生的灯塔了吗……”“我想要什么”就是你的人生目标;而你的人生灯塔,就是你远航的起跑线。没有目标,就没有前进的方向;没有起跑线,就无从规划自己的航程。

绘制你的梦想蓝图——专门留出一个特定的时间,思考规划你的理想。避开一切干扰,别让他人打断你的思路。你可以选择一个比较幽静的地方,然后独自发问,并写下这些问题的答案:

在我的一生中,我能想象自己做出的最伟大的事情是什么?我这辈子到底想要什么?欲求何在?我有什么才干和天赋?哪些事我最得心应手或者比周围的人做得更好?

我对什么事最有激情?什么东西最使我神往冲动?我羡慕的成功人士有哪一些?我应该学习他们的哪些优点?

每年都要重复上述过程至少一次,或者在你觉得有必要时就审问一次。这样便于及时修正你的目标。如果几年来你抱着同一个理想,而且你觉得在新环境中产生的这个理想更具魅力,那么,你就很可能已瞄准了你人生中的一个最理想的目标了。目标一旦确定,你就要通过各种方式把它表现出来,变成具体可行的计划和行动。把你的目标清楚地表述出来,可以帮助你集中自己的专注力和全部的精力,将潜能释放出来,让目标一步步地得以实现。

立即行动

目标制定以后,就要立即开始行动了。苦思冥想,而不去实践,只能是白日做梦。面对一个“可以”与“可行”的计划,你千万不要拖延。你已经知道,你要烧的木材必须由你自己来砍,你喝的水要自己来挑,你生命中明确的主要目标要由你自己来决定,那么为什么不尽快实行你早已知道的道理与原则呢?

从现在开始,分析你的欲望,找出你真正需要的,然后下定决心去得到它。当你在选择你的“明确的主要目标”时,必须谨记,不能把目标定得太高太远。另外还要记住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如果不在一开始就定下明确的目标,那么你将无所成就。如果你生命中的目标模糊不清,你的成就也将难以确定。要先弄清楚你自己需要什么,什么时候需要,你为什么需要,以及你打算如何得到。

你经常自以为是吗

自以为是的基本根源是,他有太强的自信心,不信任他人。这属于一个人内在判断上的偏差,但它其实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心理现象。

许多心理学研究发现,在和别人作比较的时候,人们常常对自己的知识或能力过于自信。比如心理学家斯文森在他的一个研究中发现,如果要评价自己的驾驶水平在一群人中的位置,90%的人都会说自己的驾驶技术要在平均水平以上,而很少有人说自己比平均水平要差。但是事实上,根据平均水平的定义,有50%的人的驾驶技术高于平均水平,就一定会有50%的人的驾驶技术低于平均水平。

再比如,人们的过于自信也常常被营销人员所利用,有些商品的营销活动就是根据人们过于自信设计的。你在美国买一台打印机,原价是80美元。商家给消费者两个选择,可以当场打折,折扣率是5%,也就是说80美元的打印机可以用76美元购得;消费者也可以选择邮购返券的方式,现在以80美元购买打印机,只要在购买后3个月内将相关凭证寄回给公司,就可以得到25%的折扣,也就是可以得到20美元的现金返还,这20美元会以支票的形式寄回给消费者,这样相当于花了60美元买了一台这样的设备。

想一想,如果你有这样两种选择,你会选哪种折扣方式呢?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第二种,这种方式可以得到更大的折扣,自然吸引力更大。但是,对于商家而言,哪种方式可以让他们赚更多的钱呢?其实也是第二种。第一种直接折扣,每台打印机肯定要少赚4美元;第二种方法虽然看上去每台少赚20美元,但真的会在买了以后把凭证寄回的人是很少的。由于人们的过于自信,每个人在购买时都以为自己一定会把凭证寄回公司,但买了以后很快就会忘记。有数据显示,面对这类20元上下的优惠,真的会在购买以后把凭证寄回给商家的顾客只有7%左右。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如果给出的期限是3天而不是3个月,寄的人反而会更多。因为给出的期限短,大家都会一回去就把这件事情做好;给出的期限长,反而让人们觉得有的是时间做这事,不妨先放一下,然后就再也想不起来了。

要做出好的决策不仅仅需要有关于事实以及事件之间的联系的各种知识,还需要“知识的知识”——也就是需要知道我们的知识都有哪些局限,哪些知识是正确的,哪些是需要有所置疑的。过于自信表明,人们相对缺乏“知识的知识”。

自以为是表现在始终认为自己是对的,哪怕别人说的没有错,心里也不想去赞同人家,喜欢说大话;就是错了也比较难把它纠正回来;听不进别人的话,总认为别人不如自己,通常不考虑别人的感受。

“这个我知道,不过还是谢谢你的提醒。”这这话的意思非常明显,意思是告诉对方,这么简单的问题,还用你说?这是对于别人的极大的不尊重。

“你怎么这么愚蠢?不可以这样做,这是错误的,你应该……”这就是自以为是的典型特征。一个人如果患上了严重的自以为是,就会常常以贬低别人来抬高自己。任谁听了这样的极端评价,他的心里肯定很不舒服,即使说这话的人是他的上司。

有些人还喜欢说:“你知道吗,我说的绝对没有错。”但在这个世界上,很少有绝对的事情,许多事情都是相对而言的,这样说话只会让别人认为你过于主观而且过于僵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