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说普通话
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多数情况下是通过语言表达来完成的,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桥梁。
出门在外者来自五湖四海,各自带来了自己的乡音。中国幅员广阔,方言俚语不计其数,如果各唱各的调,交流起来一定会有难度。因此,到城市打工,一定要尽快适应城市生活的需要,尽快学会说普通话。
如何才能说好普通话?平时可以通过听广播、看电视进行学习。
广播、电视的播音员普通话讲得标准,受过专门的训练,是打工朋友们学习普通话的免费老师,要利用这些有利条件,想一想,比一比,念一念,每天坚持用心听上半个小时广播,半年下来,你的普通话水平肯定会有大的提高,同时知识面也扩大了。
必要时可借助于字典,对一些使用频率不高的字,你可以通过查字典的方法,找出该字的正确发音。
在日常生活中,要和周围讲普通话的人多接触。学习语言要有语言环境,要抓住一切机会与讲普通话的人交流。
与陌生人打交道
出门在外,免不了要接触各样的人。俗话说:“人上一百,形形色色。”社会就是由各种不同的人组成的。
与陌生人打交道,是许多打工者接触社会的必经途径。第一次与生人接触,应该少说话,多听话;少表态,多试探。通过观察其言行举止,来判断你面前的生人是哪种特性的人,是否可靠,能不能做朋友。
如有的人开口大话连篇,吹起牛来不打底稿,仿佛自己能转动地球。说大话者不可靠,大大咧咧的人很热情,但办起事来水分太大。
要善于从其衣着言行来分析生人。虽然俗话说“人不可貌相”,但外表确实能反映一个人内在的东西。
比方说一个生人在你面前表现出一副很有钱的样子,但其衣着却十分猥琐,那么其言行与其表面相差太远,综合眼看、耳听、分析的过程,你不难对对方作出基本判断。
有些人城府很深,与你接触时很少给你提供分析判断他的条件,比方,他很少说话,很少做一些小动作,使你无从了解他。对这样的人,你更得下一番功夫了。一般来讲,刚刚出门,没有经验的朋友容易在这些人面前栽跟斗。
因此,与生人打交道,首先要了解他,但这并不是说对所有陌生人都抱有怀疑态度,如临大敌。与生人打交道,要搞清楚与他打交道的目的,了解他的真实想法和意图。
尤其在涉及到金钱等利益方面的时候,要把握火候,火候不到,“不该出手决不出手”。以免给自己造成经济上和身心的损失。
与陌生人打交道,要么是他有事求你,要么就是你有事要求他。人与人的相处,都有一个由生疏到熟悉的过程,从生疏到熟悉的过程就是一个“该出手时慎出手”的过程。与陌生人打交道,一定要注重“慎”字。
出门在外交朋友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很多人把广交朋友视为成事的关键。不忘旧朋友,结交新朋友,是出门在外者的成事之道。
有的打工人员只与老乡或小圈子里的几个人交往,不愿意广交朋友,这不利于自身的发展,特别是在创业阶段,你更需要一大批朋友,一个朋友就是一份财富。
缺少朋友会阻碍你的视野和事业的拓展,见识少,信息量小,会限制你的思路,也会减少生活的乐趣。长期下去,将会成为孤家寡人。
所以出门在外者应该敞开心灵,去接触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了解天下事,为成功做好必要的经验积累。
当然,交朋友时要慎重,不可交一些狐朋狗友和酒肉朋友,他们只会浪费你的时间和精力,对你的人生事业不会有任何帮助。
与邻居相处
与当地人打交道,首先要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大部分城里人所受的教育好,文化层次较高,说话办事都讲道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打工朋友与他们沟通会存在一些障碍。
城乡差别主要表现为生活和工作条件上的差别。当地人因为所受教育程度高,所从事的工作层次高,因此往往滋生一种优越感。在与之打交道时,不要计较这些,交往中不要人为地扩大城乡差别。
作为打工者,应主动为房东或其他城里朋友做力所能及的事。城里人与进城打工者之间的关系不是对立的,不存在什么城里人排斥外地打工者,也不存在外地打工者嫉妒城里人。
大家应建立一种相互认可的关系,许多进城打工的朋友,通过他们的辛勤劳动,改变着城市的面貌,这是有目共睹的。横亘在城市上空的立交桥,矗立在街头的摩天大楼,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凝聚着打工者的血汗,因此,城里人不应无视打工者的功劳。
进城打工的朋友要主动与城里人交朋友,通过展示自己的优点,获得别人的认可。
另外,在外地生活,更要讲究邻里和睦,相安互助。邻里交恶,屡起风波。只有邻里关系和睦,才能在日常的相处中互相帮助。如果平常邻居就矛盾重重,那么,你有事向邻居求助,很难想像他会帮你。
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你的邻居肯定有不少是当地人,建立一种和睦加朋友式的邻里关系,会使自己出门在外,办起事来既顺手又方便。
与亲友相处
在进城打工的朋友当中,有一部分是通过城里的亲戚介绍的,或者说是投奔城里亲戚。这些亲戚大部分都与上辈人存在血缘关系。正是因为这些亲戚朋友从中周旋,才使得打工者进城少走了许多弯路,得到了许多便利。
进城打工不是进城走亲戚,时间一长,亲戚之间的关系会如何呢?有人说:“久住人生厌。”讲的不是没有道理,进城打工的朋友应如何与城里的亲戚相处呢?
