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开国大帝
27725100000029

第29章 明太祖朱元璋(2)

明朝初年,他多次召见富民,警告他们不准胡作非为,并让一些人担任地方上的粮长小职,以示恩宠。然而,不少地主担任地方粮长官职后,利用皇上给予的权力,更加重了对农民的盘剥。朱元璋采取了两种手段来抑制豪强势力,维护百姓利益,第一是用严刑重法消灭“奸顽富豪之家”,不少人家被诛灭九族;第二是采取汉朝刘邦“徙天下富户于关中”的策略,把大量的富户迁离本土,到京师或凤阳定居。如洪武三年,移江南富民14万户到凤阳。洪武二十四年,徙天下富民5300户到京师,后又移富民14300余户到京师。这些富家豪族离开了原来的居住地,失去了原来的社会地位和政治地位,到了新地后,还必须承担各种差役。这样,减少了当地百姓所受的欺凌和压迫,打击了地主富豪的霸道势力。

另外,朱元璋对宦官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宦官作为皇帝的家奴,同皇家朝夕相处,不少人参与朝政,窃取高官,成为最有权力的一股势力。汉、唐从强盛的顶峰走向衰败、灭亡,宦官的祸乱是一个重要原因,所以朱元璋认为必须从严限制宦官的言行。他认为宦官只能做奴隶使唤,洒扫奔走,人数不可过多,也不可用作心腹耳目,作心腹则心腹病,做耳目则耳目坏;驾驭他们的办法,就是要使他们守法;不能让他们有功劳,一有功劳就难以管束了;不能让他们有文化,有文化便会思图不轨。朱元璋定下规矩:凡是内臣一律不许读书识字;又铸铁牌子于宫门旁边,上边刻着:“内臣不得干预政事,犯者斩。”所有的内臣不得兼外朝文武职衔,不许穿外朝官员的服装,官品不许超过四品,每月领一石米,穿衣吃饭公家管;并且规定,外朝各衙门不许同内臣有公文来往。这样,使宦官成为宫廷中名副其实的奴仆。

特务政治以猛治国

朱元璋通过改革,使行政、军事、监察三大系统各自独立,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这就使皇帝的权力大大加强。即使这样,朱元璋还不放心,又专门设立了“锦衣卫”组织,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明代特务政治。

“锦衣卫”是特务机构,属于皇帝的亲军体系,长官为指挥使,下领官校。

官为千户、百户;校为校尉力士,因穿橘红色服装,骑马,故又称“缇骑”。锦衣卫拥有缇骑数百人。朱元璋派自己的心腹做头领,专门秘密侦察大小官吏的不公不法之事,并随时向他报告。锦衣卫下设镇抚司,设有专门的法庭、监狱,具有侦察、逮捕、审讯等大权。洪武年间,锦衣卫系统的大小特务,遍布街坊路途,渗透各个系统,严密监视着朝廷内外的文武百官。

胡惟庸是开国功臣李善长的女婿。他靠着李善长这个后台当上了左丞相,在朝中大权独揽,独断专行,官员升降、生杀大事,都自作主张;朝野内外的报告,凡对自己不利的全扣下来;想做官、升官的人,失意的功臣、武将,都奔走他的门下;收受金银、绢帛、名马、玩物不计其数。他网罗党羽,培植亲信,打击异己。

胡惟庸如此胡作非为,直接影响了朱元璋的皇权与明朝的安定。朱元璋决心除掉胡惟庸,以巩固皇权。一天,胡惟庸的儿子乘马车在南京城里招摇过市,不小心从车上跌下摔死了,胡惟庸判车夫抵命。朱元璋知道后,非要胡惟庸偿命不可,胡惟庸遂决定起事政变。

1380年正月,胡惟庸入奏,诡称其住宅中井出醴泉,请朱元璋去观看。朱元璋信以为真,就匆匆乘车出西华门。这时,内使云奇突然冲上跸道,拦住车马,用左手直指胡惟庸的宅第摇晃。朱元璋猛悟,急忙返驾登城,远远望见胡惟庸宅第中绕有兵气,他立即发御林军逮捕胡惟庸,将其抄家灭族。

胡惟庸被诛后,朱元璋借题发挥,命锦衣卫侦察百官,将那些行为跋扈的、心怀不满的、危及皇家统治的,统统罗织为胡党罪犯,处死抄家。胡惟庸案株连蔓引,共杀掉了官员3万多人,连位居“勋臣第一”、77岁的李善长及全家70多口人也一起被杀。

随着朱家王朝的不断巩固,昔日与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将领,现在成了新王朝的显贵。他们官封公侯,爵显禄厚,在个个飞黄腾达之后,有的渐渐骄横放纵起来。

开国大将蓝玉是洪武后期的主要将领。蓝玉作战勇敢,立有赫赫战功,官封凉国公。他自恃功劳大,恃势横暴,私蓄奴婢、假子有数千人之多,还到处敲诈勒索,霸占民田。百姓向御史告状,御史官依法提审,蓝玉竟命人将御史乱棍打走。朝廷明令禁贩私盐,他却令家人进行走私活动。

