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固然是个发泄的好办法。但是,这样做来,有时候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还会把问题变得复杂化,甚至会创下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生悲剧。冤冤相报何时了?如果人们在仇恨面前,能够平和心态,宽恕别人,用以德报怨的方式停止不必要的斗争,其实这又何尝不是件让人欣慰的事情?
胸有雅量量
作为曾国藩的弟子,李鸿章是很受器重的一个,他不仅仅要起草文牍,而且还要参与重要军机。可见曾国藩对他的重视。可是,刚开始两人关系还可以,后来随着议事增多,李鸿章和曾国藩经常意见不合,闹矛盾。一次,为了“咸丰帝下旨命令北援”之事,李鸿章差点离开曾国藩。在这之后不久,双方又因李元度事件矛盾再起,更加尖锐,最终导致李鸿章负气出走。
李元度曾经在曾国藩几度困难想要自杀之时帮过他,同时在曾国藩最初率领湘军屡次战败之时,极力的支持着他。曾国藩明知李元度不善作战,却为了一点私情放手让李元度去了战场。果然不出所料,李元度在战场上一意孤行,不听命令,打了败仗不说,还擅自的在途中逃跑。李元度逃跑之后,在外游荡了一段时间,觉得不如意,于是又回到了曾国藩的幕府之中,谁知道那李元度不仅没有认罪,反而在幕府中呆了一段时间后,又无声无息的离开了。
这让曾国藩很是愤怒,于是,准备上书弹劾李元度,正在此时,李鸿章站了出来,阻止了曾国藩的所作所为,他十分生气的指责曾国藩的忘恩负义。李鸿章觉得李元度乱中逃跑是他的错,回来后不但不肯认错而又径自离去也是他的错,但总的来说,李元度对曾国藩的恩情是大于过错的。李元度不仅在曾国藩最困难的时候帮助他,支持他,而且一直对曾国藩忠心耿耿。曾国藩听后,还是很绝情的样子,在军纪上一向严明的曾国藩还是上书弹劾了李元度。
李鸿章见实在无法说服曾国藩,又觉得曾国藩不明事宜,便一气之下扬长而去,离开了曾国藩的幕府,到了惊喜一代闯荡去了。李鸿章的离去令曾国藩恼怒之极,他觉得自己对李鸿章那么的好,李鸿章却因为李元度这件事,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抛弃他,实在是不明大义,所以,曾国藩也没有再理会李鸿章,而是觉得李鸿章一定不是与他同甘共苦之人。
此后,由于李鸿章在江西混的并不是很好,有想回曾国藩幕府之意。在曾国藩进攻安庆连获胜仗后,李鸿章便写信致贺。曾国藩便察觉李鸿章有想回来之意,于是便捐弃前嫌,写信邀他回来。李鸿章一接到信,马上就回到了曾国藩的营中。别人都说“好马不吃回头草”,没想到李鸿章这匹好马竟然也会吃回头草。
每个人都有犯错之时,每个人都有糊涂之时,曾国藩与李鸿章也不例外。无论怎样,他们两个各有各的观点,有时候真的是说不清谁对谁错,世界之事没有绝对的对与错,所以彼此之间,相互谅解,相互容忍些,结局可能就会更好一些。
李元度犯错,曾国藩生气,李鸿章负气离家出走。其实后来曾国藩也认识到了自己有点过分,所以就不计前嫌,让李鸿章又回来了。曾国藩和李鸿章彼此之间真诚的谅解,这是值得学习的。
以德怨报怨
对于员工来说,最痛恨的就是老板平时权威大发,经常加班加点,待到发工资之时,又总是磨磨蹭蹭。对于老板来说,在遇到困难之时,最需要的就是员工能够铤而走险,帮助领导摆平麻烦。其实,有时候,在危难时刻帮老板一把,说不定就是改变你官运的最好时机。
曾国藩曾经在咸丰帝遇难之时,勇敢站出,解了咸丰的一大难题,从而一路受宠,让众人都对他刮目相看。
