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学会弯腰懂得迂回
27713700000024

第24章 弯腰迂回要有度(2)

作为上级不但喜欢下属对他弯腰尊重,也喜欢下属让他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欢呼与喝彩,如此种种,都是需要下属明白的问题,而后你才能够成为上级的心腹。

(1)要以弯腰的低姿态和上级说话

千万别“教”上级如何做事,必须要给他预留一个思考上的空间。很多人习惯说话时带着教训的口吻。尤其是当自己的道理充满良性的结论之时,更情不自禁地要指点对方迷津。这种情况若是发生在下属对待上级身上,就不会有结果。不错,上级有时的想法与做法未必比下属好,但以教训的语调跟上级说话,绝大多数情况不会被他接纳,相反会变得徒劳无功。

即使希望上级照着自己的意见行事,也千万别“教”上级如何做事,必须要给他预留一个思考上的空间。换言之,只可以在言语上开导他照自己的想法去考虑问题,引领他接纳或想到自己心目中的做法来。

这个思考空间代表两重意义,其一是让上级自行考虑问题,让他做出决定,保持他在决策上的自尊。其二是对他的经验和智慧致敬,身为上级应当有足够资格教人,而不必受人教的。如果下属把整件事该如何做都详详细细地列出来,还逼着他依样画葫芦,不论计划怎么好,上级都有可能接受不了。最得上级信任的伙计,应贡献良策,刺激上级思路,然后由上级的口把整体计划批准下来,而不是通知上级计划该如何进行。

(2)让上级切实感受到喝彩

做上级的不但喜欢下属对他的弯腰尊重,也喜欢下属让他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欢呼与喝彩,包括来自其他方面的人。任何一个上级,都有一份威风八面的潜意识,因为能够晋升为上级并不容易,其间的奋斗有多艰辛多劳累,自不待言。他的成就要获得旁人的证实,这是他认为理所当然的。故此,做上级的不但喜欢下属对他尊重,以各种表现去重复证实他的成就,也喜欢下属让他享受到各种各样的欢呼与喝彩,是来自其他方面的人。

这种安排和做法不必设计得很粗俗,只要下属明白上级的心态,就随时随地有机会表现。举一个显浅的例子:上级请客,喜爱高朋满座,如果安排嘉宾位置时计算不准,空位太多,就会显得冷冷清清,给上级一个错觉,他是不怎么够面子的。最理想的是安排实际到会人数比预计的还多百分之十至二十左右,届时真是宾客满堂,座无虚席,上级一定开心。这不但保障了场面的热闹,而且万一出现“人满之患”,上级一般的反应只会高兴。

换言之,不必刻意地奉承上级的虚荣感,但不能不知道这是人之常情,在所有业务设计之中,在必要时为上级的这些不能自控的荣誉感受预留一些发展空间,是体面又受欢迎的行为。

让上级发挥权威,下属必须明白并满足上级喜欢教训下属、当“教授”的瘾头。告诉你,十个上级,就有九个甚至十个是有当教授的瘾头。换言之,第一喜欢教训下属,第二喜欢改下属呈交的计划与文件。

(3)深刻理解上级

上级不可能在职员面前经常和言悦色,与他相处的伙计千万别胡乱敏感才好。职员老是觉得上级的面色很难看,对于这种心理故障,必须克服。

其一是上级在同事跟前不需要堆起笑容来应酬,从好的一方面看是上级下属有如一家人,不必客气。从较坏的角度看,上级下意识地觉得不必要再为伙计心情上的舒服而增加自己的负荷,须知道每一分钟都要记住对人微笑也是很累的。

其二是上级的烦忧一定比平常人多,因为职员只要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行了,而上级呢?他是上有“大”,下有“小”,一不小心就很可能影响自己的前途。故此,要担风险的人自然比较紧张,除非必要,否则一定不会终日笑口常开。

