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伊斯兰教史
27702500000009

第9章 前四代哈里发时期(2)

哈立德·伊本·韦立德答应大马士革居民:倘若他进了城,他答应保护他们的生命、财产和教堂。他们的城墙不被拆除,任何穆斯林不驻扎在他们的房屋里。我们给予他们真主的契约,以及先知、哈里发和信士们的保护。只要他们缴纳人丁税,他们就会享受福利。①

①转引自〔美〕希提《阿拉伯通史》,上册,第175页,商务印书馆,1979的版。

这个条约成为以后其他城市签订降约的范例,作为重要的文献被载入史册。此后,巴勒贝克、霍姆斯、哈马和其他城镇相继被攻克,阿拉伯人在征服的道路上没有遇到强烈的抵抗。

但是,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是不会轻易把叙利亚让给阿拉伯人的,于是调集了约5万人的部队,令其弟弟西奥多拉斯统率进行决战。哈立德不愧为一位智勇双全的统帅,他决定放弃霍姆斯、大马士革及其他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退居约旦河东面的支流雅尔穆克河谷。在这里,双方经过几个月小规模的战斗之后,于公元636年8月20日,展开具有历史意义的决战。这天,气候炎热,从世界上最酷热的阿拉伯半岛吹来的大风挟着沙石,满天飞扬。这正是阿拉伯人大显身手的时候,哈里发的将领指挥着军队,以2.5万人战胜了在数量上占优势的敌人。西奥多拉斯被打死,拜占庭的士兵惊恐万状,溃不成军。阿拉伯人继续向北推进,直达叙利亚的自然边界陶鲁斯山。耶路撒冷也在638年投降。阿拉伯人在内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建立了自己的统治。只有沿岸的几个大城市,由于得到海上的支援,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仍在拜占庭人的手中。希拉克略这时不得不惋惜地说:“叙利亚!永别了!在敌人看来,这是多么优美的地方啊!”

雅尔穆克战役之后,欧默尔任命艾布·欧拜德为叙利亚总督,以行政官代替哈立德治理叙利亚。欧默尔本人也在耶路撒冷被克服前,怀着胜利者的骄傲来到位于雅尔穆克河战场北面的查比叶营地,与艾布·欧拜德商谈事情,制定管理新征服领土的条例。耶路撒冷陷落后,欧默尔访问了这座圣城。艾布·欧拜德不久即害了传染病,死于阿穆瓦斯。叶济德继任他的职位。叶济德死后,大权就转到了精明能干的穆阿维叶的手里。这时,叙利亚被划分成四个军区:大马士革、霍姆斯、乌尔顿(现在的约旦)和腓力斯坦(现在的巴勒斯坦)。从此,这里成了穆斯林军队实行进一步征服的基地。

东部对伊拉克和伊朗的征服也在进行。但在这里遇到的困难较多,穆斯林军队遭到比在叙利亚更为顽强的抵抗。公元634年哈立德奉命由这里西进叙利亚时,把伊拉克前线的指挥权交给了贝都因盟友舍伊班族的族长穆萨纳·伊本·哈利赛。正当此时,波斯人组织了一次反攻,当年11月26日,在希拉附近幼发拉底河桥头的一次战役中,阿拉伯军队受挫。但阿拉伯人很快又组织新的进攻,于第二年的10月或11月,在幼发拉底河岸边的布韦卜(意为小门)地方打败了波斯大将米海兰,这时,欧默尔认识到,要控制伊拉克和保障它的边境,就必须歼灭伊朗的主力军,攻克它的首都泰西封。他选派赛尔德·伊本·艾比·瓦嘎斯为总司令,统率大军,开赴伊拉克前线。赛尔德统率的6000人马,在希拉附近的卡迪西雅与波斯帝国首相鲁斯特姆指挥的军队相遇。公元637年5月31日或6月1日,天气炎热,狂风骤起,飞沙走石,阿拉伯人又利用这种对自己极为有利的条件,发动了进攻,收到了与雅尔穆克战役相同的效果。鲁斯特姆被杀,伊朗军队溃不成军,仓皇逃亡,底格里斯河迤西大片肥沃的土地展现在阿拉伯人的面前。赛尔德带领士气高昂的阿拉伯军队继续向前猛攻,顺利地渡过底格里斯河直逼泰西封。据说,叙利亚沙漠的许多阿拉伯部落参加了穆斯林对该城的围攻。同年6月,因为泰西封的卫戍部队已跟着皇帝弃城而逃,萨珊王朝的首都落入了阿拉伯人的手中,所获得的战利品据说总计价值约90亿第纳尔。波斯人向北败退,但仍不甘心失败,他们又纠集一些残兵败将,企图卷土重来,结果又在年底被阿拉伯军击败于贾鲁拉(Jalula)。阿拉伯人继续向北挺进,摩苏尔于公元641年被攻克,来自叙利亚和伊拉克的两支部队在美索不达米亚北部会师,从而完成了对“肥沃新月”地带的征服。

