岛夷居处邻服荒,
潮水来时杂海商。
月黑风高千层浪,
满篷鼓风走两洋。
海商,是与官商相对而言的,即民间从事海洋贸易的私人商贩。福建海商,古已有之,只是明代福建海商在全国海商中居突出的领先地位。并具有许多明显的福建历史经济地理特点。
明代福建海商活动的据点,不仅遍及福建沿海的福鼎桐山、福州河口、琅琦、福清、惠安、安海(安乎)、同安,漳州的海沧、月港、活屿,诏安的梅岭,以及漳、潮二州间的海岛南澳,并且北集居到浙江,南活动于广东,东建基地于台湾的淡水、鸡笼。但以月港与安海两港最为重要。月港曾成为国内对外贸易的中心。安海是福建海商的一个重要基地,经商行贾,几遍天下。明代,福建海商活动据点如此之广,乃是利用封建地方政权各自为政的特点,左突右冲,浙江捕急到福建,福建捕急到浙江、广东;广东捕急又北上福建、浙江;大陆沿海捕急到台湾,使海商在与官府周旋中生存发展。
明代福建海商不仅活动据点广,海商数量多,而且在性质上也起了明显的变化。它已不像从前那样,受着贡舶贸易的支配,仅起被动、消极的海洋贸易的作用,而是以自由商人的姿态,积极地参与海上贸易活动。明人张燮的话道出了海商活动的变化。他说:“市舶之设,始于唐宋,大凡夷人入市中国,中国而商于夷,未有如今日之伙也。”这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福建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明代福建海商拥有雄厚的资本和灵活的经营方式。
福建海商经营方式主要有二:
一是往来于海上,置帆船,运货物,号称“舶主”。每造一船,“造船费可千余金,每往返岁一修葺,亦不下五六百金。”有的大海商,不仅是一舶之主,而且是一方船队之主,如明末福建海商颜思齐、郑芝龙家族就是这样。如郑芝龙所拥有的船舶,仅过洋船就达上百艘。
二是福建海商不仅承担本地对外贸易的牙商,并远赴广东取得对外贸易的特权而与夷商相贸易。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清代。广东十三行行商中的潘同文、伍怡和叶史成、潘丽泉、谢东裕、黎诸元诸行,其先皆为闽籍。
上述两种经营方式中,无论哪一种,都需要雄厚的资本。可见,福建海商在中国海洋外贸史上所居的重要地位。
明代福建海商的活动情况,可从月港、厦门、福州三大港窥探一斑。
1.月港:原属漳州八九都地,外通海潮,内接九龙江淡水,其形如月,故名月港。现为龙海县海澄镇。它是明代中后期我国东南沿海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它的兴起与福州、泉州不同。明代海禁,私商乃利用月港地理位置,进行走私贸易。明景泰四年(1453),月港的海外贸易开始兴起。成化、弘治年间(1465-1505),月港“人烟辐辏”,“商贾咸聚”,成为黔南一大都会,有小苏杭之称。随着海外贸易的发展,明嘉靖三十年(1551)置靖海馆,设通判。四十五年置海澄县。隆庆元年,明政府不得不取消海禁,在月港开设洋市。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海外贸易的形势是禁止不住的。开设洋市后,月港与海外交通更加发展,到万历年间(1573-1620)盛况空前。“西方异客,皆集月港”,往返商旅,相望于道。月港的海舶到达东西洋的许多国家和地区。但月港贸易的对象主要是东南亚和日本。这与宋元时期的泉州港不同,泉州港贸易的对象主要是阿拉伯国家。每年仲夏至中秋的风汛期,由月港发舶的商船多以百计。输出货物以丝绸、布匹,瓷器、茶叶、砂糖、纸张、果品等为主。湖州的生丝、景德镇的瓷器,也由月港远销国外。输入除传统香料、珍宝外,大部分是农产品、手工业品和手工业原料。此外,大米也是当时进口货物之一。到月港的洋船“除货物外,每船载米或两三百石,或五六百石”。明代后期,粮食和白银逐渐成为月港的主要进口货。
明代,“闽人通番,皆自漳州月港出洋”。从明成化十年(1474),至万历年间(1573-1621)约150多年时间,月港的海洋贸易逐渐走向兴盛阶段,比福州港、泉州港更为繁荣。明代月港与其前代不同的是,此时以中国商人赴异国贸易为主。这种变化是明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由月港出口的景德镇瓷器
但是,月港毕竟不如厦门港,“此间水浅,商人发船必用数小舟曳之,舶乃得行”。江海交接处水深差距大,大船不能直接靠岸,货物装卸要经过驳船搬运,费时又不便。后为厦门港所取代。
2.厦门港:原来是和月港相配合的港。月港是一个近内河的港口,必须经厦门港出海,月港的兴起,其实就是厦门港兴起的先声。只是由于月港兴起时,厦门已是中左所,月港则是荒野的海滨,又是漳州的八九都地,可以掩官府的耳目,便于私商活动而已。待到官府准许开设洋市以后,厦门港的地理位置与海港条件,对于海洋贸易,无论从那一方面说,都比月港优越。即所谓“据漳泉之交,扼台、澎之要,为垒闽之门户。”万历年间(1573-1621)政府就在厦门设置“饷馆”,月港商船必须到厦门盘验。天启年间(1621-1627)厦门直接开展海外贸易。明末永历(1655)以后,厦门为郑成功的重要基地,积极开展海外贸易,以维持其军队和政权的经费开支,厦门遂以一个对外贸易的优良港口,登上了我国海运交通的历史舞台。
3.福州港:是在闽江流域与海洋货物转运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港口城市。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福建省最古的商港城市。汉代已与日本、南洋有航运往来。明成化年间,把原设在泉州的市舶司,移置福州。福州港的海外贸易,早在市舶司移置之前已相当发达,移置之后,至明嘉靖年间(1522-1566)进入全盛时期。尤其是新港、水部一带,当时“华夷杂处,商贾云集”,是福州最热闹的地区。福州港是闽江流域林副土特产品的集散地,是著名的茶叶、木材市场。福州曾与汉口、九江并称为国内三大茶市;曾与汉口、安东同称为国内三大木材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