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原来这样说
27759700000038

第38章 低调的处世智慧

“原典”

夫唯不争,故无尤。

——《道德经·第八章》

“古句新解”

正是因为不争,所以没有过失。

低调的人所具有的深藏不露并不是完全不显示自己的优势,每个人都渴望进步和发展,在良性的竞争环境中,显示自己的实力是一种自信的表现。可是,每个人的自身素养、客观条件、机遇、努力程度都不大一样,有的人一帆风顺,有的人却举步维艰。所以低调的人在显示自己实力的时候常常会考虑一下周边的环境和别人的感受。但不管是哪种情况,对于一个低调的人来说,都不会喜形于色,因为他们懂得,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任何人知道了别人都不知道的事,难免会产生一种优越感,对于这种旁人不及的优点,喜欢大肆宣扬是一般人的特点,而低调的人会隐藏起来。总是显示别人没有的优点,对自己没有什么好处,还可能遭到别人的嫉恨。一个真正有智慧的人,应该懂得深藏不露。

在生活中,我们所自鸣得意的事,也许正好是别人的痛处,这时他对我们的炫耀会有一种怀恨心理。这种心理进入到内心时就会对我们的得意进行反击!相反,我们越少刻意炫耀自己,越会获得更多的赞同和欣赏。因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更喜欢那些不自夸和谦逊的人。

古人以为一个真正明智的人,既有“好察之明”,又有“能察能不察之明”。就是在一群人中,唯有自己洞察了这件事的本质,而又偏偏不能把事实的真相说出来,于是装作不知,以免自己的智慧太过而遭不测。

聪明有大聪明与小聪明之分,可惜的是有些人属于小聪明,却并不自知,其结果可想而知。真正聪明的人往往大智若愚,表面上糊涂内心精明,这种人虽不计一时的得失却能聪明一世,明哲保身,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小事与大事相对,糊涂与聪明孪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大多倾向于“聪明”一词,这当然是再正常不过的反应,谁不首先考虑自己呢?但有些时候,如果你把糊涂融入做人之道中,或许更能游刃有余。

在与上级相处的领域里,糊涂总比聪明好。萧何便是很好的例子。当年与刘邦共打天下的各位有功之臣,都非平庸之辈,而最后皆被刘邦和吕氏疏远和加害,唯有萧何能安度晚年,为何?萧何确实有一种难得的糊涂。由于他对一些大事持漠不关心的态度,便使刘、吕放松了对他的注意,从而聪明地保全了自己。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身边经常有这样一些人,好像天底下只有他最精明,而别人都是傻子,无论大事、小事都斤斤计较,处处谋算,玩弄心机权术,结果到头来往往机关算尽,聪明反被聪明误。还有一些人,总是在鸡毛蒜皮的小事上聪明,张家长李家短说起来头头是道,可一遇大事就不知所措了,这正如左宗棠所说的:“凡小事聪明,必误大事。”

自以为聪明的人往往会为其“职明”所谈,而真正大智大慧的人,表面上都似乎有点“愚”。

苏联卫国战争初期,德军长驱直入。在此生死存亡之际,曾在国内战争时期驰骋疆场的老将们,如铁木辛哥、伏罗希洛夫、布琼尼等,首先挑起前敌指挥的重担。但面对新的形势,他们渐感力不从心。时势造英雄,一批青年军事家,如朱可夫、华西列夫斯基、什捷缅科等人,相继脱颖而出。这中间,老将们思想上不是没有波动的。1946年2月,苏联元帅铁木辛哥受命去波罗的海,协调一、二方面军的行动,什捷缅科作为他的参谋长同行。什捷缅科早知道这位元帅对总参谋部的人抱怀疑态度,思想上有个疙瘩,心想:“命令终归是命令,只能服从了。”等上了火车,吃晚饭时,一场不愉快的谈话开始了,铁木辛哥先发出一通连珠炮:“为什么派你跟我一起去?是想来教育我们这些老头子,监督我们的吧?白费劲!你们还在桌子底下跑的时候,我们已经率领着成师的部队在打仗,为了给你们建立苏维埃政权而奋斗。你是军事学院毕业的,就自以为了不起了!革命开始的时候,你才几岁?”这通训,已近乎侮辱了。但什捷缅科却老实地回答:“那时候,刚满十岁。”接着又平静地表示对元帅非常尊重,准备向他学习。铁木辛哥最后说:“算了,外交家,睡觉吧。时间会证明谁是什么样的人。”

应该说,“时间证明论”是对的。他们共同工作了一个月后,在一次晚间喝茶的时候,铁木辛哥突然说:“现在我明白了,你并不是我原来认为的那种人。我曾想,你是斯大林专门派来监督我的……”后来什捷缅科被召回时,心里很舍不得和铁木辛哥分离。又过了一个月,铁木辛哥亲自向大本营提出要求,调这个晚辈来共事。

什捷缅科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既需内心方正,坚持原则,维护独立的人格;又需在人际交往中“圆活”,心胸豁达,与人为善。为什么所有的船体都是圆弧形而不是方形的呢?那是为了减少阻力,更快地驶向彼岸。人生也像大海中的船,与人交往时处处有风险,时时有阻力,小聪明者事事计较,与所有的阻力较量,拼个你死我活,大智慧者化开阻力,随风任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