其三是做上级的几乎是每一分每一秒都在思考工作,不停地用脑筋去想人情世故,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那些与组织有关的人与事,集中精神和注意力在组织上头,很多次就会忽略,有的时候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也不稀奇,跟他相处的伙计千万别胡乱敏感才好。

(4)有技巧地纠正上级的错误

绝不能不讲技巧地把上级的错误纠正过来,令场面尴尬。最惹上级不高兴的伙计莫如是当上级提出了意见时,立即反驳的下属。这并不是说上级就完全不讲道理,不接受意见,不要民主平等。上级所拥有的不只是权威,而且更有他在官场上的阅历,可以这么说,绝大多数上级都是行业内的前辈,对自己的伙计而言,更是当前辈而无愧。单是为了这一点,都有特权接受晚一辈的尊重。

这些尊重从主观角度看,是对上级的地位充分予以致敬;从客观角度看,以他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上级犯错的比例一般比下属低。故而即使一件公事的处理,碰巧是上级的错,他也应该拥有一定程度的被尊重权利,不可以当我们由下属摇晃着谁错谁就应该受到谴责的旗帜,而不为上级留些情面。经常提醒那些当上级的人,千万要按捺得住自己的脾气,别在人前训斥下属。同时,也要提醒一些年轻人,真要关起门来才好把上级的可能错误提出来研究。如何既防止上级在别人跟前出纰漏而又保持他的面子,是一门很微妙的学问。

(5)抢先奉上答案

在上级提出问题之前,已经把答案奉上的行动,是最深得上级之心的。这种抢先在对方提出问题之前,已经把答案奉上的行动是最深得上级之心的,因为只有这样的职员才真正能减轻上级的精神负担,工作交到他手上之后,就不必再占用脑袋空间,可以腾出来牵挂别的事情了。事实上,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并不多,也许可以说,能长期有本事跟上级在工作速率上竞赛,而有本事把对方击败的,也差不多可以够得上资格当上级了。为此,要成为上级的心腹,即使不能每一次都比上级反应得快,但最低限度要有一半以上的次数不要让他比了下去。上级在知道你不是他的对手时,就很自然地会对你信任起来。此所谓“识英雄者重英雄”,再棒的上级都需要有人才在身边的。

(6)了解上级的个性

要成为上级的心腹,有一个不二法门,就是俗语所谓的“跟官司要知道官司贵姓”。这就是说,当小职员想跟定哪一个上级之后,必须要立即对上级的个性进行全面了解。明白了上级的爱好之后,就要看看自己的个性有哪一方面跟上级最配合,便应向哪一方面发展,使宾主之间的感情和关系得以更进一步的融洽。配合上级的爱好有个重要的原则非要谨记不可,那就是不能在完全委屈自己的个性之下进行。换言之,如果上级喜欢打高尔夫球,而你极不喜欢这个游戏的话,千万别强自己之所难,因为勉强之下的表现一定不见诚意和自然,反而会造成一些尴尬场面。从严肃的角度看,最好能与上级的思想和原则配合。反之,是绝不会成为他的心腹的,因为那意味着在机构内的发展有限,勉强下去,只会自觉委屈,是不可能好好发挥自己的才干的。

要想让上级改变个性作风来配合自己,则是本末倒置的要求,一定不会成功。

5.学做“墙头草”,但原则不要丢

“墙头草”是个不折不扣的“两面派”,其实不然,这里蕴含着一种深刻的“迂回”哲学。不管是“墙头草”,还是“不倒翁”,只要把握好风向,不丢做人的原则,同样能立稳脚跟。

时代与时代不一样,为官之道也是有所区别的,房玄龄能做二十年的太平宰相,一生极尽荣宠,关键还在于那是个和平年代,稳定的政治环境为他施展自己的抱负给予了充分的机会。但倘若一个人处在“城头变幻大王旗”的乱世,那么忠侍一主则极有可能被时代无情地吞噬掉,“乱世宜用重典”,有“心机”的人应该知道乱世要学做“墙头草”的道理,五代时候的官场“不倒翁”冯道,便是这样一位深谙择主而事的“教父”级人物。

