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实行改革,开始向学生收取教育费用。当时大多数家庭的经济水平还处于一个比较低的阶段。任正非明白,对于贫困家庭来说,这是一项巨大的开支。对于那些有能力上大学而又因为家庭困难不能上大学的学生们来说,这是人生的一大遗憾。任正非相信知识改变命运,于是华为向教育部捐献了2500万元作为寒门学子基金。
在这次捐献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个小插曲。任正非把这个基金叫做“寒门学子基金”,后来有人建议改叫“优秀XX”基金,任正非听后非常气愤,他说:“我认为出身贫寒并不羞耻,而思想与知识贫寒,出身高贵也不光荣。我的青少年时代就是在贫困、饥饿、父母逼着学中度过来的。没有他们在困难中看见光明、指导,并逼迫我们努力,就不会有我的今天。”最终,还是将其命名为“寒门学子基金”。
华为公司对教育的贡献不断增加。多年以来华为在陕西省安塞县和甘肃省永靖县捐助建设了五所希望小学和一所希望中学,帮助贫困的孩子上学接受教育。按照计划,华为将捐助建设更多的希望学校。1998年8月,中国遭遇特大洪涝灾害。华为捐助了价值2500万元的无线通讯设备,用于被洪水破坏后的通讯基础设施的恢复。此外,华为的员工还捐献了1500万元现金,用于受灾地区学校的重建,使灾区的孩子尽快地重返校园。同时,海外的华为办事处人员也积极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2005年底,在印度办事处的每位员工将他们半天的工资捐献给了向失学孩子提供受教育机会的非政府机构parikrma。
任正非非常关心教育,特别是贫困学子和贫困地区的教育。他的这种回报社会的理念也影响了华为的所有员工。任正非明白,自己走过的路太艰难了,为了下一代避免重走自己的路,他要尽应有的能力。在华为的人才招聘上,任正非经常对那些招聘人员说:“我们要多收一些出身贫寒的学生,他们从小吃苦耐劳,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加能够经得起挫折和磨难。”华为每年都要招大量的新员工,很大一部分是来自贫困山区的大学生。1992年,任正非出访美国考察,回到国内后就中国的落后感慨地说:“我们的国土和美国的国土大致相等,但西藏、新疆就占去大部分,云贵高原的大山又占去一部分,余下不到一半的国土却生活着近十亿人民(2007年中国内地的人口总数达到13.0628亿)。教育经费的缺乏,文化素质的低下,是中国不发达的一个重要原因。”
任正非所走过的路影响着华为的每一步行动。因为明白贫寒学子求学的不容易,如同自己,所以设立“寒门学子基金”;因为明白知识的重要性,如同对于华为,所以在教育的支持上不遗余力。对于任正非来说,他成长的过程中社会对他并不公平,父亲是一个老实的文化人但却在“文革”中被批斗,母亲需要照顾好7个孩子,精神上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但是任正非并没有抱怨这一切,只是默默地耕耘,实现着“中华有为”的梦想。在自己变得富裕后,不忘伸手助人一臂之力。汉赋大家司马相如言:“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功。”任正非就是这样一个非常之人。
4.英雄不褪色
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建立一支宏大的、能不畏艰难困苦英勇奋斗、能创造成功的干部员工队伍,首先必须自己艰苦奋斗,起一个带头作用。”任正非的这种品格,对自己是一种激励,对公司是一种财富。
2000年《福布斯》杂志的排行榜上,任正非成为中国大陆排行榜上的第3名,估计个人资产为5.4亿美元。至于这个数字是否确切,尚无定论,正如记者采访胡润核实数字的确切性时得到的答案:能对数字负责,当然也只是估计出来的。任正非自己直言:“我看公司并不富裕,我个人也没多少钱,你们看我像有钱人吗?你们最了解,我常常被人误认为老工人。财务对我最了解,去年年底,才真真实实还清了我欠公司的所有账,这世纪才成为无债的人。”任正非对外界一直低调,相信没有人知道他有多少资产,但可以肯定的是,华为2006年的销售额为84.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为656亿元,是全球华商高科技500强排名第二的公司。作为华为公司总裁的任正非资产必定可观。
出身贫寒的中国企业家身上往往存在一种矫枉过正的现象。因为以前吃苦太多,一旦发达之后就挥霍无度,但是任正非是个例外。华为创办之初他就和员工同吃同住,现在也常能见到他去食堂排队吃饭。任正非讲到的常常被人误认为老员工之事就是发生在食堂里面。一些新到的员工见到任正非穿得那么朴素,就觉得他是老员工。任正非很少穿西装、打领带,被员工形容为一副和蔼可亲的“农民伯伯”形象。
