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弯腰懂得迂回
27713700000020

第20章 迂回制胜(2)

1990年荣事达的产销量在全国洗衣机行业名列第四,到1995年产销量达到127万台,一举夺得行业第一。从行业第四到第一这一惊人突破,伴随着的是理性思考、逆向思维与大胆决策。1995年我国主要电器产量比上一年有较大幅度的下滑,荣事达也出现1990年以来年首次负增长。市场风云瞬息万变,面对此严峻形势,荣事达一锤定音:压缩产量固然能求稳妥,但难以出奇。现在大家在减产,我们争第一的机会来了。

在激烈的竞争实践中,荣事达感到,作为经营主体的企业,希望中国能有一个公平、有序、规范的竞争环境。所以应当在全社会提倡企业自律。正是基于这样的深思熟虑,荣事达于1997年5月向社会颁布自律宣言。1998年又推出了《市场竞争道德谱》,以韵文的形式表达了他们倡导市场竞争道德、规范市场秩序、推动经济发展的坚定信心。竞争自律、规范营销成为荣事达加速发展的重要策略和特色。

在短缺经济时代,卖方决定市场交易,消费者只得屈从于企业利益,但是,在经济过剩时代,买方决定市场交易。荣事达提出不仅要向消费者负责,还要向社会上所有利益相关者负责。也就是负责范围从单一投资者、消费者拓展到众多方面的利益相关者。

社会市场营销观念目前在西方深入人心,美国已有半数以上的州修改了“公司法”,规定企业必须对利益相关者负责。荣事达现在已经站在了世界的高度,而原因就在于其敢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旧规矩,不断创新,实现了与西方发达国家最新营销理念的对接,成为我国百强企业之一。

5.商业谈判中的迂回之道

迂回是一种做事技巧,也是一种东方人特有的做事方式,它与东方社会深沉含蕴的文化心理心心相印。因此,在办事交往中,迂回战术更适用于东方人、亚洲人。

在有着含蓄文化传统的东方,赤膊上阵往往最不受欢迎,因为它是一种不礼貌甚至是无教养的表现,而迂回战术却是一个既体面又实惠的办法。

中国人办事喜欢含蓄。到别他人家中造访,为表示好客,主人一般要坚持倒茶,而客人为了表示礼貌,皆自觉不自觉地向主人表示坐一会就走,无须倒茶。如此相互推辞再三,耗费了不少时光,主人的客气、客人的礼貌这时都分别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双方才一边喝茶一边叙谈。

1.这是最含蓄程度最低的一种方式。

有人到某单位要求解决某事,该机关明知此事无法办理,却不明说,而是转个弯子说:“我们讨论讨论。”弄得当事人三番五次地往返拜访,多次求办不成,失去了信心,方才作罢,而该机关也终于达到了“打不垮拖垮”的目的。这是含蓄程度适中的一种方式。

社会改革正面出击阻力甚大,如1581年明代大学士张居正下令推行“一条鞭法”的财税改革,遭到了利益受损的地主阶级的强烈反对。次年张居正去世后即掀起一场反张倒算之潮,张居正不仅遭到抄没家产的惩罚,而且两子自杀,一子身亡,全家十余口人饿死,极其悲惨凄凉。此后各地不但不坚持推行“一条鞭法”,反而变本加厉征收“三饷”(辽饷、练饷、剿饷),加收杂派,加重了百姓负担。直到清初朝廷宣布免除一切杂派和“三饷”,才再次明确以明万历“一条鞭法”征派赋役。至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朝廷又宣布以上一年丁银额为准,以后额外添丁不再加征的“永不加赋”政策。雍正时,进一步采取“摊丁入亩、地丁合一”的办法,把丁银平均摊入各地田赋银中一并征收,才实现了彻底的“一条鞭法”,前后历时达一百数十年之久。可见,在喜含蓄的中国文化背景下,迂回而成乃是上策。

在现代“商战”中,迂回就是一种在中国最经常使用的谈判技巧。迂回战术,明似离题,暗是切题,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它起承转合、转弯抹角的结果,最终还是为了弹出阐明主旨的弦外之音,道出不便于直接表露的言外之意。在迂回过程中,蕴含着丰富的潜台词,蕴含着当事人的根本立场和态度,而看准使用迂回战术的时机,并能使用最恰当的方式表情达意,则是这一战术的运用能否奏效的关键。

20世纪90年代中期,中国某技术公司曾与欧洲某国就一套机械设备的引进问题举行过一轮商业谈判。当时,中方急需这套设备,但在国际市场上,就比较价格而言,对方要价偏高。不过,在同一领域,对方的技术却最过硬;就比较效益而言,进口该国的设备还是合算的。而对方正是抓住了中方这一弱点,在价格谈判上与中方展开了拉锯战。如何既可让对方心甘情愿作出最大让步,又不妨碍今后的合作呢?中方谈判小组在查阅了大量信息资料后,终于利用迂回战术轻松地抛出了自己的“杀手锏”。

