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南亚顽疾:克什米尔冲突之谜
2798100000001

第1章 导言 (1)

一、研究主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印度民族独立运动的高涨,英国被迫结束对印度的殖民统治。1947年8月14日和15日,在英属印度分裂亦即印巴分治的基础上建立了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英国向它们和平地移交了政权。印巴分治给印度和巴基斯坦造成了许多问题,其中财产分割和难民迁徙等难题都顺利解决了,唯独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最终归属长期争持不下,这就是克什米尔问题。克什米尔问题是印巴矛盾的核心所在,牵动着两国大局和国民神经,旷日持久地损害它们的关系。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里,印度和巴基斯坦为克什米尔进行了两次半1947-1949年的第一次印巴战争和1965年的第二次印巴战争皆因克什米尔问题而起,故分别被称作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和第二次克什米尔战争;1971年的第三次印巴战争因东巴亦即东孟加拉而起,又被称作孟加拉战争,但它与克什米尔问题也有很大的关系,故被称作半次克什米尔战争,总共加起来就是两次半战争。大规模的战争,边缘战争和零星枪击更是难以数计。与一般的国际争端不同,克什米尔与我国的西藏和新疆接壤,又由于阿克赛钦中印领土争端总共有东、中、西三部分:东段麦克马洪线(McMahon Line)以南是9万多平方公里,在印度的控制之下;中段零散地区加起来约2千平方公里,中印各控制一些;西段阿克赛钦(Aksai Chin)是33万平方公里,在我国的控制之下。印度以不具国际法律效力的文件作为诉求依据,认为阿克赛钦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一部分,进而推出它是印度领土的一部分。这种说法是毫无道理的。对于阿克赛钦问题,后文相关章节将有详述。的原因,它与我国也有着直接的利害关系。

2000年3月,我因为撰写学士论文而开始接触克什米尔问题。起初获得的文献告诉我,克什米尔问题是由《蒙巴顿方案》造成的。后来我有幸到北京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可以查阅到更丰富、更直接的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资料。当看到《蒙巴顿方案》的英文版全文时,我感到非常震惊。因为《蒙巴顿方案》可以说几乎根本没有涉及克什米尔问题,这又谈何去制造它呢?(详述参见本书第一章第二节)从此,克什米尔问题到底是怎样产生的就一直困扰着我。

随着更多地阅读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文章和着作,我对于它的认识一度反而更加模糊。克什米尔问题的确比较复杂,有如印度教的主神湿婆一般,呈现出多重面貌:殖民主义与民族主义,领土争端与民族冲突,宗教矛盾与文明冲突,分离主义与恐怖主义,霸权与扩张,战争与和平,甚至于核武器等等,都与它有重大关系。不同论着侧重于从某个角度去论述克什米尔问题,虽然各有其真知灼见,这一问题的根本来源反倒更加令人迷惑不解。因此,在选择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主题时,我自然而然地把克什米尔问题为何产生和持久定为自己的主攻方向,希望借此拨去笼罩在它上面的重重迷雾,找出其发展的原动力,现出它本来的面目。本书即以我的博士论文为基础稍作修改而成。

关于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和发展有多种解释路径。人们固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阐释克什米尔问题,但对其来龙去脉进行详细考查之后可以发现,它之所以产生和发展无不受亚洲地缘政治的影响。因此,本书将运用地缘政治理论来对它进行阐释。地缘政治学是基于地理因素来研究国际关系,以之解释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发生和演变的一门学科。本书将运用地缘政治理论来阐释如下几个问题:在地缘政治的作用下,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怎样因其独特的地理位置而得以建立和成型,该土邦由此而形成的民族版图和政治结构,对克什米尔问题有什么影响;在印巴分治前后,国大党/印度和穆盟/巴基斯坦的克什米尔政策怎样导致了克什米尔问题的产生;克什米尔问题产生之后为何不能及时得到解决,又是怎样卷入全球政治斗争并随之而脉动;本研究的分析下限定在1974年。

二、相关概念阐释

许多学术概念都有丰富的含义,它们在专业语境与普通语境中往往有很大的差别,这在克什米尔问题研究中也不例外。有几个概念对于准确地理解本书而言至关重要,有必要对它们进行一番界定和解释。

(一)克什米尔

克什米尔是个内涵丰富的术语。通常而言的克什米尔是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简称,它是英印帝国里面积约为19万平方公里的一个土邦关于克什米尔的面积有不同的说法。

《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五卷,第2690页)和《南亚大辞典》说是约19万平方公里;《世界知识词典》(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说是218000余平方公里;印度学者丘韦德在《克什米尔实况》中说是222236平方公里;前苏联学者BA普利亚尔金在《克什米尔》中说是218780平方公里;《大英百科全书》(芝加哥Hermoup Lally 1983年版)说是222798平方公里;《新韦氏国际百科全书》(佛罗里达诺普勒斯Trident Press International, 1996年版)说是221900平方公里。外国文献普遍地把33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阿克赛钦也包括进去,这是非法的统计数据。结合实际情况来分析,本文采用约为19万平方公里的说法。克什米尔位于南亚次大陆的北部,其毗邻地区按顺时针方向从北面起依次为中国的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西藏藏族自治区,印度的喜马偕尔邦和旁遮普邦,巴基斯坦的旁遮普省和西北边境省,以及阿富汗的巴达赫尚省,并隔着狭长的阿富汗瓦罕走廊与塔吉克斯坦共和国相望。

