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三本主义
27725500000010

第10章 人本篇(9)

李开复出生于台北,后随母亲去了美国。刚到美国,李开复还没有完全适应。美国的教育方式以表扬和鼓励为主,这让他信心大增,在他的心灵里播下了自信的种子。后来,老师发现他拥有良好的数学天赋,就鼓励他参加田纳西州的数学竞赛,结果他获得了冠军。

从此,学校出了一个数学天才。李开复总是能在各种数学竞赛中成为理所当然的冠军。更令老师们惊奇的是,这个刚适应美国生活的学生居然还有人文方面的天赋,李开复在很快克服语言障碍后,在一次州级写作比赛中,居然获得了一等奖。李开复不仅拥有数学天赋,同时也具备哲学思辨头脑和良好的文笔。

此后,李开复到芝加哥大学参加了暑期进修,参加了校学生会的主席竞选,创办了新的学生刊物,还在高中阶段创立了三个盈利的公司。几年后,那个曾经腼腆的男孩儿彻底消失了——他成为了一个典型的、美国式的活跃而积极的学生。

在高中时,学校安装了一台计算机,李开复对此非常着迷,他常去那里,编写一些程序,做一些运算。在神奇的计算机王国里,他感到其乐无穷。高中毕业后,李开复选择了哥伦比亚大学。

在哥伦比亚大学,李开复对计算机依然情有独钟,每一门涉及计算机的课程他都是第一名。

他开始在大学的计算机中心指导学生编写程序。同时,他也经常为一些商业机构编写程序,依靠他在计算机方面的技术和知识开始了独立的生活。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计算机学士学位后,李开复瞄准了全美计算机专业最好的大学——卡内基梅隆大学。

进入卡内基梅隆大学后,李开复对自然语言、语言识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选择了计算机领域的最高奖项图林奖获得者拉吉·瑞迪教授作为他的导师,专门从事语音识别方面的研究。

1988年,李开复获得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科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当年,他开发出了世界上第一个“非特定人连续语音识别”系统,该系统在1988年被美国《商业周刊》评为当年最重要的科学发明;他还开发了“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并因1988年击败了世界冠军奥赛罗而名噪一时。

1990年,李开复正式加盟苹果公司,开始了他的工作之旅。在苹果公司工作的6年间,他主管多媒体技术研发,亲身经历了苹果公司的辉煌与低迷,计算机迷们所熟悉的QuickTime系列音频产品就是他们的一项研究成果;他还担任过SGI公司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Software的总裁,负责多平台、互联网三维图形和多媒体软件的研发工作。

加盟微软是李开复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篇章,在微软,他创建了微软中国研究院,担任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并成为比尔·盖茨7人智囊团的核心人物。

然而,李开复却在事业的巅峰选择了离开,因为他遇到了Google。在与Google深入接触后,Google的“新一代技术”和对创新的热情震撼了他,Google的“自由+透明”震撼了他,Google的“激情魔力”震撼了他。在反复问自己之后,他决定追随自己心中的声音。“无论这个决定带来多少困难,如果我没有追随我的心,我将终身后悔。如果我没有坚持我的原则,我怎么能建议你们这么做?”

随即他做出了重大决定,加入Google这个激情与创新并存的公司。他说:“我有选择的权利。

我选择了Google,我选择了中国,我要做有影响力的事。在中国,我能更多地帮助中国的青年,做最有影响力的事。我要成为最好的自己。在Google,我能经过学习新的创新模式,成为最好的自己。中国有最优秀的青年,如果我能把Google的文化带入中国,是不是可以创造一个‘Google中国的奇迹’?是不是可以帮助中国青年创造多个‘中国的Google’的奇迹?”

李开复的出走,正与他浓厚的“理想主义”的技术工作者及领导人的气质相符。

美国《商业周刊》在李开复宣布进入Google后发表分析文章称,李开复已经成为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最信任的技术顾问之一,同时他也是全球顶级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盖茨对李开复非常器重,希望他能帮助微软进入一个新的时代,一个用语音命令取代键盘或鼠标同计算机进行通信的时代。尽管在微软公司的历史上,曾经有多位高管转投竞争对手,但李开复的离开却有很多不同。作为微软网络搜索战略的重要人物,李开复原本就是用来对付Google的智囊,结果却转投Google,微软何以不生气?

