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有一种境界叫糊涂
27967200000016

第16章 装傻N明哲保身,趋福避祸(1)

一、人怕出名猪怕壮

大凡历史上的名人能人,英雄豪杰,都常常是身怀绝技,但他们也都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能人背后有能人”的道理,所以要想赢得胜利,后发制人,都是深藏不露,大智若愚,大巧若拙,不轻易地暴露和表现自己的才能。真正聪明的人,不会自以为是,他们为人处世,以谦虚好学为荣,绝不会四处去出风头,不去刻意地炫耀或展示自己,而是克制和忍耐住自己争强好胜的心理。那些获得利益并稳守江山的人,大都深谙“明哲保身”的道理,他不轻易将自己的弱点及缺陷显示于人,故而在乱世之中不仅保全了自己的地位,更保全了自己的性命。尽管古人之历史离我们久远,然而古人之经验却若一面镜子可照见我们现代人的缺陷,借古人之经验考当今之得失,可使人们自己更加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在竞争的社会之中找到我们的立足之地并能出人头地。所谓明哲保身只是一句很概括的智言,具体如何实践却牵扯到若干的细节。世界之大,人生之复杂,实让人难以掌握适当的尺度,但只要借鉴前人的宝贵经验,古为今用,就可以避开世事的利害,做到游刃有余。

“出头的椽子先烂”,过于显露自己的才能和智慧,过分地招摇,首先会招致对自己的损害,尤其是受到有妒忌之心的小人的攻击。忍耐住这种自我显示的心情,一则能使自己谦虚好学,二则可以保护自身不受损害,有利于自己聪明才智的发挥。

对此问题古人说:“露才扬己,器卑识乏。成括有才,终以见杀。学有余者,虽盈若亏;内不足者,急于人知。不扣不鸣者,黄钟大吕;嚣嚣聒耳者,陶瓮瓦釜。韫藏待价者,干金不售;叫炫市巷者,一钱可贸。大辩若讷,大巧若拙。辽豕贻羞,黔驴易蹶。称里晁错俱称智囊,一以滑稽为生,一以直义而亡。盖人之不可智,用之过则怨集而祸至。故宁俞之智,仲尼称美;智不如葵,鲍庄断趾。士会以三掩人于朝,而杖其子;闻一知十之颜回,隐于如愚而不试。噫,可不忍欤”

这段话大意是说:展露才智显扬自己,这样做实际上是卑下、缺乏学识的表现。所以成括虽然有才,最后还是被杀掉了。学问广博的人,虽然饱学却好像还不足;学识不充足的人,却急于让人知道自己。不敲击不响的,是朝廷的重器黄钟大吕,响声喧嚣刺耳的,是那些低劣的陶盆瓦釜发出的声音。藏在匣子里等待高价的珍宝,不达千金不会出卖;在市巷里叫卖的东西,一文钱就可以买到。最擅长辩论的人看起来像不善言辞,最聪明的人看起来像个笨拙的人。少见多怪,为后人留下笑柄;贵州驴子的技艺,仅仅是一踢而已,终不能救自己的性命。以前称里、晁错都以智囊著称于世,前者以能混淆同异而寿终,后者因仗义直言而丧命。人不可以无智谋,但过多施用智谋,则会引起众怨而招致祸害。所以孔子称赞宁俞善用智谋,而认为鲍庄智慧还不如秋葵,被砍断了脚。士会杖打其子,是因为他以一知半解而炫耀于朝廷;颜回号称能闻一知十,却大智若愚而不汲汲功名于世。唉,怎么能不忍呢?

