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胡雪岩智慧经典全集
27618100000016

第16章 曾国藩——用人之谋(2)

在一番谈话后,曾国藩不禁为这位年轻人“制器之器”的主张而深深折服,感到他的这一主张比自己为适应“特别之应用”的军火生产要高出一筹。几天以后,曾国藩再次召见容闳,专门保奏他为五品衔,拨白银六万八千两,派其赴美购买先进的机器设备等。对于曾国藩的知遇之恩,容闳一时难以相报,他认为只有尽心尽力购回机器设备,才是对曾国藩最好的回报。

不久,容闳便从安庆出发,路经英国伦敦于次年春到达美国,与多方洽谈,最终,与朴得南公司订约,由该公司依照“制造机器之机器”的标准而承造,并于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运抵上海。

曾国藩大胆启用人才,其革新开放理念为“西学东渐”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与此同时,他还开创了晚清以来“西学东渐”的局面,在引进西方科学技术、培养科技人才和推行留学教育方面,可谓劳苦功高、硕果累累。从某种程度而言,它加速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5.激之以情,寻觅人才

白居易曾经说过:“感人心者,莫先于情。”它的意思是指,能够打动人心的,莫过于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倘若说人的心灵有一扇大门的话,那么情感就是开启这扇大门的钥匙。纵观古今中外,每一个高明的用人者,均是精通情感艺术的。

激之以情

曾国藩是一个善于运用情感的人,他所从事的是带兵打仗的事情。诸多人之所以团聚在他的周围至死不渝,就是由于曾国藩尤为重视与人才之间的情感交流,因此,在他和人才之间,系着一根十分牢固的情感纽带。

塔齐布是曾国藩的一员勇将,在一次作战中,塔齐布由于寡不敌众,马陷泥潭而迷失道路,后来被当地的一位农民发现,将他带回自己的家中休息。第二天早上,塔齐布的部下们认为主将一晚上没有回来,肯定是战死了,于是,便哭成一团,曾国藩也悲痛不已。

正在这时,塔齐布回来了,曾国藩听到这一消息,顾不得穿鞋子,光着脚就跑了出去,抱住塔齐布大哭起来。塔齐布说:“我饿极了,快拿饭给我吃吧。”曾国藩这才破啼为笑。他的一哭、一笑,均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塔齐布被感动得一塌糊涂。

1855年8月,塔齐布因为攻打九江,很长时间打不下来,又急又气,结果呕血而死。

听到塔齐布的死讯后,曾国藩伤心欲绝,连续几天既不吃饭,又不睡觉。他亲自赶到九江城下的军营中,为塔齐布主持了葬礼,且在塔齐布的灵前大哭了一场,在场的将领们无不情不自禁地为之流泪。

塔齐布家住北京,家里还有老母亲,过着十分清贫的生活,曾国藩知道后,便让湘军粮台设法为塔齐布筹集了一笔银两,委托部下交于塔的老母,并对塔齐布两个弟弟的生活做出相应安排。

曾国藩这样说道:“在湘军之中,有一种‘家人父子之情’。湘军所建立的是千人同心、万人同力的‘死党’。”很多人才之所以乐意被曾国藩所用,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与这个“情”

字有关。

真情有回报

情感这种东西是有回报力的,凡是人才,都需要情感上的关怀、体贴、理解、尊重、信任和鼓励。

在湘军之中,有一员名为李续宾的大将。李续宾对曾国藩忠心耿耿,曾国藩也对其十分推崇。曾国藩在父亲去世、回家守制的时候,清政府趁机剥夺了他的兵权,而李续宾却置其于不顾,依然把曾国藩看作自己的最高统帅。不论何种事情,均要向曾国藩报告、请示。朝廷不愿让曾国藩出山时,他甚至为此要求辞职回家。

1858年,在与太平军作战时,李续宾孤军猛进,被围于三河。得知这一消息后,曾国藩非常伤心地对人说,以李续宾的刚烈性格,一定会死在这场战役之中。最终,果然如此。

当李续宾战死的确切消息传到曾国藩的大营时,心如刀绞的曾国藩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当着众人的面大声痛哭起来。

