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作文趣话
27650800000035

第35章 苔花似米小,也学牡丹开——恩维与语言

唐朝初年,浙江义乌境内有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小村庄里有户姓骆的书香人家,这户姓骆的书香人家有个名叫骆宾王的少年正在庭院里诵读诗书。

转眼间到了4月清明,春风拂着杨柳,鸟语伴着花香。骆宾王到义乌县城姑母家作客。姑父喜欢骆宾王天资聪颖,便带他出城春游。他们来到城郊一条小河旁,但见一群可爱的鹅儿在清澈见底的小河里自由自在地游着,唱着。河岸上,有位老师正让学生以《咏鹅》为题作诗。学生个个抓耳挠腮,作不出来,骆宾王的姑父便让宾王当众口占《咏鹅》诗。骆宾王尽管年仅七岁,却当仁不让,脱口而出: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骆宾王的《咏鹅》诗脱口之后,不但受到姑父的极力赞誉奋而且受到老师和众书生的由衷钦佩。

其实,初露诗文才华的少年并非骆宾王一人,与骆宾王同时代的王勃,六岁就能写文章,而且写得很好;到了十四岁,王勃赴江西看望父亲,路经南昌,参加都督阎公的滕王阁宴,即席写出《滕王阁序》与《滕王阁》诗,惊动四座。唐代诗人杜甫七岁写出《凤凰诗》,一鸣惊人。晚唐诗人李贺七岁亦能写诗,誉满京邑。

时间到了20世纪80年代,河北省有个叫任寰的女孩,年仅十岁就出版了诗文集。诗文集中的许多诗句让人百读不厌,请看:

晨来了/顶着太阳来了,/晨来了/抱着月亮来了,/晨来了/牵着希望来了。/我把早晨和知识/一同装进书包。

这首诗的语言,像早晨的空气一样洁净新鲜;这首诗的韵味,像山涧的泉水一样清冽甘甜,有谁相信会出自一个年仅十岁的女孩子之手,然而这毕竟是事实。天津的田晓菲,也在十岁时出版了一本诗集《绿叶上的小诗》,到了十三岁时,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快乐的小星》,这也是人所共知的事实。

“苔花似米小,也学牡丹开。”(袁枚:五言绝句《苔》赞扬了犹如小米粒那么大的苔花,也不甘自卑,立志像牡丹一样开放,上述诸诗人,年龄小,阅历浅,个个酷似“苔花”,然而他们愿学“牡丹”开,立志与功成名就的大诗人们媲美,所以人人均有名闻遐迩的处女作问世。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骆宾王、王勃、杜甫、李贺、任寰、田晓菲等均在15岁之前就有写诗之才?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而智力是重要的原因之一。心理学家认为,智力由观察力、注意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想像力组成。而思维力又是智力发展的核心部分。

不难设想,一个失去思维能力的人,他的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和想像力不但无法照常进行,而且智力也无从开发。

既然思维活动在开发智力中占着重要的地位,那么思维能力又是如何形成与发展的呢?前苏联一位心理学家的试验证实,人的思维能力是靠语言来进行的。谁抓住了学前教育的语言教育这一重要环节,谁的孩子的思维能力就好,脑袋瓜就灵活,就有利于早日成才。据有关专家研究发现,一个正常的婴儿,从七八个月开始,就能够听懂大人交谈,并且能够初步把词语和它所代表的简单事物联系起来。到了一岁左右,孩子开始进入学话阶段。开始是一些含糊不清的元音,之后便是一些从无意义到有意义的音节出现,会喊“爸爸”“妈妈”,尔后便开始进入学习词句阶段,能够掌握一些简单的词。这个阶段是简单的抽象概念形成期;不过说话用词常有错误,需要大人纠正,就在不断纠正错误的同时,孩子的思维得到了不断发展。两三岁时,一种语言已基本被孩子掌握。令人惊奇的是,孩子到了四岁,就可以掌握两千以上的词,能够同别人自由说话了,这是儿童学话、学词的黄金年龄。在这个黄金年龄里,儿童的思维也得到相应的发展,认识了许多事物,形成了许多概念,能够对事物作出判断。