《论语》上记载曾手的话:“有,但好像没有一样;实在,好像虚无一样。”有一次,孔子向老子求教,老子对孔子说:“好的商人积贮很多,却好像没有什么,君子有高尚的道德,看起来却像愚笨的人。”对此孔子也有深刻的理解,他自己在教学中看到了这个问题的重要性。

孔子曾经对子贡说:“你和颜回到底谁更聪明?”子贡回答说:“我听说一件事,就能推知两件事,颜回听说一件事却能推知十件事,颜回聪明智慧,故从事情一开始就知道它的结果,是上等智力,生来就是智者。”孔子说:“我和颜回说话,他一整天都不反驳,好像很愚笨;回来后回想他的言语行动,却表明他足以发现我的道理和问题,他并不笨。”孔子说:“我不被世人赏识,所以我能学到一些技艺。”这是孔子谦虚的话,勉励有智慧的人要以愚笨为可贵品质,不以炫耀自己为美德。

有些人根本谈不上有什么美德或才智,只不过是爱显示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例如知道别人的隐私比他人多,知道什么方面的传闻比别人早,这种雕虫小技,本来根本不值得夸口。

人不是不能出名而是不要轻易让自己出名,卖货要找懂行的专家,不能不问青红皂白就拿出手上的货物。隐匿才智一方面是寻求能够发挥自己的地方,寻求能够赏识自己才华的人之后,再显露自己的才华。这是正确的方法,正如《论语》上说,子贡对这个问题发表他的看法时说:“有块美玉,把它放在匣子里藏起来,等到有好的价钱再卖出去。大家说,卖了吧,但我要得到高价再卖。”君子并不是不愿做官,而是讨厌不由正路做官。春秋战国时代的人宁俞,也就是宁武子,卫国的卿士。《论语》中孔子对他评价说:“宁武子在国家安定时就聪明,在国家昏暗时就装傻,他的聪明别人赶得上,他装傻时别人就赶不上了。”据《左传》说,晋侯和诸侯们在温地相见,卫侯和人争讼。宁武子是卫侯的助手,卫侯没有取胜,被抓起来送到了京师,关在深室里,是宁武子负责送饭送衣。晋侯让医衍毒死卫侯,宁武子贿赂了医衍,让他把毒药放少了些,卫侯才没有死掉。到了秋天,晋侯放了卫侯,他才得以返回卫国,正是宁俞的大智若愚,才救了他人,也保全了自己。在一般情况下,忍住显示自己才智的欲望,保持不自满的心态,可以获得更多的才能,同时也可以避免因为炫耀自己的才能,招致他人对自己的妒嫉、诋毁、攻击、陷害。因此为官之人切记勿轻易显示自己的才华,以免被名声所累。

二、山外有山,天外有天

所谓“张狂”,就是过分地狂妄自大。《尚书》中“谦受益,满招损”的句子,也就是说不张狂、不自满,人才能有所收益。一个谦虚的人必然能够博采众长,用以充实自己,还会自觉地改过从善,提高自己的修养,从而去害受益,并能得到别人的尊重。《老子》中说:“知道自己有所不知,有不足之处,有欠缺的地方,这是明智的人;不知道却自以为知道,惟恐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毛病之所在。圣人已经很完美了,没有缺陷了,却忧虑存在有过失、有毛病,谦虚自省,正是这样检查自身的过失、错误、毛病,才能真正地没有过失,所以虚其心,受天下之善。”世界上有些自以为是、沾沾自喜、自高自大的人,目光短浅,犹如井底之蛙。骄傲使人无知,让真正有识之士看了发笑。《王阳明全集》卷八中这样写道:“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以傲上来。傲以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因此王阳明认为:猖狂、傲慢的反面是谦,谦逊是对症之药,虚以处己,礼以待人,不自是,不居功,择善而从,自反自省,控狂制傲,方可成大事。

