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公德建设的指导和努力方向,是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公德教育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进而引导社会成员的观念整体走向。
当代社会公德教育的现状
当代社会的发展时期被很多学者称之为社会“转型期”。转型期是指我国处于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和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是社会结构变迁和社会发展的一个特殊状态和进程。它集中体现在经济结构的变迁、经济发展方式和模式的变革,体现在社会政治体制和组织运行机制的变化,同时也是社会成员传统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即社会转型包含了经济转型、政治转型和文化转型等。
转型期时代背景之下的传统道德观念与新的经济等社会发展元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和不适应性,二者之间产生一定的“离心力”。新经济因素要求建立与之相适应的新的道德规束,但在现实生活中,社会的道德转型尚未完成,系统的、有普遍约束力的新道德规范尚未形成。而市场经济的利益导向、竞争机制和淘汰机制把社会成员“瞬时间”推人一个新的生活空间、交往空间,众多人的“集体性迷茫”使社会成员的道德失范成为社会变革进程中一种短暂的必然现象。而此时的社会公德也面If自着同样的处境,转型期的市场经济促进了人们自我主体意识、物质利益意识的觉醒,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和激烈的“优胜劣汰”竞争被忽视、漠视,甚至是背离社会公德的现象层出不穷。随着中国人均国内生产一总值突破1000美元的限度,这也预示着社会容易进入矛盾凸显状态,纵观社会现实状况,也可以说转型期的社会公德已存在许多有待改进的方面。
(一)当前社会公德教育面临的形势和机遇
近些年,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社会成员的文化水平和文明程度也随之提高。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推进的背景之下,社会成员的公共道德意识不断觉醒,并能够自觉地遵守以往被忽视的社会公德,同时一些社会公德教育的方式和形式也被主动接受。社会公德之所以能对社会成员起到约束作用,缘于它是集体意识所认可和确定的观念信仰和行为规范,它是以绝大多数人的遵从和推崇为保证的。随着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文明程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在社会文明进步中涌现出无数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尊老爱亲的道德楷模。综合分析当前的社会形势和状况,可以说当前中国的社会公德教育正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机遇期。
首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为社会公德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2004年9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了执政能力的五大任务,其中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作为党执政能力的一个方面;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中央党校举办的专题研讨班上全面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重大意义、科学内涵、基本特征、重要原则、主要任务等;2005年3月,全国人大三次会议,温家宝总理报告中围绕树立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作了重要讲话。“和谐社会”的概念被广泛提及和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由此逐渐成为各行各业在新时期的又一个奋斗的目标。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对于社会公德教育发展的契机体现在:
第一,从国家政策层面反映了社会发展理念的完善和转变,相对弱化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经济发展指标,而强调了社会和谐氛围与和谐发展局面的营造。这便为社会公德教育等诸种精神文化生活的活动提供了国家政策上的保证、引导和支持。
第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要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的社会,标示着未来政府将会倾力打造出一个稳定有序的社会秩序,这是公德教育开展的社会前提。同时,对“诚信友爱”等社会道德的高扬,有助于引导人的的价值目光逐渐淡化于“金钱崇拜”而追求一个物质富有和精神充裕的完满生活,这为社会公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一个动力着力点。
第三,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为当前的社会公德教育指明了一个新的、现实的目标指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我国现阶段国情和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根据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而提出的。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这个新的发展目标从以往停留在教育人们要讲究卫生、排队上车、不随地吐痰等为主的社会公德,转变为社会公德教育如何推进实现“人与人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实现,这在教育导向和目标上有了一个高层次的提升。
其次,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社会公德教育有效开展打下坚实基础。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出席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的委员时指出,实现“十一五”时期的发展目标,必须广泛深入动员人民群众,坚定不移依靠人民群众,真心诚意造福人民群众,把人民群众的历史主动精神充分发挥出来。要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文化启迪思想、陶冶情操、传授知识、鼓舞人心的积极作用,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倡导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
荣耻观历来是道德教育的一个基础性内容,也是社会公德教育中注重培育公民的一项基本素质。众多社会成员的荣辱观状况反映着整个社会风气的清浊,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社会公德状况不容乐观的现象产生的原因正是一些人在公共生活中淡化了荣耻观念,为了个人利益和享乐不顾廉耻、不顾他人和社会公德公共权益。分析胡锦涛同志从八个方面对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概括,一方面对热爱祖国、辛勤劳动、团结互助、诚实守信、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中的优秀内容充分肯定,将之纳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范畴,从而赋之以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新意,另一方面又结合时代发展和民族振兴的新要求,将对待人民、对待科学、对待法纪等方面的立场、态度和行为,纳入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视野,从而对中华民族传统荣辱观实现了新的超越和发展。
