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大话闽商
27967300000016

第16章 茶市门开“铁观音”满壶浇开“碧螺春”

今岁闽中别贡茶,

翔龙万寿占春芽。

初开宝筐新香满,

分赐师垣政府家。

福建产茶历史也较久,宋代福建茶以建州茶为代表,尤其是武夷山大红袍茶以产量多,质量高,品种迭出而声名远扬。

大红袍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有关来历,说的是古时,有一位穷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被天心庙老方丈看见,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还被招为东床驸马。一个春日,状元来到武夷山谢恩,在老方丈的陪同下,前呼后拥,到了九龙窠,但见峭壁上长着三株高大的茶树,枝叶繁茂,吐着一簇簇嫩芽,在阳光下闪着紫红色的光泽,煞是可爱。老方丈说,去年你犯鼓胀病,就是用这种茶叶泡茶治好。很早以前,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就鸣鼓召集群猴,穿上红衣裤,爬上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状元听了要求采制一盒进贡皇上。第二天,庙内烧香点烛、击鼓鸣钟,招来大小和尚,向九龙窠进发。众人来到茶树下焚香礼拜,齐声高喊“茶发芽!”然后采下芽叶,精工制作,装入锡盒。状元带了茶进京后,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一路上礼炮轰响,火烛通明,到了九龙窠,状元命一樵夫爬上半山腰,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以示皇恩。说也奇怪,等掀开大红袍时,三株茶树的芽叶在阳光下闪出红光,众人说这是大红袍染红的。后来,人们就把这三株茶树叫做“大红袍”了。有人还在石壁上刻了“大红袍”三个大字。从此大红袍就成了年年岁岁的贡茶。

明清时期武夷茶由于质优甚受外商欢迎,而成为外销商品。宋政府因武夷茶的外销日多,特在泉州设置专职提举宫,以管理包括福建茶在内的对外贸易事项;同时又屡次“申严私服(武夷茶)入海之禁。”,茶叶与钱币虽然严禁私贩入海,但贩茶有利可图,每年依旧有大量的武夷茶从泉州港偷运出海。南宋时,中国茶销路日广,日本等国,皆愿进口茶叶,如嘉定十五年(1222)十月十一日臣僚言:“国家置舶习于泉广,招来岛夷,阜通货贿。波之所阙青,如瓷器,茗(茶叶)酒之属,皆愿所得”,而泉州则是福建茶叶外销的重要港口。

1517年,葡萄牙航海家首次带茶叶入欧洲,但西方人认识茶叶却至迟到16世纪中叶。1559年,西方最早记载茶叶著作问世。作者是威尼斯商人拉莫斯。他在其意大利文《旅行记》中提到:“他在中亚旅行时,遇到一位名叫哈只?穆罕默德的波斯商人,后者向他提供中国出产的一种叫‘Cha’的植物及其用途。”17世纪武夷茶率先走出国门,是中国茶叶输向欧洲最早的茶类。明神宗万历三十五年(1607)荷兰东印度公司从澳门收购武夷岩茶,经爪哇输往欧洲市场试销。据记载,明万历38年,荷兰商人在万丹首次购到由厦门商人运去的茶叶,以后又在爪哇、苏门答腊多次购买华茶,转运欧洲卖给英国等国家。并按厦门方言茶(TAY)的读音称茶为THEE。1644年,英国东印度公司在厦门设立代办处,并于1676年在厦门设立商馆。英国东印度公司皆委托代办处在中国购买茶叶,先运至印度马德拉斯再转运到英国。此间1662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与英国国王查尔斯二世,武夷茶这一珍品,是随着凯瑟琳一起进入英国皇室,随身带着她心爱的“红色之汁”,参加上流社会的社交活动。她视茶为天赐的健美饮料、崇茶、嗜茶,而被世人称为“饮茶皇后”。她的肖像被英国商人用在武夷红茶的包装上。正是由于她的倡导,饮茶之风在英国宫廷盛行起来,接着扩展到王公贵族及豪富世家。饮武夷茶成为他们养生的灵丹妙药和风雅的社交礼仪。许多富有的家庭,纷纷效法中国茶宴形式,布置雅致,邀请亲朋好友聚会品茗。英吉利人云:“武夷茶色,红如玛瑙,质之佳胜过印度,锡兰远甚”。于是,武夷茶由城中而流行海外。英国政府于1669年规定茶叶贸易由东印度公司专营,并规定每艘船需要载满七分之一茶,始准入口。

