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观点无疑很肤浅,作为一个离职的前任官员,他不能接触到当时的绝密文件。从英?甘地的作风来看,她未必没有夺取巴控克什米尔的计划。关于美国内部的分歧,基辛格认为其原因在于,“白宫是从地缘政治视角而国务院则从区域视角来看问题,在于执行我国外交政策时中国和印度谁应该放在更重要的地位加以对待。”Kissinger, Henry, White House Years,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9, p897在巴基斯坦处于生死存亡的危急时刻,美国对于自己向盟国承担的法律义务,只是依靠玩弄文字游戏来加以敷衍塞责。
巴基斯坦无力与强大的印度抗衡,不能扞卫领土之一部分的东巴,并且西巴也可能被弄得支离破碎,于是向中国求援。当时,巴军总参谋长、海空军司令及叶海亚?汗总统的特使连续来到北京。据我国着名外交家杨公素回忆:“这时,中国正处于‘文革’的混乱之中。西藏同内地一样政治局势不稳定,西藏军区司令员被揪斗,……鉴于当时我国的情况,对巴基斯坦的援助,只有在政治、外交上给以支持,谴责并声讨印度对巴基斯坦的侵略行动。我们向巴基斯坦提供了一些飞机、常规武器,但像第二次印巴战争那样准备出兵的设想就谈不上了。”杨公素,《沧桑九十年:一个外交特使的回忆》,海南出版社,1999年,第285-286页。
战争正在进行中,美国政府从秘密渠道获得确切可靠的信息,印度政府决心要把西巴基斯坦也搞瘫痪。英?甘地已经表明:在孟加拉获得“解放”以前,印度不会接受联合国大会关于停火的任何呼吁;在那以后,印度部队将去“解放”巴属克什米尔,并一直战斗到巴基斯坦陆、空军全部消灭为止。换句话说,就是要使西巴也遭受肢解,陷于毫无防御能力的境地Kissinger, Henry, White House Years,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9, p901。
国际社会质疑印度干预东巴危机的目的。印度政府在公开声明中断然否认对西巴有任何领土野心,却把克什米尔地区排除在外。印度驻美大使杰哈在答复美国的咨询时说,克什米尔属于印度,其中巴控区是非法占领的。所有令人慰藉的词句加在一起,不过是精心安排的遁词。印度和苏联仍然拒绝承认西巴领土现状;他们蓄意保持兼并领土的可能性,而这种兼并只有完全摧毁巴基斯坦军队,进而使巴基斯坦土崩瓦解才有可能实现Ibid, p908。非常令人惊讶的是,早在1956年4月13日,尼赫鲁在一次公众会议上就宣称:“在我看来,东孟加拉的难民涌入印度与克什米尔问题有关系。尽管从外表看来它们是不同的问题,但在我看来它们是相互联系的。”Information Service of India, Kashmir, 1947-56: Excerpts from Prime Minister Nehrus Speeches, New Delhi, 1956, pp46-47
巴基斯坦如果同时失去孟加拉和克什米尔,就无法生存下去;一切离心势力就会泛滥起来。美国政府确认,使西巴免遭印度摧毁的最大希望在于向苏联施加压力,使它看到次大陆的事态可能危及它同美国举行最高级会谈的计划;在这种情况下,苏联政府有可能敦促印度保持克制。在向苏联施加压力的同时,美国还命令“企业号”航空母舰特遣舰队驶向孟加拉湾,理由是要接走美国派驻在达卡领事馆的工作人员。其实,当时只有75名美国人留守在那里。基辛格说,尼克松政府真正的目的是来表现美国的决心,阻止苏联的动作,以及牵制印度投入到战争中的军舰和飞机。这并不是“企业号”航空母舰首次开进孟加拉湾,斯蒂芬?科亨曾对此评论说:“这本来是尼克松和基辛格对败局已定的巴基斯坦以及美国的新伙伴中国所做的一个政治姿态,但印度人却将它作为充满敌意的象征性示威载入史册,他们忘记了1962年‘企业号’航空母舰受命驶入孟加拉湾支持印度对抗中国的一幕。”[美]斯蒂芬?科亨着,《大象和孔雀:解读印度大战略》,刘满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142页。
苏联政府最后向印度施加压力,要它接受包括巴控克什米尔在内的西巴领土现状。12月16日,英?甘地提议在西巴实行无条件停火。这场战争总算是过去了,基辛格终于可以放心地说:“印度这场强权游戏并未动摇我国外交政策的基础,也没有破坏我们对中国的主动行动,虽然这种可能性本来存在,而且苏联也无疑希望如此。”Kissinger, Henry, White House Years,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79, p915这场危机对美国而言或许是无关痛痒,但对巴基斯坦来说则是缺胳膊断腿、元气大伤,巴基斯坦前任总统穆沙拉夫就不无伤感地说:“印度自称不结盟国家,在和平友好条约的幌子下,公然得到苏联的帮助,实际上双方结成的是战争同盟。另一方面,我们的长期盟友美国,除了表示同情之外,未有行动。”[巴]佩尔韦兹?穆沙拉夫着,《在火线上:穆沙拉夫回忆录》,张春祥等译,译林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第二节孟加拉战争结果的法律表现
一、1972年的《西姆拉协议》
