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2月25日)
中国质量管理协会建立已有八年了,八年里,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特别是在开展全面质量管理活动中,取得的成绩尤为显著,质量管理工作在企业里这样广泛深入地开展,可以说是空前的。“文革”以前,我们也讲质量,可是再讲,质量也搞不上去。不要说质量,就是产品的品种,都是几十年一贯制。我们开展这么广泛深入的质量管理活动,这么多人参加,这么多质量管理小组,已注册登记的累计数有97万个,去年实际登记数为39万个,如以每个小组平均10人计算,就有1000万人参加。这是相当广泛的群众运动。大家回想一下,过去为什么做不到这条,今天能够做到这条?这是我们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结果,是实行改革、开放、搞活方针的结果。
经过这几年质量管理工作的开展,在加强质量管理和提高产品质量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绩。特别是从1982年开始的四年企业全面整顿,给企业管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又提出来进一步加强企业管理工作,开展企业的升级活动。抓管理上等级,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评价中,突出考核质量、消耗、效益三项指标。这就把质量工作和企业的全面工作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了。因此,在企业管理上,要真正做到以质量管理工作为中心,来带动整个企业的管理工作,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今年开始,在全国开展的增产节约和增收节支运动,这也是多年来没有这样做了。今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再次强调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方针,因为我们是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底子很薄,真正要使我们的国家达到一个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必须要艰苦奋斗几十年。过去几年,错误地倡导了高消费,对我们影响很大,很不利于我们真正通过艰苦奋斗去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不能从天上掉下来,也不能靠国外送给我们,要靠我们亲自动手,艰苦奋斗得来。总之,建设一个社会主义强国,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在具体工作上,难度都是相当大的。提倡了高消费,把大家胃口吊起来了,再提倡艰苦奋斗,转思想弯子很难。昨天我在全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年会上专门讲了这个问题。为什么呢?各种条件都发生了变化,一个企业,讲的不是降低多少成本,而是讲少提高多少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再要求降低成本难度就相当大。因为好多问题不是企业所能决定的,企业的命运不是企业所能掌握的,有好多是受外部条件所影响的,所以难度很大。越是这样,我们就越要采取坚决的措施,在这个关系到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上,有所突破。从什么地方突破?应从提高产品质量上突破。有的同志讲,降低消耗,在实物上可以降低,要按金额来计算,可能还要提高。有的同志讲,不仅原材料、动力的价格提高了,也包括一些摊派、非经营活动支出,最后在企业留利中开支不了,千方百计进入了成本。真正做到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谈何容易。现在看起来,质量、消耗和效益中,真正要抓“牛鼻子”,还是质量。所以,就质量问题,我想提几点意见。
第一,要提高质量,首先要靠改革。改革把企业推到竞争的第一线上去,因此,不提高质量,就没有竞争力。质量是企业的生命,是生死问题,是站住站不住的问题。另外,从价格上,实行优质优价,促进大家提高质量。当前,质量管理工作开展得这么深入广泛,这是改革、开放、搞活给带来的。要真正提高质量,首先靠改革,但光靠改革还不行。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生活水平总是要不断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总是要不断扩大,固定资产规模不扩大,经济发展没有后劲。有的经济学家说,我们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是命定的“紧运行”,进入市场的产品总是供不应求。这样,我们的产品面临的问题总是“萝卜快了不洗泥”。不管你主观上如何要求提高质量,客观上则是鼓励不提高质量也能把东西卖出去。当然,有些产品不提高质量卖不出去,那是供应在一定程度上超出需求。无论是供不应求还是供大于求,都必须靠提高质量。
第二,要加强质量监督。在一定程度上,必须有相当有力的行政干预。赵总理讲,国家经委抓了每个季度的产品质量检查,取得一些效果,还需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去抓这件事情。
第三,继续加强质量管理工作。首先还是思想领先,让大家了解产品质量的提高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重要意义,提高和加强全体职工的质量意识。其次,还是要开展群众性的质量管理活动,也就是质量管理小组活动。这几年,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取得很大成绩,在这方面需进一步加强工作。这方面工作做得好,确定有效果,所以要加强。整个企业管理是群众管理,尤其是质量管理,更需要建立在全体职工群众自觉活动的基础上。加强质量管理,还有一条就是把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队伍切实加强起来。这是我们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