在进入伊朗本部之后,阿拉伯人于公元642年在尼哈温德附近又获得决定性的胜利,阿拉伯军队由赛尔德的侄子统帅,使伊朗的残余部队遭到惨败。在以后的几年里,阿拉伯军队侵占了胡泽斯坦,夺取了苏斯,并向伊斯法罕挺进。伊朗军队集结在哈马丹,但当欧默尔发布进军命令后,阿拉伯军队很快就击溃敌人,席卷伊朗全境。东北边境上的大省呼罗珊被征服后,通往乌浒水(阿姆河)的道路就打开了。公元643年后不久,阿拉伯人往南又征服了俾路支海岸地区的莫克兰,接近了印度的边境。

对埃及的征服是从公元639年开始的,这不是偶然的袭击,而是一次有目的的军事行动。进军的统帅是时年45岁的精明强干,英勇善战的阿拉尔·伊本·阿绥,他过去曾多次带领商队到过埃及,熟悉那里的情况。而埃及地处尼罗河下游,土地肥沃,盛产谷物,是拜占庭的谷仓;其首府亚历山大港是仅次于君士坦丁堡的大城市,为拜占庭的海军基地;同时埃及又邻近希贾兹和叙利亚,是亚洲通往北非的必经之地,战略意义十分重要。由此可见,在征服叙利亚之后,埃及是穆斯林们非常向往的地方。

对于进军埃及一事的提出,说法不一。有人认为是欧默尔访问耶路撒冷时,与阿拉尔商谈,要他答应率军出征的;另外有人则认为,是阿穆尔利用欧默尔访问耶路撒冷之便,主动提出进攻埃及的,这表明阿拉尔要与哈立德争雄,想以新的战绩胜过他。欧默尔只是冷淡的表示同意,而且还附有条件,说他返回麦地那后还将与其他人商议,“倘若在进入埃及国境之前接到我的命令,叫你撤回来,你就遵命撤回来;倘若已进入埃及国境才接到我的命令,你就继续前进,并祈求真主的襄助。”阿拉尔本来在进入埃及之前就接到了欧默尔的信,但他推测信的内容可能是禁止他向埃及进军,所以,他故意将信收起来,等到639年12月抵达埃及的阿里什时,才将信拆开。但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这都是一次有准备有计划的行动。

阿拉尔率4000骑兵,循着历史上有名的沿海路线进入埃及后,于公元640年1月攻占了离现在的塞得港不远的法尔玛(巴勒提姆)。接着又在赫利奥波利斯获胜;其他城市也相继陷落,从而打开了通往设防的坚固要塞巴比伦堡(在今开罗附近)的道路。拜占庭派驻亚历山大港的主教、总督居鲁士,偕同总司令奥古斯塔里斯·西奥多拉斯统帅大军赶到巴比伦堡,组织抵抗。面对强大的敌人,阿拉尔没有马上发动进攻,而是在巴比伦堡外驻扎下来,等待援军的到来。不久,穆罕默德的著名门弟子左拜尔·伊本·奥瓦姆率6000名援军赶到,阿拉伯军队的人数增至1万余人,但要塞守军的总数有2.5万人,防守严密,加上阿拉伯军缺少攻城工具,一时难以攻下。在此期间,阿拉尔分出一部分兵力,攻打阿因·舍木斯城,彻底击溃其守军。这也是给巴比伦堡的间接打击。实际上敌人已军心动摇,西奥多拉斯逃回亚历山大港,居鲁士被困在巴比伦堡。居鲁士企图收买围城将士的活动失败后,不得不请求派代表团到罗德洲上商谈媾和的条件。通常三项供选择的条件被提了出来:皈依伊斯兰教、缴纳贡税或者武力解决。居鲁士同意缴纳贡税,并奔赴亚历山大港报告,西奥多拉斯立即派人把媾和条款送拜占庭皇帝。但皇帝希拉克略不予批准,并对居鲁士加以卖国的罪名,施以流放。