鸦片战争之后,国家叛乱不断,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最为强大的农民起义势力就是洪秀全所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
面对这支庞大的农民起义军,咸丰帝一下子慌了手脚,顿时变得不知所措,于是,赶紧请告老还乡的老臣唐鉴入京问计。令咸丰皇上怎么也没想到的是,唐鉴不仅没有做过多的思考,而且也没有为他出什么重大策略,只是为他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竟然是曾国藩。咸丰帝一向对曾国藩印象不太好,也从没发现过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可是没想到自己的老臣竟然会这么重视他。对于曾国藩的能力,咸丰帝半信半疑,可是唐鉴竟然说要用自己一生的名望作担保,这令咸丰帝更是感到不可思议。在唐鉴再三诉说下,咸丰帝终于下旨给了曾国藩,让他尽快办团练事务。
当时,曾国藩正在家乡为母守孝。接到皇上的御旨后,曾国藩有点不可思议,没想到机遇来得这么快。可是机遇有时是很烫手的,面对这千载难逢的机遇,曾国藩迟迟没有去接,甚至还想推掉。
虽然曾国藩也是一个爱国之士,可是他天生处事谨慎,对于自己没有把握的事情,他不会轻易下手。对于曾国藩这个文人来说,对兵事实在是不懂,很害怕自己半世名节因此而毁于一旦。再说,他还正在为母守孝之时,怎能丢下不管?经过再三的考虑,曾国藩决定放弃这次机会,委婉的推辞于咸丰,然后好好的在家守孝。
恰在此时,传来了太平军攻克武汉、又要反攻湖南的消息。在这紧要的危急时刻,曾国藩的挚友郭嵩焘连夜赶至曾家,力劝曾国藩出山办团练。但经过反复劝解,曾国藩都迟迟不肯答应出山。无奈之下,郭嵩焘只好把曾国藩的恩师唐鉴搬出来,说这次朝廷下令曾国藩出山,在他的恩师唐鉴推荐之外,皇帝又征询了恭亲王奕和内阁学士肃顺的意见,二人也极力保举曾国藩。曾国藩一听,既然朝廷这么支持自己,那就不用担心势力的扩张会招致朝廷的猜疑。想到老师唐鉴对他的一片苦心,曾国藩考虑片刻,便咬了咬牙,下了个狠心,于是答应了好友郭嵩焘的请求。
其实,曾国藩之所以不想去,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之前皇上并不喜欢他,甚至几次想摘掉他的脑袋。不过这次既然有恩师的推荐,他决定一定不辜负恩师的期望,让皇上对他刮目相看。果然不出所料,曾国藩这一参战,官场就极其的顺利,从此也就走上了晚清的忠臣之道。
虽然皇上对曾国藩有意见,但曾国藩的爱国之情顿时萌发,再加上他恩师极力的推荐,于是他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实力,从此让咸丰对他无不喜爱有加。
9.大度能,不拘小节
生活中,有不少人经常抱怨别人的不对,从侧面看,这些人似乎一直在“求贤”,其实,这些人的目的也无非是为了突出自己的高尚,突出自己的功绩。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金无足赤,人无完人。面对人间的是非得失,只要学会放开心胸,坦然接受,相信未来的路一定会更加光明。
大度能忍忍
曾国藩在镇压天平天国运动成功之后,同治皇帝赏赐了他一个夜明珠,价值连城,他非常喜爱,爱不释手。于是,他就让金匠用了根金线把夜明珠穿了起来,并挂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连晚上睡觉时都要戴着才会睡着。
