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宗教修得慈悲心,福报自然来
27815000000006

第6章 放下执着心,得轻松之福报(1)

佛说,人之所以有痛苦和烦恼,是因为放不下执着心。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放下不该有的恶念和贪欲,放下让自己感到沉重的东西,放下不该属于自己的东西。佛说,放下执着心,得轻松之福报。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放下,是一种生活的智慧。放下,是一种坦然,不是无奈,更不是放弃。放下,是一种大度,是一种彻悟,是一种灵性。放下压力,活得轻松;放下烦恼,活得幸福;放下自卑,活得自信;放下懒惰,活得充实;放下消极,活得成功;放下抱怨,活得舒坦;放下犹豫,活得潇洒;放下狭隘,活得自在。人生在世,有些事情是不必在乎的,有些东西是必须清空的。只有该放下时放下,你才能够腾出手来,抓住真正属于你的快乐和幸福。

有这样一个故事。

曾经有一位修行人向优波鞠多尊者求法,尊者说:“你要求法,很好,那么,我说什么你就要照做。”

这位行者回答:“我既然来向您请法,一定会遵从您的教诲。”

此时,尊者幻现了一座顶端耸立着一棵大树的悬崖,又在树下幻化一个又深又广的大坑,要他爬上树去。行者爬上去之后,手脚紧紧抱着树干。

尊者说:“把两脚放下。”行者就把双脚放了。

“左手放下。”左手也放了。

“右手放下。”

行者抗议道:“不行啊,放了就会跌到坑中而死啊!”

尊者说:“你不是答应听我的话吗?要求法,就要相信我的话。”

此时,行者右手一放,哪里有什么树和坑?原来只是尊者以神通变现的一个境界而已,放下心中执着,这位行者当下即证得阿罗汉果。

放下自己,依法而行,才能得到真正的法益;假使固执己见,死命不肯放下右手,尊者也只能摇头叹息了。

人生在世,最难做到的就是放下。自己喜爱的固然放不下,自己不喜爱的也放不下。因此,得失之心,憎爱之念,盘踞心头,无法得到解脱与自在。

聪明的人总能放下很多东西:美女、金钱、名誉,甚至是友谊。放下是为了以一种更加轻松的心态,以一种自主自愿的态度去更好地生活和工作。既然背着负担是走,放下负担也是走,我们为什么不能走得轻松些,潇洒些呢?曾经的拥有,不代表现在的拥有,现在的拥有也不一定是恒久的存在。如果放不下往昔的拥有,看不清现在的所得,那么曾经的拥有就会成为生命的负担!

郑石岩说:“人必须经过净化,把虚荣心、过多的欲望、成见、偏见等放下来,这样才可能自由地过现实的生活。”世间的事物变化无常,我们不必执着于心爱的事物而难已割舍。人生中的很多东西,若须要放下时,不妨就放下吧,放下一些负担,轻轻松松的上路,放下才能得解脱。

感悟

“放下”,在一般人看来似乎就等于“失去”,也会认为放下是消极的行为。事实上,放下才是真正的提起,放下是一种觉悟,更是一种心灵的自由与快乐,放下才能得到真正的解脱与自在。在生活中,我们应该学会放下,因为放下就是快乐,放下就是解脱,放下才会一身轻松。

佛陀格言

所谓的放下,就是去除你的分别心、是非心、得失心、执着心。

请你用慈悲心和温和的态度,把你的不满与委屈说出来,别人就容易接受。

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但我们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真正的布施,就是把你的烦恼、忧虑、分别和执着心通通放下。

你什么时候放下,什么时候就没有烦恼

一个人觉得每天的生活不堪重负,没有丝毫的快乐可言。于是,他就去请教一位德高望重的哲人。

哲人把一只竹篓放在他的肩上说:“你背着它上路吧,每走一步都要从路边捡一块石头放在里边,看看是什么感受?”

