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文天祥集
27931300000064

第64章 酹江月

和友人《驿中言别》

这首词是作者为和友人邓光荐《酹江月·驿中言别》一词而作,写作时间与《金陵驿》同时,在元至元十六(1279)年八月。邓光荐,原名剡(yān),字中甫,号中斋,庐陵人,与文天祥是同乡,曾在厓山行朝官礼部侍郎。厓山行朝覆灭时,光荐跳海自杀,未遂,被捕。元军把他与文天祥囚禁在一起。到金陵时,光荐因病留金陵天庆观,得免北行。两人在金陵分别时,邓光荐写了《酹江月·驿中言别》一词给作者,作者和作此篇。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

乾坤能大,算蛟龙、元不是池中物——能:如此,这样。蛟龙:这里比喻英雄豪杰。池中物:意思是英雄豪杰就像蛟龙不会生活在水池中一样,总不肯长久受屈服。这三句是说:天下如此之大,蛟龙生来就不会生活在小小的水池中。

风雨牢愁无着处,那更寒蛩四壁——着:这里是排遣的意思。那更:无奈,“那”是“奈何”的合音。这两句是说:国破家亡的忧愁无处排遣,无奈又有蟋蟀在四壁低吟。

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万事空中雪——“横槊”句:三国时,曹操伐吴,率军沿江而下,在长江上横槊赋诗。“登楼”句:三国时魏人王粲,因战乱往依荆州刘表,尝登湖北当阳县城楼,作《登楼赋》。这两句是说:不论是当年曹操的横槊赋诗,还是王粲的登楼作赋,都如同空中飞雪,转眼成空。

江流如此,方来还有英杰——方来:将来。这两句是说:世事犹如江水流动,后浪推前浪,将来还会有英雄人物出现。

堪笑一叶飘零,重来淮水,正凉风新发——一叶:孤舟小船。凉风新发:时值八月,故云。这三句是说:可叹我孤舟飘零,又一次来到金陵时,正值仲秋时分,凉风飕飕。

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朱颜:青春红润的面容。这两句是说:揽镜自照,青春不再,面容憔悴,只有赤诚之心依然不改。

去去龙沙,江山回首,一线青如发——去去:远去。龙沙:龙堆沙漠。一线青如发:远处的山峦就像一根头发。这三句是说:此去到极北的地方,回首中原故国,青山连绵犹如一丝头发。

故人应念,杜鹃枝上残月——故人:指邓剡。这两句是说:分别后思念友人,如同残月下枝头上悲切哀鸣的杜鹃鸟。

这首词一开头就突兀而来,气势奔放,与友人共勉应当要如蛟龙一样,不可营营苟且。结尾则向友人表露自己对故国山河无尽的拳拳思念之心。虽为言别之作,不作儿女沾巾之态,而是把民族的命运和自己的遭遇联系起来,既慷慨悲凉,又乐观向上。这首词与邓剡唱词都是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韵而作,构思上有同工之妙:上片吊古,下片伤今;上片感叹古代英雄人物,下片哀叹自己困顿坎壈。不过毕竟时代不相同,苏轼感叹的纯粹是身世浮沉,文天祥哀叹的是家国命运。对比、衬托是文天祥诗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词开头便把“蛟龙”与“池中物”对比,体现出作者虽身为囚徒,但英雄之心不灭的凌云壮志。此外,“横槊题诗”、“登楼作赋”与“一叶飘零”对比,“朱颜”与“丹心”对比;“寒蛩四壁”衬托“风雨牢愁”,“凉风新发”衬托“朱颜”等等,都收到了较好的艺术效果。清刘熙载对此词评价说:“词之妙全在衬跌。如文文山……《酹江月·和友人》云:‘镜里朱颜都变尽,只有丹心难灭’,每二句若非上句,则下句之声情不出矣。”(《艺概·词曲概》)既指出了这首词的匠心独运,又道出了对比、衬托手法的艺术效果。

邓剡《酹江月·驿中言别》词如下:“水天空阔,恨东风不惜世间英物。蜀鸟吴花残照里,忍见荒城颓壁。铜雀春情,金人秋泪,此恨凭谁雪?堂堂剑气,斗牛空认奇杰。那信江海余生,南行万里,送扁舟齐发。正为鸥盟留醉眼,细看涛生云灭,睨柱吞嬴,回旗走懿,千古冲冠发。伴人无寐,秦淮应是孤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