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精准杀手——巡航导弹
27765100000008

第8章 巡航(5)

如果核弹头装有核材料及高能炸药与火工品时,一般情况下,它们与弹头分别运输,只有接到作战与训练命令时,才总装成核弹头或核导弹。核装置和引爆控制系统在交付运输与日常驻存时,一般为散装状态,运输采用专用车辆进行。

核弹头的运输一般采用特制车辆,对运输条件下,产生的力学环境有明确要求,对车内加温、保温,以及温升和温降速率也有明确要求。

弹头的运输没计,除考虑单独运输情况,还应考虑头体对接后的全弹运输情况,以适应实战使用要求。

二、巡航导弹的引信

引信是弹上能觉察或接触目标时适时地引爆战斗部的装置:导弹引信必须满足安全保险和可靠引爆战斗部的要求,并具有很高的抗人为和自然干扰能力,确保导弹在贮存、勤务处理、发射时不起爆战斗部,在飞行中不得提前起爆,而在预定的相对目标位置点可靠地引爆战斗部。

导弹引信可按导弹的类型分类,也可按作用方式和敏感装置的物理特性分类。按作用方式可分为触发引信、非触发引信(又称近炸引信)及定时引信;按敏感装置的物理特性可分为机械引信、电引信、光学引信等。一个导弹上可能采用几类引信构成复合体制,如无线电近炸引信加触发引信,以保证其功能的可靠完成。

战略导弹大多携带核弹头,鉴于核弹头的威力以及该爆不爆或误爆都会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因此,核弹头的引信设计与安全保证极为重要。

核弹头上采用的引信以及安全保险,一般称为引爆控制系统。它所采用的引爆方式一般为复合式,即一枚弹头上同时采用几种不同的引爆手段,包括触发式与非触发式两类。

战略核弹头落地速度大(一般在几个马赫数范围),触发引信多采用电触发型,一般安装在弹头的前端,当弹头触地时,将机械量转换为电量,产生引爆信号。设计时要求电信号传送时间应小于应力波传播时间,否则,弹头在引爆前即毁坏,达不到引爆目的。

战略核弹头上安装的非触发引信是无线电引信和过载引信。

无线电引信利用无线电测距原理,当弹头飞行至射前装定的高度时即行引爆,所以这种装置又称为“高度表”,主要包括:天线、发射机、接收机、供配电设备及信号放大器等装置。

战略核弹头上安装的过载引信是根据精确弹道计算数据,按照不同高度引爆的要求,射前装定(调整)好过载开关,当弹头再入飞行过载达到装定值时,接通引爆信号进行引爆。

核弹头的引爆一般为三级引爆,即先同步引爆多个雷管,雷管引爆高能炸药,高能炸药引爆原子弹,原子弹再引爆氢弹,上述连续反应过程,其系统设计比一般弹头复杂得多。

引爆控制系统的设计时,应与核弹头的安全保险一起考虑,以确保系统具有很高的安全性、可靠性。导弹通常采用近炸引信,即导弹与目标接近时,靠引信与目标间非机械碰撞作用,如无线电、光学或电容的近距离作用,使导弹在有一定脱靶量的条件下增大引信的启动概率。在制导精度足以使导弹直接碰撞目标的情况下,也可采用触发引信,或用触发引信作为近炸引信的补充引爆手段。

三、导弹核战斗部

凡战斗部威力来源于放射性物质铀、钚、氘、氚等原子核能的释放,并以这类物质为装药的战斗部统称为核战斗部。

核战斗部可以安装在各种不同的弹头上,目前一般由弹道式导弹和巡航导弹携带,称之为战略核导弹。

按照原子核能不同的转变方式,核战斗部一般分为原子弹、氢弹和中子弹。

1.原子战斗部

原子战斗部装药一般为钚239,铀235。它们利用原子核能的裂变反应过程,即一个重原子核在中子的轰击下,裂变为两个较轻的原子核和2~3个新中子,裂变同时释放出巨大能量,由产生的新中子再次轰击较轻的原子核,继续裂变,这种反应过程连锁下去就会产生更高的能量,这种裂变反应称为“链式裂变反应”;而依靠核装药自身能够连续产生上述过程的反应称之为“自持式反应”。核装置设计时,为产生自持链式反应,要设置中子源。