冯道历经五朝宰相,一直至病死家中,造就了中国古代官场的一段神话,恐怕他的纪录在中国古代官场是独一无二的了。他为人极富“心机”,在那个纷繁复杂的环境里,周旋于各国君之间,以极高明的手段,随事各代,从而创造了历事五朝而不倒的官场记录。人们常说“知足者常乐”,冯道是有官就长乐;中国人说“无官一身轻,有子万事足”,冯道是无官不能活,有官万事足。

冯道出生在自给自足的小康之家,以这样的家庭出身,在当时极重门第出身的社会风气下,想跻身官场是很难的。但冯道并不甘心,他也并不盲目投奔,而是仔细观察,选择一位明君。冯道还真找到了一位明主,他经人介绍投到了李存勖的门下,成了李存勖的亲信。从此,冯道踏上了他传奇般的仕途。

五代时期是个战乱纷繁的时期,握有兵权,略有些头脑的将帅便可称王称帝,但他们能领兵打仗是内行,治理国家却是个外行,对读书人又不重视,在他们眼里有了军队就有了一切。富有“心机”的冯道极力讨好逢迎李存勖,同时,他口齿伶俐,颇善言辞,还能引经据典,劝说君臣之间的纠纷。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之后,只重视名门贵族出身的人,对冯道这样没有“来历”的人并不重用,但冯道却并不着急,而且仍像原来那样谦恭、谨慎,至于他心里的打算,谁也不知道。后来明宗即位,吸取前朝教训,决定以文治国,他想到冯道平时“表现不错”便用其为宰相,这时冯道才真正开始发迹。

冯道凭“谦虚谨慎”的形象爬上相位,但他并没有居相位而安心行其职,还是密切注意着时局的发展。当叛将李从珂兵变攻打京城,狡猾的冯道一想,李从珂虽然刚愎自用,但他拥有大军,而刚继位的李从厚不过是个孩子而已,肯定不是李从珂的对手,于是打定了投降的主意,但一个人投降,落个骂名不说,也不会得到重用,不如劝说文武百官和自己一起投降,这样肯定能为自己捞个好差事。于是冯道使尽手段,苦口婆心,总算劝动了百官,一起到洛阳郊外迎接李从珂,并献上了请李从珂当皇帝的劝进文书。就这样,冯道由前朝元老重臣摇身一变成了新朝的开国功臣。

冯道对官场的敏感预见是一般人无法与之相比的。也正因为如此,有好多人办不成的事,他都能办成。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在研究了中国历史后指出,中国古代最无耻的时代是五代。确实,五代是一个纷乱的时代,在这乱哄哄的时代,各色人物粉墨登场,这个时期便出了个臭名昭著的儿皇帝石敬瑭。石敬瑭为了能夺取皇帝的位置,答应了契丹出兵的条件,其中有一条最难的就是,石敬瑭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称儿子。据载,写这道诏书的官吏当时是“色变手颤”乃至于“泣下”,可见这是一种奇耻大辱。至于派人去契丹当册礼使,更是一件既要忍辱负重,又要冒生命危险的事。石敬瑭想派宰相冯道去,一是显得郑重;二是冯道狡诈老练。但石敬瑭也很为难,害怕冯道拒绝。谁知他一开口,冯道居然毫不推辞地答应了,这真使石敬瑭喜出望外。其实,城府极深的冯道另有打算,他想要得宠于“儿皇帝”,就必须笼络好“爸爸皇帝”,从他的这一做法看,冯道对于保全富贵,的确算得上有胆有识了。