一次上朝的时候,曾国藩贪睡了会儿,谁知道到了朝上竟然发现衣服上有好几个扣子都没扣上。怕别人看到丢人,于是,在匆忙之间着急的去扣,没想到,他越是着急,手就会越不听使唤。正在他手忙脚乱之时,左宗棠看到了,忙上来帮忙,与此同时,旁边站着的一个小太监也好心的帮助曾国藩,这让曾国藩感激不尽。
本想等下朝的时候,好好的感谢好友左宗棠,可是等回到幕府的时候,曾国藩立即晴转多云了,脸上顿时乌云密布。没想到因为自己一时的失误,竟然把心爱的夜明珠都给丢了,这还了得。
于是曾国藩开始陷入了沉思,当他想到早上上朝时左宗棠的行为,顿时有了一个念头,便想把矛头指向左宗棠。又考虑到左宗棠生性孤傲,这次他们一块都立了大功,可是皇上却只把夜明珠赠给了自己,把这件事放在谁身上,都会心有不甘,更别说是平时傲气十足的左宗棠。于是,曾国藩认为一定是左宗棠在上早朝的时候对自己做得手脚,便认定丢夜明珠这件事一定是左宗棠所为。
想到左宗棠的顺手牵羊之举,曾国藩颇为气愤,可是因为一时没有确凿的证据,只好想办法对左宗棠加以暗示。只见曾国藩在纸上画了一个衣冠楚楚的人,可是那人的一只眼睛里却没有眼珠。曾国藩本想是给左宗棠暗示让左宗棠把夜明珠还给他,谁知道当曾国藩派人把画送到左宗棠手里的时候,左宗棠脸色大变,以为曾国藩在骂自己有眼无珠。
就这样,曾国藩不仅没有要回夜明珠,反而还得罪了人,从那以后,左宗棠对曾国藩的态度大为改变,还时不时的对曾国藩冷嘲热讽。这让曾国藩生了一肚子的气,认为左宗棠肚量实在是小,偷了他的夜明珠不说,还要处处跟他作对。于是,曾国藩就再也没有提过夜明珠的事情,而左宗棠更不知道那次曾国藩为何骂自己有眼无珠,为了面子,两个人谁也没有理睬谁。
不久之后,曾国藩下朝坐轿子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的夜明珠又回来了,竟然是在自己的靴子里,但是上面却多了一个“右”字。正当曾国藩迷惑之时,恰巧左宗棠的轿子从他面前走过,于是,曾国藩便觉得一定又是左宗棠戏弄他,还骂他为“下”。可想而知,面对这样的羞辱,曾国藩怎能忍受?之后,曾国藩与左宗棠两人关系就开始恶化了,上朝议事,经常争吵不停,连皇帝好言相劝也不管用。
夜明珠遗失事件,曾国藩一直都不知道那个偷他夜明珠的人就是小太监,而在他夜明珠上刻字的那个人竟然是慈禧太后的安排。因为慈禧太后一向都在左宗棠与曾国藩之间挑拨离间。
正是因为曾国藩的度小,因为左宗棠的气大,才导致了慈禧太后在中间离间,从而让两人把彼此视为仇人。一个国家要想和谐,需要大度;两个官员要想和睦,也是需要彼此容忍。
只有大度能容,才会使一切美好。
不拘小节节
“大度能容,不拘小节”是说:凡是做大事者,都一定要具备一颗海纳百川的宽容之心,而不要因为一点小事而坏了全局的成功之道。
曾国藩一向为人都很大度,无论是亲朋好友,还是他的同僚,他都一样能宽容对待。
曾国藩在镇压太平天国之时,有一个自称是某军营校官的人,前来拜访曾国藩。曾国藩热情的招待了他,并与他攀谈起来,见那人滔滔不绝,高谈阔论,气概非凡,于是曾国藩便礼贤下士,与之倾心吐露。
其实,曾国藩是不喜欢说大话之人的,但见这个人言词伶俐,心中好奇,中间谈论起用人须杜绝欺骗之事时,那人正色大言,一本正经的说道:“受欺不受欺,全在于自己是何种人。我纵横当世,略有所见,像中堂大人至诚盛德,别人不忍欺骗;像左公(宗棠)严气正性,别人不敢欺骗。而别人不欺尚怀疑别人欺骗他,或已经被欺而不知的人,也大有人在。”曾国藩听了那个人的讲话后,觉得这人气度非凡,绝非一般,一向爱才的曾国藩便想把留在自己的幕府之中,于是非常客气的相待于他,之后又真诚的相邀于他,让那人留在自己的军营中做事,那人一听高兴了,也觉得曾国藩是个好官,也就答应了。
第二天曾国藩去拜见营中文武各官的时候,却发现没有空缺的位置给那个自称是某军营校官的人安排做事,便先委屈那人去监督造船。