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亲戚在于走动”。亲戚长时间不走动,关系就会疏远。所以,有亲戚在城里,是进城打工的便利条件,要好好利用这些条件。
首先,在城市里工作和生活,不到万不得已不去麻烦人家。
提倡与城里的亲戚走动,是为了联络感情,不要把走动变成了找麻烦,去一次亲戚家,要一次东西,要衣服、要钱、要赞助,就是给人家添麻烦。
进城打工的朋友要牢记,能自己解决的困难一定要想方设法解决,尽量不要把问题交给亲戚来帮助解决。亲戚可以帮你一时一次,绝对帮不了一世。
要立足于自己解决问题,只有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可以求助于亲戚。否则,不仅使人增加对你的反感,让人把你当作包袱,而且也滋长了自己的依赖性。
其次,要学会笼络人,特别是亲戚的亲属。
你常去的亲戚家,并不是所有成员对你都十分热情。不是出身城市的嫂子给你脸色看,就是侄女对你颇有微词……这些现象说明,你对亲戚的笼络还差火候。要把嘴练得甜甜的,把事办得漂漂亮亮的。
再次,学会帮助亲戚。
要在亲戚为难的时候帮助人家,要为人家做力所能及的事。男性打工者要舍得出点力、流点汗,主动地帮亲戚家干一些体力活,女性打工者要眼快、心细、手勤,帮助干一些家务活,吃完饭洗洗碗,拖拖地,等等。
第四,经济往来要清楚,不要弄成一笔糊涂账。
亲戚之间的借钱借物等往来是常有的事,有时是为了救急,有时是为帮助,有时就是赠送,情况不同,但都体现了亲戚之间的特殊关系,把这种财物往来当成表达自己心意和特殊感情的方式。
作为受益的一方,对亲戚的慷慨行为给予由衷的感谢和赞扬是必要的。如果把这种支持和帮助看得理所应该,不作一点表示的话,对方就会感到不满意,从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同时,对于属于需要归还的钱物,同样不能含糊。这是因为亲戚之间也有各自的利益,一般情况下,应把感情与财物分清楚,不能混为一谈。
第五,对于求亲戚办事不成时,千万不可耿耿于怀。
有些人求亲戚办事,人家没办就心怀不满,说人家不讲情谊之类的话,这是很令人伤心的。
另外,不可在亲戚家住得过长,亲戚都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住的时间过长,就很容易产生矛盾。
还有的人到亲戚家不是客随主便,而是任自己的性子来,这就给主人带来很多的麻烦,也容易造成矛盾。
比如,有的人有睡懒觉的习惯,每天要睡到太阳升起来才起床,他们到亲戚家也不改自己的毛病。主人要照顾他,又要上班,时间长了就会影响主人的工作和生活,进而影响彼此的关系。
还有的人不讲卫生,到了亲戚家里,烟头到处扔,人家收拾不及。如果时间不长,人家还可能忍耐克制,要是日子长了,矛盾就会暴露出来。
对待老乡关系
俗话说:“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好。”又说:“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出门在外者,无论走遍天涯海角,看到老乡便感到十分亲切。同样的方言,同样的文化背景与生活习惯,相处起来也比较容易。
但是,出门在外者也常出现种种因“老乡帮”而起麻烦。“老乡帮”在宿舍中倚仗人多,不守公德,在工作生活中联合起来欺负外乡工友,甚至还有“老乡帮”以“义气”为重,意气用事,造成集体斗殴。
在处理老乡的关系中,应避免以下几种不正确的思想。
■老乡观念过重。
许多矛盾并非是因为家乡不同造成的,而只是一般的人与人之间的冲突。
解决冲突不能凭义气用事,而是要根据事实,用是非标准来评价,而不应一味偏袒老乡。许多打工朋友就在这点上认识有误差。
■只同老乡交往。
出门打工经常依靠老乡解决工作、生活各方面的问题,在老乡圈子里又常常能得到关心与照顾,尝到好处。
适应之后,就对“老乡帮”有了依靠,认为只与老乡交往就够了,没有必要再与别人接触。
这样容易养成封闭的心态,时间长了,心胸变得狭隘,处理问题脑子里只有一个“义气”,只顾小圈子的利益,而不顾大局。
■扭曲的交往概念。
过于重视自己的“老乡帮”,而轻视别人的生活圈子。有些人为人处世缺乏基本的道德准则,对自己的老乡十分重视,有求必应,十分体贴周到,甚至违反法律道德。
而对外乡人则很苛刻、冷漠,不讲道理。在他们眼里,别人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而只有自己的圈子才是最重要的。
其实,出门打工就是一个锻炼自己自立,并扩大社会交往的过程。许多打工朋友却在画地为牢、自我封闭中丧失了许多良机。
打工者都是为了共同的目的走到一起来的,应该为打工同伴留出他们应有的生活空间,珍惜相遇的机缘。只要勤劳、上进、宽容的人,都可以成为朋友,不管是老乡还是异乡人。
在处理老乡与异乡人的关系上,首先应该做一个正直的人,要有明确的是非观,就事论事,保持客观。
其次要走出老乡的圈子,广交朋友,互相学习,共同求上进。还要调节心态,不卑不亢,平等宽容地处理人际关系。把主要精力用在工作及学习上,不要参与无聊且于已无益的争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