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典”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
“古句新解”
孔子说:“臧文仲是一个身居官位而不称职的人吧!他明知道柳下惠是个贤人,却不举荐他一起做官。”
孔子认为,一个人要提高道德修养水平,首先在于踏踏实实地做好事,不要过多地考虑自己付出的代价,这等于积累了功德,也必将得到好的结果。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结草衔环”,这个典故不仅向我们讲述了成就这美德的两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还告诉我们“善有善报”是一亘古不变的天理。
“结草”的典故见于《左传·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的秋七月,齐桓公出兵伐晋,晋军和秦兵在晋地辅氏(今陕西大荔县)交战。晋将魏颗与秦将杜回相遇,二人厮杀在一起。正在难分难解之际,魏颗突然见一老人用草编的绳子套住杜回,使这位堂堂的秦国大力士站立不稳,摔倒在地,当场被魏颗所俘,使得魏颗在这次战役中大败秦师。
晋军获胜收兵后,当天夜里,魏颗在梦中见到那位白天为他结绳绊倒杜回的老人。老人说:“我就是你把她嫁走而没有让她为你父亲陪葬的那女子的父亲。我今天这样做是为了报答你的大恩大德!”
原来,晋国大夫魏武子有位无儿子的爱妾。魏武子刚生病的时候嘱咐儿子魏颗说:“我死之后,你一定要把她嫁出去。”不久魏武子病重,又对魏颗说:“我死之后,一定要让她为我殉葬。”等到魏武子死后,魏颗没有把那爱妾杀死陪葬,而是把她嫁给了别人。魏颗说:“人在病重的时候,神志是昏乱不清的,我嫁此女,是依据父亲神志清醒时的吩咐。”
“衔环”这一带传奇色彩的典故则见于《后汉书·杨震传》中的注引《续齐谐记》。杨震父亲杨宝九岁时,在华阴山北,见一黄雀被老鹰所伤,坠落在树下,为蝼蚁所困。杨宝怜之,就将它带回家,放在巾箱中,只给它喂饲黄花。百日之后的一天,黄雀羽毛丰满,就飞走了。当夜,有一黄衣童子向杨宝拜谢说:“我是西王母的使者,君仁爱救拯,实感成济。”并以白环四枚赠与杨宝,说:“它可保佑君的子孙位列三公,为政清廉,处世行事像这玉环一样洁白无瑕。”
果如黄衣童子所言,杨宝的儿子杨震、孙子杨秉、曾孙杨赐、玄孙杨彪四代都官至太尉,而且都刚正不阿,为政清廉,他们的美德为后人所传颂。
后世将“结草”、“衔环”合在一起,流传至今,比喻感恩报德,至死不忘。
在中国历史上,就有许多深明此理的人,他们自己发达显赫之时,都会自觉地助人发展,有的公开助人,有的帮助了人家,却不让人家知道。这些人在当时都得到人们的赞许,获得很好的社会声誉,同时也使自己的社会关系得以巩固,另外在历史中也留下了美名。宋真宗时代,寇准与王旦同过事,但寇准常在真宗面前攻击王旦,结果,却受王旦的包容。后来寇准罢相,转托别人求王旦,想要“使相”的位置。王旦大为惊愕地说:“国家将相的位置,哪里可以随便要求?我不接受私人的请托。”因此寇准对王旦不满意。不久之后,寇准又做了中枢要职、内阁大员,叩见真宗的时候说:“非陛下知臣,安能至此。”真宗告诉他,他的职位都是出于王旦的极力保荐。寇准才知道个中实情,非常惭愧。真宗也常说:“王旦善处大事,真宰相也。”
王曾比王旦后进,但到宋仁宗时期,也担任首辅的职位了。在王旦告假期间,王曾一度因政见问题,被皇上给罢官了。王旦知道了便说:“王君介然,他日德望勋业甚大,顾予不得见尔。”后来王曾在中央政府执政,平常很少说话,也不轻易说笑,任何人不敢向他私下求事。他提拔别人,也不使人知道。那时候,范仲淹还是后举新进的人物。有一次范仲淹对他说:“公开提拔人才,这是首相的当然责任。你什么都很好,只是不肯说明提拔了些什么人,未免有点欠缺。”王曾便对他说:“若是受提拔的人私底下对我都是感恩图报,那么,那些没有得到好处的人们的怨恨,又叫谁去承担呢!”
先行登上悬崖的人,不要只顾自己极目四望看万壑风光,而应该向崖底扔下一根绳子。如果你这样做了,那些在下面苦苦攀爬的后进者向你仰望时,会像看一尊山神。这样做,需要一种品性,也需要一种智慧。自古以来,人们对为富不仁、为贵不义者都大加贬斥,所以其独享殊荣的日子并不会太好过。而如果在自己发达时,肯热心地帮助别人,使别人也能得到发展的机会,那情况就会大大不同了——这样的人所享受的就不仅仅是那点有限的一己之荣华,而会有一种巨大的人缘和气场护持着他,使他活在更加广大的祥瑞和荣光之中。另外一点必须要说的是,人在走运时要做好倒霉的准备,俗话说“饱带干粮,晴带雨伞”,很有警示作用。在走运时,对别人援手相助,友谊之花盛开,身边维持一群朋友和感恩戴德的人。有的东西今天你可能看不出它潜在的价值究竟有多大,但有朝一日你就会觉得它身价百倍。
给别人指了一条路,自己就会多一条路。尽管有人在做善事时,只是按照良心、道义和爱意在行动,并没有想要也没有想到会有回报,但一个人把善事做出之后是不可能不在世间产生任何反响的。世间发生的事经常让人不可思议,但有一个规律性的东西还是可以把握的,那就是无论何时何地,只要你秉持一份善意和爱心去处事为人,就不会有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