克什米尔是喀喇昆仑山脉、喜马拉雅山脉和兴都库什山脉交汇的地方,境内群山环绕、高峰耸立,很多地方常年积雪,是南亚次大陆多条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就其地理构造而言,克什米尔就像是一个自然博物馆,几乎所有土地构造的自然特点和类型都可以在这里找到Maneck B Pithawalla, An Introduction To Kashmir: its geology and geography, Karachi: Din Muhammadi Press, 1953, p3。克什米尔从西南到东北的地形可以分为查谟平原、山麓丘陵、皮尔本贾尔岭、克什米尔谷、喜马拉雅山西段、印度河上游谷地和喀喇昆仑山克什米尔的地理分区有多种不同的方法。德柳把它分为六个部分:(1)外部丘陵(西瓦里克地区),(2)中等山地(皮尔本贾尔)区,(3)克什米尔谷,(4)拉达克,(5)巴尔蒂斯坦,(6)达尔奇斯坦。

(转引自[苏]普利亚尔金,《克什米尔》,第185页)普利亚尔金认为最好把它分成七个地区:(1)西瓦里克地区,(2)皮尔本贾尔中等山地和高山地区,(3)克什米尔谷地,(4)大喜马拉雅山地区,(5)西藏地区,(6)喀喇昆仑地区,(7)兴都库什附近地区。([苏]普利亚尔金,《克什米尔》,第185-187页)。本文所采用的是《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说法。克什米尔的气候南北差异大,并随其海拔高度而变化。克什米尔的降水量自西南向东北递减,气温从北而南增加。其中最重要的地区是克什米尔谷,它是地广人稀的克什米尔的人口稠密之地,也是它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克什米尔谷呈椭圆形,其中轴和喜马拉雅山脉的走向大致平行。克什米尔谷的形状像一个茶托,长84英里,宽20至35英里,平均高度海拔5600英尺Maneck B Pithawalla, An Introduction To Kashmir: its geology and geography, Karachi: Din Muhammadi Press, 1953, p6,面积约为6000平方公里《中国大百科全书》(简明版第五卷,第2690页)。普利亚尔金认为克什米尔谷由东南向西北延伸,长160公里,宽35-40公里(长宽都按谷底计算),面积约有6000平方公里。谷地和凹形的盆地相似,向四面逐渐上升到边缘。

虽然如此,但千万不可把克什米尔看作一成不变的既定共同体,它在不同时期所涵盖的范围差别很大。从政治文化角度而言,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大致可以分为四个地区:北部的吉尔吉特和巴尔蒂斯坦,中部的克什米尔,南部的查谟和东部的拉达克。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是查谟的印度教徒古拉伯·辛格及其子孙,从1822年开始,在一个多世纪里以查谟为基地扩张而建成的中亚王国(本书第二章将辟专节详述此过程),大致而言,克什米尔所指代的对象,在1846年之前是克什米尔王国或克什米尔省;在1846-1947年期间,是通常意义上的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1947年10月27日第一次克什米尔战争爆发,尤其是印度和巴基斯坦在1949年7月27日签署《卡拉奇协议》之后,一般是印控克什米尔。但在更多的时候,克什米尔所指代的仅仅是克什米尔谷。克什米尔在不同语境中所指代的对象不相同,应该根据上下文的具体背景来加以判定。

(二)克什米尔问题

克什米尔问题是因克什米尔而引起的不同共同体之间的矛盾的总称,通常用于指代印巴之间或/和印度与印控克什米尔之间的矛盾。克什米尔问题衍生出来和攀附其上的纷繁复杂的现象,使它犹如包裹在层层迷雾之中,让人难以认清它的真正面目。它在英文中有不少相关的对应词,如Kashmir Question, Kashmir Problem, Kashmir Dispute, Kashmir Issue, Kashmir Crisis和Kashmir Conflict。学者们对克什米尔问题的性质有不同的看法,如把它看作殖民主义问题参见张德福《克什米尔问题是制约印巴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南亚研究季刊》1996年第1期;付小强《克什米尔问题起源和发展初探》,《全球民族问题大聚焦》,时事出版社,2001年。

、霸权主义问题Maya Chadda,Ethnicity, Security and Separatism in India,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1997、宗教冲突参见尚会鹏《宗教对立:缠绕在克什米尔问题上的难解之节》《中国宗教》2003年第3期。、文明冲突[美]塞缪尔?亨廷顿着,《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新华出版社,1998年。、民族主义问题NavlakhaGautam, “Invoking Union: Kashmir and Official Nationalism of ‘Bharat’”, in Sathyamurthy, TV Edi, Social Change and Political Discourse in India: Structures of Power, Movement of Resistance(Vol 3), Delhi: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6、领土争端、分离主义问题或者恐怖主义问题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