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榜样的力量:真实的雷锋
27900300000021

第21章 热爱乡亲

雷锋帮助一位迷路的老大娘找到了自己的家1962年春天,雷锋带领全班同志和兄弟班的几个战友,远离连队,配属后勤处器材股,单独到铁岭下石碑山区执行国防工程运输任务。

为了确保全班行车安全,雷锋让全班同志熟悉这条道路的复杂情况。另外,他们还共同研究制订了“四勤、三先、五不超、六不走、九慢”的安全措施。

这就是四班行车不出任何事故的秘诀。他们在山区行车共26000多千米,从未发生过事故。

他们在山区宿营的地方,是一个傍山临河的小山村,住有几十户人家。雷锋他们刚到的那一天,村里乡亲们听说部队要驻在这里,都争着要战士们住到自己家里去。雷锋一见这里群众的穿戴和房屋的外貌,就看出了这村子并不富裕,住房也不会宽敞。于是,他叫大家先把背包放在村头,然后领着几个同志挨家挨户地走访查看,嘘寒问暖。

这时,小于高高兴兴地跑来说:“班长,走,住处已经安排好啦!”

“怎么安排的?”雷锋忙问。

“村头王大爷把一间最好的房子腾给了我们,非叫我们把背包搬进去不可!”

“你搬了?”

“搬了。”

雷锋想:群众住房这样拥挤,王大爷一家七八口人,一共才住了两间房,把那间好房子腾给我们,人家怎么住?他招招手把全班同志叫到身边,说了自己的想法:“咱们宁肯住在外边,也不能给乡亲们带来不便和困难。”

小于说:“群众那么热情,腾了房子咱们不住,这好吗?”

雷锋说:“群众关心咱们,咱们应当感谢。可是咱们也应该体谅群众的困难呀!”

雷锋考虑了一下,立刻把大家带到村后山跟前,选了一处比较隐蔽的地方,经生产队同意后,叫大家先动手修车场。

“你们先把汽车的住处搞好,我去想办法解决大家的住处。”雷锋说罢,径直到后勤处器材股的驻地去了。

后勤处器材股的领导同志听了雷锋关于住房问题的汇报,表扬了他们关心群众生活的做法,立即批给他们一顶军用帐篷。

当天晚上,这顶帐篷就在新开的车场附近支了起来。大家说服了村头王大爷,高高兴兴地把背包搬进了新的住处。

他们的山区生活就这样开始了。

村里乡亲们经常指着这顶军用帐篷,自豪地对外村的人说:“你看,我们村又多了一户人家,这些同志真是没说的。”

5月的山村生机勃勃,到处都在犁田播种。一天,雷锋在车场保养完车辆,放下工具,就向地里跑去,对正在扶犁耕地的王大爷说:“大爷,我想学学犁地可以吗?”

“光摆弄汽车就够你忙的了,还学犁地干什么?”王大爷见他刚从车底下爬出来,浑身油腻,满脸是汗,就心疼地说。

“您就让我学学吧!”雷锋边说边跟着王大爷的犁杖走。

王大爷见他如此用心,便停下脚,将犁杖把手和牲口缰绳递到他手里说:“想学,就试一试吧!”

别看雷锋在家乡干过农活,当过拖拉机手,可使用牲口犁地就不在行了。牲口不听使唤,犁杖扶不稳,地耕得深浅不匀,还弯弯曲曲的。但是,雷锋学得非常用心,又有王大爷在一旁认真指点,一条垄耕到头,再返回来耕,就摸到一点门路了,地垄越耕越直,越耕越好。

王大爷高兴地伸着大拇指称赞道:“嗯,学得不赖,歇歇再干吧!”