冯道见当时契丹强大,便使尽手段讨好耶律德光,但他很快发现契丹统治残暴,不会长久。于是,他又重新寻找主子,果不其然,石敬瑭的大将刘知远夺取政权建立了后汉。冯道因“保护汉人”有功,而被拜为太师。冯道摇身一变又做了后汉的宰相。

岂料后汉也没存在几年,部将郭威便又造反建立了后周。他故伎重施,又做了后周的宰相,冯道每次投靠新主都有不同的手段,比如这次投奔后周,在官场混迹多年的冯道心想,自己多次易主,这次再想轻易立足很难,怎么办呢?他有自己的一套办法,那就是总得有点见面礼。于是,他打起了刘知远宗族刘崇等人的主意,他凭三寸不烂之舌说服这些人。果然他又被推荐当上了后周的宰相。

冯道当后周的宰相没几年,郭威死了,郭威义子柴荣继位,这时后汉贵族勾结契丹要恢复后汉政权,冯道根据他半个世纪的经验判断,此次后周怕是保不住了。自己要想保住官位还得重新物色新主。柴荣绝非以前冯道所事的几位主子可比,很有胆识气魄。当后汉、契丹联军袭来时,一般大臣都认为主上新丧,人心动摇,不可轻动,但柴荣决定亲征,别人见柴荣意志坚定,便不再说什么,只有冯道在一边冷嘲热讽,下面的对话很能刻画出冯道的心态:

柴荣说:“过去唐太宗出战,都是亲自出征,难道我就不能学他吗?”

冯道说:“不知陛下是不是唐太宗?”

柴荣又说:“以我兵力之强,出击刘崇、契丹联军,犹如以山压卵,如何不胜?”

冯道说:“陛下能为山吗?”

这些莫名其妙的话说得柴荣大怒,他私下里对人说:“冯道看不起我!”

刚毅的柴荣哪里知道已成“人精”的冯道心态,冯道不是看不起柴荣,而是为自己在下一个什么朝代做官留下一条后路,弄一点投靠的资本。不过马也有失蹄的时候,这次冯道确实是看走眼了。柴荣真不怕邪,率军亲征,大败后汉、契丹联军,以事实给冯道了一个响亮的耳光。冯道自知时日无多,这位传奇般的“不倒翁”从此结束了自己的宦海生涯,老死家中。

冯道一生历事五代君主,虽然最后一场看走眼了,却无损于他中国历史上第一官场“不倒翁”的“美名”,这等“迂回”的策略和官场手腕即使历经千年,后人依然为之唏嘘不已。

6.良禽择木而栖,择主要依时而变

“良禽择木而栖,良臣择主而事。”懂“迂回”战术的人绝不是一条道走到黑的人,他们知道不能把一身才华白白浪费在注定无所作为的主子身上,他们会选择另攀高枝,在适当的时候和适当的地方让自己的理想再度萌发。所谓迂回前进,关键还是在于一个“变”字。

达尔文在其划时代的巨著《物种起源》中提出了自然界进化的一个基本规律,那便是“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其实这个规律不但适用于竞争激烈的自然界,同样也适用于竞争格局日益复杂的人类社会,这种竞争格局的存在,便导致了在特定的时候必然有适应社会前进方向的政权出现,也必然有被时代所淘汰的政权没落。在这种情况下,聪明的人便会选择投靠代表新生和希望的“新主”,而只有那种脑袋一根筋且顽固不化的人才会依然追随没落的旧主,成为时代和历史的殉葬品。

在古代官场中一定要站准队,跟准人,只有选择对了,优秀人物的才华和抱负才能实现。如果一时不慎看走眼,这时就别死脑筋硬跟着了,要懂灵活变化,另攀高枝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愚忠之臣,他们死守做臣的道德准则,即使面对昏庸无比的皇帝,也死心塌地跟着,到头来一腔热血最终洒在了崩溃王朝的废墟中,成了那个时代的殉葬品,他们的精神固然值得钦佩,但他们的做法实在是有待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