没过多久,曾国藩的部属就向他报告,那个自称是某军营校官的人盗领千金逃跑了,曾国藩一听,顿时懵了。他的部属请求发兵追捕,但曾国藩默然了良久,说道:“算了,不要追了。”兵卒退下后,曾国藩静坐椅子上,过了一会儿,双手把须,不仅自嘲道:“他人不忍心欺骗!他人不忍心欺骗!”身边的人听到这句话,想笑又不敢笑。
过了几天,当曾国藩又提起这件事情时,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发兵追捕。曾国藩回答道:
“现在正是捻军猖獗之时,不可轻举妄动,再说,这个人来此只是为了骗些钱而已,如果追他回来,将他逼之过急,恐怕误入敌营,那样,结果就会不堪设想。区区千金,与我受欺骗之事比起来,还是微不足道的。”
天下之人,即使再明智,也没有骗子高明,所以固然都会受到骗子的欺骗,曾国藩也是一个普通人,他也受到了欺骗,为此,他不但千金没了,而且脸面也掉了不少。但总的来说,他还是明智之人,他没有为了这些而不顾全大局。对他来说,被骗是小事,保护国家安全,不使之混乱才是最重大的事。
面对事实,深思熟虑,不拘小节,顾全大局,这就是人人崇拜,人人尊重的一个伟大人物曾国藩!
10.与人为善己亦善
“付出”与“回报”就如两个人玩跷跷板一样,当你以善意的微笑把对方送向高处的时候,对方自然也会与你为善,从而送你更高一层。世间一切都是真理,在你给予他人帮助的时候,其实也是在为自己创造利益。当你伤害另一个生命时,实质你是在伤害自己。所以,想要让别人善待你,请先好好善待别人吧。
与人善为善
曾国藩在做官时,为了更加了解民情,经常微服到民间暗访。
一天,下朝回来,他又换上了便装,向大街上走去。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之中,曾国藩漫无目的的观察着四周,突然,他看到了一算命摊,卦旗上写着“测字看相”四个大字。
曾国藩本来不信这些的,可是为了图个好奇,于是一时兴起,便向那算命摊走去。
算命先生见到有客人前来,便赶快起身打招呼,问曾国藩是看相还是测字。曾国藩回答道测字,并随手写下了一个“人”字。这不写不要紧,没想到一个字便让这个算命先生认了出来。
那算命先生看到曾国藩的题字并打量了一下他之后,表情立刻大变,没想到站在自己面前的这位客人竟然是居于庙堂之高的才能之人曾国藩,于是马上礼貌的问道:“曾大人,恕小人无礼,敢问大人问的什么事?”
见一个小小的算命先生竟然会识破自己的身份,曾国藩实在是大感诧异,但是他却没有露出惊异的表情,只是镇定自若的离开了。
想到那算命先生的智慧过人,但又不能确信他歪打正着,由于爱才如命的曾国藩怕错过眼下的这个才人,于是考虑了好半天,终于想了一个办法。便叫来了管家,命他分别叫上一个师爷,一个奴才,一个犯人去算命先生那里测“人”字。
等那三个人回来后,管家向曾国藩报告,那算命之人算的准确无误。听到这个消息,曾国藩又是大吃一惊,认定这人是个才能之人,于是便让管家去请了那位算命先生。等算命先生一到,曾国藩便迫不及待的要他说明是怎么算出自己身份的。
只见那算命先生胸有成竹的答道:“一看到大人就对你气度非凡的威力所敬佩,起初不敢茫然断定是大人你,可是当你写那个‘人’时,手腕刚劲有力,我一看就明白了你写得是‘曾体’,而且当你写完时,笔正好就滚在了‘人’字之上,还有从我所听到的年龄和相貌来看,我便觉得一定是大人你。”
曾国藩听了,颇为兴奋,于是又老实的向算命先生交代了后面那三个人也是他所派,但是同样一个“人”字,曾国藩不明白算命先生如何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