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日趋加快,竞争口趋激烈,心理压力也越来越大,乃至使人出现头昏脑胀、全身乏力、嗜睡或失眠、容易激动、对周围的一切感到冷漠和不顺眼、思维迟钝、逻辑推理能力受阻、食欲减退。情绪不稳,甚至出现一些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改变,总的感觉就是生活得好累好累。
这种自我感觉的体验和症状是一种自卑心理的集中体现,它是吞噬自我心灵的病菌,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其实只要按下面的方法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进行自我心理咨询,这种感觉就会消失。
1.自己对自己要有一个全方位的认知,要根据自己的性格特征、能力、体力和环境等具体条件去设计自己的人生目标最好的心理健康策略就是对自己不挑剔,不给自己订一个太髙的期望值标准。
2.感觉很累的心理原因是每天都在强求自己去实现某种美好的憧愫,爱与人攀比,每天都在膨胀着自己的欲望,把别人的行为结果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以至产生贪婪的心理情结,心理上产生一种“不到长城非好汉”的饥荒感觉,对地位的饥俄、对金钱的渴望、对虚伪自尊的坚持、对享乐的无尽欲求等,造成自身彻底的不愉快,总感觉到生活得;f艮累很累其治疗的“良药”是用实事求是的态度去开发自己的潜能,不要过分地注意别人的掌声与称赞,在不断地扩大自己心理空间的同时去体验生活本身的意义和愉快。
3.要面对现实,更新观念,努力地去追求和进取,这样自己就会发现自己的光辉心理学家马斯洛有句名言:“第一流的汤比第二流的画更富创造性。”意思是说,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环境中,如果你适合当一名厨师,那就不必要去追求当一名画家了。
幻觉干扰烦人心
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那些本来并不存在的某种事物,有人却偏偏会感知它的存在。幻觉中可包括幻听、幻视、幻味、幻触等。
正常的人偶尔也可能出现幻觉,比如正在焦虑地等待某人到来之时,忽然听到敲门声,实际却没有人来。这种幻觉的出现与期待的心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此外,在受到突然强烈地刺激下亦可出现幻觉。例如一个母亲突然失去儿子,悲痛万分,有时会幻听到儿子在同她讲话等等,这种在强烈精神刺激下产生的幻觉,医学上称为“心因性幻觉”。“心因性幻觉”出现的时间一般不会太长,随着环境的变化,经过适当的心理治疗,便会痊愈。
最令人头痛的是许多青年男子会出现“性幻觉”。由于经常看到漂亮的异性或看到影视作品中女性形象时,情不自禁地出现一些性行为的幻觉。当然这种性幻觉的出现往往与性幻想有关的。因为性行为的欲望深深地扎根于每一个性发育正常的男女心中,由性幻想发展到性幻觉也是性欲的一种特殊表现,并不是什么病。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种持续时间较长,与心情无密切关系的幻觉,往往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他(她)们可以听到各种各样本来不存在的声音,如讽刺、斥责和辱骂,使病人极端痛苦。相反,有的病人却相信听到了表扬、同情的话,表现得非常高兴。值得留意的是,有的病人却听到有声音命令他(她)做什么事情,就无法违抗,做出自杀,伤人等危害行为。此外,还有一种经过治疗后遗的幻觉症状,医学上称为“残留性幻觉”。
总之,凡是出现幻觉,就应及时找精神科医生进行心理咨询或治疗。并坚持继续用药,从心理战胜它;不要受它的影响,更不要受声音的指使;当幻觉出现时,主动转移注意力,丰富F1常生活,这种幻觉是会消失的。
过分追求完美是一种强迫症
1.每个正常人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强迫现象在曰常生活中,我们会发现一些儿童或成人不由自主地去数钟声、台阶,甚至天上的星星;全神贯注地思考某个名词、韵律或典故;一遍遍认真推敲写就的文稿;废寝忘食地探索某个公式、假说或定理;一丝不苟地按顺序起床、进食、h班和人睡。这种现象就叫强迫现象。
这些人难以容忍些微的过错和失误,不允许丝毫的杂乱和污秽,他们讲究整洁和秩序,一切都要仔细检查,反复核实。这实际上成了他们的优点:做事认真可靠,遵时守信,井井有条,只不过灵活性有些逊色而已。这些固定刻板的行为对他们而言已经习以为常,不会给他本人带来任何痛苦,并且可以通过注意力的转移或外界的影响而中断,也不伴有焦虑。其实,在我们每个正常人身上,都会多多少少地出现一定程度的强迫现象,这些属于正常的心理现象。
2.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主要特征是苛求完美
当强迫思考或行为总是纠缠着你,身不由己地操纵着你,使你欲罢不能,无从间避,就有可能演变成为强迫性人格障碍,甚至强迫性神经症。