当核装置所产生的中子数与老中子数相等时,此时的核装药称之为“临界状态”,这时核装药的质量与体积分别叫做核装药的临界质量与临界体积。当产生的新中子数少于老中子数时的核装药状态叫做“亚临界状态”,反之称为“超临界状态”,原子弹的爆炸就是利用“超临界状态”设计实现每批新中子中至少有一个击中原子核,使裂变反应能够连锁下去,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原子弹在通常的贮存、运输、操作过程中,都处于“亚临界状态”。原子弹实现从“亚临界状态”到“超临界状态”的转变方式,一般分为“枪法”、“内爆法”和“混合法”。“枪法”最为简单,但核材料利用率低,一般为2%~10%;“内爆法”结构复杂,核材料利用率比“枪法”高,可以达到20%。“枪法”的作用原理是把2~3块处于临界状态的裂变装药在化学炸药爆炸产生的高压力推动下迅速合拢成为“超临界状态”;“内爆法”是用化学炸药爆炸产生的内聚冲击波和高压力压缩处于临界状态的裂变装药,使其密度急剧升高,达到“超临界状态”。与“枪法”相比,“内爆法”裂变装药少,因而应用广泛。

原子弹的威力取决于装药的种类、纯度、密度及装药的结构形式等。

原子战斗部一般由引爆控制系统、高能炸药、反射层以及热核装药、中子发生器和战斗部壳体组成。

引爆控制系统用来适时起爆高能炸药;高能炸药用来产生高能爆轰产物,是推动、压缩反射层和核装药的能源;反射层由铍或铀238构成,用来减少中子的漏失,减缓核装药在释放能量过程中的膨胀,使链式反应维持较长的时间,从而提高爆炸威力。核装药由铀235和钚239组成。

原子弹的引爆过程是:引爆控制系统在预定时间或条件下引爆高能炸药。炸药的爆轰产物推动并压缩反射层和核装药,使之达到“超临界状态”,中子发生器适时提供若干个“点火”中子,核装药内部发生链式裂变反应并猛烈释放能量,随着能量的积累、温度和压力迅速升高,核装药不断膨胀,密度不断下降,最终可成为“次临界状态”,链式反应趋于熄火。从高能炸药起爆到中子点火前是爆轰、压缩阶段,只需要几十微秒,从中子点火到链式裂变反应熄灭是裂变放能阶段,只需十分之几微秒。

2.氢弹

氢弹装药通常用重氢(氘)和超重氢(氚)及氘化锂等物质。

原子核本身带正电,具有很强的斥电力,当其具有的动能超过斥电力时,两个原子核就会形成一个新的原子核并释放能量。原子核越轻,所带正电量越少,斥电力就越小,聚变反应所需的动能就越少。

氘和氚是氢的同位素,故称“氢弹”,它依靠氢材料的聚变反应,而聚变反应需要极高的温度,所以有时也称热核武器。

原子核聚变反应需要的高温及其维持的时间,均由原子弹爆炸来提供,为此,氢弹里装有一个专门设计的起引爆作用的原子爆炸装置,通常称之为“扳机”。

热核装药没有临界质量的限制,因而氢弹的威力原则上可以设计得很大。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美苏曾研制过高达几千万吨TNT当量的热核装置,如前苏联1961年研制的5800万吨TNT当量的热核装置。为了使武器系统具有良好的作战性能,要求氢弹自身必须具备质量轻、体积小、威力大的特点,多弹头是60年代以来出现的具有上述特点的一种战略战器。

3.中子弹

中子弹的作用原理与氢弹的作用原理相似,也是利用核材料聚变反应释放大量能量的武器。它的特点是爆炸释放的能量不高,但核辐射很强,它以高能中子流为主要杀伤手段,而相对减弱冲击波和光辐射,因而实际是一种增强辐射弹。

中子弹装药为氘和氚,不能用氘化锂,氘氚的自持热核聚反应靠原子弹的链式裂变反应能实现。61

中子弹的设计着重解决两个难题:一是严格控制爆炸能量使其尽可能小,而爆炸释放的中子尽可能多,中子能量也要高,利用氘氚的核聚变反应就是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二是使释放出的中子尽可能多的直接穿透弹壳。

中子弹爆炸产生的中子流和射线衰减比起冲击波和光辐射要快得多,当前世界上中子弹是威力一般控制在一千吨TNT当量左右。对于集群装甲目标,中子弹是一种有效的武器,既给对方以重大杀伤,又能大幅度减少非直接攻击目标的连带毁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