那个人虽然大惑不解,可还是按哲人说的去办了。可刚走了几百步,他就感到背负太重受不了了,因为竹篓里已经装满了沉重的石头。

“知道你每天为什么不快乐吗?是因为你背负的东西太沉重了,它已经把你的快乐压抑殆尽了。”哲人一边从竹篓里一块一块地取出石头,一边说:“这块是功名,这块是利禄,这块是小肚鸡肠,这块是斤斤计较……”当大半石头被扔掉后,那个人背起竹篓走起路来感到很轻盈。

在生活中,我们放不下的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多了许多的不快与烦恼,甚至觉得生命是如此沉重。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因为我们虽然每天都在追逐着快乐,可又总放不下自己心中的重负,如名利、金钱、权势等等。

生活原本是有许多快乐的,只是我们自己常常自生烦恼,“空添许多愁”。自己在努力地追逐着快乐,却又总放不下心中的累赘,把不该看重的事情看得太重,总想放下些什么,却总也放不下。每日在尘世穿梭忙碌,每天忙着经营自己的世界,对工作、生活、朋友、亲人的期望值不断升高,可是到头来却什么也没有改变,什么也没有得到,想想,自己是多么的幼稚与浅薄。

其实,快乐是简单的,放下就是快乐。一个人如果总是把不如意的事记在心里,只会让自己更加的不开心。所以,对一些不快乐的事情,我们应坦然面对,波澜不惊;对工作生活中的琐事,要该放手的就放手;对一些恩怨情愁,不再纠缠,不再为自己增加无为的烦恼,就会获得快乐。

许多人成天沉醉于对名利的追求,对金钱的角逐,谈何快乐?整天陷入对利益的争夺,为了顶点利益,就与昔日的好友反目为仇,快乐从何而言?成天心事重重,阴霾不开,拿不起,放不下,快乐又在哪里?成天小鸡肝肠,心胸如豆,鼠目寸光,疑心重重,快乐又何处去寻?

所谓的“放下就是快乐”,就是要看得开,放得下,它是一种顿悟之后的豁然开朗;一种重负顿释后的轻松自如;一种云开雾散后的阳光灿烂。只要你心无挂碍,什么都看得开、放得下,只要你懂得珍惜现在,多些成熟,少些烦恼;多点深思熟虑,少点后悔遗憾,只要你在人生的追求中能多一份淡泊,少一份名利;多一份真情,少一份世俗,只要你抛弃一些尘世的烦扰,留一份开阔的天空给心灵安个家,你就会获得快乐,远离烦恼。

感悟

佛说,放下你该放手的东西,你便会拥有快乐的人生。生活中会有很多让我们无法承受的负担,如果我们不肯放下这些重负,就会痛苦不堪,也不会得到快乐。其实,快乐是件很简单的事,只要我们能够放下肩负的包袱,轻松前行,快乐就会悄然而至,烦恼也就会悄然远去。

禅机妙语

一位老和尚有两个徒弟,大和尚和小和尚。

一日饭后,小和尚在洗碗,突然把碗打破了一个。

大和尚立马跑向老和尚的禅房打小报告:“师傅,师弟刚刚打破了一个碗。”

老和尚手捻佛珠,双眼微闭,说道:“我相信你永远也不会打破碗!”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追求也许是人类的一大特点,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永远不会满足,什么事情都要有所否定和超越。如果否定的是自己的欲望,那么得到的就是精神上的升华,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放纵的是自己的欲望,而追求的是物质上的满足,那么就永远没有一个满足的时候。因为物质的欲望是永远也填不满的,人们一旦陷入到物质欲望的追求当中,就一定会痛苦烦恼而永远没有尽头。

而且,如果不属于自己的东西,还要去强求,那么必然会感到痛苦不堪。由不得我们自己的事,我们却还要求它们完备,那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就不要去追求了。能够由得我们自己的事情,那我们就一定去把它做好,而不放纵自己,这才是一种明智的方法。

