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世界上最神奇的做人做事课
27954700000031

第31章 低调做人,进退自如

保持心理平衡的良方

在日常生活中,几乎每个人时时都会遇到一些让人感到难堪的玩笑,如不知怎样调节情绪,沉着应付,就会陷入窘迫的境地;相反,如采取适当的“自嘲”方法,不但能使自己在心理上得到安慰,而且还能使别人对你有一个重新的认识。

比如,在一个舞会上,一位个头偏矮的男子去邀请一个身材窈窕的女子跳舞,可女孩却拒绝说:“我从不与比我矮的男子跳舞。”男子听后稍微一愣而淡淡一笑说:“我真是武大郎开店找错了帮手。”

“自嘲”使那位男同志摆脱了窘境并扭转局面。可见,逃避嘲讽并不是超脱,而常常会引起心理不平衡。当别人嘲笑你时,你表现得怒不可遏,也只会引来更大更深的嘲笑。最好的做法是,也笑一笑自己干得很糟的事情,笑一笑自己长相上的缺陷,平息可能发生的风波,这样做,别人反而对你不敢轻视,甚至会感到自惭形秽。

当然,“自嘲”绝不同于自轻自贱,要掌握并运用好它,首先要有自谦和自信心。只有谦虚并且自信的人才能经受住别人的嘲弄以及自己对自己的“打击”。其次,要自知自爱。自知就是自我认定,自我判断和自我评价。若一个人不能了解自己,爱惜保护自己,不重视身心健康和珍惜自己品德和荣誉──即不能够自爱的人,便会盲目适从,难免闹笑话,出洋相。而只有一个接纳自己、喜悦自己的人,才能用适度的“自嘲”替自己解围并保护自己。最后还须适应改造自身周围的环境。一个人常常是因与自身周围环境不协调受到嘲讽的。如若这样,要学会适应周围环境,即个体与环境进行良好的接触,不要做不切实际的幻想。同时,面对现实应不退缩、不逃避,努力改善周围环境,使之与己相协调。具备以上良好素质的人,一旦受到“嘲讽”时,便可采取心理防卫措施——“自嘲”,以求缓冲矛盾,取得转化,保持平衡的心理状态。

一个懂得掌握“自嘲”这种方法的人,就等于掌握了制造愉快和摆脱困境的能力及反嘲别人的权利。因此,在你的生活中,面对别人的冷嘲热讽,不妨试试使用“自嘲”这个方法,也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谦让是德

善待别人,容人之短,有一颗宽容之心;珍重友谊,忠于朋友。宁可人负我,不愿我负人。此乃处世之道。

谦让是一种美德,它能真正体现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

一个有道德修养的人,就知道善待别人,容人之短,有一颗宽容之心;一个懂得谦让的人,就知道珍重友谊,忠于朋友。所以“宁可人负我,不愿我负人”,就是懂得谦让的人的内心深处的真实写照。

谦让可以缓和气氛、平息愤怒,是一种酿造友好气氛的调和剂。

人与人之间相互谅解、谦让,使人觉得一种祥和之感。“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只有懂得谦让的人才能做得到这一点。

谦让作为一种美德,古往今来都为人们所传颂。“孔融四岁就知让梨。”古人都尚且如此,难道生活在现代文明时代的我们就不能做到吗?

同事之间为一点小事就争吵不休,甚而动粗,给集体带来不良影响,有辱团体声誉,有损文明形象。结果呢?双双受罚,既有损于人,又有害于己,何苦呢?如果能彼此谦让一点,不就把矛盾化解了吗?

有谦让,就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没有谦让,人群里就会争斗不休,针锋相对,甚至大动干戈、刀刃相向。那就没有安定的社会。

没有友谊的晴空,何谈幸福快乐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呢?

人类在进步,科学在发展,在今天,道德文明仍然是人们追求的一部分。因此,提高我们自身修养,懂得“谦让”二字对我们做人也好,做事也好,都是有益无害的。

谦虚礼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更是心灵交接擦亮的愉悦火花。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谦让是人际交往中必不可少的道德行为,它像雨后的彩虹、雪中的火炉、沙漠中的甘露,给别人也给自己营造美丽、温馨、滋润的意境。古代有舜因为友爱谦让,乐于助人,以仁爱感化人们,以德治国,才成为古人爱戴的圣贤;春秋时,鲁国的宓子贱为官以身作则,敬老爱幼,重礼守义,谦虚礼让,才有“鸣琴而治”的传说流芳千古;周恩来为人谦虚,爱民如子,成为人们敬爱的好总理,他逝世时,才有人民泪洒十里长安街相送的感人一幕;雷锋助人为乐,把困难留给自己,把方便让给别人,成为当代高尚道德情操的典范;抗洪战士为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视死如归,待人民胜亲人,才赢得人民的拥戴,被老百姓称为“最亲的亲人”。

然而,在生活中,待人接物要做到谦恭礼让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人与人之间难免出现碰撞和摩擦。例如,在拥挤的商场,有人被别人撞了一下,就怒发冲冠恶语相向;在公用电话亭,有人抓牢话筒不放松,只顾自己“煲电话粥”,丝毫没有顾及别人有急事等着打电话;与朋友因为一点小事有了过节,就记恨终生,老死不相往来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是这样对待别人,我们的子孙后代都这样仿效,中华五千年的传统美德岂不是一扫而光?