“不累,不累。”雷锋抓着犁杖不撒手,一气干了两个多小时,直到饲养员过来牵走牲口去喂料,他才放下了犁杖。

一天傍晚,雷锋和他的新助手小乔给施工部队运送给养回来,在路过一个小山村的河汊时,汽车陷入了淤泥中,加大油门冲了几次都没冲出来。雷锋找来石块垫车轮,指挥小乔开车冲,也没奏效。

小乔沉不住气了:“班长,咋办?天黑了。”

雷锋盯着陷进去的轮胎,想想说:“别急,我去找老乡借个撬杠来试试。”

就近的山村叫黑林子。雷锋匆匆赶来,顺脚进了村头一家土墙院。院内有位大娘正伸展双臂“哦哦”地哄赶鸡鸭进窝。

“大娘您好。”雷锋上前问候道。

大娘回身看见这个身材不高、脸儿圆圆的、笑模笑样的解放军战士,觉得怪可亲的。

雷锋告诉大娘,汽车陷在河沟了,想借根木杠子去撬撬车轱辘。瞧他那样子是挺着急的,但老人一时又有点信不过他,就说:“天都黑了,我又不认识你,借给你用完了若不还,我可找谁去?”

听这口气,大娘家准是有木杠,雷锋连忙解释说:“您老尽管放心,我保证用完了马上送还,弄坏了照价给您赔。您若有就借给我用一下吧!”

他诚恳的态度,使老人无法不相信他的话。随即领他绕到房山头,这里果然堆放着好几根粗细不等的硬木杠子。雷锋拽出一根碗口粗一人多高的硬木杠子说:“我就借这根了。”

“扛去吧,大娘信得过你。”

雷锋奔跑着扛回木柱子。“上车加油开!”他指挥小乔开车,自己在车下用木杠撬车轮,累得满头大汗,深陷的车轮终于滚出了污泥。

雷锋擦把汗水,没等小乔停下车,扛起木杠子刚要走,不知怎么的,车突然又熄火了。

“怎么搞的?”雷锋丢下木杠,跑来用摇把发动几次没发动着,打开车盖检查,又没查出毛病。

天色越来越黑,他们钻到车下检修,什么都看不见,没法动手。雷锋从车底下爬出来,又扛起那根木杠子对小乔说:“你再仔细检查一下。我得赶紧把木杠子送回去,对老乡失了信誉可不好。”

小乔说:“那你快去快回,最好能再借盏灯来照照亮好修车。”

山村里的人睡得早,家家都静悄悄的。幸好大娘家纸糊的窗户里还透着亮。雷锋进院把木杠放回原处,转过来敲敲窗棂:“大娘没睡吧,我把木杠给您送回来了。我还想……”没等话说完,从屋里出来一个年轻小伙子,浓眉大眼的挺英俊。他见了雷锋竟像见了熟人似的:“嘿,我当谁呢,原来是你雷锋呀!”

这突如其来的热情倒把雷锋弄糊涂了,“你是谁?怎么认识我?”

那青年拉住雷锋的手说:“去年我在学校听过你的报告,前些天在外村见你扶过犁。快到屋里坐。真是巧遇!”说着两人进了屋。

这是一间十分简陋的农舍。炕桌上放一盏玻璃罩油灯,灯芯捻得很亮,灯油已经燃烧过半。桌旁有个梳小辫的女孩正在坐着写作业。老人家一面咳嗽一面拍着炕沿让雷锋坐下。雷锋知道了这家姓田,那青年叫小秋,是大娘的儿子,念完初中回乡务农了。灯下写作业的女孩是小秋的妹妹小青,刚上初中。

“大娘,我还想借点东西。”雷锋盯着那盏灯,支支吾吾地说。

“借什么,说吧。”全家人几乎异口同声地说。

雷锋探头看一眼小青写的作业本,不好意思张口了,“等小妹写完作业再说吧!”