北野是日本京都永平寺的方丈。他年轻的时候,喜欢四方云游。20岁那年,北野在云游途中,遇到了一位嗜烟的行人,两个人结伴而行。他们爬过一条山路后,感觉有些累了,于是来到一棵大树下休息。那位嗜烟的行人供养给北野一袋烟,北野接受了。北野抽过烟后,称赞烟的味道不错,于是,那位嗜烟的行人便送他了一根烟管和一些烟草。二人分别后,北野想道:“这样令人舒服的东西,也许会侵扰我的禅定,我应立即停止,以免积恶成习。”于是他抛掉了烟管和烟草。

3年之后,北野开始研究《易经》。时值冬季,他需要一些御寒的衣服,于是他便写了一封信,托一位旅人带给数百里外的一位老师,希望老师能寄些衣服过来。但冬季几乎都快过去了,既没有衣服寄来,也没有音信传来,他好不容易才熬过冷酷的严冬。北野利用易经之理,占卜此事,占卜的结果是:信并未送达。不久之后,他的老师寄来一封信,信里果然没提到寒衣之事。

“如果我以易经去做如此准确的占卜工作,也许会毁坏了我的禅学课程。”北野对此又起了警惕之心。接着,他就丢弃了这个不可思议的易经之术。

北野到了28岁那年,又爱上了书法和汉诗。对于书法和汉诗,他每天都在钻研,每天都在进步,也获得了老师的赞赏。但后来北野想到:“如果我不及时停止,我就要成为一位书法家或诗人而非禅师了,这不是我所想要的。”从此,北野不再舞文弄墨、习字赋诗了。

后来,北野专心于禅学,终于成为了一代禅门大师。

你拼命追求的,不一定是正确的。你不去追求的,未必就是错误的。明白你的追求是对是错,非常重要。所以,正确地进行思考是追求成功的重要条件。你用正确的方式来追求自己的幸福,那么,你的幸福才可以长长久久。

在人生追求的过程中,我们要善于总结自己,反思自己,比较自己,找到正确的追求方向和追求方式。这样,我们就不会按照错误的方向一直走下去,我们的痛苦就会少一些。

感悟

佛说,人痛苦的根源来自于自己。当你时常感觉痛苦的时候,是否可以静心想一想:你追求的是什么?是不是你的追求发生了什么偏差?如果是一种错误的追求,那就应该悬崖勒马,修正自己的追求,使其朝着一个正确的方向前行。不追求错误的东西,才能远离痛苦。

佛陀格言

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用平常心来生活,用惭愧心来待人,用慈悲心来处事,用菩提心契佛心。

当你手中抓住一件东西不放时,你只能拥有这件东西,如果你肯放手,你就有机会选择别的。人的心若死执自己的观念,不肯放下,那么他的智慧也只能达到某种程度而已。

人家怕你,并不是一种福;人家欺你,并不是一种辱。

不是某人使你烦恼,而是你拿某人的言行来烦恼自己。

今日的执着,会造成明日的后悔

有人曾经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把几只蜜蜂和苍蝇放进一只平放的玻璃瓶,使瓶底对着光亮处,瓶口对着暗处。结果,有目标地朝着光亮拼命、扑腾的蜜蜂最终衰竭而死,而无目的地乱窜的苍蝇竟都溜出细口瓶颈逃生。是什么葬送了蜜蜂?是它对既定方向的执着,是它对趋光习性这一规则的遵循。

这一实验告诉我们固执和执着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中是行不通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环境中,有时我们需要的不是朝着既定方向的执着努力,而是在随机试错的过程中寻求生路;不是对规则的遵循,而是对规则的突破。我们不能否认执着对人生精神的推动作用,但也应看到,在一个经常变化的世界里,灵活机变的行动比有序的衰亡好得多。

什么是执着?对于外面的事情,成败、得失、是非、人我,放不下,凡事过于固执,钻牛角尖,不会变通,这就是执着。

让我们再来看一个故事。

有一个读书人,本来没有大学问,可不论见到什么事都喜欢与人争论。

一天,这个读书人到艾子那儿去,好像是请教艾子,而实则是刁难人。他问艾子说:“凡是大车的车身下面和骆驼的脖子上,都系着铃铛,这是为什么呢?”