技术之于科技公司,就像心脏。科技公司的技术人员流动,尤其是掌握核心技术的人员流动往往涉及技术外泄,给原公司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于是,这些关键人物们往往都与公司签署相关保密协议。

2001年,前微软副总裁托德·尼尔森创办的Crossgain网络服务公司被BEA系统公司收购,微软随即提起诉讼,指控尼尔森违反了竞业禁止协议。最终,尼尔森被迫离开Crossgain,直到同微软签署的协议过期才重新加盟。李开复与微软也签署了竞业禁止协议,然而,Google挖人心切,即使以巨额赔偿换一个灵魂人物还是大有赚头。

李开复说,人生只有一次,最重要的就是能够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帮助自己、帮助家庭、帮助国家、帮助世界、帮助后人。能够让他们的日子过得更好、更有效率,能够为他们带来福利。所以对自己的每一项工作,他都会问:做这个事情是不是有足够的影响力。所以,如果仅仅把李开复定位成一个成功的技术工作者、领导者,那就抹杀了他人生最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开复希望用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来影响和教导年轻人。从1998年以来,李开复回中国做的演讲、报告超过300场,内容涉及纯学术的计算机研究,科学、教育和人文的关系,更多的则是指导中国大学生如何做人、做事。虽然日常工作非常忙,但他每天必定抽出30分钟左右的时间亲自回复学生们以及年轻人的来信。他曾经说:“一个好的网站好比一所好的大学。”

他希望能以这个网站为平台,为中国的学生们提供多方面的帮助,包括相关的教育文章和网站学习资源、各地高校学生们的经验介绍和心得交流。

百度的掌舵者:李彦宏

如果一支股票在纳斯达克上市,一天之内股价上涨5倍多的话,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奇迹;如果一个公司在一夜之间会诞生好几个亿万富翁的话,恐怕也只能用一个词来形容——神话。百度网络技术公司总裁李彦宏就是这些奇迹和神话的创造者。

2005年8月5日晚11时40分,美国的纳斯达克股票交易市场被一支来自中国的股票所震撼。这支股票,就是百度。百度的发行价是27美元,可是一开盘,就达到了66美元,随后一路狂飙。到收盘时,股价已经升到了122.54美元,股价涨幅达到了3.5倍之多。这样的涨幅,不仅创造了纳斯达克海外股票涨幅的历史纪录,即使是在美国,也是过去5年来的最大涨幅纪录。8月5日的纳斯达克,成就了一个中国神话。

人们只看到了百度上市成功后李彦宏的成功身影,却很少有人注意到他一直都是成功者,并且不断否定自己的“成功”,敢于面对更大的挑战。

李彦宏的名气在一大批“海归”和新经济人物中并不算很大。即使是现在百度的品牌知名度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李彦宏的名字对很多认同百度的人来说还是比较陌生的。

从19岁进入北京大学攻读信息管理专业开始,李彦宏的人生经历了跳跃式的发展,而每一次,他的步伐都是沉稳而冷静的。

1991年,他从北大毕业后进入美国布法罗纽约州立大学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学位,硕士毕业之后陆续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等职位,他首先解决了如何将基于网页质量的排序与基于相关性排序完美结合的搜索技术问题,并因此获得了美国专利。

1999年底,在新世纪的大门口,李彦宏带着20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毅然回国,与好友徐勇共同创建了百度公司。短短4年间,李彦宏以他的睿智和魄力再次书写了一个成功的创业故事。有人这样评价百度的成功:目标明确,市场定位准确,而且头脑冷静,不跟风,不抢潮。

而同样的评语似乎也正适合李彦宏本人。

是北大的信息管理专业让他深谙搜索内涵,是美国的计算机学业让他掌握计算机工具,是互联网让喜欢新事物的李彦宏激动不已,原来除了现实的世界,还有个世界如此美妙。

旅居美国多年,西方文明改变了李彦宏的人生观。李彦宏亲身感受了硅谷的腾飞:他先后担任了道·琼斯公司高级顾问、《华尔街日报》网络版实时金融信息系统设计者等。硅谷文化深深影响了他:“完全投入模式”,从零开始,一切为了股票上市的风格,失败是允许的……身在美国硅谷,每天看到商战无数,李彦宏问自己:再去加入这场商战是不是已经太晚了?