一次谈判间隙,中方首席代表与外方首席代表很无意地聊起了国际市场机械设备制造业的概况。在谈及欧洲市场时,中方给予了德国同行业某大集团公司以高度评价。外方首席代表有点不服气,便委婉地指出,德国这家公司在某些方面的缺陷还是很明显的。中方代表立刻就抓住话头与对方展开了一场小型辩论。在辩论过程中,中方显示了自己对欧洲技术设备的极大兴趣,并着重提到,就在五个月前,德国这一集团还曾与南美某国进行过与今天类似的谈判并合作成功。而且,这一集团也开始将发展眼光转向亚洲市场,寻找合作伙伴。话说到这一步后,中方代表便开始转移话题了,而外方的几个首脑人物却显得十分紧张。因为,中方虽未直接表明要另起炉灶的愿望,他们却分明意识到了潜在的威胁。于是,外方谈判小组开始在一些实质性问题上逐渐让步了。中方在迂回过程中敲山震虎,终于达到了目的。

可见,恰当地运用迂回战术可以收到进退自如、攻守兼备的最佳效果。一般说来,当事人处于被动境况时,在迂回过程中要注意避实击虚,扰乱对方视线。倘若当事人能够掌握主动,那么迂回的过程便是一个更委婉、更清晰、更易于被对方接受的表露自己真实意图或强硬立场的过程了。

娴熟地使用迂回战术,在商务交往中往往能出奇制胜。但是,除极特殊情况外,无论使用哪种迂回手法,事先都必须以占有大量信息为立足基点,反复推敲,精心设计,不可打无准备之仗。同时,迂回也应“点到为止”,不到必要时,一般不将那层窗户纸捅透。只要对方心知肚明,就不妨含而不露,也给自己留下回旋的余地。

迂回战术的使用要凭借语言,但在某些特定的商业场合,用语言以外的方式实现迂回,有时也能实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次广交会上,某港商与华东某沿海城市负责人进行了短时间的接触。交谈间,港商无意中流露了欲往该地投资的意向,但因对该市交通条件怀有疑虑,这个意向表达得很不明确。如何才能打消港商的顾虑呢?该市负责人回到宾馆后苦苦思索。这时,一张不经意间掏出的汽车票吸引了他的注意力。望着这张交通票据,几经推敲,该负责人胸有成竹地拨通了该市驻广州办事处的电话。两天后,那位港商收到了该负责人托人转交的礼物——一本精美的记事簿和一份邀请对方来该市考察的信函。港商随手打开记事簿一看,不禁又惊又喜。原来,记事簿上竟贴满了从该市发向邻近大中城市的汽车运输票据与船运票据。在票据旁边,还用文字对行车干道的等级及轮船码头的吨位都作了详细的注释。在记事簿的最后一页,则是该市负责人亲手绘制的一幅本地区的交通线路图。在图旁,该负责人还补充了这么一句话:“若需火车运输,向西沿×××国道行进100公里就是铁路干线。若需乘飞机往来,在邻近某大城市,一个大型飞机场的扩建工程也即将竣工。”望着这份特殊的礼品,港商深深体会到了对方的一片苦心和满腔诚意。就这样,巧妙的迂回为该地区拉来了一位投资大户。

6.不走直线走曲线

远行之人,前有高山挡路、石头绊脚,自然会想办法绕过去,或动脑筋另辟蹊经。这种做法应用在办事中,便是绕着圈子达到目标。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就是不走直线走曲线。

在做事时有些话不能直来直去地讲,便得拐弯抹角地去说;有一些人不那么容易接近,就少不了逢山开道、遇水搭桥;搞不清对方葫芦里究竟卖的什么药,就要投石问路、摸清底细;有时候为了使对方减轻敌意,放松警惕,我们便绕几个弯子、兜几个圈子,用“王顾左右而言它”的迂回战术也是不错的选择。生活中不少人是“直肠子”,“一根筋”,为人处世“不到黄河不死心”,十头牛也拉不回来。这样的人最该学点迂回术,让自己的大脑多几个沟回,肠子多几个弯弯绕,神经多长些末梢。

总而言之,多绕几个圈子保证你能在办事中得到最大的实惠。

1.未有曲调先有情

明代嘉靖年间,“给事官”李乐清正廉洁。有一次他发现有人科考舞弊,立即写奏章给皇帝明世宗,世宗皇帝对此事不予理睬。他又面奏,结果把皇帝惹火儿了,以故意揭短罪,传旨把李乐的嘴巴上贴上封条,并规定谁也不准去揭。封了嘴巴,不能进食,就等于给他定了死罪。这时,旁边站出一个官员,走到李乐面前,不分青红皂白,大声责骂:“君前多言,罪有应得!”一边大骂,一边叭叭地打了李乐两记耳光,当即把封条打破了。由于他是帮助皇帝责骂李乐,皇帝当然不好怪罪。其实此人是李乐的学生,在这关键时刻,他“曲”意逢迎,巧妙地救下了自己的老师。如果他不顾情势,犯颜“直”谏,非但救不了老师,自己怕也难脱连累。这个方法的使用真是巧妙至极。李乐不懂得人际交往之间“润滑当先”的道理,比自己的学生还差了一大截。要知道我国传统文化,是很讲究绕圈子的。著名幽默大师林语堂总结中国人(尤其是读书人)求人办事的方法时,认为就像写八股文一样。