强迫型人格障碍是一种性格障碍,多见于尚属成功的男性,男女比例约为2:1,主要特征是苟求完美。
一般来说,有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人的道德观念较强,对自己要求严格,追求完美,同时又有些墨守成规。他们滏小慎微,因为过分重视事物的细节而忽视全局;优柔寡断,面临意外而不知所措。由于行为表现过度认真、拘谨和执拗,缺少灵活性,也由于过度自我关注、自律和刻板,因此他们很少有自由悠闲的心境,缺乏随遇而安的潇洒,长期处于紧张和焦虑状态o与存在强迫现象的正常人相比,他们虽然同样可得到稳定的婚姻和成功的事业,但是较少诚挚的朋友,职业和社会交往能力有可能存在障碍。
强迫型人格障碍的形成与幼年家庭教育及生活经历有关。比如父母管教过严,孩子过于拘谨,过分讲究整洁。此外,童年经历较强的挫折和精神剌激也易诱发强迫型人格障碍的产生。
3.强迫症是与自我搏斗产生的焦虑
一般认为,强迫症与强迫型人格障碍在内容上并没有很大差别,主要是在强度上有所不同。
强迫症,全称强迫性神经症,是一种常见的神经障碍,国外统计的发病率约为2.3%。
强迫症以反复呈现的强迫观念和强迫动作为特征。患者总是被重复性的思维内容或行为冲动所困扰,明知这种观念或行为不合情理,但是无法控制或终止,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患者为此深感痛苦、焦虑和抑郁,但是有强烈的医治愿望。主要表现有:
强迫性怀疑。患者对于自己刚刚说过的话或做过的事加以怀疑,明明关好了门窗,却总是怀疑自己有没有锁门,锁好了没有?为此又会反复检查。
强迫性对立观念。例如,一患者认为某领袖是个伟人,就总是在思考:他为什么是个伟人?可是我为什么不能超过他?万一我超过他那可怎么办?明知这些想法奇怪,也没有必要,但是控制不住,为此痛苦,紧张,不安。
强迫性穷思竭虑。长时间固定思考某一件事或某一个问题,不能自拔。例如,患者整天反复思考人为什么活着?人活着究竟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他人?结婚究竞是为了什么等等,明知这种思考意义不大或根本没有意义,有时也是无法考证的,但是不能自已,为此痛苦不堪C强迫性意向。在头脑中反复出现一种要做出某种违背自己意愿的行为意向,患者明知这种强烈冲动的意向是荒谬的和不可能的,可是无法摆脱,但是实际上并不会付诸行动。例如,患者站在高处就会有一种向下跳的冲动;见到了刀子就会产生伤人的冲动;抱着孩子就会有扔下阳台的冲动。
强迫性情绪。对某些事物产生难以抑制的担心或厌恶,明知不合理,但是无法消释。例如,患者总是恐惧自己考试不及格怎么办?同事关系处不好怎么办?总是担忧或害怕自己失去理智,精神失常,做出违法和不道德行为,为此忧心忡忡,疑虑万千。
4.强迫症患者要学会自我矫正
强迫症有时从儿童时期开始,较严重的症状一般形成于青少年期或青春期后不久。
到B前为止,对于强迫症的病因还不明确。一般认为,强迫症的产生与精神应激因素、儿童的不良个性以及家庭环境和教育等因素有关。也有专家认为,强迫症与一定程度的焦虑有紧密的联系。
强迫症有多种治疗方式,一般从把握住患者的心理人手,使患者认识或明确意识到自身的症状。更为重要的是患者要学会自我矫治。首先要消除误解,树立信心。强迫症属于轻度的精神障碍,不会发展成重度精神病。其次要意志控制,转移注意力。坚持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使生活节律紧凑有序,同时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通过社交及文体活动,分散和转移对症状的关注。第三是臆想暴露,思维屮止。通过想象“要发生”什么,反复体验并最终意识到A己夸大危险和过度担心是不必要的。通过有兴趣的活动或放松训练等随时阻断自己的强制性思维。
现代女性的疯狂购物症大多数女性都有购物的嗜好,然而,有的女性却是“购物狂”。专家称,“购物狂”患有心理疾病。
所谓“昀物狂”,就是对商品有一种病态的占有欲,当她们面对琳琅满目的商品,哪怕是对自己来说毫无用处或者是重复购买的商品,都会不假思索地大掏腰包,甚至一天不买几样东西,就觉得堵得慌。
专家认为,诱发“购物狂”主要有以下四种原因。
1.购物狂患者主要是一些精神孤独、身心受损或是妄自菲薄的人,企图依靠疯狂采购来填补心灵的空虚,而现代的信用卡结算方式更助长了病情的发展,因为患者已不能及时发现钱包早已掏光。
2.与她们感情脆弱、耽于幻想、比较浪漫有关,更何况一些商品对于展示女性的魅力具有象征意义。因此,她们也就经常为一些社交活动所需的商品,诸如服装、化妆品、饰物等展开疯狂采购。
3.设置在购物大厅中的广告及播放的画面音响造成强烈的感官冲击,女性往往经不住这些诱惑。
4.错误的观念导向,如“购物是享受”、“购物有益健康”,甚至把购物作为治疗心理疾病、精神抑郁等症的疏导方法,潜意识加重了实践性尝试。
然而,购物之后带着一大堆物品回家的同时,也带回了一笔可观的账目,这无疑会引起自尊心消失的新发作,直至花光全部的积蓄才肯罢休。
专家建议:要纠正过于强烈的购物欲望,则需要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力求保持平常的心态,使这种心理疾患得以减轻或消除。
“网虫”小心心理病
