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老子原来这样说
27759700000066

第66章 忍耐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

“原典”

弱者道之用。

——《道德经·第四十章》

“古句新解”

保持柔弱的地位,是“道”的运用。

老子认为:“弱者道之用。”宇宙万物繁盛的反面——静、柔之处往往蕴藏着无穷的动力。事物总是向对立面转移的,阴极阳生,阳消阴长,物极必反。故解决问题的诀窍就在于从事物的反面或反方向入手。我们应学会“强大处下,柔弱处上”;要“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溪、谷为谦和柔弱之谓。

当你不愿让命运来主宰你的一切,但又没有扼住命运咽喉的本领时,切记应当学会忍耐。中国的儒家和道家都强调忍耐的重要性,只有忍到最后一刻才会发生意想不到的变化,才能有希望看到转机。或许你仍在向往一帆风顺,可是面对曲曲折折的人生,所谓的一帆风顺只能是心灵的一种慰藉而已,唯有奋斗不息才能够让你成为命运的主人。而在这一步步的努力中,你必须学会忍耐。

实际上,忍耐是酝酿胜利的一种高超手段。虽然忍耐有可能错过一些小的机遇,但谨慎小心可以避免意外的发生,使意外的发生不那么让人意外。忍耐实质上是一种动态的平衡。忍耐能帮助我们透过繁冗迷惑,获取真谛。学会忍耐,那么无论是在“上涨”还是“下跌”,低迷抑或是高涨,你的人生都将美丽如画。人生有很多不如意、不痛快,这时,忍是非常重要的。

三国时的诸葛亮辅佐刘备,立志要收复中原,他经常兵出祁山,攻打司马懿。但是,司马懿总不肯出来和诸葛亮对打。诸葛亮用尽了一切手段来羞辱司马懿,司马懿总是置之不理,总之,就是不肯出来和诸葛亮打仗。每次都是等到诸葛亮的粮食吃完了,蜀军自然就退兵回到蜀国,战争就结束了。诸葛亮六次兵出祁山,每次都是无功而返,后来连唐朝的大诗人杜甫也为他惋惜说:“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司马懿能够忍,所以没有被一代儒将诸葛亮打败。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忍耐不是目的,是策略。因此,当有事时,千万要稳健,不要逞一时之快而坏了大计,决不能因小失大!人们常说,忍字头上一把刀,真的是这样。这把刀,让你痛,也会让你痛定思痛;这把刀,可以磨平你的锐气,但是也可以雕琢出你的勇气。小不忍则乱大谋,只要我们仍然身处在种种算计和争斗里,有些纷扰就永远不会结束。

面对强大敌手的迫害,一个人只知道屈忍保全还不够,还要忍得像样子,忍得让对方感到高兴,才可能彻底逃脱难关。否则,虽然你做出了逆来顺受的样子,却又表现出另外的不在乎,就透出了对敌手的藐视,还可能招来危害!

西汉的杨恽,为人重仁义轻财物,为官廉洁奉法,大公无私。可是正当他官运亨通、春风得意之时,有人嫉妒他,在皇帝面前说他对皇帝陛下心怀不满,表现得那么廉正只是为了笼络人心,以便图谋不轨。皇帝虽然不喜欢贪官,但更害怕有人和他唱对台戏,哪怕你才干再高,品德再好,如果敢对皇帝不满,便会招来灾祸。经人这么一告发,皇帝勃然大怒就把他贬为平民。杨恽本来官瘾不大,又乐得清闲,虽丢了官却也并不感到十分难过。原先做官时添置家产多有不便,现在添置一些家当,与廉政并无瓜葛,谁也抓不到什么把柄。于是他以置办财产为乐,在每天忙忙碌碌的劳动中得到许多平凡生活的乐趣。他的一个好朋友,听说这件事后,预感到他这样下去可能会闹出大事来,就连忙给杨恽写了一封信说:“大臣被免掉了,应该关起门来表示心怀惶恐,装出可怜兮兮的样子,以免别人怀疑。你这样置办家产,搞公共关系,很容易引起人们的非议。让皇帝知道了,不会轻易放过你的。”

杨恽心里不以为然,回信给朋友说:“我认为自己确实有很大的过错,德行也有很大的污点,应该一辈子做农夫。农夫虽然没有什么快乐,但在过年过节杀牛宰羊,喝酒唱歌,来犒劳自己,总不会犯法吧!”怪不得杨恽做不好官,他竟连“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常识也不懂。有人把他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又向皇帝诬告说,杨恽被免官后,不思悔改,生活腐化,而且最近出现的那次不吉利的日食,也是由他造成的。皇帝不问青红皂白命令迅速将杨恽缉拿归案,以大逆不道的罪名将他腰斩了,他的妻儿子女也被流放到酒泉。

本来杨恽以不满皇帝而获罪免官之后,应该听从友人的劝告,装出一副甘于忍受侮辱的逆来顺受的可怜样子,这样皇帝和敌人才会不注意他。即使是最凶恶的老虎,看到它的对手已经表示屈服,也会停止攻击。杨恽却没有接受教训,他还要置家产、搞活动、交朋友,这不是明摆着唱对台戏?结果杨恽因为不能忍住自己的不满情绪,不会提防皇帝和敌人抓住自己不满的把柄,终于酿成了自己被杀、家人遭流放的悲剧。

忍耐不是逆来顺受,屈服于命运之神的支配与调遣,让岁月的沧桑把自己的欲望一点点地消磨掉。功亏一篑都是因为不懂得忍耐的真正含义,而坚韧不拔地追求并排除万难有所超越才是忍耐的外延。忍耐不是消极颓废,也不是悄然降下信念的帆;忍耐是考验意志、毅力,检验成功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