艾子回答说:“大车和骆驼都是很大的,而车和骆驼又经常在夜间赶路,如果它们一旦狭路相逢,就难以回避而相撞。因此,给它们挂上铃铛正是为了在离得还较远时就互相给对方送个信,以便提前回避。”

不等艾子说完,那人又问:“佛塔的顶端也挂着铃铛,佛塔永远都固定在一定的地方,难道佛塔也需要挂上铃铛以便夜间行走避免相撞吗?”

艾子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个人真是死板。你没看到那些雀鸟总喜欢在高处筑巢吗?它们筑巢的地方总会撒下污秽不堪的粪便,在塔上挂着铃铛,雀鸟飞来时,铃铛便摇晃作响,这样,雀鸟就不敢来筑巢了。这和大车、骆驼挂铃铛完全是不相干的事。”

这个读书人好像很不知趣,他又问:“猎鹰、鹞子的尾巴上也都带着小铃,这也是为了防止雀鸟在它们的尾巴上筑巢吗?”

艾子一听,“扑哧”一声忍不住笑了,说:“看你也是个读书人,是故意装傻呢,还是真不开窍呢?猎鹰、鹞子捕捉鸟兽常常进入树林或灌木丛中,束脚的绳子有时被树枝挂住,挣脱不开,于是它们在振动翅膀时铃声就会响起来,猎人听到铃声,就可以知道它们在哪里,从而找到它们。猎鹰、鹞子脚上系铃铛当然跟雀鸟筑巢没什么关系。”

读书人还不罢休,继续纠缠着问艾子:“我见过那送葬的队伍,前面有个人总是摇着铃铛唱挽歌。我原先还不明白是为什么,现在才知道了,原来是怕树枝缠住他的脚,以便让人们循着铃声好找到他呀。只是我还想问您,那个人脚上的带子是用皮条做的呢,还是用丝线编成的呢?”

艾子实在不耐烦了,生气地回答读书人说:“那个摇铃铛的人是死者的向导,因为这死者生前好狡辩、刁难人,实在难缠,所以才摇着铃铛让他的死尸感到快乐呀!”

读书人至此终于无话可说了。

蠢人都很固执,这种人越是观点错误,越要执迷不悟。其实,即便你真的是正确的,也不妨作一些让步:人们最终将会承认你是对的,并称道你的阔气大度。固执给你带来的损失大于你击败他人之所得。你一心要维护的不是真理而是粗暴无理。有的人脑袋似顽铁,倔强得不可救药,根本就无法说服他。固执一旦与想入非非联姻,那就结合成永远的愚蠢。

那么我们该如何调整执迷不悟的心理?

执迷不悟对人的影响,要依赖于其主观的定义。如果你坚持的是对的,那么其正面的影响就要大些,有的时候成功与固执只有一步之隔。但如果以此固化自己的思维,会导致前进的停滞,无法创新。如果是因为自我保护而产生的固执,那会使自己无法客观地认清事物,只是在一味地逃避。我们应当用开放的意识,去分析利弊。对于负面的影响,要分清楚好处与坏处,那么这种影响会减轻。如果只是一味地逃避、自卑或是与他人缺少沟通,负面的影响就会增大。

因此,我们要认清现实与假设、主观与客观,遇到事情应当理性,提醒自己情绪会让自己的认知有偏差;任何事情对事不对人。不要将人与事情联系起来,不要带着成见去认知。

感悟

佛说,执着是烦恼的根源:深的执着就是大烦恼;浅的执着就是小烦恼。因此。我们要学会变通,凡事不要太过于执着,尤其是错误的执着,想办法在心念上放掉执着,这样就能解脱烦恼。

佛家典籍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