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人们往往会通过一个人的穿着打扮来判断此人的内在修养和品位。服饰礼仪,是人们在交往过程中为了相互表示尊重与友好,而体现在服饰上的一种规范。通过所需要的衣物、饰品和用品等的正确选择与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对他人表示尊重与友好的功能。
中学生所应掌握的服饰礼仪规范,主要包括着装礼仪与配饰礼仪的规范和技巧。
(第一节)着装礼仪
俗话说:“三分长相,七分打扮。”在人际交往中,服装被视为人的“第二肌肤”。它既可以遮体御寒,发挥多种实用性功能;又可以美化人体,展示个性,发挥多种装饰性功能。在人际交往中,一个人的穿戴,直接关系到别人对他个人的评价。因此,中学生在服装的穿着方面不仅要符合审美标准,而且也要符合服饰礼仪的规范。
一、正装穿着
所谓正装,就是正式场合或社交场合穿着的装束,如西服、中山装、制服、礼服或民族服饰等。它主要包括以下两类:
一类是统一规定的正装。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它又叫做校服、制服,或工作服、职业服。它是由社会组织为其成员统一制作的,在款式、面料、色彩上基本一致,在正式场合上按规定所必须穿着的服装。
另一类则是自行选择的正装。它所指的是社会组织要求其成员在正式场合身着正装,但又未对其做出较为统一的规定,而可以由其成员根据个人的特点、偏好与理解,在一定的范围之内所选择的适合于自己的正装。
显而易见,在以上两大门类的正装之中,校服是在校学生最常用的正装。
校服既然属于中学生的正装,那么对身着校服的中学生而言,穿着和搭配校服,就必须严格遵守有关的礼仪规范和本学校的具体规定。
在穿着校服时,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具体问题。
第一,忌短。
平时,中学生所穿着的校服一定要合身。有时因为体育运动的需要,允许它相对宽松肥大一点。但是,不应使之过分短小。不然,既显得小气,又会给人以不文明之感。在一般情况下,校服之中的上装不宜短于腰部,否则会露出裤腰、裙腰甚至肚皮,成了改头换面的“露脐装”。裤装式的校服,一般不宜为短裤式样。裙装式的校服,则裙摆应长于膝盖。这样的规定,对着装者其实也是一种保护。
第二,忌紧。
必须明确的是,校服并非时装,因此不应使之过于紧身以凸现着装者的线条。必须强调的是:欲体现本人的苗条身材而随意改动校服的做法,是绝对不可取的。
第三,忌脏。
穿着校服,应当使之保持干净而清爽的状态。对校服定期或不定期地进行经常性地换洗,应当成为中学生用以维护自我形象的自觉而主动的行动。不仅如此,除校服之外,与之同时配套穿着的内衣、衬衫、鞋袜,亦应定期进行换洗。
第四,忌皱。
穿着一身皱皱巴巴的校服,容易让人产生邋遢懒惰、消极颓废、不修边幅等一类的负面评价。因此,尽管由于校服的面料千差万别,并非所有校服都能够做到悬垂挺括、线条笔直,但不使其折痕遍布,则是必须做到的。
第五,忌破。
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中学生所穿的校服会在一定程度上形成破损。除了“工伤”这一因素之外,校服穿着的时间久了,也会自然发生“老化”,例如,开线、磨毛、磨破、纽扣丢失,等等。
发现校服破损之后,应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并且根据其具体情况分别加以对待。在一般情况之下,校服一旦在外观上发生明显的破损,如开线、出现破洞、缺少纽扣,就不宜继续穿着,而应进行及时地修补。
第六,忌乱。
一般而言,校服的穿着,最忌讳一个“乱”字。它主要反映在如下三个方面。
其一,不按照规定穿校服。有人时常以“忘记了”、“不舒服”、“不合身”、“不喜欢”为由,拒绝穿校服。
其二,虽然按规定穿了校服,却自行其是地随便乱穿。例如,敞胸露怀、不系领扣、高卷袖筒、挽起裤腿、乱配鞋袜,等等。如此种种做法,亦有损校服的整体造型。客观地讲,这些做法的危害性并不亚于不穿校服。
其三,校服与便服混穿。例如,上身穿校服,下身穿牛仔裤;身穿校服,外披风衣,等等。如此混穿,也是一种明显的着装失礼。