巴比伦堡被围困7个月后,阿拉伯人设法填平一段城壕,用梯子攀上城墙,一举打败守军,于公元641年4月6日攻克这座城堡。尼罗河三角洲落入阿拉伯人的手中,征服军朝亚历山大挺进。亚历山大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是埃及的首府,它的城堡坚固,上面筑有许多碉楼。教堂和其他建筑物把这座城市点缀一新。据说,这个城市有4000座别墅,4000个澡堂,400个皇家的娱乐场所。远处耸立着灯塔,白天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夜里放出光芒,至今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这座城市驻有训练有素的5万守军,港口还停泊着拜占庭的海军舰船。阿拉伯人没有船只,缺乏进攻性的武器,因此屡攻不下,不得不撤到巴比伦堡。后来,拜占庭皇帝希拉克略去世,他的儿子康斯坦斯二世(641—668年)继位,居鲁士重新得宠,返回亚历山大港,受命与阿拉尔谈判缔约。公元641年11月8日,签订亚历山大条约,该城被阿拉伯人占领。拜占庭人同意每个成年人缴纳两个第纳尔的人头税和一定数量的谷物税。公元642年9月,拜占庭军队从亚历山大撤退。但在公元645年,拜占庭皇帝突然又派兵攻入这座城市。阿拉伯人不能容忍这种行为,不久(即公元646年初)他们就重新攻克亚历山大港,从此它就永远掌握在穆斯林的手中。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故事,说欧默尔曾下令焚毁亚历山大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还说这些图书供给为数甚多的澡堂作燃料,足足烧了六个月。但这是与历史事实不符的一种无稽之谈。美国学者希提发现,它是巴格达人阿卜杜勒·莱兑弗在公元1231年最早杜撰的故事,后来以讹传讹,又被一些作者,特别是欧洲一些作家大肆渲染。事实上,在阿拉伯人征服亚历山大时,这里已经没有什么重要的图书馆,因为托勒密大图书馆远在公元前48年已被尤里斯恺撒烧掉;后来建筑的一座图书馆也被拜占庭皇帝西奥多西下令于公元389年焚毁。

为了巩固对埃及的占领,阿拉尔在公元642—643年又统率军队西进,占领了昔兰尼加,还接受了的黎波里地方柏柏尔人的贡物。

正当欧默尔的权力和威望达到高峰之际,公元644年在麦地那清真寺做礼拜时被一名波斯奴隶、基督教徒阿布·鲁尔鲁阿(AbuLúa)刺杀。据说,原因是这个人向他诉说赋税过重,而哈里发则对他的诉苦报之以嘲弄。

欧默尔执政的十年,进一步征服了广大的地区;建立了公共金库,财政收入增加,保持了收支平衡;他为伊斯兰教哈里发制进一步奠定了基础;他要求阿拉伯人组成一个宗教军事共同体,保持自己鲜明的特征,在各地都与别人分开居住,初期甚至规定他们不得在阿拉伯半岛以外占有土地;他废除以前与基督教徒和犹太教徒签订的条约,在公元635—636年下令将海巴尔的犹太人,奈芝兰的基督教徒以及其他外教人逐出阿拉伯半岛,不允许其他宗教在这里继续存在。

四、奥斯曼执政与社会矛盾的激化

欧默尔临终前,指定由麦地那六位最有名望的人推选他的继任者。结果奥斯曼·伊本·阿凡担任了第三任哈里发(644—656年)。奥斯曼属于麦加有势力的倭马亚家族,但他较早地皈依了伊斯兰教,也是穆罕默德的女婿。不过他开始出任哈里发时,已年逾七旬,缺乏精力,没有能力继承欧默尔的事业。然而,欧默尔产生的推动力是巨大的,奥斯曼当政12年,初期各方面的情况还不错,政局稳定,岁入充足,征服仍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在北非,穆斯林军队占领了班加西和的黎波里,袭劫突尼斯,还为夺取奴隶而劫掠了努比亚。埃及总督阿卜杜拉还建立了一支舰队,于公元652年成功地击退了拜占庭人从海上对亚历山大港发动的进攻。

在叙利亚,穆阿维叶于公元647年击退了一支强大的拜占庭军队的进攻,并在随后几年不断派遣部队侵袭小亚细亚。他在叙利亚也建立了一支舰队,于公元649年一举夺得塞浦路斯岛,蹂躏了罗得岛,并与阿卜杜拉的舰队联合于655年在叙利亚海岸歼灭了大部分的拜占庭海军。

在伊朗,阿拉伯军队继续向东扩张,公元650年完全征服法尔斯,公元652年多次侵入亚美尼亚。到公元656年奥斯曼统治结束时,阿拉伯远征军已经到达巴尔赫、喀布尔和伽色尼(这三个地方均在现在的阿富汗境内)。

然而,在奥斯曼统治的后期,不但对外征服的速度逐渐减慢和停止,而且内部矛盾日益激化。首先是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穆罕默德和前两任哈里发都出身于古莱氏部落中地位不高的较小的家族,加之伊斯兰革命初期穆斯林的社会平等思想和风尚在起作用,氏族意识受到抑制。但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则不同,他是麦加原来最有势力的两大家族之一倭马亚家族的成员。在伊斯兰教兴起的初期,他的家族的首领和主要成员曾激烈地反对过穆罕默德,亲自发动和领导过反对穆斯林的战争。奥斯曼当政后,“氏族意识在倭马亚家族中有强烈发展,这些人念念不忘他们在伊斯兰教产生之前所享有的显赫地位。”①

①〔巴基斯坦〕赛义德·菲亚兹·马茂德:《伊斯兰教简史》,第49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