那么,儿童在四岁时的智力发展情况又是如何呢?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曾对1000个儿童做了跟踪实验。结果发现,假如十七岁儿童的智力发展为100%,那么四岁儿童的智力发展则为50%,八岁儿童的智力发展到80%,而八至十七岁只剩下智力发展的2000。由此看来,四岁既是儿童说话和学词的黄金年龄,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黄金年龄。骆宾王、王勃、杜甫、李贺、任寰和田晓菲等诗人从出生之日起,均受到了早期的语言训练,在学说话,学用词,听故事,背诗歌等多种形式的语言训练中,提高了思维能力,发展了智力,为后来的作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假若儿童在一至三岁的时候受不到学话和学词的良好训练,又在四岁时错过了学话、学词的黄金年龄,那么他们的思维能力将会受到了严重压抑,其智力则必然低下。王显凤的例子就是最好的证明。1984年12月,辽宁省台安县发现一名与猪习性相同、名叫王显凤的女孩子。该女孩的母亲是个哑巴,无法教孩子语言;继父也不尽教养的责任,不教显凤说话。致使显凤从一岁起便同猪一起玩耍,吃猪奶、猪食、猪草,像猪一样用四肢行走,发出猪一样的叫声……虽然女孩已经九岁,然而连一句完整的话都不会说,因为小显凤四岁学话、用词的黄金年龄已经错过,八岁时仍然生活在猪身边,所以应该发展的80%的智力均因未能学会说话、用词而没有得到正常发展,其智力仅相当于两岁的儿童,被人们称为“猪孩”。

让“猪孩”去写诗作文,将是不可思议的事。

那么,从出生之日起,便与人一起生活的婴儿,如果不让其学习说话、用词,这种“人孩”的思维和智力又将如何呢?答案也是不言而喻的。报载:南京铁路局一位姓马的职工,将其三个孩子(两女一男)一直锁在屋里,不让他们同外界人接触,也不教他们学习任何语言,以致三个孩子思维和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都被耽搁过去了。到三个孩子被发现时,那个被关了18年,名叫马玲的大女孩,其智力仅相当于两岁的幼儿。有些心理学专家断言,即使委派特级教师教马玲作文,也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由此观之,如果家长重视儿童的早期语言训练,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那么儿童的思维能力必然得到提高,其智力也必然得到开发,就不愁出现不了像骆宾王、王勃、杜甫、李贺、任寰、田晓菲等,在少年时代便能工诗善文的高手。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不能因为四岁是儿童学话、用词的黄金年龄,就等到孩子四岁时再教他们学话、用词,而应该提前进行。一般情况下,婴儿出生后,到了一周岁时,就要有计划地对其进行说话、用词的训练了。当然,有人主张这种语言训练还可以再提前一步进行,那就是胎教,即婴儿在娘胎里的时候,婴儿的妈妈就开始教其语言,使婴儿出生后更早学会说话,促使其智力得到超前发展。美国有一所胎儿学校,凡是怀孕的母亲均可入学。学校每天对胎儿上两次课,每次上课时间为5分钟,授课内容为动听的轻音乐。婴儿一旦出生后,即可毕业,发给毕业文凭。据跟踪调查,上过胎儿学校的婴儿都比较聪明。在我国,虽然没有胎儿学校,但不少人已注意了胎教。1989年6月22日,《中国消费者报》报道过这样一件事:

济南市一个名叫蒋世瑾的女婴,在出生八天时喊出了人类最深情的语言“妈妈”;满月内会叫“爸爸”“奶奶”,会数一、二、三、四、五;百日内认识了鼻、耳、脸.、口等十多个字;会说“1+1=2”。这个女婴的智力在娘胎里是如何被开发的呢?究其原因,是世瑾的母亲从怀孕那天起,就坚持对未来的女儿进行语言教育。每天早晨起床时,母亲就拍着肚子喊一声:“世瑾快起床吧,可不能做个懒孩子。”中午、晚间,则把收音机放在肚子上,让孩子学习音乐语言。夫妻俩都是知识分子,出外散步,看到好的景物,也要柔声细语地给肚子中的婴儿讲。致使婴儿出生不久就会说话,智力得到了超前开发和发展。不难设想,假若蒋世瑾出生前,母亲不对她进行语言训练;出生后,又像王显凤那样同猪一起生活,亦或像马玲那样被锁在屋内,不对她进行任何语言训练,将来等待蒋世瑾小姑娘的,也只能是“猪孩”与“人孩”的称谓而已,绝不会在出生第八天就会喊出人类深情的语言“妈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