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大荒四经
27968200000016

第16章 附录(3)

值得注意的是,瑶族民间故事称,古时天空只有日而无月和星,忽一天,空中出现一怪月,七棱八角,其热胜日,禾苗枯焦,人不得眠;有青年夫妇,雅拉善射箭,尼娥长织锦;雅拉登山射怪月,月之棱角被射去成为闪烁众星,而怪月毒热依然,人皆难安;尼娥织锦,锦上绣有桂树、白兔、白羊和自己的形象;雅拉接受尼娥的建议将锦射向怪月,蒙遮怪月,其光不再毒热,月光清幽,众皆欢笑;锦上所绣诸物俱活,地上尼娥飞入月中合为一体,尼娥以长发垂下,雅拉亦得以升入月中。显然,瑶族流传的雅拉、尼娥夫妻射月故事,比汉族流传的后羿射日、嫦娥奔月故事,更符合那个洪荒年代突发灾难事件的原貌。有趣的是,在美洲童话故事里,则说是神将一只兔子扔到多出的并给人间造成灾难的太阳上,使其变成了月亮,与嫦娥奔月变成蟾蜍玉兔有异曲同工之妙。

圣诞树·摇钱树源于《山海经》里的生命树

中国人有摇钱树、三珠树,西方人有圣诞树、星星树,它们的渊源在哪里?它们折射出的东西方文化差异又是什么?这些都是人们感兴趣的问题。

在中国民间年画中,经常可以见到摇钱树,一棵挂满了铜钱的大树,几个童子,有的持竹竿打树上的铜钱,有的在地上拾铜钱,有的抬着满筐的铜钱高高兴兴把家还。这样的场景至少在东汉后期就有了,在四川出土的东汉陶器里,有一种状如盆而无底的陶器,器皿的表面雕绘有各种吉祥图案,其中便有摇钱树,画着用长杆打钱树上铜钱的人,以及拾取落地铜钱挑走的人。也就是说,在两千年前,中国古人就把聚宝盆和摇钱树结合在一起,寄托着对财富的渴望。

关于摇钱树的来历,一般认为出自《三国志·魏志》所引《邴原别传》的一则故事,一个叫邴原的人,在路上拾得一串钱,由于找不到失主,他就把钱挂在一棵大树上。随后路过此地的人,见到大树上有钱,以为是神树,于是纷纷把自己的钱也挂在树上,以祈求来日获得更多的钱,从此人们就形成了摇钱树的习俗。

圣诞树顾名思义与圣诞节有关,西方人(主要指有基督教、天主教背景的民族)最重要的节日是圣诞节,这是一个纪念基督耶稣诞生的节日。相传基督诞生在两千年前,当时的一个名叫玛利亚的童贞女未婚受孕,圣种来自天主;那一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进行人口普查,玛利亚不得不急匆匆赶回祖籍地伯利恒;12月25日夜,玛利亚在早已住满人的客店的马厩里,生下了基督耶稣;与此同时,一颗异样的新星出现在天空,队队天使从天而降。

在圣诞节摆上庆祝节日的圣诞树的习俗,大约盛行自18世纪的欧洲,届时基督徒们从树林里砍下塔形的松树或柏树,运回家中,在树上挂满彩带、玩具、礼品,以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关于圣诞树的来历,流行的说法是古时候,一个农民在圣诞夜款待了一个饥寒交迫的儿童,儿童临走时折下一支杉树枝,插在地上,树枝立即长成一棵树,这个神秘的儿童祝福农民说:“年年此日,礼物满枝,留此美丽杉树,报答你的善心。”

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一种民间习俗的渊源,往往比人们想象的时间要早。事实上,圣诞节的习俗有一部分就来自非常古老的冬至节,冬至是太阳从“远方”回头的日子,从这一天开始,太阳一天比一天升得更高,白天越来越长,阳光越来越热。为了提醒太阳及时“回头”,远古时代的人们甚至要向太阳神献上人牲。