但是世间又有多少人能够明白这个道理呢?关羽是智勇双全的人物,但也有自满之时。他出师北进,俘虏了魏国大将军于禁,并将征南将军曹仁围困在樊城。镇守陆口的吴国大将吕蒙回到建业,称病要休养,陆逊去看望他。两个人谈论起国事军事。陆逊说:“关羽节节胜利,经常侵凌别人,现在他又立下了大功,就更加自负自满,又听说你生了病,对我们防犯就有可能松懈下来。他一心只想讨伐魏国,如果此时我们出其不意地进攻,肯定能打他个措手不及。”后来吕蒙向孙权推荐陆逊代替自己前去陆口镇守。年轻的陆逊一到陆口,马上给关羽写信:“前不久,您巧袭魏军,只用了极小的代价,便获得了很大的胜利,立下赫赫战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啊!敌军大败,对我们盟国也是十分有利的。我刚来此地任职,没有什么经验,学识也浅薄,一直很敬仰您,所以恳请您指教。”又吹捧关羽说:“以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所立的战功,韩信在灭赵宅战中所用的计策,也无法与将军所使用的战略相比。”陆逊信中谦卑的词语,以及请求他照顾的语气,使关羽产生了自满之情,更使关羽对吴国放心了。而陆逊却暗中调查,秘密调遣部队,具备了击败和擒获关羽的条件后,大军到达,立刻攻下了荆州要地南郡。

因此人若很狂,必然招来祸害,致己于不利之地。纵观历史,不断发现因张狂而断送自己前程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为官之人若要保持自身的安全及利益绝对不可张狂,否则必然招致他人的谋害,使自己的前程断送。

东汉明帝时,班超率领36名部下出使西域。他在西域恩威并施,大得人心。经过22年的努力,终于赶走了匈奴人,使西域50余国全部归附了汉朝。班超因以升任西域都护,封定远侯。章和元年,班超已69岁,在西域近30年了。他上书朝廷说,希望能在自己活着的时候进入玉门关。于是,章帝下令召回班超,提拔校尉任尚为西域都护,接替班超,任尚对班超很是佩服的,他上任之前来见班超请他指点自己,班超说:“任君不必客气。你在边关任职已有多年,数次担任重要的职务。现在任职都护,可以说是驾轻就熟,何必向我这个年老智衰的老头请教呢?”

但任尚不肯放松,一再要求班超指点。班超见他一片真心,就说:“既然如此,我就说几句忠告吧。塞外的官吏与士兵,多为内地人,当地西域各国人,又甚少接受我汉朝的文明教化,性情不稳定,反复无常,想真正收抚他们是很困难的,这要花费很长的时间;如稍不留意,极其容易引发诸国动乱。你的长处是勇担大任处事果决,你的短处是性子过于急躁,待人过分严厉。”

接着他又说:“处理政务过于精明苛刻。反而得不到部下的拥戴,尤其在西域,我们为人处事要平和平易,对别人的小过失要尽量宽容,只要把握大的方面就行了。遇事不要急躁,先冷静地思考再着手处理。”任尚原以为班超必会传授他一些如何治服西域各国的方法与诀窍,没想到班超只说了这几句无关痛痒的话。出于礼貌,十分失望的任尚当时并没有说什么。班超返回关内后,任尚对他的部下说:“我以为大名鼎鼎的班超有什么出奇的策略哩,谁知他给我说的,也不过是些平平常常的话罢了。恐怕他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也!”任尚没有能够理解班超的话中深藏的道理。他到了西域之后,依然我行我素,不听劝告,以严厉、苛细的方法去管理西域各国,自恃经验丰富,不听部属的建议,结果与西域各国的关系越来越紧张。没过几年,西域各国纷纷发动叛乱。班超的话虽然平常,但正是这些平常的话语之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然而自负的任尚根本没有听进去,自然也不可能照着此话去做,结果是断送了班超在西域近30年的工作成果。为人不可以太自以为是,轻则害己,重则误国。