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之后,从党内来看,广大党员干部把社会主义荣辱观与深入学习贯彻党章、党风廉政建设、先进性教育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主动查找自身在党性党风、思想道德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把荣辱观教育与自身改造结合了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效;荣辱观教育走进了课堂,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和现实中的模范人物都成为实践先进道德教育的典范,使青少年进~步明确了是非荣耻的界限,增强了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其他各行各业也把荣辱观与自身的职业特点和环境结合起来,进行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实践性活动,在活动中反思,在实践中提升。
再次,公众的道德意识的觉醒与道德情感的提升为社会公德教育提供了内在推动力。2007年7月在全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以来,不仅各地的人们竞相挖掘出了身边令自己感动、敬佩的道德楷模。与此同时,“CCTV十大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和民间网络上自发的“十大感动中国小人物评选”等活动也纷纷出现。在活动过程中公众广泛参与的热情充分表明了当前公众道德意识的觉醒和道德情感的提升。公众的道德楷模们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平凡的生活中用道德信念和无私忘我的爱为社会文明进步注入了不竭的动力。公众在赞扬和宣传社会道德楷模的过程中,也得到了一次精神上的洗礼和道德上的教育。公众对道德行为的共同认可与对公众道德楷模的高度赞扬,不但为社会营造了一个良好的风气氛围,而且也为社会公德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内在推动力。
总之,在和谐社会建设的社会大背景之下,对道德文化的彰显为社会公德教育提供了发展契机;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提出和贴近生活、注重实效的宣传性教育活动不仅为社会公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营造了良好舆论氛围,更为社会公德教育的开展在人的觉悟素质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公众的道德意识的觉醒与道德情感的提升为社会公德教育提供了强大的内在推动力。因此,可以说当前社会公德教育处于有力的大好形势之下。
(二)新时期我国社会公德教育的几点基本经验
新时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宝贵经验是推进社会公德建设和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指导原则,应该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长期坚持并继续丰富和完善。
从社会公德教育的经济基础看,社会公德教育要与特定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水平相适应,必须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一定时期的思想道德的性质,是由一定时期的经济基础的性质所决定的。所以,社会公德教育亦不能脱离特定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和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推进,社会经济运行的方式和人们的经济观念发生巨大变迁。从积极的方面看,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效益意识深入人心,伴随而生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也得到了推崇,人们的公德意识也随之提高;从消极的方面看,市场经济中利益最大化也影响深远,由此引发的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的自私自利的观念,也影响了人们的公德意识的形成和实践。那在新时期如何有效地开展社会公德教育呢?这就需要先研究分析新时期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经济发展的利弊影响,以及由此引发的观念变迁等等,引导公民正确处理竞争和协作、自主和监督、效率和公平、先富和共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关系,这是形成良好的社会公德规范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从社会公德核心灵魂——价值向导看,社会公德教育要坚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主导地位。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战略任务,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公德建设的指导和努力方向,是社会公德教育的重要内容。特定的社会性质决定了我们的社会公德教育要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立场,进而引导社会成员的观念整体走向。由此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神指导之下,才能保证社会公德教育的社会主义轨道和科学的发展方向。
从社会公德教育的道德资源看,社会公德教育要合理挖掘、科学运用传统儒家文化资源。人们的观念和思维具有文化传承上的惯性和定势,所以人是现实中的人,也是历史中的人。尽管传统儒家主流的伦理文化与现代公民社会平等诉求有背离的地方,但传统儒家伦理文化的恻隐、仁爱、忠恕、孝道等思想,对我国新时期的公德教育开展意义也是积极的。纵观近些年国学热和儒家德治观念和谐文化的兴起,提示我们新时期的公德教育不能脱离传统历史文化,不能简单的搬挪西方所谓的“民主”、“进步”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手段。
此外,新时期社会公德教育的基本经验也表现在“教育力量的多元化——家庭、学校、社会的相互配合”、“教育手段的科学合理化——避免单一、呆板的灌输方法”等等,由于后文会在这些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在此不再赘述。
(三)当代社会公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在看到当前社会公德教育的大好形势的同时,亦应意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公德建设还面临一系列问题,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出现“失范”现象。杜拉凯将“失范”注释为“一种社会规范缺乏、含混或者社会规范变化多端以致不能为社会提供指导的社会情境”。所谓的“道德失范”(disordered moml)是“指在社会生活中,作为存在意义、生活规范的道德价值及其伦理原则体系或者缺失,或者缺少有效性,不能对社会生活和人们的个人生活发挥正常的调节和引导作用,从而表现为社会生活和个人生活的失控、失序和混乱”。当前社会公德 失范的现象理应引起我们的反思和警醒。在社会结构处于剧烈的或快速的转型时期,作为“集体意识”的社会公德也在市场化的洪流中逐渐受到冲击,一部分人的公德观念渐渐退减,甚至成为了公德失范队伍中的一员。客观审视和分析后我们可以说当前的社会公德失范现象是大量存在,并应引起我们警惕的。综合归纳起来公德失范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征:
其一,社会公共领域漠然麻木心态的滋长。漠然是指人们面对明文规定和约定俗成的社会公德规范满不在乎、不以为然或不屑一顾。麻木是指面对理应做出公德行为的时候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小而言之,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公共场所的“禁止吸烟”、“禁止随地吐痰”、“老幼病残专用座”等直观看到的规范被很多人不屑一顾;“上车排队”、“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相互尊重”等约定俗成的公德规范更是被很多人抛置脑后。大而言之,当面对公共领域的突发事件时,一些人表现出的是旁观、麻木甚至是冷漠。杭州大关派出所协警中队中队长丁金根烈日下抓捕盗车贼,搏斗中受伤,旁观者十余人冷漠旁观,被盗车主也悄然离去;一男子在天桥上欲轻生,当民警赶到现场耐心劝慰时,围观人群中却发出了“兄弟,快点跳下来……”,“点跳,别浪费时间哦……”的喊声,最终悲剧发生了:情绪激动的轻生男子从天桥上跳了下来,头部朝下重重地摔在机动车道上……这样的事例媒体曝光过很多,它反映了当前一部分人在公共领域,面对陌生人之间关系时缺乏应有的相互尊重、同情怜悯、相互体恤关怀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