在一般情况下,在穿校服时,按规定要求与其配套使用的衣饰,主要有衬衫、帽子、鞋袜,等等。它们在整体风格上理应与校服一致。若是离开了它们,往往会令中学生所穿校服失去其本应具有的风采。因此,穿校服时,其他部分的衣饰,如果学校未作统一规定,也不得随意穿着。在选用其他衣饰时,应将它们与校服协调与否的问题,置于首位予以考虑。
二、便装穿着
所谓便装,是相对于正式场合所穿的校服、制服、礼服一类的正装而言的。平时,人们穿便装,没有什么严格的限制或规定。它只要使人感到轻松、舒适就可以了。按照常规,中学生在为自己选择便装时,需要重点考虑便装的适用场合、搭配等方面的问题。
按照惯例,在校学生一般要穿校服。有的学校设有便服日,在规定日子允许学生穿校服之外的便服上学。
即使身着便服,过于成人化、时装化、奢侈化的便服,也不适合在校的学生。平时,提倡中学生穿美观、舒适、朴素、大方的休闲服、运动服。
1.适用的场合
依照礼仪规范,主要应在非正式的场合穿着便装。所谓非正式场合,一般与正式场合相对而言,有时又称休闲场合。
具体而言,休闲场合不仅仅是指人们休息、清闲的时间,也包括在自己家中的一人独处,包括在公共场合与陌生人的共处。居家休息、外出度假、运动健身、观光旅游、逛街散步,以及采买购物等,都属于休闲场合。
人们在休闲场合所推崇的是无拘无束,自得其乐。因此,便装的基本要求是:舒适、随意、自由,而运动装与休闲装便是符合这一要求的服装。根据礼仪规范,中学生在其个人自由时间里可以身着此类服装。
2.便装的搭配
在现代生活里,人们对穿着打扮问题给予普遍的重视。与正装的穿着相比,便装在有关搭配方面的讲究要少得多,但其也不能过于随便。身着便装时,主要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风格协调。
应力求使它在总体风格上完美一致,切忌所穿的多件便装风格上相差太远。
第二,色彩和谐。
应使不同的便装在色彩方面或者统一,或者呼应,力求在总体上相互协调。
第三,面料般配。
穿多件便装时,在其面料上应大致上趋同,而不要反差过大。
第四,力戒犯规。
如穿夹克衫不宜配短裤;穿短袖T恤衫不宜内穿衬衣。再如,穿牛仔裤宜配皮鞋或球鞋,而不宜穿布鞋或凉鞋;穿短裤、凉鞋时,一般可不必再穿袜子。冒犯了以上规则,显然会贻笑大方。
(第二节)佩饰礼仪
佩饰对人们的穿着打扮,尤其是对服装而言,起着辅助、烘托、陪衬、美化的作用。从审美角度来看,比起服装来,它更具有装饰、美化的功能。
在校的中学生,除佩戴手表、眼镜、帽子、围巾、手套等必要的饰物之外,通常不允许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按照常规,中学生上学时胸前应戴上校徽,团员要佩戴团徽,少先队员则要佩戴红领巾。
一、佩戴规则
有必要佩戴饰物时,通常遵守礼仪规范,通常应当恪守如下几条规则:
1.数量规则
戴饰物时,其数量上的规则是:以少为佳。在必要时,可以一件也不必佩戴。若有意同时佩戴多种饰物,则不应当在总量上超过三种。
2.场合规则
佩戴饰物,应与所处的环境、场合相适应。不同的场合对于饰物的质地、款式、形式要求不同,因此应采取不同的合理佩戴方式。
3.质地规则
饰物的佩戴,适宜选择相同质地的品种,不要佩戴多种质地各不相同的饰物。
4.搭配规则
佩戴饰物时,要使之与体型、发型、脸型、肤色及服装协调一致,同时还应兼顾环境、心情、服饰风格等因素,力求整体上搭配协调。
5.习俗规则
佩戴饰物时,要懂得其特定的寓意,以避免尴尬。还要考虑到各地的风俗习惯、传统观念。不同地区的人,对饰物的质地、色彩会有不同的喜好和忌讳。
6.身份规则
佩戴饰物时,要符合自己的身份特点。作为中学生,不应当佩戴不适合学生身份的任何装饰性饰物。
7.色彩规则
佩戴饰物时,要力求同色。其含义是:若同时佩戴两件或两件以上饰物,应使其色彩上保持一致。戴镶嵌首饰时,则应使其主色调保持一致。
二、佩饰技巧
按照饰物所修饰的不同身体部位,它可以分为头部佩饰、颈部佩饰、胸部佩饰、手部佩饰四大类。对于各部位饰物佩戴的相关技巧,中学生应该有所了解。
1.头部佩饰
佩戴头饰时,应注意与服饰搭配,并选择与服装颜色、款式相一致的头饰。个性化的头饰在其佩戴时,还应注重与发型的完美统一。短发适宜选择款式简洁明快、色彩稍艳的头饰;长发适宜选择色彩庄重的头饰。中学生穿校服时所经常佩戴的主要头部饰物是帽子与眼镜。
