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原来这样说
27759700000032

第32章 学会取舍,不要太过贪婪

“原典”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道德经·第十二章》

“古句新解”

缤纷的色彩使人眼花缭乱,嘈杂的声音使人听觉失灵,丰美的食品使人舌不知味,驰马打猎使人心发狂,贵重稀有的物品使人偷和抢。因此高尚的人只求安饱而不逐声色,拒绝物质的诱惑而保持内心安足的生活。

老子指出,人不能纵情声色,糜烂生活令人目盲、令人耳聋、令人心发狂,物欲横流让人精神腐蚀。我们之所以丧失自我,甘愿把自己作为商品推销出去,有智力的出卖自己的智力,没有智力的出卖肉体,其根源是我们想以此交换金钱物质,以满足自己贪婪的欲望。

追逐外物必然丧失自己的本性。我们今天的生活,只知拼命攒积金钱财富,只看重动物性的满足发泄,全部身心都沉浸在财富的追逐中,都沉浸在放纵感官肉体的快乐里面。这样,追逐到的财富越多,我们的心灵就越空虚,本性的丧失就越厉害,精神就越贫乏,生命的表现也因此变得越来越少。

元代名士许衡,夏季某一天,他与众人赶路。口干舌燥时,正巧发现路边有一片梨树林,大家一哄而上,摘梨解渴,只有许衡默默不动。别人问他为什么不吃,这梨树没有主人啊!许衡回答说:“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该乱拿,现在世道混乱,梨树无主,难道我的心也无主吗?”许衡拒绝诱惑,以不贪为立身持命的“主”,堪称圣贤。内心有主,就是坚持自己的信念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这种人生将是自信、自立、自尊、自爱的,是不会为诱惑所累的。

人们莫不由于对外物的贪欲而丧失本性。小人牺牲自己去求财宝,读书人牺牲自己去求功名,当官的牺牲自己为了升迁,国王牺牲自己去求天下。这几种人事业不同、名声各异,但他们牺牲自己丧失本性却是一样的。隐士伯夷为了名声好听饿死在首阳山下,盗跖为了金银财宝被人打死在金陵山上,这两人死的原因虽然是一个求名一个为利,却同样残害了生命丧失了本性。

最容易使人失去自我的东西是财、官、色、味。为了口腹之乐不惜盗用公款,为了声色之娱可以丧心病狂,为了金钱可以出卖肉体,为了当官更可以出卖良心。这些人弄到了官、财、味、色,还以为自己有所得,脸上浮现着一副得意的神情。其实,这与被装在笼子里卖掉的猴子没有什么两样,笼子里的猴子有吃有喝,我们仍然可怜它被出卖,如今我们出卖了自己换来金钱地位,不仅不知道可怜自己,反而还飘飘然得意起来。

春秋时宋国有个贤人叫子罕,官至辅政。国中有人拿了一块硕大的美玉献给他,可是子罕不接受。献玉者问他:“你为什么不要这块玉呢?这是经玉匠鉴定过的宝物,价值连城啊!”子罕回答:“我以不贪为宝,而你以玉为宝,我们俩应该各守其宝。请你把玉拿走吧。”

对手握大权的人来说,诱惑实在太多了,欲望也实在太多了。如何抵御种种诱惑?老子说得好,“见欲而止为德”,“邪生于无禁,欲生于无度”。当官掌权者若忘记了世界观的改造,忘记了清正廉洁,忘记了立党为公的道理,难免产生邪心恶念。而“疾小不加理,浸淫将毁身”,到头来就可能出大事,栽大跟头。当权力变成一个工具、一个为满足自己欲望的工具、一个为所欲为的工具的时候,带来的并不是幸福。这种把持权力的人,或许能够得到一时的满足感、获得一时的快乐、获得物质上的富有,但是他们的心里也因此深感不安,诚惶诚恐。

“潘多拉”是希腊神话中的第一个女人。普罗米修斯盗火给人类后,主神宙斯为了报复,就命令火神用黏土做成美女潘多拉,送给普罗米修斯的兄弟厄庇米修斯做妻子。宙斯让潘多拉带给厄庇米修斯一个盒子。潘多拉想知道盒子里装的是什么,就经受不住诱惑,打开了那个盒子。盒子里装的疾病、疯狂、罪恶、嫉妒等祸患一齐飞了出来,使人间从此充满了各种灾祸。抗拒诱惑非常困难,每个人都有许多需要,有衣、食、住、行的需要,也有爱的需要。这些需要的满足是无可厚非的,然而还有一些需要,对人有巨大的诱惑力。而如果为了暂时的满足而抵制不住诱惑,就会造成长远的和重大的损失。

人不能太贪婪。思想家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如“饥而欲食,寒而欲暖”等,就是人基于生理需要而产生的生存欲望,是生来就有的;人还有乞求物质与精神享受的欲望,“余财潜积之富”,即聚财致富的欲望等等。对于人的自然的、合理的欲望,荀子主张“制礼义”加以调节,并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以使欲望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荀子同时指出,人往往由于“好利”而使欲望“穷年累世不知足”,因此他强调:“欲虽不可去”,但“求可节也”,意思是:对于欲望,既不能禁止,也不能放纵;对于过度的、乃至贪得无厌的奢求,还必须加以节制。

人人都想活得快乐一点、轻松一点、潇洒一点,但终其一生也未必能如愿以偿。羁绊我们的东西就是功名利禄,功名利禄成了人生的境界,似乎功名愈厚,人生也愈美妙滋润。其实功名利禄只是一张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你进去了,你就再也无法自在与逍遥。没有功名利禄,于是想得到功名利禄,得到了小的功名利禄又想得到更大的功名利禄,得到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功名利禄。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还能品尝得到人生甘美清纯的滋味呢?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功名利禄也会给人带来痛苦。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劳心、劳神、劳力;为了功名利禄,我们计划、忙碌、奔波;为了功名利禄,我们怀疑、欺诈、争斗;为了功名利禄,我们玩阴谋、耍诡计、溜须拍马;为了功名利禄,我们如履薄冰、患得患失。

万事万物没有贪欲之心了,天下便自然而然达到稳定、安宁。戒贪戒诈,保持内心世界的宁静,是一种很高的精神境界和人生修养。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都深谙“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道理,并且身体力行。面对“灯红酒绿”,如果能够保持平静的心态,甘于淡泊,出淤泥而不染;面对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如果能够保持平衡的心态,神闲气安,坚持默默无闻地奉献;面对人生的各种逆境,如果能够保持平常人的心态,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那样,才是真正的幸福、持久的幸福、纯粹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