真正有学识有作为的人,绝不会卖弄自己,更憎恶哗众取宠,即便是文武全才的人,也不应该过度狂傲,否则也只能将自己置于尴尬的境界。卖油翁的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吧。枢密使陈尧咨是状元出身,大哥陈尧叟也是状元出身,二哥陈尧佐是个进士,确是棠棣联芳,一门风雅。陈尧咨还会拉弓箭,百发百中,矢无虚发。这不只是在文官中绝无仅有,即使在武官中也不可多得,因此陈尧咨总是沾沾自喜,有一股骄气。为此,人们不敢惹他,也不喜欢他。有一天,陈尧咨射箭一连射了10支箭,9支中了靶心。旁观的人群中一再爆发出欢呼声和掌声,他便显出一副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样子。忽然他看见一个卖油翁满脸不屑一顾的神情,既不欢呼也不鼓掌,心中大为不满,上前问道:“老头,你看我射箭的本事神不神呀?”卖油翁不在意地说:“没什么神的,不过是经常练习,手练熟了罢了。”陈尧咨被气得半晌讲不出话来:“你竟敢轻视我?”卖油翁说:“你看看我的本事吧!”于是取一个油瓶竖在地上,用一个有孔的铜钱盖着瓶口,再用勺子舀了一大勺油,将这勺油从钱孔里注入油瓶,注完之后,钱孔边没有沾上一丁点儿油迹,卖油翁斜瞅着陈尧咨说:“这叫熟能生巧,有什么神啊?”骄气十足的陈尧咨听了,沮丧得像一头斗败了的公鸡,从此气焰收敛多了。

俗话说:“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一个人若自恃才高而张狂,必遇才更高之士将其教训一通。要在官场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必应谦虚谨慎,周周到到,切不可让他人觉得自己不可一世、骄傲自满,否则必将受到打击。

三、逢人只说三分话

其实与人为善并非是与一切人相处都以善待之,而是要对待人以平和的方式达到善处的目的。为人处世绝不可冒失冲动,激言伤人,轻则树敌,重则失官,岂不是太不值得?因此,在日常事务处理之中,讲求一定的方式方法,达到与人善处是尤为必要的,尤其是为官者,更应注意到与人相处的诀窍,对上对下都应有良好的口碑。说话办事要时时刻刻注意与人为善。下面就重点介绍一些与人相处的诀窍。

官场之上鱼龙混杂,人心叵测,因此“逢人只说三分话”是很必要的。你也许认为大丈夫光明磊落,事无不可对人言,何必只说三分话呢?仔细观察那些老于世故的人,的确只说三分话,你一定认为他们是狡猾,是不诚实。其实说话要看对方是什么人,对方不是可以尽言的人,你说三分真话,已不为少。孔子曰:“不得其人而言,谓之失言”,对方若不是深相知的人,你也畅所欲言,以快一时,对方的反应是如何呢?你说的话,是关系到你自己的事,对方愿意听你的么?彼此关系浅薄,你与之深谈,显出你的没有修养;你说的话,是关系到对方的,你不是他的诤友,忠言逆耳便显出你的冒昧;你说的话是关系到国家的,对方的立场如何,你没有明白,对方的主张如何,你也没有明白,你偏高谈阔论,轻言更易招忧呢!

所以,不是不可说而是不必说,更是不该说,与“事无不可对人言”并没有什么冲突。事无不可对人言,是指你所做的事,并不是必须尽情向别人宣布。老于世故的人,是否事事可以对人言是另一问题。说话本来有三种限制:一是人,二是时,三是地。非其人不必说;非其时,虽得其人,也不必说;得其人,而非其时,你说三分话已给他一个暗示,看看他的反应;得其人,得其时,而非其地,你说三分话,正所以引起他的注意,如有必要,不妨择地长谈,这才叫做通达世故的人。

说些恭维话对于官场中的人来说也是一项必不可缺少的本领。恭维话人人爱听,你对人说恭维话,如果恰如其分适合其人,他一定十分高兴,对你有好感。最奇怪不过的是,越是傲慢的人越爱听恭维话。“人告之以有过则喜”,只有子路才有此雅量。一般自命为贤者,哪里容得下你的批评!普通人更不用了,试看古来犯颜直谏的忠臣,有几个不吃苦头。汲黯是汉朝出名的直人,武帝是汉朝出名的贤君,汲黯说他“内多欲而外施仁义”,武帝深觉不欢,汲黯因此终生不得意。所以善说恭维话,是处世的本领,是为官的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