第一,戴帽子的技巧。
戴帽子一般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技巧:
其一,帽子的戴法要合乎规范。该戴正的不要戴歪,该偏后的不要偏前,千万不要给人留下“衣冠不整”的印象。
其二,在社交场合,可以用脱帽向交往对象表示尊敬。遇到熟悉的人,如果相隔较远、不能握手致意时,可以轻轻脱一下帽子,向对方微微颔首。这也是一种常用的礼节。
其三,在庄重场合,如参加重要集会,奏国歌、升国旗时,除军人行注目礼外,其他人均应脱帽。在悲伤场合,如参加追悼会、向死者遗体告别时,在场者应当一律脱帽。
其四,进入室内时,一般要脱下帽子。在社交场合,女性所佩戴的帽子如果是其服饰整体的一部分,按照约定俗成的习惯,也可不脱。
第二,戴眼镜的技巧。
眼镜除了可以矫正视力外,也是现代人修饰脸形的重要饰物。一副合适的眼镜,可以突出个性。在选择眼镜时,首先应考虑镜架与脸形是否相宜。
脸形窄长者,宜选圆形或偏方形的宽边镜架,以修饰脸过长的印象;脸形较圆者,宜选方形的宽边镜架,以增加面部的立体感;三角形或瘦脸形者,宜选圆形或偏圆形的镜架,可使脸部饱满。此外,还要考虑眼镜的颜色和大小,要使之与脸色和脸形大小相协调。
2.颈部佩饰
颈部佩饰,主要包括项链和围巾。因其所处的部位是全身明显之处,所以佩戴项链和围巾,必须讲究款式合适,尺寸适度。中学生可以根据季节变化佩戴围巾,但是尽量不要戴项链。
围巾指围在颈部保暖、保护衣领或用做装饰的针织品或纺织品,其装饰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围巾的质料多样,有羊毛、棉织、混纺等。从外观上看,它则有长巾、方巾、三角巾和领围之分。
选择围巾时,应考虑个人的爱好、肤色、年龄与服装的款式。在其颜色选择上,重在对服装颜色的衬托,一般应选用服装的对比色,即采用冷色与暖色、深色与浅色的搭配。如身穿咖啡色上衣,围一条乳白色的围巾,会显得格外稳重;身穿乳白色外套,配上一条鲜红色的围巾,又会显得分外热情和优雅。
就具体的围巾围着方式而言,男生围巾的围着方式多为交叉式;而女生围巾的围着方式则比较多。同一套衣服,配以不同围巾装饰,可以起到不同的视觉效果。
3.胸部佩饰
团徽、校徽,等到是在校学生所常见的胸部佩饰。
团徽,即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团徽。共青团员应自觉佩戴团徽。佩戴徽章的位置应在左胸前。团员遗失团的徽章,团员遗失团徽可以申请补发。
校徽,是学校徽章的简称,是一个学校的标志之一。其主要功能,是分辨人员、留存纪念,以及通过图案、文字来介绍学校的性质和学科。佩戴校徽,不仅是学生形象的一部分,也是一名学生的行为规范。佩戴校徽的同时,无形中也给其佩戴者增加了纪律约束,规范了学生的行为,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平时,中学生应自觉地佩戴其校徽。校徽应佩戴在左胸前,应保持校徽端正、整洁。
4.手部佩饰
手部佩饰,主要包括手表、戒指、手链、手镯和手套等。平时,允许中学生戴手表和手套。
第一,佩戴手表。
佩戴手表,通常意味着一个人的时间观念强、作风严谨。计时,是手表最主要的功能。因此,正式场合所佩戴的手表,不论是指针式、跳字式还是报时式,都应具有这一功能。某些附加的功能,诸如温度、湿度、风速、方向、血压、步速,等等,一般场合使用不到,故中学生可不予选择。总之,手表以实用价值为上,功能少而精为佳。中学生可以佩戴手表,以保证按时到校上课。
第三,佩戴手套。
手套不仅御寒,而且还是衣服的重要饰件。手套颜色应与衣服的颜色一致。如穿深色大衣,适宜戴黑色手套。女生穿西服套装或夏令时装时,可以挑选薄纱手套、网眼手套和涤纶手套。
与人握手时,男生必须摘下手套。进入室内,男生亦须摘去手套,而女生则不必;但当喝茶、吃东西时,人人均应提前摘下手套。女生有必要戴长手套时,不要把手表戴在手套外面;穿短袖或无袖上衣时,则一定不要再戴短手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