为了明朝江山的长治久安,朱元璋在公元1393年开始对蓝玉这些功臣展开了无情的镇压。

公元1393年,锦衣卫告发蓝玉谋反,朱元璋发兵逮捕。蓝玉被砍头,并抄斩三族。凡与蓝玉有接触的朝臣、列侯均坐党夷灭。蓝玉案先后诛杀一万五千人,把军队中功高位显的元勋宿将,几乎一网打尽。

除蓝玉外,所剩无几的功臣也先后被以各种罪名赐死、鞭死或砍头。徐达曾被朱元璋列为开国第一功臣,他生背疽,这病最忌吃蒸鹅。朱元璋在他病重时偏偏赐蒸鹅给他吃。徐达知道皇帝是在要自己的命,只好含着泪水,当着使臣的面吃下了蒸鹅。没几天,徐达就辛酸地离开了人世。功臣冯胜、傅友德、廖永忠、朱亮祖等也因失宠,先后被处死。

这样,功臣宿将能够善终的寥寥无几。只有汤和这个和朱元璋同村长大的放牛娃,知道老伙伴现在对老臣宿将不放心,他就主动交还兵权,告老还乡,绝口不谈国事,才保住了性命。

朱元璋对这种杀功臣立威,以猛治国的策略,虽然没有公开忏悔过,但在他临死之前曾下令他的后人不准学习他这种做法。他说,这套办法只是权宜之计,他希望在他之后,大明朝尽快步入正常的轨道,尽快出现一个繁荣安定的局面。

朱元璋的这种行为,其最终目的还是为子孙铺路。朱元璋认为太子柔弱,难以驾驭桀骜不驯的功臣,因此他要在死前为子孙铲除这些人。太子的老师宋濂,早年追随朱元璋襄助军事,立有大功,官至学士承旨制诰。朱元璋借故杀宋濂,太子见老师要问斩,流着眼泪替老师求情。朱元璋为了开导太子,就拿来一根满是棘刺的木杖放在地上,命太子去拾取。太子面有难色。朱元璋就教训说:“有棘刺的木杖你不取,我替你削掉棘刺怎么样?”太子为人虽柔弱但却十分聪明,他明白朱元璋的用意,然而还是委婉地劝谏朱元璋说:“上有尧舜之君,下有尧舜之民。”言外之意是,为君者不能太残暴。朱元璋十分恼怒,随手抄起一把椅子向太子砸去。可见,朱元璋坐上龙椅之后,就把功臣视为棘刺了。他深知,取天下要在马背上,守天下要在马下。狡兔死,走狗烹。他认为天下一统,用不着武臣,朱元璋为了子孙的安全,就要向他们开刀。虽用文臣治天下,朱元璋仍不放心,所以从中央到地方大力加强皇权,他把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成为历史上权力最大的君王。

减少徭役宽松民力

朱元璋在治理官吏方面,采取非常严厉的措施,而对于广大劳动人民,却采取了比较“宽”的政策,这同朱元璋自己的出身有很大关系。

朱元璋来自贫民,深知物力艰难,农民的辛劳。因此,他体恤民情,反对暴敛苛政。特别是明朝建立之初,经济萧条,大片田地荒芜,民多逃亡,城野空虚,当时的河南、山东地区,“多是无人之地”。百姓是国家之本,立国必先存百姓,只有让农民休养生息,从事农业劳动,国家才能富起来。朱元璋在刚即位之初,就把各地来朝的府州县官召在一起,对他们说:“天下刚刚平定,百姓财力都很困乏,像刚学飞的小鸟,拔不得羽毛,应该让他们休养生息,好好生产。”出于巩固政权的需要,朱元璋下决心推行“与民休养生息”的政策,大力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

发展农业生产必须保证农业劳动力资源。但在元代,蓄奴风气非常盛行,有些权贵勋戚家的奴仆多达数千人。明朝初期,虽然有不少奴隶得到解放,但仍有相当一些农民在战乱中沦为豪民地主的奴隶。为此,公元1372年,朱元璋通令全国:普通地主不得蓄养奴婢,违者杖刑100,所养奴婢一律放为良民;凡因饥荒而典卖为奴的男女,由政府代为赎身。

同时,朱元璋还严格控制寺院的发展规模,他明令各府州只能有一个大寺观,禁止40岁以下的妇女当尼姑,严禁寺院收儿童为僧;20岁以上的青年要想出家,须经其父母申请,官方批准,出家3年后还得赴京考试,不合格的遣发为民。这些政策使社会上增加了许多劳动力。

朱元璋常劝众大臣说:“农夫勤四体,种五谷,身不离农间,手不释农具,终年勤劳,不得休息。他们住的是茅草屋,穿的是旧布衣,吃的是粗饭菜羹,却担负着国家的经费。我们的衣食住行,都不要忘了农民的劳苦,取用要节制,不能让农夫遭受饥寒,更不能横征暴敛,让农夫受不了这种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