那么,摇钱树和圣诞树的文化渊源究竟是什么呢?笔者认为它们都源自古老的巫术道具神树(包括星星树和生命树)。欧洲人很早就崇拜星星树,相信挂满星星的树是神秘的树,具有神奇的力量,并能够预示未来。显然,这种想法源自对星星的崇拜,特别是天空中的亮星和新星。不过,由于欧洲人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并不长,因此我们不知道他们对星星树的崇拜究竟源自何时。

有趣的是,中国人对神树的崇拜却由来已久,撰写于三四千年前的中华文明宝典《山海经》里就记载着许多神树。根据笔者考证,《山海经》是由四个历史时期的典籍资料合辑而成,它们分别是帝禹时代的国土资源考察白皮书《五藏山经》,夏代的人文地理文献《海外四经》,商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文献《大荒四经》,周代的人文地理、历史地理资料《海内五经》。

《全书绘图山海经》解读的华夏远古文明中的神树大体可分为如下几类。

用于天文观测的神树

《海外东经》:“下有汤谷。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居水中,有大木,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

汤谷又称阳谷,郭璞注:“谷中水热也。”扶桑又称扶木,《文选·思玄赋》注引《十洲记》:“叶似桑树,长数十丈,大二十围,两两同根生,更相依倚,是以名之扶桑。”所谓“十日所浴”云云,表明这里是举行演示太阳运行巫术活动的地方,演示者即《大荒南经》记述的“生十日”的羲和,而汤谷、扶桑则是演示场景和道具。这是因为,古人直观看到火热的太阳升于东海之上,便推测想象太阳升起的地方是一处热水沸腾的山谷,并称之为汤谷。与此同时,由于古人采取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记日,十日为一旬,周而复始,便认为天上共有十个太阳,它们轮流东升西落,其模拟场景即“九日居下枝,一日居上枝”。因此“扶桑”当有“不丧”、“无伤”之义,亦即该树不会被太阳炙伤。

《大荒西经》:“西海之外,大荒之中,有方山者,上有青树,名曰柜格之松,日月所出入也。”

经文“柜格之松”,长期无解。其实,根据“日月所出入”可知,柜格之松当与天文观测活动有关,而“方山”很可能是一座四方台形的天文观测站。所谓松木上有柜格,大约是在一笔直竖立的松木上,横向平行插有或绑有若干横木,这些横木彼此相隔一定的尺寸;观测者每天都在距离柜格松的一个固定位置上,观测日月升起的高度在第几格的横木上,并据此判断一年的季节变化(最高的横木表示夏至,最低的横木表示冬至)。也就是说,柜格松可能是最早的天文仪器之一,亦即后世圭表的前身。事实上,圭字和表字,正是源自柜格松的象形。不过,由于这种观测方法眼睛容易被灼伤,以后人们才逐渐改为观测圭表影子的方向和长短,不再需要“柜格”了。《拾遗记》亦记有:“帝子(少昊)与皇娥泛于海上,以桂枝为表,结熏草为旌,刻玉为鸠,置于表端,言鸠知四时之候,故《春秋传》曰司至是也,今之相风此之遗象也。”

树鸟

《海内西经》:“开明南有树鸟,六首;蛟、蝮、蛇、蜼、豹、鸟秩树,于表池树木,诵鸟、鶽、视肉。”

所谓树鸟六首,其形貌即图腾柱,同时又是路标,即每一种“鸟”代表一个图腾,每个图腾鸟所指的方向即该图腾部落或氏族的栖息地,此外它还有指示时间的作用。所谓表池树木即在华池中树表,亦即华表,为聚众议事的场所。所谓诵鸟即传达首领旨意的官员,其身份由其所持鸟羽为代表,后世“拿着鸡毛当令箭”或亦源于此。

通天的天梯

《海内南经》:“有木,其状如牛,引之有皮,若缨、黄蛇。其叶如罗,其实如栾,其木若区,其名曰建木。在窫窳西弱水上。”