随着电脑的普及,电脑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痴迷电脑者比比皆是,伴随电脑而生的网络性心理障碍已受到了心理学家、医学界的广泛关注。
网络性心理障碍是指患者往往没有一定的理由,无节制地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在国际互联网上持续聊天、浏览,以致影响生产质量,降低工作效率,损害身体健康,并在生活中出现各种行为异常、心境障碍、人格障碍、交感神经功能部分失调。
该病的典型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尤愉快感或兴趣丧失、睡眠障碍、生物钟紊乱、食欲下降和体重减轻、精力不足、精神运动性迟缓和激动、自我评价降低和能力下降、思维迟缓、有自杀意念和行为、社会活动减少、大量吸烟、饮酒和用药物等。
在网络性心理障碍的早期,患者先逐渐感受到上网的其乐无穷,然后上网时间不断延长,由此出现记忆力下降。有些患者晚上起床解手时都会情不自禁地打开电脑到网络上“溜达溜达”。开始是精神上的依赖,渴望上网,后来发展为躯体依赖,表现为每天起床后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头昏眼花、双手顗抖、疲乏无力和食欲不振,上网以后精神状态才能恢复正常水平。该病晚期,患者出现与生理因素无关的体重减轻,外表憔悴,每天连续长时间上网;一旦停止上网,就会出现急性戒断综合症,甚至有可能采取自残或自杀手段,危害个人和社会安全。
网络性心理障碍的发病年龄介于15~45岁,男性者占总发病人数的98%,女性占1.5%,20~30岁单身男性为易患人群。一旦出现网络性心理障碍,医生和病人都要对此病引起重视,目前对于此病的治疗尚处于探索阶段,主要采取的措施有:鼓励患者积极参加社会活动,逐步摆脱对网络的依赖,也可应用抗抑郁药如丙咪嗪、多虑平及精神疗法等综合治疗。
情绪也有言点
心理学家发现,人的情绪如同眼睛一样也有“盲点”。人们情绪盲点的产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因索:一是不了解自己的情绪变化,二是不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变化,三是不体谅别人的情绪变化。有时候,人们最难了解的往往是自己,如果再不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便更容易产生情绪肓点。
要想克服情绪盲点,首先要学会“悠”着点儿。遇到令人生气的事情,不要急着处理,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待理性占了上风之后再去解决不迟。情绪也需要锻炼,无论是焦躁抑郁的情绪还是愉悦兴奋的心情都应有个限度,“乐极”也会“生悲”,古时范进中举乐极而疯便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其次要学会了解和体谅别人的情绪与心情,即善解人意。能够细心地理解别人的感受并体谅对方的情绪变化,是维系和融洽良好人际关系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维护家庭幸福和睦的必要条件。在理解体谅的基础上,更利于人们有的放矢地解决问题,利于消除彼此间的偏见与矛盾。此时,即使你批评对方的不足,也会让人听起来心服口服。
总之,如果我们能够学会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善解人意、体谅他人,就不会被情绪的盲点所困扰。
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会发生一些情绪反应,但如果无缘无故地出现一些焦虑、紧张状态,则可能是疾病。焦虑症有急性焦虑和慢性焦虑两种,临床表现不尽一致。
急性焦虑:起病突然,患者有一种说不出的内心紧张、恐惧感。表现为焦虑不安,可出现肢体蒸锸或发抖、头晕、出汗、恶心、呕吐、大小便紧迫感,每次发作持续数分钟至一两个小时,且反复发作。
慢性焦虑:较急性焦虑更为常见,可出现不同的临床特点。有的人表现为预期性焦虑,患者总有一种恐惧性预感,担心自己的亲人会发生什么不幸和意外,对自己身体上一些变化和感觉非常敏感。有的人表现为运动性不安,患者终日惴惴不安,坐卧—宁,常觉身上肌肉发紧,不能放松。有的人表现为植物神经亢进症状,如口干、出汗、心悸、手足发凉发麻,尿频,尿急等。有些人表现出瞥觉性增髙、感觉过敏、怕光、失眠等。
治疗焦虑症主要是使用心理治疗,使用抗焦虑剂,如安定、利眠宁等;心悸症状明显可使用(3~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必要时可使用阿米替林、氟奋乃静,但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焦虑症属于中医内科学中“郁证”的范畴,口服中药调理也能取得较好的疗效。
频频说谎是“病态”
精神病学者指出,偶尔说谎不是病态。但如果说谎时间太长和次数过频,以致对其本人或听谎的人造成某种危害时,这样的说谎就应看做“病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