曾国藩与李续宾弟弟李续宜的感情也很要好。在三河战死后,李续宾的部队就归李续宜带领。曾国藩和李续宜之间,真可谓是无话不谈。同治元年八月,李续宜在曾国藩的大营中冶病,曾国藩每天都要到他的病床前探视,晚上还要望一下他的睡眠状况。在为弟弟所写的家书中,曾国藩这样写道:“我每天到李续宜那里探视,他身体很瘦,又经常咳嗽,好象是有了内伤,但他的精神还很好,静心调养,应该可以痊愈。”当他望到李续宜晚上睡得比较香甜的时候,感到由衷的高兴,并特意写信告诉弟弟们,使他们与之共同分享这一快乐。

在与人才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曾国藩十分注重“诚”字,毕竟只有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虚伪的情感不但不能打动别人,反而却会弄巧成拙。在运用情感的时候,还要把握感情和理智的分寸,不能让情感的洪流冲垮理性的大堤,否则后果将会不堪设想。

6.用人忌浮夸

泰戈尔有一句名言:“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地道谢,浮夸的蝴蝶却是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在歌颂真挚诚恳、对一切都怀着感恩的心之蜜蜂的同时,也讽刺了骄傲自大、以为一切都是理所当然的蝴蝶。

浮夸之人犹如骄傲自大的蝴蝶,用不得。

夸忌浮夸

曾国藩坚持不用文人之好大言者,他认为文人心多委曲,不像武将那般直来直去,同时,文士多是读书之辈,自以为胸中有点墨,遂认为天下事很容易,因此常放言高论,但多不切实际。除此之外,曾国藩还深知对属员不可过谦的道理,管理下属严比宽效果好。因为如果上下级之间过分亲密,每当遇到大事,下属就会以上官为倚恃,而抛弃公家应尽之义,它将会妨碍成大事。

咸丰七年(1857),曾国藩被削除兵权后,在籍守制。闲居家乡,感怀故旧,便写信给李元度。他在信中谈道:“鄙人皆有三不忘焉。下当靖港败后,宛转护持,入则欢愉相对,出则雪涕鸣愤。一不忘也。九江败后,特立一军。初志专在护卫水师,保全根本。二不忘也。

樟树镇败后,鄙人部下别无陆军,赖台端支持东路,隐然巨镇,力撑绝续之交,以待楚援之至。三不忘也。生也有涯知也无涯,此三不忘者,鄙人盖有无涯之感,不随有生以俱尽。”

之后,他又在《复李次青太夫人书》中指天誓日,不曾忘记李元度长期相随,历尽艰险,维护曾国藩与湘军的恩德与苦心。他在信的结尾谈道:“闻次青有两儿,不知有女几人,或平辈,或晚辈,有相当者可缔姻而申永好,以明不敢负义之心。”

在家信中,曾国藩还这样说道:“次青是个很难得的人才,带兵打仗虽然不是长处,但百折不挠。他在我这里,更是肝胆相照,使我非常感动。我在外面这几年,非常惭愧,没能很好的报答他。去年腊月我派韩升到李家探望,送了些礼物。又与次青定下婚姻之约,以表示永远友好。眼下两家儿女没有年龄适合的。将来他或者能有男孩,弟的次女、三女可与他订婚,我在信中已经答应。你在吉安,希望常常与他通信。派专人往返,十多天就可回来。

只要次青能生还与我相见,那同甘共患难的这些人中,就不至于留下莫大的愧疚和遗憾了。”

李元度以道员奔赴浙江后,曾国藩对其千叮咛,万嘱咐,恐怕这位老部属出了差错。然而,李元度命运不济,在徽州一战中大败而归。曾国藩对他不遵约束的行为深表气愤。最终,在众人的救护下,李元度才免于被发配边远充军的苦役。