可是按照信息经济现在的发展速度,谁又能够负得起不参战的责任呢?

在美国,已经有一批搜索引擎公司崛起,而李彦宏选择了回国创业。他说:“我自小就有很强的不服输心理,越是大家不看好的事,我越是要做成。”1999年底,李彦宏携风险投资回国与好友徐勇先生共同创建百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并在短短6个月的时间内完成目前中国最大、最好的中文搜索引擎的开发工作。

李彦宏稳健的风格不是他的同龄人都能具备的。在过去的几年中,百度一步步从8个人发展到了150人;从拿到DFJ第一笔融资到现在传闻摩根士丹利、高盛、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等公司都在积极寻求百度海外上市的合作;从第一个客户硅谷动力发展到现在的2万客户。

海外归来的精英也在适应中国的环境。

2000年1月1日,李彦宏面对5个员工宣布了两条公司制度:公司里不许抽烟和带宠物。共同的海外背景面对同样的本土环境,李彦宏和合作伙伴徐勇分别负责技术和销售,4年来一直保持着密切合作与互补的关系,虽然有分歧,有争吵,但遇到困难时大家总能同心协力一起走过去。

在浮躁的互联网产业,李彦宏以一种另类的平和心态,不急功近利,不随波逐流,专注经营搜索领域中自己的“王国”。

所有百度的华尔街投资人对百度公司的运作非常满意,专注的技术发展,节俭的支出,仍取得了公司整体价值的提升。

像很多硅谷技术人员的理想一样,李彦宏的理想是希望靠技术改变世界。希望自己做的事能改变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让足够多的人受益。希望看到每天有上千万的人在用自己的技术,使大家从中受益。当今社会越来越趋向合理,你对社会做出贡献,社会也会给予你同样的回报。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

企业最激烈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把引入最优秀和最适合的人才当成头等大事,是企业持续发展的保障。千金易求,人才难寻。

市场经济的发展,迫使各行各业奋起直追。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程度,无论是哪一个行业的企业竞争,都是人才的竞争。人是最宝贵的资源,是一切事情的决定因素。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人才,企业就没有了活力,就会失去生存空间。

人才竞争是企业不竭的动力。企业人才竞争主要表现在:第一,通过企业核心竞争力吸引人才。有些企业,或以领先的技术,或以卓越的产品质量,或以科学先进的管理,来展示自己的魅力,引起人才的注目。第二,利用大量宣传吸引人才。当今企业,已不再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充分展示、开放是成功企业的一大特点,谁宣传得好,谁宣传得快,谁就把握住并抢占拥有人才的先机。所以,一些企业使出浑身解数,参加大型人才交流会,组织人才招聘专场会,宣传自己,展示自己,以高薪吸引人才。高薪和优厚的福利待遇是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利益的驱动下,会吸引一些人“弃暗投明”,加入到自己的阵营中来。

第三,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吸引人。企业文化中的企业精神,是一个企业的灵魂所在,良好的企业文化对加强内外沟通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企业是以赢利为目的的社会经济组织,主导这个组织的是人。企业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就必须奋起直追,进行竞争。而竞争的焦点就是人才。企业人才竞争的原动力是企业利润和企业利益点。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必须千方百计地挖掘技术、管理人才,补充新鲜血液,同时要不断为老员工“充电”。企业不断追求利益,促使企业间永不停息地进行人才竞争。人才竞争使企业保持了活力,谁抓住了人才,谁就抓住了取胜的制高点。

人才竞争在一些地方已达到了白热化的地步。其实,对企业来说,大可不必为人才拼得你死我活。当别人和你竞争人才时,你必须在以下问题上引起重视并采取对策:

自己企业的人才是否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开发、利用;你对人才的重视程度怎样;你是否给现有人才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你招聘人才时,是否注重了实效;你看重的是人才的真才实学,还是只把人才作为摆设;自己企业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你的人才规划是否完善;你的用人机制是否健全;你对竞争对手的情况是否了如指掌。

未来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企业要重视人才竞争,但是一定要注重实际,切不可为了竞争人才而步入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