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难回头去找那条小溪,但小溪实在太小了,有一些车子经过,溪水被弄得很污浊,水不能喝了。于是阿难回去告诉佛陀:“那小溪的水已变得很脏而不能喝了,请允许我继续走,我知道有一条河就离这里只有几里路。”
佛陀说:“不,你回到同一条小溪那里。”阿难表面遵从,但内心并不服气,他认为水那么脏,只有浪费时间白跑一趟。他走了一半路,又跑回来说:“您为什么要坚持?”佛陀不加解释,仍然说:“你再去。”阿难只好遵从。
当他再走到那条溪流,那些溪水就像它原来那么清澈、纯净――泥沙已经流走了。阿难笑了,提水跳着舞回来,拜在佛陀脚下说:“您给我上了伟大的一课,没有什么东西是永恒的。”
生命的河流有时污浊,但那不是永恒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终将归于清澈。
生活也是如此。在生活中,有快乐也有痛苦。然而,快乐和痛苦又都是暂时的,都会消失的。因此,快乐时无需大喜大乐,因为快乐的长度并不长;痛苦时亦无须大悲大痛,因为痛苦的长度也不长。生活的内容很多,我们不可以全部拥有。能让我们快乐的事情也同样能让我们痛苦,所以我们不要因为得到而欣喜若狂,也不要因为失去而痛苦不堪。
其实,无论痛苦来自外界还是自身,都和人的思想境界有关,有人说痛苦来自无望的追求,只要凡事想开、看开了,做一个淡然的人,那么快乐自会如影相随。可是生活中,有多少人会发自内心地说自己很快乐很幸福呢!即使自我感觉很快乐很幸福,那么谁的快乐和幸福又会是恒久不变的呢?恐怕没有!
着名作家冰心在《谈生命》中说:“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生命要面对生老病死,人生要面对起起伏伏,生活要面对酸甜苦辣,所以快乐和痛苦总是如影随形,相伴而生的。
没有永远的快乐,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活,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活,因为生活原本是美丽的!要学会怎样去拥有一份快乐,这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事。
快乐,像鲜花,任你怎么呵护,不经意间就凋零了。痛苦,却如野草,随你怎么刈割,铲除,终会顽强地滋生。你得准备,学习迎接痛苦、医治痛苦、化解痛苦。让痛苦‘钙化’,成为你坚强生命的一部分。
每个人的世界观不同,快乐和痛苦的参数也就随着不同,但是不管一个人怎样去笑对人生,生命的节奏里都不会永远是欢快的基调。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痛苦是每个人的生命里都会时常体验的滋味,但是在我们体验痛苦的时候,要知道凡事还都有它的另一面,那就是人们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既然福祸都是所依的,那么快乐和痛苦也是相依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看淡痛苦呢?严冬过去是新春,黑夜过去是黎明,痛苦过去就是快乐,人生中经历这样的轮回,才体现出生命的多彩。整天生活在幸福中,幸福也就失去了滋味,整天山珍海味锦衣玉食的人未必快乐,整天为衣食住行而奔波的人也未必不快乐,人的快乐往往就体现在为理想而奋斗的过程中,当历尽千辛万苦而实现自己的预期目标时,人自然会体验到实现生命价值的快乐!所以经历一些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呢?那时候,痛苦便成了快乐与幸福的肥沃土壤,在痛苦中孕育的快乐才有它更让人珍惜的价值。
感悟
快乐不是永恒的,痛苦也只是一个过程。世间没有永远的快乐,就像这世间没有永远的白天一样。世间也没有永远的痛苦,好似这世间没有永远的黑夜一样。所以,我们不应刻意地去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佛陀格言
拥有很多财产,大量的黄金和食物,而却只贪图自己奢侈的享受——是导致堕落的一大因素。
在家人应该把财产分为四份:一份供日常使用,两份做为储蓄或施舍之用,另一份留做紧急备用。
一个人用钱应该合理,并且跟他的收入成比例,不可浪费也不可吝啬。不可处心积虑贪图财富,也不可挥霍奢侈。
愚笨无知的人毫无忌惮地恣情放逸;但聪明的人却保持努力不懈,视勤奋为无上珍宝。
好好的管教你自己,不要管别人。
烦恼是自找的
佛说,每个人都有七情六欲和喜怒哀乐,烦恼也是人之常情,是人人避免不了的。但是,由于每个人对待烦恼的态度不同,所以烦恼对人的影响也不同。有的人在烦恼面前痛苦不堪,把自己埋进“灰色的情调里”不能自拔,以致沉沦、绝望;有的人则与此相反,在挫折和困境面前挺起腰杆,把聪明才智发挥得淋漓尽致,最终取得巨大的成功。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乐天派与多愁善感型的显然的区别。乐天派的人一般很少自找烦恼,而且善于淡化烦恼,所以活的轻松,活的潇洒;而多愁善感的人喜欢自找烦恼,一旦有了烦恼,忧愁万千,牵肠挂肚,离不开,扔不掉,活的有些窝囊。