中国人办事很少像西方人“此来为某事就为某事”,直截了当开题,因为在东方人眼中这样不风雅。如果是生客就更显得唐突了。中国人的相会讲究话里做文章,有着八股般起承转合的特点。不仅有风格,而且有结构,大概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谈寒暄、评气候。诸如“尊姓”,“大名”,“久仰”,“夙违”及“今日天气哈哈”等等。林语堂称之为气象学的内容,其要在起“来则安之,安而后情定”的作用,即联络感情。这些内容在人们的生命空间中有很大的共同性,不至于遭到抗拒与反对。第二部分是叙往事、追旧谊。这就更深一层了,要从大众皆有的生命空间过渡到彼此较为特殊的那一块,是深入的过程。林语堂戏称之为“史学”。

这一部分做得好,双方感情可能会有真正的融洽。第三部分是谈时事、发感慨。这可是政治学了。“感情既洽、声势斯壮”,于是便可联手出击,可进入侃的境界。这一部分做得好,感情更为融洽,声势又壮,甚而至于相见恨晚,到了两肋插刀的程度。到此,可认为到了陡然下“嘴”,相机言事之际。

于是,这第四部分就叫经济学——奉托“小事”。现在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某某吗?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云云。这些要自然随意,不给对方造成很大的压力或使对方觉得自己该欠他多大之情。而是要利用前叙铺垫,陡然收笔。总结全文,这四部分是层层推进,缺一不可。

2.走老人孩子路线

求人办事,所求之人一般是年富力强的角色,刚好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所以在必要的时候,除了走夫人路线外,走一下老人孩子路线,迂回接近目标,拉近彼此的感情,是值得动脑筋做的事情。为什么老人和小孩是理想的路线呢?

老人因体力虚乏在家休养,或因年岁高而退职在家,没有工作做,家务不让做,话是心里有而没处说,因此,常常显得孤寂。如果有人主动接近老人,哪怕是暂时解除老人的孤寂,老人也非常乐意。

还有,老年人见多识广,阅历丰厚,精神仓库里贮藏有大量感性或理性的“经验产品”,一有机会,他们总乐于滔滔倾诉,希望能影响、感动后人,也算获得人生思考的哪怕些许的慰勉。至于小孩,若你真诚地以童心相待,带给小孩新奇欢乐,小孩会立刻把你当作“快活大王”或“英雄人物”而崇拜、亲近。一句话,老人、小孩由于特殊的生理和心理原因,他们喜欢你的接近。

况且现代家庭小孩多是“独苗”,家里人更是哄捧宠爱,如果能和小孩玩在一块,家庭融洽自是水到渠成。

“迂回术”的运用之义便是灵活改变做事的线路。遇到办事不顺之时,动动他孩子的脑筋,打一打老人家的主意,是不可忽视的获取好感、建立关系的办法。

7.趋利避害,把弯路变成直路

智者曰:“两弊相衡取其轻,两利相权取其重。”趋利避害,这也正是“迂回”的战术。

《孙子兵法》中说:“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故迂其途,而诱之以利,后人发,先人至,此知迂直之计者也。”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军事战争中最难处理的是把迂回的弯路当成直路,把灾祸变成对自己有利的形势。也就是说,在与敌方的争战中迂回绕路前进,往往可以在比敌方出发晚的情况下,先于敌方到达目的地。

孙武来到吴国后受命为大将,他为不付吴王所托,加紧训练吴国军队。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军队的事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就在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伍子胥和孙武,指挥吴军攻克了楚的属国钟吾国(今江苏宿迁东北)、舒国(今安徽庐江县西)。这时吴王阖闾头脑发热,想长驱直入攻克楚都(今湖北江陵县纪南城)。孙武认为这样不妥,便劝说吴王阖闾:“楚军是天下的一支劲旅,非舒国和钟吾国可比。我军已连灭二国,人疲马乏,军资耗费严重,不如暂且收兵,养精蓄锐,等待更好的机会。”吴王听从了孙武的劝告,下令回师。

伍子胥也完全同意孙武的主张,并向吴王献策说:“我军人疲马乏,不宜远征。虽然我们不能正面进攻,但我们能迂回骚扰,我们可以设法使楚人疲困。”于是伍子胥和孙武共同商定了一套扰楚、疲楚的计策,即派出三队人马,轮番袭扰楚国。当吴国的第一支军队袭击楚境的时候,楚国见来势不小,便全力以赴,派兵迎击。然而楚军出动以后,吴军却主动撤了回去,结果楚军扑了空,白跑了一趟。可是楚军刚返回驻地,吴国的第二支军队又攻入了楚境。如此轮番袭击,弄得楚国穷于应付,耗资严重。这样,吴国扰楚疲楚的计策大为奏效,楚国劳师丧财,属国纷纷叛离,已经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