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精准杀手——巡航导弹
27765100000021

第21章 战略导弹兵(2)

由于战略弹道导弹具有远战突袭、快速反应以及毁灭性的杀伤效果,它的运用起到“造势”、“遏战”作用,通过配合政治和外交斗争,达到威慑和制约对方的战略目的,使敌方不敢轻易动武或者制止战争升级。冷战期间,前苏联和美国都将威慑作为核力量运用的重要内容。前苏联认为,“必须承认实际上存在威慑这样一个促进战略军事平衡的凶素”。对前苏联米说,威慑“反映了一种情况,在这情况下任何一方都无法对另一方犯下侵略行为而不受惩罚”,即“在一个互相依存的世界里,一方的一种行动将导致另一方的对抗行为”。也就是说,在双方都有战略核武器的情况下,其运用首先是威慑。167

核实战是有效威慑的基础。因此在核力量运用战略中,各国非常重视核力最的发展和实战能力的提高。前苏联除将保持摧毁对方50%的人口和经济实力的打击能力外,特别强调加强军事训练和保持高度战斗准备。前苏联洲际弹道导弹的戒备率平时达到75%,这本身就是威慑运用的象征。冷战结束后,前苏联已不复存在。继承前苏联绝大部分战略核导弹的俄罗斯,仍然坚持威慑运用的原则。1993年11月2日,俄罗斯最高决策机构——安全会议通过了《俄罗斯联邦军事系统基本原则》,该原则规定核武器政策的目标是:通过遏制对俄罗斯联邦及其盟国发动侵略的企图,来消除核战争的危险。安全会议副秘书长马尼洛夫中将说,为了“防止局部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俄罗斯必须拥有核武器。

美国自1945年核武器问世到冷战结束,始终将战略导弹兵部队作为“三位一体”核威慑作战力量的支柱。弹道导弹运用首先以威慑前苏联为主。冷战后,美国也没有改变重在威慑的原则,仍然确立了“先发制人”的军事战略和以攻为主、攻防兼顾的核威慑战略。美加强战略导弹兵建设,认定全球近1100个包括核、生、化设施在内的战略目标深藏地下,常规导弹部队的作战力量可望不可即,只有战略导弹兵能胜任这种作战任务。威慑的目标不仅对前苏联分裂出的部分国家,而且把重点转向第三世界国家。美国强调“由于全球性弹道导弹的扩散及运载核弹头的能力的发展,美国在设法遏制核冲突的同时,必须保持对任何水平的攻击做出恰当而有效的反应,在使用核武器的时机和规模上做出各种选择,能在最低冲突水平上恢复威慑态势”。尽管美俄的战略导弹的数最在逐步减少,但质量在不断改进。美国对第三世界中它们认为是敌性国家和潜在的核国家,形成了多层次、多方位的战略和威慑态势。

法国和英国核武器运用一直以威慑为主。法国强调拥有足够的核力量,使之具有威慑作用,能够制止任何敢于进攻的敌人。海湾战争中,针对萨达姆声称使用化学武器的威胁,英国政府多次发出警告:只要伊拉克使用化学武器,英军就要用核武器进行报复。战略导弹兵作战行动服从国家战略冷战时期,美围推行霸权政治和谋求全球利益的战略,决定了它的军事战略是先发制人。在导弹核武器的运用上就是要首先使用的原则,强调第一次突袭的有效性。前苏联在80年代一直到解体前推行的“核战争两败俱伤”论,认为核战争不会有胜利者,力避核战争。所以他们1982年宣布“承担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任务”,在核力量运用方面,奉行威慑加实战的战略。首先通过保持能够有效摧毁对方或给对方以毁灭性核报复的核军备实力,遏制对方可能发动的核战争;一旦威慑失灵,则准备进行并打赢核战争。