孟加拉战争刚结束,印度全国上下一片欢腾,久久不能平息。因为它大灭了巴基斯坦的威风,确立了印度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印]因德尔?马尔豪特拉着,《英迪拉?甘地传》,施美华等译,世界知识出版社,1992年,第150页。威尔科克斯说:“从孟加拉危机中,印度以志存高远、孔武有力和手腕灵活的成功的地区强权的面貌呈现在世人面前。
”Wilcox, Wayne Ayres, The emergence of Bangladesh: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 for a redefined American policy in South Asia, Washington: American Enterprise Institute for Public Policy Research, 1973, p54接替叶海亚?汗就任巴基斯坦总统的阿里?布托当时也承认:“巴基斯坦已经遭受了一场灾难……巴印之间军事力量的失衡较之以前大大地加剧了……政治上巴基斯坦是孤立无援的……巴基斯坦的经济残破易碎,人民的心理黯然神伤,印度却兴高采烈地享受着胜利的快乐。”Lamb, Alastair, Kashmir: A Disputed Legacy(1846-1990), Hertingforbury: Roxford Books, 1991, p296
印巴之间实力的根本改变很快就在法律上得到体现。英?甘地和阿里?布托在印度着名的旅游城市西姆拉进行会谈,解决战争遗留的问题。1972年7月2日,双方签署《西姆拉协议》(全文内容参见附录4)。协议的第4条第2款与克什米尔问题直接相关,其内容是:“在查谟和克什米尔,1971年12月17日停火造成的控制线,应在不损害任何一方得到承认之立场的情况下得到双方的尊重。任何一方不应不顾双方的分歧和法律上的解释而单方面谋求改变这条控制线。双方进一步保证不以武力相威胁或者使用武力以侵犯这条线。”从此之后,克什米尔的停火线被重新划成,被称为控制线或实际控制线。协议签订之后,印度遣返了巴基斯坦93000名战俘,归还了所占领的西巴5000平方公里领土。
据英?甘地的秘书PN达尔称,会议期间阿里?布托和英?甘地之间达成君子协定在国家关系中,“君子协定”是指国家领导人或外交官之间所达成的纯粹以善意为基础而在法律上不拘束其所代表的国家的那种协定。达成这种协定的当事人有以其影响和权能使协定得到履行的道德上的义务。所以,这是个人的协定,而不是设定国家间的权利义务的协定。如果这种协定没有得到遵守,在法律上没有实行这种协定的可能性。(李浩培着,《条约法概论》,法律出版社,2003年,第17页。)。阿里?布托向英?甘地承诺,他将很快承认孟加拉国,以便使战俘得到遣返;在维持现状的基础上争取彻底解决克什米尔争端,并将尽力不破坏它。
这就是所谓的西姆拉会议的“秘密条款”,但遭到巴基斯坦官方的否认。由于印巴两国就这一谅解并没有发布过任何材料,PN达尔的谈话尚无佐证。斯蒂芬?科亨对这事评论说:“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对《西姆拉协议》背道而驰的解释,给印巴此类会谈又增添了一分不可信性。……在印度人心中,《西姆拉协议》作为解决克什米尔争端的一项参考,已经取代了联合国决议。此外,印度领导人认为,双方已保证相互直接运作,绝对放弃超地区外交手段。而巴基斯坦人却说,《西姆拉协议》只能作为补充,并不能取代仍然有效的联合国有关克什米尔的决议。……在不同诠释的指导下,印巴双方一有机会就继续强调各自的主张。”[美]斯蒂芬?科亨着,《大象和孔雀:解读印度大战略》,刘满贵等译,新华出版社,2002年,第239页。
大多数解决国际矛盾的协议的内容都是含混的,留给当事各方不同的解释空间,《西姆拉协议》也不例外。印度方面认为,《西姆拉协议》终结了在克什米尔进行公民投票的选项,把巴基斯坦因素从克什米尔内部政治中驱逐出去了Navnita Chadha Behera, State, Identity and Violence: Jammu, Kashmir and Ladakh, New Delhi: Manohar Publishers & Distributors, 2000, p133。但是,1972年7月3日,阿里?布托从西姆拉回到拉合尔机场时宣布:“在至关重要的克什米尔问题上,我们没有做出妥协。
我们告诉他们……克什米尔人民必须绝对地实践他们的自决权。这是一个只能由克什米尔人民才能决定的问题。巴基斯坦和印度在该问题上都没有发言权”。换句话说,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问题或许不再是激烈的领土争端,但该土邦人民想要他们的未来成为什么样子的问题绝对没有结束,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内部政治将依然是巴基斯坦政府的最大利益所在。布托在那个时候给印度带来的挑战是明确的。现在轮到印度向世界证明,查谟和克什米尔土邦的居民愿意接受印度提供给他们的东西Lamb, Alastair, Kashmir: A Disputed Legacy(1846-1990), Hertingforbury: Roxford Books, 1991, p297。