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
“古句新解”
孔子说:“中庸作为一种道德,该是最高的了吧!缺失这种道德已经为时很久了。”
中庸的道理讲究不偏不倚,过与不到都是不好的。体现在做事上,就是必须要做到恰到好处。商汤的开国大臣伊尹,不仅能把握做菜口味的“中庸”技巧,甚至把它上升到“齐家治国”的高度。
伊尹辅佐商汤推翻了夏桀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商朝。伊尹原来只不过是汤身边的一个厨师,汤妻陪嫁的奴隶,他之所以被汤看中而授予要职,是因为他确实有一番才干,也善于从生活中发现人生的智慧。他看到汤成天因与夏桀争夺天下而忙碌着,显得十分着急,以至于一日三餐都食之无味,就想出一个办法来引起汤的注意。他把上一顿饭的菜做得特别咸,下一顿饭的菜又故意不放盐,让汤吃得不对味而来责备自己。然后,他又把每顿饭的菜做得咸淡适中,美味可口,让汤吃得十分满意。其实伊尹早已算计好了,汤准会表扬自己的。果然,有一次饭后汤对伊尹说:“看来你做菜的本事确实不凡。”
伊尹早已成竹在胸,不等汤把话说完,就借题发挥说:“大王,这并不值得夸奖,菜不应该太咸,也不能太淡,只要把佐料调配得妥当,吃起来自然会适口有味。这和您治理国家是一个道理,既不能无所作为,也不能急于求成,只有掌握好了分寸关节,才能把事情办好。”
孟子后来对伊尹的评价是:“治亦进,乱亦进,伊尹也。”意思是说伊尹在天下太平时入仕做官,在天下动乱时也入仕做官。伊尹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关键是在于能把握好分寸,有所为有所不为,深悟中庸的为人处事哲理。
可见,盐不能吃得太多,也不能吃得太少,要恰到好处。同样,炒菜不可太生,亦不可太熟;生熟恰到好处,菜才会好吃。此恰到好处,就是“中”。又比如商人卖东西,要价太贵,人就不买;要价太少,又不能赚钱。要价应该不多不少,恰到好处。此恰到好处,即是“中”。中庸学既讲恰到好处,又讲因时而中。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是这样。
程颐说:“做事,不偏不倚的才叫做中,不改变的叫做庸。行中,这是天下的正道;用中道,这是天下的真理。中庸的基本要义,就是不偏不倚,恰到好处。”
在与人类生活问题有关的古今哲学中,还不曾发现过一个比这种学说更深奥的真理,这种学说,就是指一种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那一种有条不紊的生活。这种中庸精神,在动与静止之间找到了一种完全的均衡。所以理想人物,应属一半有名,一半无名;懒惰中带用功,在用功中偷懒;穷不至于穷到付不出房租,富也不至于富到完全不做工,或是可以随心所欲地资助朋友;钢琴也会弹,可是技艺不十分高明,只可弹给知己的朋友听听,而最大的用处还是给自己消遣;古玩也收藏一点,可是只够摆满屋子的壁炉;书也读读,可是不必太过用功;学识颇广博,可是不成为任何专家……总而言之,这种生活当为中国人所发现的较为健全的理想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