二、军事战略的新调整

冷战后,国际格局变化,各国都调整了各自的军事战略,所以战略核武器的运用也有些变化。例如,美国提出了“全球威慑、应急反应”的“地区防御战略”构想。这个战略的依据是冷战结束后影响美国安全环境的诸因素发生了变化,而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由于军事技术革命引起的未来战争性质的变化”。美国认为,由于前苏联和东欧集团的解体,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美国将不存在发生全面大战的危险,但局部地区的冲突和弹道导弹等先进武器在发展中国家的不断扩散,则增大了美国在海外保护其利益时可能遇到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日益重视对局部战争的研究,把它提高到军事战略的突出位置。对付这种局部战争,美国将立足于发挥其技术上特别是高技术的优势,大量、密集地使用高技术常规兵器,让对方无还手之力,以较小的代价获得较大的战果。鉴于这种战略考虑,美国将改变以前那种“首次核打击”理论。

俄罗斯在1993年出版的《军事理论政治基础》一书中强调,俄罗斯核武器政策的目的,是通过遏制对俄的侵略来消除核战争和使用核武器的危险。1993年宣布,对同有核国家结盟、对俄罗斯采取军事行动的非核国家,及同有核国家共同对俄罗斯采取行动的非核国家,俄罗斯将保留在一场冲突中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可能,改变了原前苏联1982年的“不首先使用”的承诺。这也是出于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考虑。因为它不像前苏联那样拥有在不使用核武器的情况下对付种种军事威胁的强大的军队和装备。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并向全世界承诺: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首先使用核武器,还承诺了对世界无核国家和地区不使用核武器。可见,在导弹核武器的使用时机上,各国依据自己的军事战略做出不同的选择,但都服从国家战略的需要。战略导弹兵对世界安全造成威胁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核武库,核实力排行第二的是俄罗斯。至2006年1月,美国用于实战核弹头仍有5735枚,其中包括5235枚战略核弹头和500枚战术核弹头,另有4225枚处于储存状态。俄罗斯目前也还拥有7200枚实战核弹头,其中包括3800枚战略核弹头,3400枚非战略核弹头。如果美俄两国导弹兵展开大规模对抗,不但彼此的生存面临威胁,整个地球恐怕也足以毁灭若干次。

几十年来,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朝鲜等国家,加快导弹兵实战能力,对核武器的不懈追求几乎达到走火入魔的程度。

巴基斯坦于1998年5月28日和31日,进行了两组6次核试验。在第一组试验后,巴基斯坦政府声称准备给4月中旬试验成功的“高里”中程地地弹道导弹装上核弹头。据国外核专家估计,巴基斯坦从1986年到1991年共生产157~263千克武器级铀。如按每枚铀弹需20千克计算,可供制造8~13枚核弹,1991年以后生产的铀可供制造13~25枚核弹。此外巴基斯坦还在建立武器级钚生产能力,每年可分离出10~14千克钚,可供制造1~2枚核弹。169

印度积极储备和发展核武器,目前已经建成了完整的核工业体系,并积极推进核武器实战化进程。从2001年开始,印军导弹兵在大型军事演习中都设置了核战争科目演练,模拟核反击作战,从而不仅使核武器装备到部队,而且将核反击列入训练内容,标志着印度核武器从威慑运用转入实战进程。使用核武器最明显的动机就是对付入侵。核国家遭到入侵当然会以使用核武器相威胁,或者最终使用核武器。但问题的另一面是,对拥有核武器国家进行作战,这个假设是否还会成立,遏制核战争爆发的力量与引发战争的力量谁又能占据上风呢?

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在1998年竞相进行核试验后,印巴冲突便开始“以核相挟”,战争一开始迅速升级,冲突规模不断扩大。双方在边境地区部署了导弹兵部队,携带核弹头的中短程导弹,形成了严峻的战略导弹兵的对峙态势。这期间,印度与巴基斯坦两个国家的导弹兵也都剑拔弩张,核战争几乎到了箭在弦上的地步。庆幸的是一触即发的局面得到缓解,没有继续发展和扩大。