康熙28年(1689)英国东印度公司委托厦门商馆代买茶叶150担直接运往英国,始创中国茶叶直运英国的先例。1700年伦敦已有800多家咖啡馆兼营茶水,同时有众多的杂货店开始供应茶叶。1721年英国输入茶叶从1669年只100多磅,不到10年至4000多磅,1721年突破100万磅。1751-1760年,英国东印度从中国输入茶叶3700余万磅,其中武夷茶2363万多磅,占总输入量63.3%。可见,英国后期输入的茶叶是以武夷茶为主。武夷茶在此期间,名扬海外,被誉之为“东方美人”。西欧人在饮用中国武夷茶的同时,也把饮茶习惯传播到美洲。1785年,美国有一艘“中国皇后号”商船第一次从中国广州运载茶叶回国并获得巨利。因而美国商人纷纷投入从事茶叶的贸易,往来于中国的船舶络绎不绝。“五口通商”后由厦门口岸出口的乌龙茶1869年为85967担,1877年为9100担。1874-1875年,美国从厦门输入的乌龙茶竟达7654.384担,福州开埠致使地处武夷茶运销的黄金水道,闽江沿岸各县因茶叶产品可顺流而下,发展很快。武夷茶直接由福州出口,一时销路甚畅,“闽北山民,开山斫木,甚至改田为茶园。自北苑等而下之,皆市于夷。独武夷价翔,夷人不敢捆载。”

清道光年间(1821-1800)随着五口通商,海运开禁,作为占有福州、厦门两大商港优势的福建,促进福建乌龙茶的发展,武夷茶叶在通商贸易不断扩大的形势下,走向繁荣昌盛。据海关资料记载,到光绪四年(1878):福建茶叶出口达80多万担,约当时全国年出口量的三分之一。当时乌龙茶与红茶、绿茶等花色品种,在对外通商中,齐头并进。这个时期,乌龙茶形成具有生产规模的以武夷岩茶为代表的闽北乌龙茶产区和以安溪铁观音为代表的闽南茶区。可以说,19世纪是乌龙茶,武夷茶风靡欧美时期。

但到19世纪英国在印度和斯里兰卡属地种植由中国引种的茶种获得成功。英国遂大力宣传饮用印、斯红茶,力排中国茶叶。美国于1897年颁布《掺杂与不卫生禁止条例》,华茶入口几乎全部被拒绝。到此,流行欧美达30年的乌龙茶,武夷茶就销声匿迹。

乌龙茶、武夷茶被排出欧美市场后,海外饮用乌龙茶的就只有东南亚这些国家中的一些华侨。到20世纪50年代,乌龙茶遂被称为“侨销茶”,主要发展地有新加坡、泰国、缅甸、印尼、菲律宾、越南等地。因为在两三百年前,闽南地区很多人漂洋过海到古巴、檀香山、秘鲁以及南洋一带谋生。1875-1850年,从厦门口岸出境的人数有149176人,其中到东南亚一带的有123444人,安溪人为数不少。他们随身携带乌龙茶,并做买卖生意。

灌装乌龙茶

1979年,日本第一次掀起“乌龙茶热”,是年进口乌龙茶280吨。1980年,乌龙茶走俏日本。1981年2月,在福建茶叶进出口公司和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的支持下,罐装乌龙茶问世了。目前,罐装乌龙茶水已是融入日本人生活的一种饮料,成为居家必备,外出旅游离不开的时髦饮料。

另一方面,由乌龙茶、武夷茶的销售弱势,带来福建各港口的贸易萧条,“福海关”以其独特优良的地理优势成为中国东南近代“海上茶叶之路。”福海关即福建宁德市三都澳,它是“中国第一,世界少有的”天然深水良港。三都澳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68)五月八日成立“福海关”。“福海关”成立不久,出口茶叶从1899年的8.91万担提升至1910年的12.39万担。海关报告中指出:其地各口出现的贸易萧条,至今为止还没影响本口。1915年国际红茶畅销,该埠出口茶回升到建港后的第一次最高水平,达142588担。1923年三都澳出口茶达历史最高水平。据《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之都澳华详贸易情形论略》论述:“本年春间欧美各国所存红茶无多……出口之数,较上年多至两倍有奇……春间绿茶,在此方销路极广。”这年茶叶输出量达142829担,比1922年增长36.52%。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三都澳出口茶量约保持于11万担左右。每年清明一过,岸上茶香终月不散。

18世纪前期,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联系的传统海上丝绸之路已成为海上茶叶之路。茶叶成为中国占支配地位的出口商品。寻求茶叶也是西方各国贸易公司打开对华通商门路的主要目的,茶叶成为世界贸易网络形成后最重要的国际贸易商品之一。茶叶出口带回的白银流入中国成为18世纪后中国通货革命的基础。当西方不能继续用白银交换中国茶叶时,他们强迫中国接受鸦片,鸦片战争的爆发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的方向,闽茶闽商对茶叶之路的形成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武夷茶取代绿茶,总量使中国茶叶为欧洲所广泛接受。1740-1802年,闽北茶叶约占全国出口茶叶的35%~69%,1802-1854年约占69%~75%,闽南在出口茶种植、运销、出口方面占支配地位。19世纪以前,闽商被称为“海上马车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