所谓建木如牛,郭璞注:“《河图玉版》说,芝草树生,或如车马,或如龙蛇之状,亦此类也。”其实,牛字本有大意,植物种之特大者,其名前可加牛字形容。所谓“引之有皮”者,即剥下的建木树皮有丝絮状如冠缨或黄蛇。所谓“其叶如罗”,或谓绫罗,或谓网罗,或亦可指其树的树叶呈星罗棋布状。栾木已见《大荒南经》云雨山“群帝焉取药”。郝懿行认为区即刺榆。《海内经》记有九丘建木,袁珂认为建木即“天梯”。

玉树

《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三株树又称三珠树,陶潜《读山海经》有“灿灿三珠树,寄生赤水阴”之句。陶潜又名陶渊明(公元365或376年-427年),字符亮,寻阳柴桑人(今江西九江),曾任彭泽令,因不肯为五斗米折腰而去职归隐田园。陶潜晚于郭璞,他们所看到的山海经图均缺少山川地形地貌距离等地图要素,属于一幅幅插图性质。

郝懿行认为,《庄子·天地篇》“黄帝游乎赤水之北,遗其玄珠”的故事,即源于此处三珠树的记载。当年黄帝北渡赤水,登上昆仑丘,归途时不慎遗失玄珠,黄帝先后派善于思考的人、眼力好的人、勤问的人寻找玄珠却都没有找到,后来派一个名叫“象罔”的人,他迷迷糊糊地就把玄珠找到了。袁珂认为这个古老的神话传说故事并非纯粹寓言:“意者此生赤水上之三珠树,或为黄帝失玄珠神话之别传,为所失玄珠所生树乎?”据此,三珠树实际上可能是人工用珠玉装饰的玉树、神树、星星树,亦即后世的摇钱树和圣诞树。

《海内西经》:“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

郝懿行认为三头人与《海外南经》三头国属同类,并引《艺文类聚》(卷90)及《太平御览》(卷915)引《庄子》曰:“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为谁?’曰:‘子路为勇。’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所居积石千里。天为生食,其树名琼枝,高百仞,以璆琳琅玕为食。天又为生离珠,一人三头,递卧递起,以伺琅玕。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袁珂注:“离珠,即离朱,黄帝时明目者,此一人三头之离珠又为日中三足神禽离朱演变而成者。”

郭璞注:“服常木,未详。”《淮南子·地形训》记有“沙棠、琅玕在昆仑东”,吴任臣认为此处“服常疑是沙棠”。其实,服为服事、服役,常为旗帜,《周礼·春官·司常》:“王建太常,诸侯建旂。”郑玄注:“王画日月,象天明也。”据此,服常树实际上是一杆大旗,三头人即警卫队,他们负责看护琅玕等重要景点。所谓“三头”乃三种面具,以表示其工作状态,例如执勤、巡逻、休息等。

不死树

《海内西经》:“开明北有视肉、珠树、文玉树、玗琪树、不死树。凤皇、鸾鸟皆戴瞂。又有离朱、木禾、柏树、甘水、圣木曼兑,一曰挺木牙交。”

根据《山海经》的惯例,凡是有视肉、不死树等物的地方,通常都是先祖陵墓的所在地,或者是后人祭祀先祖的场所。从开明北的场景可知,这里是黄帝族祭祀先祖的场所。珠树,袁珂认为即《海外南经》的三珠树。文玉,郭璞注:“五采玉树。”玗琪,或谓即珊瑚树;其实,它们均为象征不死的神树或随葬玉器,已见于《海外南经》狄山帝尧、帝喾葬所。瞂,盾也,戴瞂即佩戴盾状饰物,当是祭祀先祖时的特定装饰。此处“甘水”疑当作“甘木”,因前后叙述的都是具有巫术象征意义的神树。圣木曼兑又名挺木牙交,或谓即璇树。不过,从其名称来看,其形状类似圭表或柜格松,当有着某种天文巫术象征作用,可能具有沟通人与天的神力。

《大荒南经》:“有不死之国,阿姓,甘木是食。”

郭璞注:“甘木即不死树,食之不老。”其实上文“方食木叶”当移至此处,甘木树叶可能具有某种兴奋作用,服食者会进入飘飘欲仙的状态(这是巫师在举行巫术时所需要的);或者具有健身功效,食者可长寿;或者具有防腐作用,可使尸体不腐;凡此种种均可形成“不死”的传闻。