对于有核国家来说,总是把战略导弹兵作为战争的预备队,或者说核威慑条件下的战争形态,战略导弹兵是未来军事对抗的主题。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几场高技术战争,战略导弹兵都在摩拳擦掌。针对伊拉克可能拥有的核化武器,美英联军都强调不排除使用核武器打击伊拉克的可能,美国战略导弹兵甚至处于战备状态,并在海湾战争中准备了1000枚战术核弹头威胁伊拉克,如果伊拉克和南联盟有打核战争的条件,也许战略导弹兵之间的威慑会促使战争向和平的方向转变,战争也许就根本不会发生,也许导弹战会在激荡的军事和政治对抗中难以避免地发生。事实上,美国对伊拉克斩草除根式的外科“手术”,能充分说明美国对伊拉克核报复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担心,也证明美国不但有实战能力也有真使用的决心。中东军事强国以色列拥有核武器是不争的事实。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和生产积累,目前以色列已经具备了“三位一体”的核打击能力。

在空基核力量方面,以色列已经拥有了能够携带核航弹的多种机型,包括F-4“鬼怪”战斗机、A-4“空中之鹰”攻击机、F-15“鹰”式战斗机、F-16“战华”战斗机等。可能担负核作战任务的作战中队和基地包括:部署在内瓦提姆空军基地的第111、115和116中队,在内盖夫沙漠中拉蒙基地的第140和253中队,以色列北部拉马特-大卫基地的第109、110和117中队,以及在哈泽里姆空军基地的第101、105和144中队。

在陆基核力量方面,以色列拥有的“贾里科”系列导弹为其主要的战略打击力量。“贾里科-1”型导弹的射程为480千米至650千米,可以打到大马士革、阿曼和开罗。“贾里科-2”型导弹射程达到1800千米。

在海基核力量方面,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色列从德国订购了3艘具有远程奔袭能力的“海豚”级柴油动力潜艇。以色列已将这3艘潜艇核武化。以色列的核弹头被重新改装以适应美国提供的“鱼叉”导弹,并且在其导弹上安装了可沿海面巡航的制导系统。以色列在地中海拥有150英里的海岸线,两艘潜艇始终在海上值勤,一艘在红海或波斯湾内活动,一艘在地中海内活动,第三艘在母港内待命。这样至少有一艘潜艇可以在水中保持警戒,保证以色列在被攻击时即可采取报复措施。

乌克兰、哈萨克和白俄罗斯的核武器被认为是前苏联的遗产,在某种程度上还处于俄罗斯的技术监控之下。作为核能利用大国的日本,其核技术研究位居世界先进行列,西方军事专家曾断言,如果需要,日本完全能够在一个月内制造出核武器。

2005年2月10日,朝鲜外务省发表声明,朝鲜已经拥有基于自卫目的的核力量,六方和淡前景不容乐观。伊朗更是宣称已进入能进行工业规模核燃料生产国家的行列,争端日渐升级。

据估计,目前世界上具备研制核武器潜力的国家数量已经超过40个,随着时间的推移,力图进入核俱乐部国家的数目还会大大增加,防止核扩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只要有核武器存在,就少不了有危险。专家指出,冷战时期,特别是冷战后期局势的稳定,主要归功于双方所具备的在遭到第一轮核打击后,进行毁灭性核报复的能力。具备这种能力要花大价钱,需要更多的导弹、移动性导弹和核潜艇。如果新生的有核武器的国家为了确保遭受第一轮核打击之后,仍有核武器可供使用而进行投资,就会进一步增加邻国的恐怖感。如果不这样做,则本国的军人就会因为惧怕遭到敌军首轮核打击后丧失全部核武器而整天忧心忡忡。这种“不用则失”的焦虑无形中增加了危机中的不稳定因素。

在邻国获得可供实战的核武器之前,如果有机会对其尚未成熟的核武器设施实施核打击或常规武器攻击,从而把威胁消灭在萌芽状态,这时所爆发的危机将更加令人不安,因为你根本就没有想到核威慑的存在。如果情报有误,邻国已将核试验的成果投入实战,你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军事设施落后、部队纪律松散及缺乏训练等都极易导致意外事故。随着有核武器的国家数量的增加,军事设施及管理核武器的平均可靠度肯定会下降。冷战早期核弹就曾数次因意外事故而险些爆炸。如果真的发生核爆炸,有谁敢说这不是敌国所为,继而向敌国投掷核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