由此可见,浮夸之人终不能成大事。

责以实效效

曾国藩的一条用人要则是“试以艰危,责以实效”,其中,责以实效就是要启用做事踏实肯干,工作业绩突出,能够胜任繁巨之任的人才。

咸丰末年,曾国藩曾担任两江总督,他接二连三地向朝廷举荐人才。其中,所举荐的胡大任、厉云官二人,便充分体现了他在用人方面“试以艰危、责以实效”的要义。在为清廷的奏疏上,他这样说道:“我认为求才必须放在艰险危难中考验,用人应当注重实效。”

湖北军务办得好,无论兵事、饷事,都需用人得当。而若要在凋敝残破的地区招揽人才,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经过努力,他查明有四品卿衔礼部员外郎胡大任,咸丰三年期间,他奉旨回老家帮办团练;咸丰四年闰七月,曾国藩率领军队进入湖北,委办粮草转运,并接济军饷。

咸丰五年正月,胡林翼经过九江援助湖北时,胡大任办理厘金,奋勉出力;后来,又委托他办理荆、沙牙帖厘金,共计筹集钱赋50余万。此后,又筹集银两达万钱,这样以来,军饷便得以接济。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咸丰四年、五年,乱贼纷纷犯上作乱,全省上下一片糜烂,当烽烟四起之时,绝大多数居住在湖北的豪绅迁徙殆尽。而在万难艰险之际,惟独胡大任能够奋不顾身,经营筹划。不仅稳固了军心,还激发了士气,他不但沉着刚毅、而且力挽狂澜,任艰难临危而不变,历险阻矢志而不渝。

看到此人才华出众,曾国藩便恳请圣上在遇有用人之际,为其留有一席之地。

曾国藩认为,经历艰危者可以委以重任,且在艰危中脱颖而出。只有能够处理危急而艰难事变的人才,才是可以倚任的人才。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7.知人善用,人尽其才

国家昌盛离不开人才,而在使用人才之前,选人至关重要。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称得上是人才,或者说,并不是所有的人才都适合自己的事业。因此,一个国家能否屹立于世界之上,取决于其领导者如何选择合适的人才。

曾国藩在用人选人的过程中,给后人留下较大的启发。

知人善用用

炎炎夏日的午后,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遣人送来一封书信,向老师推荐三个年轻人,希望他们能在老师帐前效力,曾国藩只是笑了笑,照例背着手出去散步。

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曾国藩回到官邸。家人上前低声告诉他:李大人推荐来的人已经在庭院里等候多时了。此时,曾国藩望着眼前的三个年轻人,他们的汗水已浸透衣衫,显然是等了很长时间,便在他们不远处停下来,暗暗观察三个人的动态。其中一个人不停地摇晃着脑袋,一边观察房屋内的摆设,一边思考什么;另一个规规矩矩地站在那里;剩下的那个相貌平平,却气宇轩昂,背负双手,昂头看着天上的浮云。又过了一会儿,曾国藩发现那个看云的年轻人仍气定神闲地在院子里欣赏美景,而另外两个人已颇有微词。

这时,曾国藩回到房间,请三位年轻人坐下攀谈。发现不停打量客厅摆设的年轻人和自己谈话很投机,似乎早已熟悉自己的喜好习惯;相形之下,另外两个人不是那么出众。那位抬头看云的年轻人虽不善言谈,但却常有惊人之语,对人对事已有自己独到的看法,只是说话太直,让曾国藩有些尴尬。

三个年轻人离开之后,曾国藩吩咐手下为他们安排一个职位。令他感到出乎意料的是,并没有把与自己谈话投机的年轻人委以重任,而是给了他一个有名无权的虚职;很少说话的年轻人被派去管理钱粮马草;而最让人不解的是那个昂头看云,甚至顶撞他的年轻人被派去军前效力,而且再三叮嘱下属,要重点培养这个年轻人。