如果把上述五种神树的功能合一起来,那么它的形状正是星星树,即在树上装饰着象征神秘力量的星星,或者星星的替代物(闪闪发光的珠玉、金属片)。事实上,在四川广汉三星堆出土的三千多年前的青铜神树,树上的装饰物虽然包括鸟、兽、龙、蛇,但主要的还是鸟,而鸟在远古则是星星的象征物,例如用三足乌或金凤象征太阳。

无论是对于东方人来说,还是对于西方人来说,在他们文明初开的时代都会不约而同地认为,树的生命力非常旺盛,而星星则是宇宙的眼睛,两者的结合理所当然具有神秘的力量,这就是崇拜星星树的理由。问题是,为什么对星星树的崇拜,在中国演变成了对摇钱树的喜爱,而在欧洲则演变成了圣诞树的习俗?其实,圣诞树的功能与摇钱树并没有本质的差异,区别仅在于西方人把星星树与宗教结合在一起,又把圣诞树变成了一项大宗商品;对比之下,中国人则把生命树变成了直白的赤裸裸的财富欲,以致失去了原本对生命树寄托的开放的想象力,结果反而没有形成多少商品价值。

帝禹时代曾经实地考察济州岛

《山海经》自古号称世界奇书,它是一部非常有趣和特别神秘的书,也曾经是而且将继续是一部具有迷人信息和实用价值的书,因为它记录着丰富的先秦中华民族和远方异国的文明历程,以及自然环境生存资源信息和人文环境生存资源信息,内容涉及到天文历法资源、地理矿产资源、生物资源和人文资源等不可或缺的宝贵的生存资源信息,因此它长期被先秦历代王朝密藏不露,直到汉代才解密公开于世。即使到了今天,《山海经》记载的中华民族远古自然环境资源信息和人文环境生存信息,仍然在诸多方面和诸多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

具体来说,《五藏山经》是帝禹时期的国土资源考察报告理由是其中没有涉及到帝禹时期之后的内容。《海外四经》是夏代的人文地理文献,理由是其中没有涉及到夏代之后的内容。《大荒四经》是商代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文献,理由是其中没有涉及到商代之后的内容。《海内五经》是周代的历史地理文献,理由是其中记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地名,并且热衷于追溯商代、夏代、帝禹时期甚至更古远的历史沿革。

历史巨画《帝禹山河图》就是对《五藏山经》记述远古信息的全景再现(见本书插页)。其中《东山经》的第三条山脉所记诸山(亦即地理标志点),就在今日山东半岛的胶莱平原(7400-4200年前被海水淹没)和黄河、东海诸岛屿上。

笔者在《全本绘图山海经·五藏山经》中指出,《东山经》第三条山脉的孟子山或岐踵山,两者之一就是今日的济州岛;也就是说,早在公元前2200年前的帝禹时代,中国的地理资源考察队就已经登上了济州岛进行了实地考察活动。

《东山经》:“又东次三经之首,曰尸胡之山,北望□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棘。有兽焉,其状如麋而鱼目,名曰妴胡,其鸣自叫。又南水行八百里,曰岐山,其木多桃李,其兽多虎。又南水行五百里,曰诸钩之山,无草木,多沙石;是山也,广员百里,多寐鱼。又南水行七百里,曰中父之山,无草木,多沙。又东水行千里,曰胡射之山,无草木,多沙石。又南水行七百里,曰孟子之山,其木多梓桐,多桃李,其草多菌蒲,其兽多麋鹿;是山也,广员百里,其上有水出焉,名曰碧阳,其中多鱣鲔。又南水行五百里,曰流沙,行五百里,有山焉,曰跂踵之山,广员二百里,无草木,有大蛇,其上多玉。有水焉,广员四十里皆涌,其名曰深泽,其中多蠵龟。有鱼焉,其状如鲤,而六足鸟尾,名曰鮯鮯之鱼,其鸣自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