“嗯?”那小妹好纳闷,睁起疑问的大眼睛:你借东西和我写作业有什么关系。

“我想借这盏灯。”

没等雷锋讲完为什么要借灯,小妹麻溜地把作业本收了起来,小秋一把端过油灯塞到他手上,大娘又把一盒火柴递给他,说:“拿去,快把车修好,可别误了事。”

“谢谢大娘,谢谢你们兄妹!”雷锋一口吹灭了灯,匆匆离开大娘家。

小秋兄妹披起衣服要跟去帮忙,被雷锋拦往了,“你们明天一个要下田,一个要上学,赶快回屋休息吧。”

雷锋举着灯回来了。

这盏微弱的灯光,仿佛给山野之夜增添了一颗星星,它在两个战士手中闪来闪去,终于帮助他们排除了汽车的故障。他们熄灭了油灯、发动了汽车,连夜赶回了驻地。

翌日,田大娘早起一出屋,就瞧见窗台上放着自家那盏油灯和火柴,端过油灯细看一眼,灯里装得满满的柴油,老人不由得自言自语:“这个小雷呀……”

从此以后,带着儿子对母亲的感恩之情,雷锋真把大娘家当自己家了。他孝敬大娘,关心老人。用田大娘的话说:“我的亲儿子都没有他那么有孝心。他只要有机会就来家看望,又是嘘寒,又是问暖,每次见面都是那么亲热,家里的大事小情他都十分关心。”

那时候,经过************时期,国家还没缓过元气,全国人民都在节衣缩食。一次,雷锋出车路过田家门口,特意给大娘送来3个白面羊肉馅的大包子。

他把包子塞到大娘手中说:“今天我们改善生活,我拿几个来给您尝尝。”

田大娘问:“小雷呀,那你吃了没有?”

雷锋拍拍肚子说:“大娘您看我吃得饱饱的。”雷锋笑眯眯地看着大娘吃了一个包子,才离开继续出车去了。

还有几次,雷锋出车打这儿路过,给大娘送来一大包饼干,说是他中午出车吃剩的。田大娘怎么阻拦也没用,一定得收下。后来才知道,这饼干是雷锋用津贴费特意为大娘买来的。

5月的一天傍晚,阴云密布,天气骤变。雷锋刚擦洗完汽车,天突然下起雨来。雷锋连忙拉着帆布盖车,一抬头,发现公路上有个妇女带着两个孩子:怀里抱着个小的,手里还拉着个大的,肩上还背着包袱,在“哗哗”的大雨中一步一滑地走着。

雷锋见此情景,心想:这不得把孩子淋病了吗?他赶忙盖好车,迎上前去,一打听才知道,那妇女姓纪,是从哈尔滨探亲回来的,要到樟子沟去。他们从车站一直走到这里。

那妇女急切地说:“同志呀,我今天遭老罪啦!雨都把我浇迷糊了,我哭也哭不到家呀!”

“走,大嫂,我送你一程吧!”

雷锋把雨衣披在大嫂身上,抱起那个大一点的孩子,冒着风雨朝樟子沟走去。他见怀里的孩子被雨淋得直打哆嗦,又脱下自己的军衣,披在孩子身上,一直走了将近两个小时,才把她们母子送到家。纪大嫂一进屋,便两眼含着热泪对雷锋说:“同志呀,我一辈子也忘不了你的情意啊!”

“大嫂,军民一家嘛,何必说这个。”雷锋说罢就要走。

纪大嫂一家人,再三挽留他避避雨再走。但他想到明天还要照常出车,不能再耽搁,便披起雨衣往回赶。

6月下旬的一天,雷锋突然到田家来辞行。“大娘啊,我要到外地执行任务,暂时就不能来看您了。今天,我是特意来跟您和小秋兄妹告别的。”

全家人一听这话,都觉得很难受,舍不得他走。田大娘对雷锋说:“孩子,你出门啦,大娘想你可咋办?”

“想我不要紧,我给您一张照片。”

田大娘十分高兴,看着照片念叨着:“这回好啦,啥时候想你,看看这照片就像看到你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