其实,人生的大多数烦恼都是自找的,本来就没有烦恼,或者说原本就不是烦恼。例如,一个男孩给女友打电话她却总是关机,不由自主的,他便开始了多种假设。事实上,也许女孩是在学习、开会,或者是手机正巧没电,等等原因。但过后男孩若追问原因,一旦这女孩刚好有什么不想让他知晓的正当原由,支吾遮掩,或者不能自圆其说,男孩大脑中的假设便逐步肯定了“虚构的事实”,烦恼和矛盾也接踵而来。有一个女人,总是觉得她的丈夫变了,其实,她的男人本来就是这样子的,只是在他们相识的时候,她对他婚后的行为做了一个不切实际的假设,后来发现这个男人的表现只不过与她的假设不一致罢了。但是,她却被这个“假设的欺骗”束缚着自己的感情,积思成疾,乃至影响正常生活。还有的人为钱而烦恼,有了一万想两万,有了两万想三万……还是烦恼,可是他除了想过钱多有钱多的得意,却没有想过钱多有钱多的烦恼,钱少的或许没有钱多的那么神气,但钱少的也没有钱多的那么多担忧,平民小户没有大富人家对盗贼绑架的担心,恐怕也少有为争夺家产使兄弟反目,甚至相残的悲哀。
有统计发现,40%的烦恼是关于未来的事情,30%的烦恼是关于过去的事情,22%的烦恼来自微不足道的小事,4%的烦恼来自我们改变不了的事情,剩下4%的烦恼来自我们正在做的事情。
烦恼就像是纸老虎,意志薄弱的人是自己吓唬自己。如果你把自己现在所有的烦恼都列在一张纸上,过了一段足够长的时间后,再看看能真正发生成为现实的有几个呢?经统计,90%的烦恼都不会发生。所以,佛说,烦恼是自找的。
感悟
佛说,人生是用一串无数小烦恼组成的念珠,乐观的人是笑着数完这串念珠的。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曾有过烦恼或正在经历着烦恼,事实上,这些烦恼都是我们自找的。一个浮躁的人往往乐于自寻烦恼。你可以寻找甜蜜的爱情,你可以寻找美好的生活,但你绝不可以自寻烦恼。
禅机妙语
佛印禅师与苏东坡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石像,佛印禅师立即合掌礼拜观音。
苏东坡疑惑不解,问佛印禅师道:“本来,观音是我们要礼拜、要乞求的对象,为什么她和我们一样,挂着念珠,合掌念佛,我不明白,观音到底在念谁呢?”
佛印禅师开示道:“求人不如求己。”
有生必有死,无生即无死
从前,有一个人很富裕,家财万贯,可惜五十多岁了,膝下尚无一男半女。所以他到处去抽签卜卦,祈求有子。皇天不负苦心人,没过多久他的妻子就怀孕了,十个月以后生了一个又白又胖的男孩子,夫妻俩非常高兴。
他们十分庆幸能老来得子,所以对这个孩子非常疼爱、珍惜。这个孩子在两位老人的扶养下,一天一天长大,当他20岁的时候,就娶了一位漂亮的姑娘,夫妻俩人的感情也非常的好。可惜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不幸的事情却降临在这户平和安乐的家里。
有一天,这对新婚夫妻,相约到后花园,坐在树下纳凉聊天,年轻的妻子突然看到树上有一朵含苞待开的花蕊,于是就要求丈夫为她摘下来,她的丈夫很快就答应了。当他爬上树要伸手去摘的时候,他站的那个树枝突然断掉了。丈夫就这样从树上掉了下来,摔死了。
突来的横厄,使他的妻子昏死过去了。当这对老夫妻听到这个悲惨不幸的消息时,他们更是无法相信。这件残忍的事实,使这一家人都痛不欲生,左邻右舍看了都流下同情的眼泪。
这个时候佛陀刚好来到村里,知道这个消息以后,他就来到富翁的家里,安慰他们说:“人生在世有生就有死,有胜就有败,这是任何人所无法避免的。如果只有求生,并不希望有死,在这个娑婆世界是不可能的,生跟死是我们人永远无法控制的。你的孩子今天会往生,不是天所赐的,也不是任何人来害他的,他会出生是因缘而来的,他会死也是因缘的分散而已,这就像一个出外的旅行人,去某个地方玩了几天以后,到最后总是要离开的道理一样。所以你们不要过度的伤心。”
佛陀一番至理的圣言,并没有使老夫妻二人醒悟。佛陀只好换一种方式来开导他们。佛陀问道:“你们真的想让你们的儿子死而复生吗?”一听到佛陀愿意救他们的孩子,老夫妻二人高兴的跪在地上,一直顶礼,礼谢佛陀,佛陀很慈祥的将他们两个人扶起来以后,对他们说:“你们必须要去一户从来没有死过人的家庭点三枝香来,这样我才有办法。”
为了让死去的孩子可以活过来,老夫妻二人拼了命四处找,可是所有他们找过的家庭,没有一个是没有死过人的。他们垂头丧气的回到家,对佛陀说:“我们走遍了整个村落,每一家都有家人去世,没有家里不死人的啊!”
佛陀就趁此机会,再一次开导他们:“现在你们两个人应该都了解了,其实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样的,有生就有死,就是最亲的母子、最恩爱的夫妻,或者是最好的朋友,都没有办法永远在一起,即使你的身体再健康强壮、即使你再有钱有势,总有一天一样要死的,就算你的孩子现在没有离开你,将来还是要分开的。”
佛陀句句真言,终于使两人觉悟了,觉悟到世间无常的道理,而不再悲伤了。
什么叫做无常?“常”就是永恒,“无常”就是非永恒,世间一切万物都是无常的,没有什么是永恒的,尤其人的生命更是无常,就像是泡沫一样在时间的长河里瞬间就消失了。
生命的流逝乃至消失,是必须面对的事实。逃避是不可能的,也无法逃避。因此,在无常的人生中,不论是欢喜,还是痛苦,我们都要以平常心来看待。
常言道:“无常就是正常。”如果我们能把“无常”当成是上天送给我们的礼物,虚心接受,并从中学习和成长,那我们的人生就更圆满了。
感悟
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遵循着生灭、无常的道理在运行。春天,百花盛开,树木抽芽,到了秋天,树叶就会飘落,草木就会枯萎。人也是一样的,有生就会有死,谁也不能避免生、老、病、死、苦,这是很自然的事。所以,我们应该坦然地面对生死。
佛家典籍
《妙法莲花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