有一次任正非和公司的几名干部出差,半路上下起了大雨,道路满是泥泞。车不小心陷到一个泥坑里,任正非二话不说跳下车,捋起裤腿就开始推车。其他人看到后十分吃惊,也纷纷下车来推。回到车上有的干部就讲任正非作为公司最高领导不应该做推车这种事,任正非说:“做事是不分等级的,我和你们一样是一名工人,在同一辆车上,就必须做任何事,而且要尽力去做。”如今的华为人在敬佩任正非的同时也在学习任正非。
华为的销售额达到100亿元时,任正非还开着一辆二手的标致轿车。这辆车常常出毛病,半路抛锚的事情时有发生,直到2000年任正非才在大家的劝说之下,换了一辆宝马。而此时华为已有不少员工开上了高档小汽车。换宝马最大的考虑是为了商务的需要,因为洽谈业务、接送客户,用宝马作为座驾无疑会给他们良好的印象。但是任正非坚决不配驾驶员,无论去哪里,路途多远,他都自己驾车,而他的秘书则坐在副驾驶员的位置上享受着“老板”的待遇。
由于任正非经常出差,所以关于车的故事就特别多。有一次任正非去新疆视察工作。新疆办事处的负责人员不懂任正非的脾气,于是派了一辆超豪华的林肯轿车到机场迎接。任正非见到后十分气愤,把新疆办事处的主任骂了一顿,任正非说:“派这样的车纯属浪费,办事处的一般车就可以了,即使办事处的车辆不够,我完全可以打的过来。再说,你只要派司机来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你亲自来接?现在的你应该呆的地方是客户的办公室,而不是陪我坐在车里。”主任被骂得哑口无言,本来是想让老板满意自己的表现,没想到却适得其反。在经过这件事之后,华为的每个员工都知道任正非不喜欢铺排浪费,类似的事情基本上没有再发生过。
任正非虽然对自己苛刻,但是对待客户却很大方。1996年,华为就有20多辆小轿车用来接送客户,其中最好的汽车是林肯。这些高级轿车基本上高层人员都不能用,只有特殊时期才可以使用。给客户最好的服务一直都是华为所坚持的。香港的半岛酒店为了接送重要的人物,一次性就订购了14辆劳斯莱斯加长型小轿车。任正非认为,在服务客户上不要有穷酸相,对于自己则应该节俭节俭再节俭。如今华为的业务发展到全球各地,与任正非的这种服务理念是分不开的。
任正非的办公室非常朴素,完全没有那种公司最高领导人的办公室的气派。他的办公桌是一张大号的平面桌。桌面的有些地方油漆都脱落了,甚至一些角都磨损了。桌子的后面是一张大椅子,但不是豪华的旋转沙发椅,只是非常普通的木椅。椅子后面靠墙的地方则是一张可以折叠的行军床,床上只有一床硬邦邦的竹席,任正非午休的时候就在上面休息。任正非创业初期就以公司为家,和员工一起吃住在公司里。十几年过去了,虽然公司的快速发展已不需要他在公司里过夜,但是公司总裁在办公室放张床午休还是少见的,是难能可贵的。任正非在一次采访中指出:“建立一支宏大的、能不畏艰难困苦英勇奋斗、能创造成功的干部员工队伍,首先必须自己艰苦奋斗,起着一个带头作用。”任正非的这种品格,对自己是一种激励,对公司是一种财富。
企业家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就丢失了创业时期的那份艰苦奋斗、节俭朴素的作风,最终导致企业衰落,这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古者云: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其实对于一个企业来讲又何尝不是如此。任正非在华为获得辉煌的成就的时候,依然艰苦朴素,这是一种难能可贵的品质,是值得所有企业家学习的。
5.为儿子导航
人们常说富不过三代,无非是说儿孙们不如长辈。无论是家族企业也好,还是其他形式的企业也好,要想“基业长青”,就必须培养好“下一代”。我们无法得知任正非的儿子是否会子承父业,但是,在任平前进的路上,任正非是个好的引路人。
孟子小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边。孟子非常顽皮,经常和邻居的一些小孩子学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甚至还玩起了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母亲觉得这样对孩子成长不利,于是他们搬到街市上去住。没想到孟子在街市上又和邻居的小孩子学起了商人做生意的样子。孟子在街上一会儿学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学招待客人,一会儿还做讨价还价状。孟母见状只叹息:“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第三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在这里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再也不调皮捣蛋了。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对于人的成长来讲,外部环境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所以孟母才会这么执著地为孟子寻找良好的成长环境。