换而言之,如果人人都学会谦让,我们的每一个日子都会拥有鲜花、阳光和好心情

谦让不是拿原则做交易,而是始终站在大局利益角度看待个人利益。当大局利益与个人利益发生矛盾时,自觉地牺牲个人利益,维护大局利益。

谦让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风度,更是一种修养。在一个单位,谦让大度是我们随时注意的大问题,它既体现个人的道德修养,也是做好工作的重要方法,大家都做点谦让,一个和谐包容的人文环境得以形成,安定祥和的局面得以巩固,工作得以提高。

人生处处有磨难,有分歧,需要谦让。别人离不开你的谦让,你也离不开别人宽容;你的谦让滋润着别人,感化着别人,定会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它接纳的不仅仅是眼前短暂的雨露,也包含着今后日子里的春风、阳光。

朋友,学会谦让吧!它能驱散你心头的阴云,融化眉间的忧伤,容下人言的荆棘,唤回迷失的良知,敲醒沉睡的爱心,带给你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让你拥有一个丰富多彩的人生。

在生活中,学会谦让别人,是一个人修养和气度的反映。

谦让,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和剂,离开了谦让,正如恩格斯说的,即使是两个人的社会,也无法维持下去。在人生的旅途中,每个人都在朝着自己的奋斗目标努力,不可避免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矛盾和问题,如果没有“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度量,不懂得谦让之理,不知谦让,后果可想而知,不但会耽误自己的前程,而且还会贻害整个集体。因此,我们要学会谦让,胸怀要开阔,养成礼让、谦让的品德,以礼待人,营造良好的、宽松的、和谐的人际关系,这对事业的繁荣、兴旺、发展,一定会大有裨益的。

事情往往就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人生在世,许多时候都要学会谦让。谦让,往往能“化干戈为玉帛”,息事宁人,不仅能解决许多矛盾,消除各种隔阂,而且还能增强团结,密切同志之间的情谊,更为关键的是能够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

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你能谦让三分,就能感到天宽地阔,感到周围的每个人都有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谦让是一种胸怀,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智慧,更是一种修养。我们需要这种谦让精神。

在春秋时期,晋国有个中军元帅范武子对儿子很注意谦让教育。他告老退休后,儿子范文子接替他出来做官。一天范文子回家稍晚,范武子就问:朝中出了什么事,怎么回家这么晚?范文子回答:来了个秦国客人,出了几个隐晦问题难我们,朝中官员都答不上,我解答了三个。范武子见儿子有点自负,缺乏谦让态度,很生气地说:那些官员不是不能解答,他们是让长辈说。你这小子不知道谦让,在朝堂上三次抢先发言,这样无礼貌。说着举起手杖就打。

范文子受过父亲教训后,幡然悔改。不久,他随中军元帅攻打齐国,打了个大胜仗。当他们奏凯归来时,晋国的臣民都去欢迎,范武子也去了。范武子看到将士们一个个走过去了,最后看到范文子走过来。范武子就说:儿啊,你知道我也在此焦急地望你归来吗?怎么走在最后呢?范文子回答:这次是元帅领兵打了胜仗,我若走在前头,恐怕晋国的人都把眼光投到我身上,我不是抢占了主帅的光荣了吗?范武子听了,很高兴,说:很好,我放心了。

范文子不仅自己注意谦让,同时还经常教育儿子范宣子谦让。一次,晋国和楚国打仗。当时,范文子任中军副帅,范宣子是个小孩,跟随在军中。一天清晨,楚军搞突然袭击,使晋军得不到用武之地。晋军将士很为难,正在商议对策,范宣子跑来,哇啦哇啦就嚷:把灶平了,把井填了,营中列阵,就能打败楚军,害怕什么!范文子看到儿子这么放肆,大声斥责,并把他赶走了。

谦让,犹如宇宙中的天空,犹如大地上的海洋和山谷——谦让者因宽容而博大,因博大而有力。好争之人,天将与之相争,谦让之人,天将与之相让。

学会自嘲

幽默一直被人们称为只有聪明人才能驾驭的语言艺术,而自嘲又被称为幽默的最高境界。由此可见,能自嘲的必须是智者中的智者,高手中的高手。自嘲是缺乏自信者不敢使用的技术,因为它要你自己“骂”自己。也就是要拿自身的失误、不足甚至生理缺陷来“开涮”,对丑处、羞处不予遮掩、躲避,反而把它放大、夸张、剖析,然后巧妙地引申发挥、自圆其说,取得一笑。没有豁达、乐观、超脱、调侃的心态和胸怀,是无法做到的。可想而知,自以为是、斤斤计较、尖酸刻薄的人难以望其项背。自嘲谁也不伤害,最为安全。你可用它来活跃谈话气氛,消除紧张;在尴尬中自找台阶,保住面子;在公共场合获得人情味;在特别情形下含沙射影,刺一刺无理取闹的小人。

