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三卷:文选
27671000000108

第108章 承包制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

(1987年8月1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首钢是全国最早进行体制改革试点的企业之一。1982年赵紫阳总理批准首钢实行上缴利润递增包干,后来面上普遍推行利改税,但国家仍特许首钢继续实行承包试点。尽管对首钢的改革看法还有某些不一致,但首钢8年改革的成绩是值得肯定的,经验是成功的。今年1月,全国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化企业改革,关键在于推行多种形式的承包经营责任制。在这个时候,首钢与经济理论界的专家、学者在一起,对首钢的承包制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出版了这本书,确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首钢承包制的经验是丰富的,其中值得特别注意的,我以为有以下几点:

第一,首钢的承包制具有中国的社会主义特色。不能认为全民所有制就是“无人所有制”,必然无人负责、效益低下。首钢实行的承包制说明,只要做到责、权、利相结合,国家、企业、职工三者利益相统一,就能把广大职工当家作主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出来。每个职工都尽主人之责,主动创造高效益,这是西方企业不可能办到的。看来城市体制改革,应当在发挥全民所有制优越性上下功夫,不应在改革所有制上做文章。

第二,首钢承包制形成的企业经营机制,最根本的就是鼓励企业职工尽其所能地多创。多创了,国家就能多收,企业就能多留,职工也可多得。企业是创造财富的源泉,企业通过承包搞活了,就像打开自来水龙头,长流不断,不会你多喝我就少喝,而是大家都能多喝。1942年毛主席在《抗日时期的经济问题和财政问题》的著名报告中,就批判了那种“终日只在单纯的财政收支问题上打圈子”的单纯财政观点,并指出:不发展经济,忘记开辟财源,财政困难是不可能解决的。

第三,承包制可以把蕴藏在企业里的无穷潜力充分挖掘出来。人们往往对企业的潜力估计不足。首钢的实践证明:企业对国家实行了承包,就会促使企业眼睛向内,从各方面提高企业素质,挖掘内部潜力。像首钢这样一个先进企业,通过挖潜,实现利润还能持续8年平均每年递增20%,其他企业潜力更大。挖掘现有企业潜力,应当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途径。

第四,寻求和形成一个模式,不能故步自封,应随着改革的发展而不断丰富、不断创新。首钢的承包制可以说是改革中的一种“模式”,也可以叫作“首钢模式”。但是,什么模式也不能凝固、僵化。首钢也要注意学习别人的长处,不然,别人学到首钢的长处,再加上自己的长处,首钢就会落后。1986年年底,首钢两次邀请理论界人士一起,总结首钢改革8年的经验,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进行论证,这种办法值得提倡。

改革的势头方兴未艾,任重道远。改革是一项开拓创新的事业。应当以什么态度对待改革?我认为可以概括为这样两句话: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事求是,不拘一格。改革旧体制不解放思想不行,不能处处小心翼翼,只凭红头文件办事。当然,还要注意调查研究,在根本原则和方向上站得住。要从实际出发,在采取什么方法上不拘一格。这一点,首钢的领导班子做得就比较好,他们既有战略眼光,又保持清醒的头脑,改革的方法、步骤是扎扎实实的。

“解放思想,大胆探索;实事求是,不拘一格”的目的,是寻找能够比较好地增强企业活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途径。途径很多,要根据每个企业的具体情况进行优选,不能照搬别人的模式。学习和推广首钢承包制经验也如此。首钢实行承包制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有普遍意义,但每个企业对国家承包采取什么方式,是上缴利润递增包干还是定额包干、减亏包干,则需因企业而异。

承包制是中国人民的伟大创造。对农业承包,理论工作者已经进行了一些研究,但对工业承包,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承包,研究得还很不够。承包制是有强大生命力的,它是社会主义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把这个问题从理论上讲清,是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