1994年,任正非把自己的儿子任平送到位于合肥的中国科技大学,让他在科技大学的少年班学习。中国科技大学无论在地理位置还是在知名度上都无法和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相比,因此很多人都不解其中缘故。1997年,华中理工大学校长杨叔予访问华为,此时任正非才说出了把儿子送到中国科技大学就读的原因。任正非认为,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许多大学的学生都失去了“悬梁刺股”的苦读精神。只有在科大,不仅晚上各个教室灯火明亮,
而且还能看到许多没有占到位置而在路灯下看书的学生。他感叹地说:“中国之大,只有科大能够容得下一张平静的书桌。”任正非把自己的孩子送到中科大,除了中科大本身的实力不可小视外,还有就是看中了中科大“独一无二”的学习环境。
任平自然少不了华为其他员工的宠爱,有时会显得特别顽皮。任正非为了教育好任平,请了华为公认的聪明人郑宝用来当儿子的老师。郑宝用回忆那段日子说:“我除了正面的说服教育之外,有时还动用自己的皮带来教育。打过几次任平都很怕我了,温顺得像只猫似的。当然这么大的权力都是任总给的,我是不敢轻易动手的。”
任平在中科大读书的时候,常借用华为合肥办事处的车辆。任正非知道后马上给当时市场部的副总裁徐直军和合肥办事处的主任刘京青写了个批示,严厉训骂了他们两人,并且要求他们保证以后不再发生此类的事情。任正非还调查了任平在学校借车是干什么用、有无认真学习等情况,并给儿子阐释了一些私人和公司之间的关系,此后任平再也没有借用过公司的车。
每年任正非都会在走访合肥办事处的间隙去科技大学拜访任平的老师并看望任平,了解任平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如果任平表现得好任正非就会夸赞他,如果他表现得不好就少不了一顿臭骂。任正非希望老师对待任平要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千万不能惯坏了他。任平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在科大毕业后去英国攻读MBA。事隔多年,现在的任平早已参加工作多年了,但任正非还是会经常拜访任平在科大少年班的老师。这种举动深深地影响了任平,他懂得父亲当年对自己是真正地充满希望和关怀。
任正非明白读书就是要吃苦耐劳,所以也要求自己的儿子能吃苦耐劳。任平在英国读书期间,任正非严格控制他的生活费用,并不时地去看他。对于任平的要求,只要是学习上的,无论多难,任正非都会办到;如果任正非认为没有必要的,就坚决不允许。任平回国后,在和朋友聚会的时候常常说起在英国的那段时光。那时候有很多在英国读书的中国留学生,他们都是有家庭背景的人,特别有钱,甚至有许多人去赌场挥金如土,而自己却处处寒酸,显得另类。但是现在如果有人问他对父亲有什么抱怨,他会说他非常感谢父亲,是父亲让他明白什么样的人生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任平回国后没有像人们预想的那样进入华为高层直接从事一把手或者是二把手的工作,而是在父亲的吩咐下到生产部的库房和申办处工作。这些都是十分需要体力的工作。作为留学高材生的任平做这样的事情许多人都认为这是大材小用,甚至有的部门要求把任平调过去,但都被任正非否决。任正非告诫他们,任何事情都要从小事做起,没有经验空有理论是没有任何用处的。后来再也没有人“做好事”了。一般人认为任平接替父亲的位置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任正非似乎并没有这方面的意思。任正非希望任平开一家和华为没有任何关系的公司,独立创一番自己的事业。如今的任平正在自己的路上苦苦求索,他希望自己也能做出像父亲一样的伟业。
父母的爱是天下最伟大无私的,但这种爱如果发展成了溺爱,那就不是“爱子”,而是“害子”。这就是为什么“可怜天下父母心”,而子女真正能够成龙成凤的却很少的原因。任正非在教育儿子时,不仅舐犊情深,而且有章有法、严格要求,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育子榜样。
6.曾是一个兵
有些军人可能没有上过战场,也没有经历硝烟的磨练,但是他们却在复员转业后、在他们引以为豪的军人生涯结束后,用他们在军营锻炼出的坚强意志和特殊品格,在没有硝烟的商海中奋勇直前,成为另一种杰出的战士。任正非在军队曾经是一个杰出的军人,现在则是一名杰出的企业家。
就像中国的大企业家中有许多都经历过“文化大革命”一样,也有许多大企业家有参军的经历。比如联想集团的总裁柳传志,他曾经说:“企业的成功跟我有一定的关系,但我在军队里养成的性格影响更大,是军营塑造了我。”国内房地产老大深圳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董事长王石也是军人出身。其他军人出身的企业家还有被称为运筹帷幄的服装“巴顿”、杉杉控股有限公司的总裁郑永刚、华远集团公司总裁任志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