人际交往中,在人前蒙羞,处境尴尬时,用自嘲来对付窘境,不仅能很容易找到台阶,而且多会产生幽默的效果。所以自我解嘲,自己把自己胳肢几下,自己先笑起来,是很高明的一种脱身手段。

当然,自嘲不是自我辱骂,不是出自己的丑。这里要把握分寸。力求个性化、形象化并学会适当的自嘲,往往可以使自己说话变得有趣起来。幽默力量能认同幽默的事物。因此真正伟大的人物会笑自己,也鼓励别人和他一起笑。他们以与人分享人性来给予并获得,你也能做到!

抗战胜利后,张大千从上海返回四川老家。行前好友设宴为他饯行,并特邀梅兰芳等人作陪。宴会伊始,大家请张大千坐首座。张说:“梅先生是君子,应坐首座,我是小人,应陪末座。”梅兰芳和众人都不解其意。张大千解释说:“不是有句话‘君子动口,小人动手’吗?梅先生唱戏是动口,我作画是动手,我理该请梅先生首座。”满堂来宾为之大笑,并请他俩并排坐首座。张大千自嘲为小人,好似自贬,然而“醉翁之意不在酒”,这既表现了张大千的豁达胸怀,又制造了宽松和谐的交谈氛围。

克己忍让

忍让,是人生的一种崇高的境界。

忍让,是人生必备的一门学问。

在纷繁的工作生活中,彼此之间能够忍让是非常可贵的。忍让并不意味着退却不前或懦弱可欺,并不是面对误解,委屈,甚至诽谤而无动于衷。忍让,顾全的是大局,着眼的是未来。我们可能会遇到很多不如意事,不当忿激与争。

曾任美国总统林肯受辱骂而不怒。有一次,林肯和儿子罗伯特驱车上街,遇到一列军队在街上通过。林肯随口问一位路人:“这是什么?”林肯原想问是哪个州的兵团,但没有说清楚。那人竟以为他不认识军队,便粗鲁地回答:“这是联邦的军队,你真是个他妈的大笨蛋。”林肯面对着一个普通路人对自己的斥责,只说了声“谢谢”,毫无怒容。林肯的忍让成就了他的事业。

忍让并非懦弱,并非无能,而恰恰是自信、坚强和识大体的表现。以蔺相如后来“位在廉颇之右”的官职,不一定斗不过廉颇,但是,他深知“两虎相斗,其势不俱生”的道理,于己于国都不利,因而处处忍让,才有最终的“将相和”。

忍让,是大智大勇的表现,它不计较一时的高低,眼前的得失,而是胸怀全局,着眼未来;忍让,是一种美德,它以宽广的胸怀,无私的心灵去容纳人,团结人,感化人。忍让,是一种修养,它面对荣辱毁誉,不惊不喜,心静如水。

忍让是一种豁达的挚爱,就如一弘清泉浇灭哀怨嫉妒之火。可以化冲突为祥和,化干戈为玉帛。忍让又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别人冲撞了你,内心也会感到不安。你以忍让待人,自然会得到别人的理解与拥戴。

忍让还是一种深厚的涵养,它是一种善待生活、善待别人的境界,能陶冶人的情操,带给你心灵的恬淡与宁静。它不但可以改善自己与社会的关系,还可以使自己的心灵得到慰藉与升华。忍让实在是一门生活的学问。

歌德有一天到公园散步,迎面走来了一个曾经对他作品提过尖锐批评的批评家。这位批评家站在歌德面前高声喊道:“我从来不给傻子让路!”歌德却答道:“而我正相反!”一边说,一边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歌德的幽默避免了一场无谓的争吵,同时也可以消除自己的恼和怒。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既为自己摆脱尴尬难堪的局面,顺势下台,又显示出自己的心胸和气量。

清代中期,有个“六尺巷”的故事。据说当朝宰相张英与一位姓叶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两家毗邻而居,都要起房造屋,为争地皮,发生了争执。张老夫人便修书北京,要张英出面干预。这位宰相到底见识不凡,看罢来信,立即做诗劝导老夫人:“千里家书只为墙,再让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张母见书明理,立即把墙主动退后三尺;叶家见此情景,深感惭愧,也马上把墙让后三尺。这样,张、叶两家的院墙之间,就形成了六尺宽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事情就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古代开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志之间处理小是小非,更应该比封建时代更高一着。

在人生道路上能谦让三分,就能天宽地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