下人对曾国藩的用人之道感到异常费解,而曾国藩的解释是,第一个年轻人对很多东西显然不甚精通,只是投我所好罢了,而且在他的背后发牢骚最厉害,见了自己却最恭敬,可见,此人表里不一,善于钻营,有才无德,不足托付大事;第二个年轻人说话唯唯诺诺,没有魄力,但其沉稳有余,做一个刀笔小吏还行;第三个年轻人等了那么长时间,却不急不躁,还竟然有情趣仰观浮云,仅这一份从容淡定就是少有的大将风度,更难得的是,他面对权贵不卑不亢地说出自己的真实想法,而且很有见地,将来必成大器。只是性情过于耿直,势必会遭来口舌是非。曾国藩的一番解令众人感到恍然大悟。

后来,那个仰观浮云的年轻人果然在征战中迅速脱颖而出,他屡建奇功,并被册封爵位,遗憾的是,由于性情耿直,晚年被小人中伤。这就是台湾首位巡抚刘铭传。

识人、用人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曾国藩知人善用的故事就给后人一个很好的启示。

人尽尽才其才

曾国藩非常重视下属们的安置工作,力求让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充分发挥才能。

他的知人善用,也让很多人成为享有盛誉的成功者。例如,华衡芳、李善兰,俞樾成为当时着名的经学家,徐寿成为着名的自然科学家,郭嵩焘成为中国首任驻外公使,容闳成为洋务运动的骨干人才。

再博学多才的人都会有出错的时候。在曾国藩数次遭受打击的时候,李元度对他不离不弃,共同度过艰难的六个年头。对于身处逆境的曾国藩来说,这种恩情比什么都要可贵,因此,曾国藩对李元度是极为感激、终身不忘的。

李元度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他学识丰富,尤其擅长吟诗作对,可却不懂得带兵打仗。

这一点在曾国藩看来无关紧要,对于李元度这样一位忠诚信义的君子与最可依赖的部下,即使他打仗不行,曾国藩对他依然袒护有加。

正是曾国藩对李元度的袒护,才使其做了一个后悔终生的安排:咸丰十年,李元度把守徽州。曾国藩对李元度太了解,于是一再叮嘱,在遇到太平军攻城时,他只可固守,不可出城决战,且声称只要不出来应战,肯定能守住5天。这个任务其实很简单,只要他能守住5天,就算完成了任务,李元度也满口答应,尽管他的内心并不以为然。

然而,到了徽州后,李元度就把曾国藩的话抛到脑后。他不但没有固守在城中,急于立功的他每天还出城向太平军挑战。曾国藩对李元度实在不放心,于是又加派了两千人前往增援。可是让曾国藩想象不到的是,李元度竟然完全违背用兵之道,让奔波了120里疲惫不堪的援军,立即出城去找太平军交战。

太平军当然不是无能之辈,他们摸清了李元度急于求战的心理,故意避而不战,这使得李元度更加狂妄,于是大胆出击,结果中了埋伏,大败而归。于是,太平军乘胜追击,一举攻下徽州,李元度的军队一败涂地,而徽州城也只守了一天,便告失守。

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总结到:违背人才的特点而用人,不仅会害了人才的前程,还会误了大事。

8.慧眼独具,识千里马

对于埋没人才的现象,韩愈曾发出这样的感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伯乐难求,千里马多埋没于一生劳苦,与劣马无异,只叹无奈。而对伯乐而言,则是一种遗憾。

因此,领导者一定要独具慧眼,识得千里马,努力做一个像曾国藩那样成功的伯乐。

眼独具慧眼

伯乐要有知人的智慧,知人是用人的前提。用人是否恰当,关键在于对人才的了解是否正确。

曾国藩所推荐的人,既有封疆大吏,又有一般官员,他们遍布全国,人数众多,但他们的表现,却均不辜负曾国藩的荐举。如他的保举认为左宗棠“才华可以独挡一面”,李鸿章“才大心细,劲气内敛”,沈葆桢“可以大用”……这些评价在后来无不有所应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